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病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病细胞凋亡的关系,我们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对Hp阴性的33例慢性胃炎和Hp阳性的32例慢性胃炎、29例胃溃疡、30例胃癌的胃镜活检标本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发现,凋亡指数分别为1.6%、16.8%、24.1%、6.3%,Hp阳性的胃病凋亡指数明显高于Hp阴性者(P<0.05~0.01)。对31例Hp阳性者进行根除治疗,其中23例根除后细胞凋亡指数平均从19.5%下降至5.8%,差异显著(P<0.05);而8例根除失败者治疗前后凋亡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Hp感染可促进细胞凋亡,根除Hp后可使细胞凋亡下降  相似文献   

2.
大肠肿瘤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Bcl-2和P53蛋白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45例大肠腺瘤和61例大肠癌中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正常大肠粘膜中Bcl-2和P53均未见表达,而大肠腺瘤及大肠癌阳性率均较正常明显增加(P〈0.01)。大肠腺瘤P53表达随腺瘤大小增加而增加,其中≥20mm组阳性率(77.78%)显著高于〈10mm组(35.00%,P〈0.05)。P53蛋白阳性率也随  相似文献   

3.
胰腺癌Bcl-2,P53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5  
目的 探讨bcl2 ,p53 基因和细胞凋亡在胰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ABC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 例胰腺癌中Bcl2 和P53 蛋白表达,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肿瘤中细胞凋亡数量.结果 P53 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4 % ,临床Ⅰ期阳性率(26-7 % )却显著低于Ⅱ期(61-1 % ) 和Ⅲ+ Ⅳ期(70-6 % ,P< 0-05) ;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4 % ,临床Ⅰ期阳性率(93-3 % ) ,显著高于Ⅱ期(55-6 % ) 和Ⅲ+ Ⅳ期(47-1 % ,P< 0-05) ;组织学Ⅲ级癌细胞中凋亡指数明显高于Ⅰ,Ⅱ级( P< 0-05) ,Bcl2 蛋白阴性病例中凋亡指数明显高于Bcl2 阳性者( P< 0-01) .结论 Bcl2 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参与肿瘤的生长过程,Bcl2和P53 蛋白表达之间 存在密切负相关(τ= - 0-1747 ,P< 0-05)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端粒酶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TRAP-银染法对100例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HP感染率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腺癌中逐渐升高,且HP阳性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93.8%)明显高于HP阴性组(50.0%)(P〈0.01)。结论:HP感染在胃癌变中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理想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胃癌组织P53蛋白和PCNA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76例保存资料完整并经病理学证实的胃癌石蜡包埋组织和30例正常胃粘膜P53蛋白及PCNA的表达进行同步检测.结果正常胃粘膜无P53蛋白表达,而644%(49/76)胃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P53蛋白表达阳性者其细胞增殖活性为821%±176%,明显高于P53蛋白表达阴性组的642%±143%(P<001).P53蛋白阳性率和PCNA计数值与胃癌临床分期及复发呈正相关(P<001).结论联合检测P53蛋白和PCNA对胃癌诊断、分期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细胞凋亡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及细胞凋亡在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PU)中的作用。方法:内镜下胃粘膜活检取材,应用TUNEL法检测胃上皮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调控蛋白bak、bcl-2的表达。结果:HP阳性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DU)患者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HP阴性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P<0.01)。根除HP后,AI在DU明显下降(P<0.01),在GU无明显改变(P>0.05)。HP阳性DU溃疡活动期AI明显高于愈合期和瘢痕期(P<0.05),而HP阳性和GU溃疡三期AI无差异(P>0.05)。bak蛋白表达在HP阳性PU明显高于HP阴性NUD患者(P<0.05)。根除HP后,DU患者ba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GU患者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bcl-2蛋白表达在HP阳性PU与HP阴性NUD之间无显著差异,HP根除前后亦无明显改变。结论:HP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在十二指肠溃疡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HP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bak路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抗癌基因P53蛋白在大肠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53蛋白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146例良恶性大肠病变组织中P53蛋白水平.结果正常大肠粘膜及非肿瘤性息肉P53蛋白均阴性,而11例腺瘤,53例癌旁粘膜及76例癌组织中p53阳性率分别为1818%(2/11),1321%(7/53)及4211%(32/76).在腺瘤及癌旁粘膜组织中,仅有散在细胞核里p53阳性,但在32例p53阳性大肠癌中,75%呈现(++)或(+++)的阳性表达.在各组织类型癌中,以低分化腺癌与粘液癌p53阳性率最高,分别为6364%(7/11)及625%(10/16),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的3016%(15/40)(P<005),并且p53阳性大肠癌比p53阳性癌更容易穿透肠壁侵犯浆膜及浆膜外组织,其淋巴结转移率也明显高于p53阴性者(P<005).但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肉眼类型,部位,Dukes分期及术后3年生存率无关.结论p53基因突变或过表达是大肠肿瘤发生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并可能与肿瘤进展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肿瘤抑制基因p53及p16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53和p16异常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58例原发性胃癌(男38例,女20例,年龄37岁~76岁),P53和P16蛋白的表达变化.