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目的 应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比格犬在快速起搏诱发心力衰竭过程中左心室的扭转运动.方法 17条成年比格犬在透视下植入右心室心内膜电极,皮下埋植起搏器以230次/min快速起搏.在基线和快速起搏3周时采集经胸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应用TomTec 4D LV Analysis 3.0软件分析,自动计算左心室心尖部旋转角度身值(AP-Prot)、心底部旋转角度峰值(MV-Prot)、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Ptw);并分析心力衰竭比格犬QRS宽度与左心室扭转运动的关系.结果 经过3周快速起搏,比格犬AP-Prot、MV-Prot和Ptw值均明显减小[AP-Prot:( 13.96±2.00)°对(5.85±0.58)°,P<0.05; MV-Prot:(3.34±0.38)°对(2.13±0.44)°,P<0.05;Ptw:(16.31±2.01)对(7.08±1.16)°,P<0.05].根据QRS波宽度,将心力衰竭犬分为QRS≥100ms组(pQRSd组)和QRS< 100 ms组(nQRSd组),两组间AP-Prot和MV-Prot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QRSd组心尖部旋转达峰时间明显早于心底部[(162.89±14.33)ms对(91.43±15.45)ms,P<0.05],导致pQRSd组Ptw低于nQRSd组[(6.02±0.74)°对(7.91±0.53)°,P<0.05].结论 左心室扭转运动的变化可以反映快速起搏诱发心力衰竭动物血流动力学和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心室位点心脏起搏对健康犬左室壁机械同步性和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集10只健康开胸比格犬基础状态和右室心尖、左室心尖、左室侧壁起搏状态一个完整心动周期的左心室全容积实时图像;同步记录左室压力时间变化曲线并获取左室射血压力和收缩期压力最大上升速率.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分析软件分别提取不同状态左室壁径向三维应变图、左室壁径向三维峰值应变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定性观察并比较不同状态左室壁各节段心肌的径向三维应变同步性.对定量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①左室心尖或侧壁起搏状态左室壁各节段心肌的径向三维应变不同步程度较右室心尖起搏状态明显.②左室心尖或侧壁起搏状态左室壁径向三维峰值应变显著减低的心肌节段数多于右室心尖起搏状态(9/16 对 2/16,P<0.05).③左室心尖或侧壁起搏状态左室壁整体径向三维峰值应变和左室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均低于右室心尖起搏状态(P<0.05).④不同状态左室壁整体径向三维峰值应变分别与左室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呈线性正相关(r=0.781~0.984,P<0.05).结论 左室心尖或侧壁起搏对健康犬左室壁机械同步性和左室功能的损害超过右心室心尖起搏.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对比分析直接希氏束起搏(direct His-bundle pacing,DHB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时左室收缩同步性,并探讨2D-STI 和 TDI 在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植入有 DHBP 和RVAP起搏方式的永久起搏器患者,分别在 DHBP 和 RVAP 状态下,采用2D-STI 测量左室18节段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计算其标准差(Trs-SD)及最大差(Trs-Dif)、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的前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值(Tas-post);采用TDI测量左室12节段收缩期速度达峰时间,计算其标准差(Ts-SD)及最大差(Ts-Dif)。结果与 RVAP 相比,DHBP 状态下各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DHBP时2D-STI对左室收缩同步性检出率优于TDI,RVAP时2D-STI对左室收缩不同步检出率亦优于TD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DHBP时左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均优于 RVAP;RVAP可能会引起左室收缩不同步;2D-STI 和 TDI 均能定量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2D-STI较TDI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心动图(3DE)在评价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心室各节段心肌室壁运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两组,病例组为51例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均为左心室型单心室,对照组为51例正常儿童,应用Q-lab软件分析并计算功能性单心室主心腔及正常儿童左心室各节段心肌的最大收缩位移值,以及室壁收缩位移占舒张期室壁到左心室重心距离的百分比,即圆心位移值。结果病例组基底段后侧壁、前侧壁,中间段后侧壁、前侧壁,心尖段后壁、侧壁、心尖部的心肌位移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的相应节段的心肌位移值(P<0.05)。病例组余心肌节段心肌位移值与对照组相应节段心肌位移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心肌各节段的圆心位移值与对照组心肌各节段的圆心位移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超声心动图可利用心肌收缩位移评估功能性单心室患者室壁运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三维全容积成像技术评价正常犬收缩期左事整体和节段容量及压力变化,评价不同电机械兴奋顺序时左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与同步化程度.