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术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美国进口的3.5Fr脐静脉导管进行脐静脉置管,观察脐静脉置管后留置时间及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脐静脉置管平均留置时间(6.23±2.943)d,并发症(外渗、静脉炎、脱管、堵塞)发生率低。结论应用脐静脉置管留置时间较长,解决了极低出生体重儿长期静脉输液穿刺置管难的问题,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较好的静脉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建立静脉输液通路的最佳方式。方法将极低出生体质量儿81例分为联合导管组(采用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组,比较两组患儿住院过程中静脉穿刺次数、建立静脉通路所使用的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操作期间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80%)次数、体质量增长情况、输液外渗例数及血培养情况。结果联合导管组在静脉穿刺次数和建立静脉通路所使用的时间、建立静脉通路过程中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次数、输液外渗次数少于外周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导管组留置时间长,患儿住院期间体质量增长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脐静脉置管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进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输液管理,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刺激少,利于患儿的体质量增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时段脐静脉置管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11例,分为分时段应用脐静脉置管、PICC组(观察组)51例和外周静脉置管加PICC组(对照组)60例,监测两组住院期间的静脉置管情况、患儿身体指征反应及导管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 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输液外渗发生率低(P<0.01);两组患儿纠正低血糖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呼吸暂停次数、体质量增长至2 kg时间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分时段中心静脉置管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输液外渗发生率低,且不增加感染的优点,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心静脉置管的优势,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道,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刘丹  李秋芳  章哲 《护理与康复》2014,13(6):554-556
总结6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护理。护理重点为置管前对家长做好知情告知及健康宣教,完善环境、物品及脐带准备;置管时正确安置患儿体位,配合医生行脐静脉置管,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置管后做好导管维护,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掌握拔管指征并做好拔管后脐部护理。67例患儿脐静脉置管均顺利,导管平均留置时间6.5d。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顾瓅 《当代护士》2018,(7):91-9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通路的建立和管理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12月在本院NICU住院治疗的11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予以脐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60例);对照组入院时予以外周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50例)。观察两组患儿首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总穿刺次数、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结果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置管总次数、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的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入院时脐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能快速有效建立静脉通道,减少置管总穿刺次数,有利于恢复患儿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共9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是否适用脐静脉置管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置管。比较两组PICC置管1次穿刺成功率、计划性拔管率、体质量增长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计划性拔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体质量增长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PICC置管,脐静脉联合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护理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8例极低出生体重PICC置管患儿资料,其中有11例(12. 50%)患儿发生PICC导管异位,命名为发生组,其余77例患者命名为未发生组,分别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和检查结果,分析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置管前机械通气、置管时间、置管静脉、操作者层级为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置管静脉为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及置管静脉,因此,应通过恢复标准体重、评估血管、测量置管长度等预防和矫正置管位置。  相似文献   

9.
总结2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期间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置管期间易出现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堵管、导管异位等并发症,预防及护理要点是护士要有娴熟的置管技术,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换药,输液中止时正压封管,脂肪乳剂输注时加入适量低浓度肝素,以减少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综述脐静脉置管在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与护理进展,指出脐静脉置管术本身优势逐渐明显,在未来输液护理中需持续探究并发症的各项预防措施与方法,使脐静脉置管术更好地服务于患儿。  相似文献   

11.
李艳  夏静雯 《护理与康复》2010,9(10):877-879
总结中长导管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置管前做好解释,消除患者恐惧心理;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做好更换敷料、冲管、封管工作,防止导管脱出,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输注结束后正确拔管。50例中置管时间最长49 d、最短11 d,发生穿剌点出血3例、导管堵塞3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发生断管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20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患儿发生断管,发生率2.42%;将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断管的导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穿刺置管部位、导管固定情况及后续静脉输液通路的建立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导管外固定不良是发生PICC置管断管的主要原因;断管部位以圆盘与导管连接处占首位;下肢PICC置管发生断管较上肢多;导管留置时间长及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也可导致PICC断管发生。结论 :规范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的固定,实施标准化的维护流程,加强对不同部位PICC置管的风险管理,才能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断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cutaneous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出生时体质量、胎龄、性别、PICC置入时体质量及日龄、置管部位(股静脉与非股静脉)及所需时间、PICC留置时间和CRBSI发生情况等,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CRBSI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36例患儿(15.5%)发生CRBSI,发生率为5.1/1000导管日;多因素分析表明,留置股静脉部位、PICC留置时间和出生时体质量为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留置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体质量过低的患儿),尽可能避免股静脉插管、加强穿刺口护理以减少细菌定植、尽可能早期拔除PICC对于预防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规范化培训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探讨PICC规范化培训对提高PICC护理质量的意义。方法对PICC操作护士进行PICC置管、维护理论和操作培训,对比培训前、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规范化培训后发生PICC导管堵塞、异位及静脉炎的比例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规范化培训可提高PICC护理质量,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原因及护理对策,以增加PICC留置时间。方法对本院新生儿科实施PICC置管术的149例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149例PICC置管的患儿中,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9例,占12.75%。其中导管异位占31.58%,放弃出院的占26.32%,渗液占10.53%,导管脱出占10.53%,堵管占5.26%,静脉炎占5.26%,导管断裂5.26%。结论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有导管异位、置管时机的选择及留置期间的并发症。因此全面的评估置管患儿情况、置管护士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置管;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针对置管前、中、后及留置期间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规范化的护理,减少非计划性拔管,提高PICC使用率,保证患儿有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定位方法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PICC置管尖端定位方法的不同,将89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分为观察组41例,采用超声检查辅助定位;对照组48例,采用床边X线摄影辅助定位.对比分析2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再次置管及操作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定位的操作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VLBW患儿PICC置管后采用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同时可优化操作流程,缩短导管定位操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2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3例,A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B组采用脐静脉置管术进行治疗。结果:两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静脉置管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可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早期静脉通路,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和工作效率,严格执行护理规程和密切观察患儿变化是插管留置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1  
对5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PICC时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如穿刺失败、送管困难、导管异位、堵管、感染等进行分析.认为正确选择穿刺的静脉和时机,准确测量体表长度,送管时患儿适当的体位,输液的连续性,输液中止时的正压封管,脂肪乳剂输注时的定期冲管,置管过程中及药物注射时严格的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敷料,定时换药,定时更换输液环路和肝素帽,以及护士娴熟的穿刺和置管技术,可有效地预防与解决 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降低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行PICC置管的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集束化干预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置管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PICC集束化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堵管发生率、导管滑脱率、絮状物产生等并发症情况。结果集束化干预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堵管发生率及需溶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置管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联合使用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74例,其中UVC与PICC联合组36例,留置针联合PICC组38例,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住院天数、相关感染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UVC联合PICC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留置针联合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体重降至最低时间、体重达2000g时间、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率、住院总天数、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作为NICU中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维持静脉通路的主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