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食管癌贲门癌分为肠内营养(EN)和静脉营养(PN)两组,每组48例。于营养支持前后测定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EN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有显著作用,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胃癌患者经术中放置的鼻空肠管于术后早期应用瑞素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测定患者术前、术后血清白蛋白、肝肾功能、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观察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胃癌术后1周白蛋白较术前增高,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仅7例患者出现轻度腹胀,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早期肠内营养。讨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病人营养状态,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郜晓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9):2370-2372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130例食管、贲门癌病人,术后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EN组)和常规液体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后并发症和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分别在营养支持前、后各测定一次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IgG、IgA、IgM。结果:所有病人在研究期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EN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血IgG、IgA、IgM均有显著升高。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方便经济,既能改善营养状态,又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4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早期胃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静脉营养组)各22例。观察两组治疗后1、2、3周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结果从第2周开始。试验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癌者术前采用含有膳食纤维的能全力对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结肠癌行根治性手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予术前采用能全力进行营养支持(125.52kJ.k-1.d-1含氮量0.2g/kg)为实验组,采用普通饮食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入院时、术前1d及术后1周营养相关指标。观察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的改变及并发症,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营养指标如臂围术后1周,血清白蛋白术前1d和术后1周均有明显改善,P值<0.05,其它营养指标如体重、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P值>0.05,差异不显著。结论:有规律地早期补充肠内营养制剂可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均可降低,提示术前营养支持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较优越、较经济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的营养支持治疗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4例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2周内)的营养支持方法和营养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人术后2周内实际蛋白摄入量的不同,将34例患者分为A组(摄入蛋白量较高组)和B组(摄入蛋白量较低组),每组各17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周末的体重、血脂、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肾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切口愈合情况的关系。结果A组总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含量略高于B组,但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血脂术后A组除载脂蛋白A1显著高于B组外(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B组肌酐值较A组显著降低(P<0.05),尿素氮和尿酸的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给予合理的优质蛋白,对切口愈合、机体总蛋白合成及改善机体营养状况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肾移植术后早期仍应控制氮的摄入量,以尽量减轻移植肾的负担,保护移植肾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及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 93例肺心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A组 (单纯肠内营养组 ,EN组 ) ;B组 (单纯肠外营养组 ,TPN组 ) ;C组 (肠外、肠内序贯营养组 ) ,每组 31例。观察患者各营养支持 1周后的血清白蛋白 (ALB)、总蛋白 (TP)和血红蛋白 (HB)的变化。结果 C组在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状态指标上优于A、B组 (P <0 .0 5 )。结论 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较单纯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合理 ,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昏迷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 将60例神经外科术后昏迷病人随机分为Ⅰ、Ⅱ、Ⅲ三组,每组20例.Ⅰ组为术后早期全肠外营养;Ⅱ组为术后早期自制营养液序贯营养支持加肠外营养;Ⅲ组术后早期自制营养液、能全力肠内营养混悬液序贯营养支持加肠外营养.观察术后l周血清电解质及术后第9天血清总蛋白TP(g/L)、血清白蛋白ALB (g/L)变化情况,并比较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Ⅱ组和Ⅲ组术后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而Ⅱ组和Ⅲ组间无差异显著性意义.Ⅱ、Ⅲ组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血清总蛋白TP(g/L)、血清白蛋白ALB(g/L)均高于Ⅰ组,血清电解质变化幅度小于Ⅰ组,Ⅲ组各项指标优于Ⅱ组.结论 神经外科术后昏迷病人早期自制营养液、能全力肠内营养混悬液序贯营养支持加肠外营养可改善术后病人营养状况,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空肠造瘘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0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观察组患者在胃癌根治术后接受空肠造瘘术。比较两组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营养支持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4天所有患者的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营养支持费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胃切除术中经空肠造瘘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尽快恢复,空肠造瘘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具有实用性高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术前肠内营养对胃窦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窦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2007~2009年深圳龙岗坪山人民医院40例胃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40例胃窦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20例,在早期肠内营养基础上术前口服能全素肠内营养支持.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 d及术后第8天测量体重,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含量,并于第8 天留取患者24 h尿测定尿素氮,计算氮平衡.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第8天体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含量及氮平衡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胃窦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儿96例作为研究资料,使用雀巢小百肽经鼻空肠管给予患儿营养支持,于肠内营养(EN)前、肠内营养1周后、肠内营养4周后分别采血分析营养指标水平,测量患儿体质量,上臂肌围。观察本组预后情况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组96例患儿,经过治疗及相关护理、肠内营养支持后,82例恢复良好,7例致残,2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患儿经肠内营养支持后1周,除血红蛋白(Hb)外,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体质量、上臂肌围与肠内营养支持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内营养支持4周后,ALB、TP、Hb、体质量、上臂肌围等水平均高于肠内营养支持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儿,可迅速扭转机体负氮平衡,提高患儿营养水平,保护消化道功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有利于疾病康复,对患儿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术后6~24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观察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与肠内营养的关系。