方法 19只开胸比格犬模型,分别在基础状态(BASE)和右心耳(RAA)、右室心尖(RVA)、左室侧壁(LVL)、左室心尖(LVA)起搏状态采集左室全容积图像;同步记录左室流出道收缩末压力(ESP);脱机分析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舒张末容积(EDV),计算整体及17节段射血分数(EF)、节段容积同步化指数(SDI)、左室收缩期压力平均上升速率(+dp/dt)和舒张期压力平均下降速率(-dp/dt).对各参数行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①RVA组左室整体EF、ESP、+dp/dt、-dp/dt较RAA组减低,SDI较RAA组增大(P<0.05);LVL组及LVA组整体EF与RAA组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P,+dp/dt、-dp/dt均较RAA组减低,SDI均较RAA组增大(P<0.05).②LVL组及LVA组EF均较RVA组增高,LVL组SDI较RVA组减低(P<0.05),LVA组SDI与RV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LVL组整体EF、SDI、ESP、+dp/dt及-dp/dt与LV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A组间隔、心尖节段EF较LVL组减低(P<0.05).④RVA组前、后间隔、心尖(除侧壁外)节段EF较RAA组减低(P<0.05);LVL组侧壁、前壁节段EF较RAA组减低;LVA起搏组前壁、前间隔、心尖节段EF较RAA组减低(P<0.05).⑤左室容积与压力参数间未能建立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RAA起搏左室整体及少数节段收缩功能低于窦性心律;RAA起搏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均优于心室起博;LVL起搏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优于RVA起搏;心室起搏后,起搏位点周围左室节段收缩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估右心双腔间隔起搏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2例右心双腔间隔起搏患者(起搏器组)和37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3D-STI检查,于心尖四腔切面图像获得左心室总体纵向峰值应变(GLS)、总体周向峰值应变(GCS)、总体径向峰值应变(GRS)、总体面积峰值应变(GAS)及左心室总体拧转(GTw)和左心室整体扭转(GTs)值。比较2组间三维应变参数,并分析GTw、GTs与GLS、GCS、GAS及GRS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起搏器组左心室GLS、GCS、GAS、GRS及GTs均明显减低(P均<0.05);2组间GT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GTs与GCS和GRS呈正相关(r=0.45、0.40;P均<0.05),与GAS、GLS无相关性(P均>0.05);GTw与GLS、GCS、GAS、GRS均无相关(P均>0.05)。起搏器组GTw、GTs与GLS、GCS、GAS、GRS均无相关(P均>0.05)。结论 右心双腔间隔起搏可损害左心室心肌形变能力,致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隐匿性减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灰阶成像引导犬心脏起搏电极精确定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3-DE)为主要影像学监测技术,引导6例犬心包吊床模型右心室室间隔、右心室心尖、左心室室间隔及左心室心尖起搏电极置放.结果3-DE在较短时间内引导电极到达目标位置,减少了X线曝光的幅射时间和剂量.3-DE能清晰显示起搏电极与心脏特定结构及心内膜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3-DE有助于心脏起搏电极的置放,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方法: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技术分别测量20例健康者和20例高血压患者的左室重量(LVM)和左室充盈率(PFR)及左室壁17节段的节段每搏量(rSV)、节段舒张末容积(rEDV)、节段充盈率(rPFR),左心室间隔、侧壁基底段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并计算其比值(Ea/Aa)。结果:40例受测者均获得了具有清晰内膜边界的二维及实时三维图像和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两组间左室充盈率(PFR)和Ea/Aa比值及左心室17节段的rSV、rEDV、rPFR测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左心室舒张功能及左心室壁节段舒张功能存在差异,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是一种可行的、能准确定量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T)探讨正常儿童左心室心肌纵向应变特征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将126例3天~15岁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A婴幼儿组(3天~3岁),B学龄前期组(3~5岁),C学龄期组(6~9岁),D青春前期组(10~12岁),E青春期组(13~15岁)。经胸超声同时采集左心室心尖四腔和两腔切面图像后,获取左心室三维全容积动态图像,存储图像后运用3DT分析软件进行在线分析。分析获取的左心室心肌整体及16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LS)测值。结果:①各组内比较:心尖段LS测值大于基底段及中间段,基底段至心尖段应变值递增,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间比较:5组左室壁心肌整体及16节段LS测值随年龄增长大致呈递减趋势。5组各节段LS测值:除前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侧壁心尖段外,余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整体LS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B组及C组整体LS测值大于D组及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出生后至青春期随着心脏的发育,左心室整体及16节段室壁心肌纵向应变值随年龄增加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罔技术评价房室顺序双心腔起搏、感知触发和抑制型(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和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20例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和20例正常人进行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和整体收缩功能检测,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收缩末期容积(LESV)、每搏量(SV)、射血分数(LVEF)、17节段心电图QRS波起始点至左心室最小容积点时间的平均值(Tmean)及其标准差(T-SD)、17节段心电图QRS波起始点至左心室最小容积点时间的最大差值(Tmax).