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和在芽孢杆菌杀虫蛋白的毒效依赖于它们与幼虫肠细胞膜的亲合力,对于其机理的研究和应用蛋白质工程手段改造杀蚊蛋白来说,蚊幼虫肠细胞膜的制备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收集了万余只中华按蚊幼虫肠道,用于分离其细胞膜级分,进行蛋白组分分析,鼠抗血清的制备以及该抗血清对幼虫的作用的观察,仅在一龄幼虫观察到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 B.s.对蚊幼虫肠壁细胞膜的识别与结合力从而提高其杀蚊活性,本实验解剖了万余只中华按蚊幼虫肠道,制备了按蚊幼虫肠壁膜泡抗原及其鼠抗血清。抗原蛋白组分分析表明膜泡的纯度较高,而抗血清实验则显示出抗体组分与肠壁的结合作用。利用 P C R 技术成功扩增了小鼠抗体重链区基因,借助 T4 D N A 聚合酶的修饰,使抗体基因得以成功克隆,为研制抗体基因与毒蛋白基因融合编码的“生物导弹”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3种基因工程藻对中华按蚊幼虫杀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观察了3种基因工程杀蚊幼蓝藻对中华按蚊Ⅲ龄幼虫的杀灭作用。结果表明,当喷施工程藻浓度高于3.0×105cels/ml时,作用24h后,中华按蚊幼虫死亡数较低,而在48h、72h后蚊幼虫大部分(67%以上)死亡;在喷施工程藻浓度低于3.0×104cels/ml时,24h、48h和72h的杀蚊幼效果均较差,此结果明显低于工程藻对淡色库蚊幼虫的作用效果。因此在应用基因工程藻进行现场控制蚊幼虫时,特别是在有较多按蚊幼虫的孳生地,应该考虑联合应用其它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B.s.对蚊幼虫肠壁细胞膜的识别和从而提高其杀蚊活性,本实验解剖了万余中华按蚊幼虫肠道,制备了按蚊幼虫肠壁膜泡抗原及其鼠抗血清。抗原蛋白组分分析表明膜泡的纯度较高,而抗血清实验则显示抗体组分与肠壁的结合作用。利用PCR技术成功扩增了小鼠抗体重链区基因,借助T4DNA聚合酶的修饰,使抗体基因得以成功克隆,为研制抗体基因与毒蛋白基因融合编码的“生物导弹”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西洞庭湖滨中华按蚊幼虫体色与其孳生环境荫蔽条件之间存在的一致关系,并观察到羽化成蚊的性别比例与前期幼虫额唇基片上色素斑的深浅等级密切相关,这些特点在蚊虫防治中可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评价了球形芽孢杆菌制剂C_3—41乳剂和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颗粒剂VectobacG200对中华按蚊幼虫的现场防制效果。C_3—41乳剂按3ml/m~2施药,可在24h内使幼虫密度下降89.66%,持效7d;Vectobac G200 0.5g/m~2即可较好地控制蚊幼虫,24h幼虫密度降低100%,持效3d。本文并对两种制剂的现场使用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膜饲法给中华按蚊饲以含不同密度微丝蚴的血食,蚊体内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随血食中微丝蚴密度50、100、150和200mf/20μl的升高而上升。幼丝虫的成熟率和实验感染指数在血食中微丝蚴密度较高时(200mf/20μl)有所降低。微丝蚴密度为50~150mf/20μl时,对蚊的生殖力、生殖营养周期及寿命基本上无影响,甚至产卵量有所增加,寿命有所延长;密度为200mf/20μl时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认为,“马来丝虫-中华按蚊”是相互适应的“病原-媒介”系统。  相似文献   

9.