结果通过肠内营养,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期中血浆蛋白和前白蛋白上升最明显(p<0.05),营养前后免疫指标IgA,IgG,IgM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且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腹部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效保障肠粘膜屏障功能的稳定性,防止细菌移位,避免了因此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支持对ICU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ICU危重患者4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相同热量和氮量的肠内或肠外营养制剂。2组患者均于营养支持前与营养支持第8天检测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上臂肌围和三头肌皮皱厚度。结果:肠内营养支持后,患者的CD3、CD。和血清前白蛋白明显增高(P〈0.01),CD4/CD8、NK细胞、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增高(P〈0.05);两组对比肠内营养支持后患者的CD3、CD4、CD4/CD8、NK细胞、血清前白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后(P〈0.05),而上臂肌围和三头肌皮皱厚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肠内营养支持不但可明显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可改善其细胞免疫功能,只要病情许可应尽量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42)和肠外营养组(PN组,n=38)。所有病例在术前和术后第7天各测定一次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尿素氮、肌酐、血糖和丙氨酸氨基转换酶,临床观察营养支持后有无消化道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所有病例在研究期间无死亡、无明显肝肾功能改变。营养支持后EN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升高(P<0.01),营养支持后EN组与PN组相比,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增高(P<0.001),临床观察EN组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PN组均显著缩短(P<0.001),EN组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1),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可行的,是一种较肠外营养更有效的营养方式,它能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发生率,评价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疗效。方法112例重度COPD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肠外营养组(PN组),均在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1周后观察体重指数(IBM)、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SGRQ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总数、SGRQ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 〈0.05);治疗后两组体重指数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后SGRQ评分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 PN及PN均能改善重度COPD患者的营养状态,PN在临床疗效上优于P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乳剂佳维体对改善ICU危重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方法:对38例患者做出营养风险筛查总分,监测应用肠内营养乳剂佳维体前、后,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等情况变化。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应用肠内营养乳剂营养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乳剂佳维体作为肠内营养可改善ICU危重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机体蛋白合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穿孔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72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是否采用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治疗(术后48 h内)分为观察组(EEN,n=32)及对照组(非EEN,n=40)。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外周血炎症介质、营养指标及肠功能障碍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2.5±3.5 vs.15.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8,P<0.01)。两组患者术后1周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均呈现降低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外周血血红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外周血内毒素(endotoxin,ET)及D-乳酸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ET及D-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显著改善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患者系统性炎症反应、营养状况及肠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和耐受性。 方法 95例食管癌患者被随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54例和肠外营养组41例,肠内营养组在食管癌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在术后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在术前和术后观察2组的体质量、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后观察2组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肛门排便时间。观察2组出现的不耐受病例,并分析患者耐受性的影响因素。 结果 肠内营养组术后的体质量、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均高于肠外营养组术后(t=1.778、1.696、1.823,P均<0.05)。肠内营养组术后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均<0.05)。肠内营养组在(2.4±0.6)d开始输入肠内营养液,过渡到目标用量时间(4.6±0.9)d。在营养支持过程中,肠内营养组的不耐受率为31.5%(17/54),肠外营养组的不耐受率为24.4%(10/41);2组的不耐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6,P>0.05)。肠内营养组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术中出血量、不同过渡到目标用量时间、不同首次输入量的患者不耐受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食管癌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且耐受性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泽英  陈芳 《海南医学》2012,23(20):50-52
目的 分析肠内营养对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并探讨对放化疗的不良影响.方法 对75例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其中肠内营养组患者43例,施行早期肠内营养+常规饮食;常规饮食组患者32例,早期予单纯的常规饮食,在放疗后期,由于不良反应影响进食时增加静脉营养.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放疗前后,肠内营养组平均体重略有增加(0.64 kg),血红蛋白升高6.38 g/L,血清白蛋白升高1.63 g/L,白细胞计数增加0.26× 109/L;常规饮食组体重下降6.72 kg,血红蛋白减少24.85 g/L,血清白蛋白减少6.13 g/L,白细胞计数减少1.86× 109/L.两组比较,各营养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保证治疗顺利完成.其不良反应可能与个体差异和化疗方案有关,在对此类患者护理时应加强个性化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安素对老年患者糖、脂代谢及营养情况的影响,为肠内营养在老年患者中的合理使用及效果评估,寻找有效的临床检测指标。方法 150例老年患者,根据营养及进食情况分为3组。以正常进食者作为对组照;进食减少者,予口服安素补充营养,为加用安素组;因疾病不能进食者,予安素经鼻饲提供肠内营养,为单用安素组。所有受试者及对照组每日提供的总热量为125.52kJ/kg。2周后留取血标本,检测餐后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脂代谢指标、肝肾功能、高敏C反应蛋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应用安素的两组老年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均降低,球蛋白水平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增高,而血浆前白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78,P=0.374)。结论 血浆前白蛋白是较好评估老年患者肠内营养效果的临床指标;肠内营养粉安素,可使老年患者的糖脂代谢、营养状况不同程度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