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LESV增大,LVEF、SV减小,T-SD、Tmax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LEDV、T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LVEF与T-SD、Tmax呈负相关(r分别为-0.674和-0.634,P<0.05).结论 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左室心肌收缩失同步和整体收缩功能减退,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对其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比格犬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心室不同起搏位点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心肌峰值径向位移(RD)的变化,量化评价不同起搏位点左室跨壁心肌力学状态特征.方法 10只健康比格犬开胸模型,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诱导产生急性心肌缺血.随机进行缺血后左心室侧壁起搏(LVI/P)、左心室心尖起搏(LVA-P)、左心室缺血与非缺血交界区起搏(LVB-P),分别采集三个心动周期标准二尖辦口、乳头肌及心尖短轴切面动态组织多普勒(TDI)速度二维图像.分析评价左室不同起搏位点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心肌(RD、达峰时间(RD-Tc)、达峰时间标准差(RD-TSD)等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①急性心肌缺血后LVL-P、LVA-P和LVB-P状态组内节段跨壁三层心肌间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L-P、LVA-P和LVB-P状态组间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三层心肌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急性心肌缺血后LVL-P和LVB-P状态节段跨壁和相应节段整体的RD相关性高于LVA-P状态.③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室不同起搏位点节段整体和跨壁心肌大部分节段RD-Tc延迟于T波之后,不同起搏位点间大部分节段RD-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急性心肌缺血后LVL-P、LVA-P、LVB-P心内膜下和中层心肌以及LVDP节段整体的RD-TSD.均比缺血非起搏状态相应节段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不同电机械激动顺序下收缩期左室跨壁扭转运动特征.方法 5只开胸比格犬模型,分别在基础(BASE),右心耳(RAA)、右室心尖(RVA)、左室侧壁(LVL)和左室心尖(LVA)起搏状态采集左室心尖、基底短轴和四腔心图像.QLAB软件分析短轴切面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旋转角度(RA)及节段角位移(AE),计算左室扭转及射血分数(EF).结果 ①RAA组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扭转,基底和心尖水平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RA及AE与BAS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VA组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扭转及LVA组心内膜下和整体扭转均小于RAA组(P<0.05);RVA和LVA组基底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RA均小于RAA组(P<0.05);③心室起搏后起搏位点相邻节段心肌AE小于RAA组(P<0.05);④BASE状态心内膜下扭转大于心外膜下(P<0.05),起搏仅呈心内膜下扭转大于心外膜下趋势(P>0.05);⑤BASE组与RAA组心外膜下和整体扭转与左室EF呈正相关;基底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RA与左室EF呈正相关.结论 RVA及LVA起搏明显抑制左室跨壁扭转运动;正常激动顺序下左室整体及外膜下心肌扭转和基底旋转运动与左室EF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比格犬左心室急性心肌缺血前后,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心肌峰值径向位移(RD)变化,量化评价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心肌力学特征,为缺血前后不同状态心肌构造与功能的定量研究提供基础力学数据.方法 10只健康比格犬开胸模型,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诱导产生急性心肌缺血.缺血前和结扎冠状动脉后20min分别采集三个心动周期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以及心尖水平短轴观动态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像.应用量化组织多普勒工作站,分别获取各短轴观前壁、下间壁、下壁、后壁节段整体和心内膜下心肌(subend)、中层心肌(mid)、心外膜下心肌(subepi)的RD时间曲线并测量RD及其达峰值时间.评价急性心肌缺血前后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心肌的RD、达峰时间、达峰时间标准差等力学参数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 ①急性心肌缺血后,二尖瓣水平前壁和乳头肌水平前壁及心尖水平各节段整体及节段跨壁心肌的RD较缺血前呈下降趋势,其余节段呈增高趋势;②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心室壁12节段跨壁的RD与相应节段整体的RD相关性较缺血前发生改变,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前壁节段跨壁与节段整体的RD相关性丧失.