斯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中肠免疫活性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鉴别斯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中肠具有阻断疟疾传播作用的免疫活性蛋白, 并对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蛋白在中肠的分布进行定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技术 ( E I T B) 分析斯氏按蚊雌、雄蚊和中华按蚊雌蚊中肠的免疫活性抗原; 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 ( I F A) 对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抗原进行定位。结果 斯氏按蚊雌、雄蚊蚊中肠抗原及中华按蚊雌蚊中肠抗原与斯氏按蚊雌蚊中肠抗血清作用, 分别显示9 、9 和6 条蛋白带; 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壁外侧出现较强的亮绿色荧光, 肠壁细胞核仅出现样弱的亮绿色荧光。结论 上述三种抗原间既有相同的免疫活性蛋白带, 也有各自特异的蛋白带, 79 、76 、60 、46k Da 的蛋白带为斯氏按蚊雌蚊中肠特异性免疫活性蛋白带; 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蛋白主要分布在中肠肠壁外侧, 仅有少量分布在肠壁细胞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对感染人轮状病毒(humanrotavirus,HRV)乳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种乳鼠随母鼠按窝随机均分为4组,给4日龄的乳鼠灌服HRV作为感染组,灌服HRV的前和后灌服L.acidophilus作为预防组和治疗组,正常对照组灌服同剂量的MEMEagle细胞培养液.在实验的第8天下午杀死每组9只乳鼠,取乳鼠盲肠内容物分离培养后,进行菌群分析;ELISA法检测肠黏膜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血清干扰素-r(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E法染色乳鼠小肠黏膜切片,利用Image-ProPlus5.1图像软件分析各组乳鼠小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RV感染组乳鼠出现了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SIgA下降、血清IFN-γ和TNF-α上升、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预防组和治疗组乳鼠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免疫力下降和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的情况均得到了改善.预防组与治疗组相比,前者对乳鼠肠黏膜受损的保护作用效果更好.结论:L.acidophilus对感染HRV乳鼠肠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感染前灌服L.acidophi...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用9种不同密度马来微丝蚴感染中华按蚊后,所进行的系列观察。结果表明;蚊体内微丝蚴的吸入量、感染强度与感染微丝蚴密度呈正相关;蚊虫存活率、宿主效率则与微丝蚴密度呈负相关。在本实验室条件下,蚊龄为3~5d、微丝蚴密度为200条/10μ1时,中华按蚊感染后可获较多三期幼虫。本文对幼丝虫的黑化现象、宿主效率降低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按Kartman和Wharton实验感染指数公式估算了基本实验数据,对两种指数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白酒对鼠体旋毛虫幼虫的杀伤作用。方法80只昆明小鼠,各喂食含500条旋毛虫幼虫的肌肉后随机分成8组(10只/组),实验组分别灌饲0.2ml或0.4ml乙醇体积分数为0.62、0.54和0.46的白酒,对照组灌饲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7d与40d后各剖杀5只,检查肠道旋毛虫成虫和肌幼虫数。结果灌饲0.2ml乙醇体积分数为0.62、0.54和0.46的白酒的小鼠肠道成虫数分别为(80.00±11.25)条、(208.00±22.89)条及(256.00±69.37)条,肌幼虫数分别为(37993.60±296.50)条、(54166.60±2951.98)条和(63808.40±2442.81)条,灌饲0.4ml乙醇体积分数为0.62、0.54和0.46的白酒的小鼠肠道成虫数分别为(21.00±11.83)条、(87.00±27.66)条及(112.00±25.38)条,肌幼虫数分别为(24691.20±4628.14)条、(47266.60±1955.49)条及(50833.40±2211.50)条,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312.00±76.93)条和(81050.00±13157.74)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灌饲白酒的感染鼠肠道成虫与肌幼虫数均随乙醇灌胃量的增大而减少(P均0.05)。结论白酒对鼠体内旋毛虫的杀伤作用与乙醇含量有关,小鼠灌饲白酒可降低旋毛虫感染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阐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鼠型斑疹伤寒的流行状况。方法 收集云南省鼠型斑疹伤寒病例资料。于2011年6-9月在西双版纳地区采集鼠型斑疹伤寒临床诊断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并在发病地区的居民区捕鼠,采集鼠血液和脾脏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患者和鼠血清中的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IgM和IgG抗体,用实时荧光PCR试验检测急性期病人血块和鼠脾脏中的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热休克蛋白基因(groEL gene)。结果 2004-2011年,云南省共报告鼠型斑疹伤寒病例8 361例,所有州(市)均有病例报告,其中西双版纳州发病数和发病率最高(86.6/10万),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3.1%(6 111/8 361)。发病数具有逐年上升之势,全年均有病例发生,6-10月为主要流行期。2011年云南省共报告鼠型斑疹伤寒1 369例,其中西双版纳州报告病例1 157例,发病率为102.10/10万,病例数占云南省病例数的84.51%。勐海县、勐腊县和景洪市分别占全州病例数的79.95%(n=925, 278.74/10万)、18.06%(n=209,74.10/10万)和1.99%(n=23,4.42/10万),勐海县发病率显著高于勐腊县(χ2=346.3, P<0.001)和景洪市(χ2=1369, P<0.001)。对2011年的80例病人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在80例急性期病人血清标本中有 63例为IgM抗体阳性;75例病人双份血清标本中有61例的恢复期血清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及以上;80例患者急性期血块中有8例为PCR阳性。依据实验室诊断标准,74例被确诊为鼠型斑疹伤寒,其中血清学诊断73例(包含7例同时为分子诊断),分子诊断1例,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符合率为92.50%(74/80)。