所有组织均新鲜取材,并迅速用850ml/L酒精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结果受检组织中p53和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30/58)和483%(28/58).P53蛋白在低分化胃癌(700%)、进展期胃癌(569%)、淋巴结阳性胃癌(741%)中的表达率高于相应的高分化、早期、淋巴结阴性胃癌的表达率(273%,143%,323%)(P<005),且p53高表达多见于弥散型胃癌(同肠型胃癌比)、累及浆膜的胃癌也较局限于粘膜层的胃癌有更高的P53蛋白表达(P<005);P16蛋白表达与胃癌大多数生物学行为无明显关系,但其在淋巴结阳性胃癌中的表达率(333%),低于淋巴结阴性胃癌中的表达率(613%);相关性分析显示;p53阳性组织大多伴有P16蛋白阳性表达(P<005).结论P53蛋白异常表达对胃癌生物学行为有广泛影响,P16蛋白表达缺失可能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上皮表达 ICAM-1 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HP感染对胃粘膜上皮ICAM-1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地47例HP感染阳性和41例HP感染阴性患者的胃粘膜上皮细胞膜ICAM-1表达进行研究。结果:HP感染阳性者ICAM-1表达增高,且与HP感染阴性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感染促进胃粘膜上皮ICAM-1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胃粘膜癌变过程中多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07例内镜活检胃粘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p53、K-ras、bc1-2基因蛋白。结果各基因蛋白阳性率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Ⅲ型肠化生者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及K-ras、bc1-2基因蛋白阳性率较之Ⅰ、Ⅱ型肠化亦有增高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12例Ⅲ型肠化中有9例出现K-ras或bc1-2蛋白异常表达(75.0%),显著高于Ⅰ、Ⅱ型肠化(23.8%)(P<0.05)。在肠型及胃型胃癌p53表达率为53.3%、37.0%(P>0.05);K-ras为40.0%、7.4%(P<0.05);bc1-2为93.3%、59.3%(P<0.05)。15例肠型胃癌中有9例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蛋白异常表达(3例p53与bc1-2表达异常,2例bc1-2与K-ras表达异常,4例p53与bc1-2、K-ras异常表达),高于胃型胃癌(P<0.05)。结果提示以上基因产物的表达异常与胃粘膜癌变相关,Ⅲ型肠化属于胃癌癌前病变范畴,肠型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与胃型胃癌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老年胃癌及癌前病变 bcl- 2、 p1 6、 c- myc基因蛋白的表达。方法  bcl- 2、 p1 6、 c- myc蛋白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快速尿素酶法和 HE染色确定 Hp感染。结果  c- myc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异型增生 (P<0 .0 5)。 bcl- 2在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bcl- 2与胃癌类型、分化程度显著相关 (P<0 .0 5)。Hp阳性组 bcl- 2、c-myc阳性表达率均高于 Hp阴性组 ,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p1 6在慢性胃炎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 (P<0 .0 5)。 Hp阳性萎缩性胃炎 p1 6阳性表达率低于 Hp阴性组 (P<0 .0 5)。结论  Hp感染可以引起抑癌基因 p1 6表达低下 ,c- myc、bcl- 2基因蛋白表达增加 ,Hp可能为促癌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株与胃癌p53,bcl—2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研究幽门螺杆菌(Hp)及细胞毒蛋白相关基因A 株〔cagA(+ )株〕感染与胃癌组织p53、bcl2 表达的相互关系,以探讨Hp 的可能致癌机制。 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92 例胃癌和24 例浅表胃炎组织石蜡标本Hp 和cagA(+ )株感染。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全部标本的p53、bcl2 表达。 结果 (1)Hp 感染在胃癌和浅表胃炎病例间差异无显著性(794% 及667% ,P> 005),而cagA(+ )株感染前者高于后者(932% 及500% ,P< 001);(2)p53、bcl2 的表达在Hp(+ )与Hp(- )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而cagA(+ )株感染组均显著高于cagA(- )株组(P<001)。 结论 胃癌的发生可能与不同Hp 菌株感染有关。产生细胞毒素的Hp 菌株〔cagA(+ )株〕与胃癌关系更密切,它可能是导致p53 基因突变和bcl2基因过度表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细胞增殖和凋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及其CagA基因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进而探讨Hp增加胃癌发生危险性的机制。方法 研究对象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AGIM)、不典型增生(DYS)、胃癌(GC)患者127例及正常对照组(NS)14例。应用ki-67免疫组化技术评价幽门窦上皮细胞增生,用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胃上皮细胞凋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p的CagA基因。结果 Hp阳性患者的增殖指数(LI)和凋亡指数(AI)显著高于Hp阴性者或正常对照(P<0.05和P<0.01)。CSGHp阳性的LI和AI明显高于Hp阴性者(P<0.01),而其余四种胃病Hp阳性患者(P<0.05)。Hp阳性或阴性CSG、NS组的AI与LI呈正相关,GC患者的AI与LI呈负相关。LI和AI与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明显关系。结论 Hp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和凋亡主要发生在Hp感染的早期,CagA^ Hp与CagA^-Hp促增殖和凋亡作用的能力明显不同,Hp感染通过引起增殖和凋亡比例的失调,最终促进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eobacter pylori,HP)感染后胃粘膜组织p53基因表达改变和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变化。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HP阳性者根除前后及HP阴性者的胃粘膜上皮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增殖及p53蛋白表达状态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结果:慢性活动性胃炎HP感染者细胞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显著高于不伴HP感染者(P<0.01),根除前后比较差异亦显著(P<0.01)。HP阳性组突变型p53阳性率显著高于HP阴性组(P<0.05)。在HP相关性胃炎中,p53阳性者的细胞增殖指数显著高于p53阴性者(P<0.05)。结论:HP可引起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改变,突变型p53异常表达可能参与此过程。说明HP与胃癌发生动态过程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