③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心室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的心率纠正后RD达峰时间较缺血前延迟.部分节段整体的RD达峰时间延迟较缺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心室节段整体和节段跨壁心肌的RD达峰时间标准差较缺血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节段整体和跨壁心肌峰值RD降低、相关性破坏、达峰时间延迟、达峰时间标准差增大等终点力学参数变化能够反映急性心肌缺血局部的力学异常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测量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心脏超声参数,以评价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连续人组69例拟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术前随机分为A组E36例,右室流出道起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acing,RVOT)]及B组[33例,右室心尖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pacing,RVA)],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及收缩峰速度(Vs),计算12节段Ts标准差(Ts-SD)及Vs平均值(Vs-M).结果 A组和B组各有1例患者随访时因非起搏心律而剔除,共获得67例患者的组织多普勒图像进行脱机分析.术前两组左室收缩同步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RVOT起搏组(A组)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SD(23.63±2.32)ms对(31.54±2.93)ms,P=0.0387],对基础状态下Ts SD≥32.6 ms者进行亚组分析(A2组和B2组)RVOT起搏后Ts-SD显著小于术前[(28.55±16.93)ms对(48.19±9.26)ms,P=0.0045],而RVA起搏前后Ts-SD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两亚组术后比较RVOT起搏亚组(A2组)Ts-SD显著小于RVA起搏亚组(B2组)r(28.55±16.93)ms对(38.19±18.34)ms,P=0.0290].结论 RVOT起搏对于左室收缩同步性影响小于RVA起搏,术前同步性较差者选择RVOT起搏能显著改善左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总体及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获取右室间隔起搏组(9例)、右室心尖起搏组(15例)、正常对照组(13例)心尖左室长轴观、胸骨旁左室短轴观图像,测量各节段峰值纵向应变(S_L)、峰值径向应变(S_R),计算左室总体峰值纵向应变(GS_L)、总体峰值径向应变(GS_R).结果 右室心尖起搏组GS_L[-(18.29±2.67)%]低于正常对照组[-(21.07±2.08)%]及右室间隔起搏组[-(20.54±2.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间隔起搏组与正常对照组GS_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心尖起搏组GS_R[-(26.85±7.73)%]与右室间隔起搏组GS_R[(28.59±6.06)%]均低于正常对照组[(36.26±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起搏组间GS_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室心尖起搏组GS_R有进一步降低趋势.两起搏组邻近起搏位点的左室节段心肌S_L及S_R较正常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降低,但右室间隔起搏组保持了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的左室内应变分布,右室心尖起搏组左室内应变分布异常.结论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可定量评价右室不同部位起搏时左室总体及节段心肌收缩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后左心室扭转变化,揭示心室激动顺序异常时左室心肌扭转的变化.方法 选择11例右室心尖(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患者,11例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搏患者及13例正常志愿者,应用STI技术对其胸骨旁左室心尖和基底段短轴的二维图像分析左室心肌的旋转.结果 ①起搏组的扭转曲线普遍较正常对照组降低、顿挫,RVA起搏组(12.57°±4.19°)、RVOT起搏组(12.43°±5.46°)的扭转角度峰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18.98°±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两起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角度达峰时问在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尖段扭转角度在正常对照组、RVA起搏组及RVOT起搏组中呈现递减趋势,但仅RVOT起搏组与正常对照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0°±4.27°对12.70°±6.82°,P=0.0364).③基底段扭转角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p-SD)比较,RVOT起搏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14.1%对4.87%,P=0.0298);而整体Tp-SD比较,RVA起搏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7.6±6.5)%对2.26(1.62~3.51)%,P=0.0423].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起搏组的扭转速度曲线较杂乱无序,但三组间两两比较扭转速度峰值、解旋速度峰值、扭转速度达峰时间、解旋速度达峰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起搏器植入后心肌节段扭转同步性降低,左室整体扭转受到抑制,可能影响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