黄胸鼠血清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IgG抗体阳性率为14.0% (14/100),脾脏的PCR阳性率为9.0% (9/100)。结论 西双版纳州存在较为严重的鼠型斑疹伤寒流行,其中勐海县流行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阪崎肠杆菌新疆分离株侵袭乳鼠肠组织引起病变的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阪崎肠杆菌新疆分离株经产毒培养后,灌胃ICR乳鼠,7d后,无菌解剖取肠组织,制做切片,HE染色后镜下观察。结果乳鼠小肠、结肠、直肠发生明显病变。结论阪崎肠杆菌新疆分离株对机体具有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昆明鼠感染人芽囊原虫后肠粘膜病理变化,探讨人芽囊原虫的致病机制。方法从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培养人芽囊原虫。15只昆明鼠分为3组:A组为接受免疫抑制剂处理组,B组为非免疫抑制剂处理组,经口感染人芽囊原虫1 .6×105个/鼠,观察小鼠感染情况及肠粘膜的病理变化;C组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实验鼠人芽囊原虫检出率90 %(9/10) ,虫体主要寄生在小鼠回盲部肠腔和肠粘膜表面,个别虫体侵入肠粘膜上皮,部分肠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增生,粘液分泌增强,可见有炎症细胞浸润,偶见局灶性肠粘膜坏死。病变程度免疫抑制剂处理组比未接种免疫抑制剂处理组重。结论感染人芽囊原虫的昆明鼠回盲部肠粘膜发生病理损害,病变程度受宿主机体免疫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Bti)乳剂现场杀灭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幼虫的效果。方法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分别确定Bti乳剂对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幼虫的LC50和LC95。通过现场试验,观察不同剂量组Bti乳剂对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幼虫的即效与持效。结果 Bti乳剂对嗜人按蚊(广西分离株)和中华按蚊(江苏分离株)Ⅲ龄幼虫的24hLC50分别为1.14μmol/L和0.15μmol/L,LC95依次为3.91μmol/L和0.46μmol/L。现场试验:对于嗜人按蚊,施药后第1、2、3d,1.5ml/m^2剂量组的平均幼虫死亡率依次为98.0%、96.0%、18.4%;3.0ml/m^2剂量组的平均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00A、97.2%、90.8%。对于中华按蚊,施药后第1、2、3d,1.0ml/m^2剂量组的平均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8.4%、89.60A、67.6%;2.0ml/m^2剂量组平均幼虫死亡率依次为100%、99.2%、86.0%。结论Bti乳剂施药剂量1.0~3.0ml/m^2,能有效控制单季稻田按蚊幼虫孳生,持效为2~3d。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红细胞膜脂蛋白(a)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1例冠心病(CHD)患者红细胞膜(RBCm)及血浆中总胆固醇(TC)、脂蛋白(α)[LP(α)]进行测定,并以55名健康人作对照比较。结果显示:CHD患者RBCm和血浆TC、LP(α)都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RBCm、LP(α)的改变与血浆TC等无显著相关性,与血浆LP(α)有一定相关,提示高LP(α)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 (Aml)对高脂血症家兔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物及膜流动性的效应。方法 :2 4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 ,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以及高脂饲料加Aml连续喂 6 0d ,喂养前后分别采空腹耳中央动脉血 5ml测定红细胞膜脂质、脂质过氧化物 (LPO)、抗氧化酶以及膜流动性。结果 :高脂饲料喂养的家兔能诱导其红细胞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M LDLC)、膜共轭双烯 (M CD)以及红细胞丙二醛 (E MDA)水平升高 ,红细胞膜流动性 (M Flu)以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 (E SOD)水平降低 ,而Aml可以防止高脂饲料所诱导的M LDLC、M CD、E MDA水平进一步升高 ,并能防止M Flu水平进一步降低。结论 :Aml具有抗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 ,改善M Flu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外表现(附2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978-01~2003-12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0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年间共收治IBD患者201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82例,克罗恩病(CD)患者19例。IBD伴肠外表现发生率为20·9%(42/201),UC患者为21·43%(39/182),CD患者为15·79%(3/19)。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5)。UC患者年龄小于20岁者肠外表现发生率高(P<0·01),年龄大于50岁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低(P<0·01)。发生于UC活动期者占89·74%(35/39),而发生在缓解期者仅占10·26%(4/39);CD患者肠外表现均发生在活动期。肠外表现中关节、肌肉损害最为多见,其次为皮肤损害。侵犯泌尿系统、甲状腺及肝胆系统者罕见。伴有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及外周关节炎的患者多易合并其他种肠外表现。结论IBD患者伴有肠外表现者并非少见,女性年轻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高,关节、肌肉及皮肤损害是IBD患者最多见的肠外表现,肠外表现的发生随IBD疾病活动性、疾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的增加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肠神经胶质细胞是肠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营养和支持肠神经元,肠神经胶质细胞还与肠道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并直接参与整个肠道稳态的调节.其中,肠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的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多肽、细胞因子等神经递质是肠神经胶质细胞与肠黏膜免疫细胞联系的重要桥梁,他们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引起免疫细胞相应的生化反应.另外,肠神经胶质细胞可能还具有抗原提呈的作用,协同抗原激活肠道免疫反应.目前,肠神经胶质细胞与肠黏膜免疫细胞的关系在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