Hp感染与胃癌和癌前病变中p53、ras、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洋  李舒 《山东医药》2009,49(1):17-1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GC)和癌前病变中p53、ras、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以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用美兰和W-S特殊染色方法确定Hp感染,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ras、c-myc基因的表达。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IM)、异型增生(DYS)、GC的Hp感染率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CSG)(P均〈0.05);p53、ras、c-myc基因在GC、DYS中的表达均高于CAG(P均〈0.05),p53、ras基因在IM中的表达均高于CAG(P〈0.05);IM中Hp阳性者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Hp阴性者(P〈0.05),DYS、GC中Hp阳性者p53、ras、c-myc的表达率高于Hp阴性者(P均〈0.05)。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调节p53、ras、c-myc基因的表达而促进G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溃疡的细胞增殖与凋亡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9,他引:17  
目的观察Hp感染对胃溃疡(GU)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进而对溃疡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方法标本取自内镜下胃粘膜活检,细胞凋亡检测采用Tunel方法,细胞增殖检测采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GUHp+患者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Hp-患者(P<005),但比较两者的增殖细胞指数(PCNALI),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Hp+患者AI,PCNALI明显高于Hp-患者(P<005),GUHp+患者的AI/PCNALI比值为1541,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Hp感染能诱导GU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出现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平衡失调,促进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Hp)和P53、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探讨Hp感染与P53、iNOS表达的关系,以及Hp感染导致胃癌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革兰氏染色和血清HpCagA抗体检测Hp,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的P53、iNOS。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组织中Hp检出率分别为45.9%、68.4%、71.4%、75.O%、54.8%,病变各组中P53和iNOS表达阳性率与浅表性胃炎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除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Hp阳性组的P53表达阳性率外,各病变Hp阳性组的P53和iNOS表达阳性率与各组的Hp感染阳性率呈正相关,各病变组中Hp(+)组的P53和iNOS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Hp(-)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p与P53和iNOS阳性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染色及Giemsa染色检测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的表达和Hp感染情况。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AG伴IM)、不典型增生(Bys)及胃癌(GC)中,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随病变发展而逐渐升高,突变型p53在CSG组高于GC组,GC组高于CAG伴IM组(P均〈0.05)。不同胃黏膜病变之间Mdm2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同一病变中Hp阳性者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一般高于Hp阴性者,突变型p53在CAG伴IM组Hp阳性与阴性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CNA和Mdm2在Dys组Hp阳性与阴性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GC组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结论突变型p53、Mdm2和PCNA蛋白的表达及Hp感染共同参与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GGa)的胃黏膜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环氧化酶-2(COX-2)和突变型p53的表达,探讨Hp感染在胃癌发生过程中与COX-2、p53动态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Dys)及GCa患者各100例,快速尿素酶试验(HPUT法)和组织学改良Giemsa染色联合检测Hp,通过免疫组化检测Hp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胃黏膜COX-2、p53.[结果]①Hp、COX-2阳性率随病变进展呈上升趋势,Hp阳性率在CAG、IM、Dys、GCa各组中显著高于CSG组(P<0.05);COX-2在IM、Dys、GCa各组中与慢性胃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p感染阳性率和COX-2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胃癌前病变组织中存在相关性(P<0.05);③p53阳性率在GCa与CSG、CA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在GCa组中,Hp阳性组p53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GCa的形成与Hp感染、突变型p53、COX-2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有关,可视为GCa发生的危险预警信号之一;在GCa高危人群的追踪观察和随访中,进行Hp、p53、COX-2的联合检测,对发现胃癌前病变和GCa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NO和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正常对照者6例,慢性胃炎56例及消化性溃疡患者16例的胃粘膜标本进行检测,观察iNOS表达强度.并用改良Giemsa法同步检测Hp感染状况.结果iNOS染色定位于胞质,在正常人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细胞和腺体均有表达.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呈过度表达,其平均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平均表达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胃炎组iNOS表达强度与其Hp分级间呈明显正相关(P<005).消化性溃疡组平均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增强(P<005),其iNOS表达强度和Hp分级间相关性不明显(P>005).结论iNOS活性增强和过度表达可能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慢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