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辅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应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组加用银杏叶提取物辅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2.26±0.18m Pa·s、55.54±3.75%、3.95±0.87g/L,均分别高于观察组的1.76±0.17m Pa·s、42.77±3.49%、3.28±0.85g/L;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36%,低于观察组的9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9.09%,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45%,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银杏叶提取物辅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避免疾病反复发作,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应用LMWH治疗38例TIA患者,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观察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LMWH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明显,较治疗前改善(P<0.05),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并异,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LMWH是治疗TI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TIA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其本质上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变化复杂的一种综合征。1951年由美国神经病学家Fisher[1]首先提出,随着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TIA的复杂性和危害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传统的概念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TIA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开始着手对TIA重新定义,并进一步探讨TIA与卒中关系,以及脑缺血耐受的问题。1 TIA的传统概念与局限性1951年美国神经病学家Fisher首先将…  相似文献   

4.
脉络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后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脉络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预后及血液流变学指的影响,将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才随机分为两组,脉络宁治疗组(35例)和706代血浆照组(25例),在用药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结果显示,两组用药前各项指对比均有明显改变,治疗组用药后全血比粘度(低切)下降较对照组晚明显(P<0.01),治疗组用药后半年内TIA复发率17.14%,无一例发生脑梗塞;而对照组TIA复发率36.00%%  相似文献   

5.
对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升高。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是造成血液高粘滞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为观察脉络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预后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将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脉络宁治疗组(35例)和706代血浆对照组(25例),在用药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显示:两组用药前后的各项指标对比均有明显改变,治疗组用药后全血比粘度(低切)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用药后半年内TIA复发率17.14%,无一例发生脑梗塞;而对照组TIA复发率36.00%,脑梗塞发生率8.00%,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脉络宁是治疗和预防缺血性中风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0例TIA患者及80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血液流变学各参数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TIA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故应对TIA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10.
芪棱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旨在观察中药复方芪棱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3-07/2003-12暨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加芪棱汤),疗程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并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值分别为(4.21&;#177;1.74)mPa/s,(1.52&;#177;0.74),(234.21&;#177;64.87)μg/L,(3.16&;#177;0.77)g/L,明显低于治疗前(6.12&;#177;1.44)mPa/s,(1.74&;#177;0.22),(276.15&;#177;63.25)μg/L,(4.56&;#177;0.89)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下降水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调整凝血纤溶活性,可能是芪棱汤治疗TIA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观察到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这种变化虽然不是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血液流变学改变仍不能忽视。目的:研究不同性别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价值。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学物理研究所和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0—01/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1例,男64例,女27例,平均年龄(64&;#177;9)岁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77;11)岁。同期选择84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177;10)岁。方法:晨起空腹采肘静脉血2mL,肝素抗凝。血液黏度测定用NXE-1锥板式粘度计(中国成都仪器厂生产)。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性别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对照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男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是造成血液黏度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张秀清  王月强  孟维芳  王华祥 《临床荟萃》2001,16(23):1077-107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一种历时短暂、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引起的一过性神经障碍综合征。TIA是脑梗死的先兆 ,近期 ,频发 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 ,2 5 %~ 5 0 %于 5年内发生脑梗死。现将我所 1998~ 1999年收治的 TIA 5 3例 ,结合文献与临床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3例中男 35例 ,女 18例。年龄 5 5~ 78岁 ,平均 (6 6± 12 .0 )岁。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 2 8例 ,高脂血症 16例 ,冠心病 6例 ,糖尿病 3例。1.2 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 2 7例 ,感觉障碍 8例 ,感觉和运动障碍同时存在 7例 ,一过性黑目蒙 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复方丹参滴丸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预防作用及副作用,并与阿司匹林对比。方法:将120例TIA患者,分为复方丹参滴丸和阿司匹林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其每例患者在服药期内TIA的发作次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包括心、脑卒中)、死亡及副作用等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比较TIA的再发生人数、心及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人数分别为6例和9例,复方丹参滴丸组较阿司匹林两组低,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较复方丹参滴丸大,丹参滴丸组仅有1例,阿司匹林组为8例,前者的副作用仅表现为口、舌麻木,未影响治疗,而阿司匹林的8例中,有5例为胃肠道反应,3例为牙龈及鼻出血,8例中有5例中途退出,两组副作用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在TIA的预防治疗中与阿司匹林有同样的作用,并且无明显副作用,口服依从性好,较阿司匹林优。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田时雨  吴多斌 《新医学》2006,37(11):710-712
1引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被认为是脑血管病的危险信号,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临床特征是是阵发性、短暂性、反复发作性、可逆性的局部或全脑急性循环障碍而出现局部神经症状,可于短时间内不留任何痕迹而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血液流变特性和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5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析其血液流变性改变和危险因素.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全血黏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吸烟、酗酒、高甘油三酯血症.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液流变性异常密切相关,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液流变性改变起着重要作用,血液流变学指标是TIA的有效观察指标;短暂性脑缺血易发生致死性脑卒中,公众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治疗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血栓形成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的研究,发现他们的血液粘度,血浆粘度,等呈升高趋势,而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尤其是在脑血栓形成患者中表现的更加显著,提示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预防性治疗在防治缺血中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采用客观评测方法对其高级神经活动认知功能损害进行评估。目的:研究TIA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探讨TIA患者的认知损害及可能的机制。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TIA患者31例(11A组),其中颈内动脉系统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2例对照组均为来院体检的健康人30例。干预:对TIA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听觉oddball刺激序列P300检测及神经系统查体。主要观察指标:MMSE评定分值,P3波潜伏期及P3波幅测定。结果:TIA组的MMSE评分【(27.13&;#177;2.54)分】,与对照组【(29.02&;#177;1.35)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13,P&;lt;0.05)。P3波潜伏期TIA组【(348.21&;#177;20.33)ms】与对照组【(330.32&;#177;30.12)m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32,P&;lt;0.01);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比颈内动脉系统TIA的P3波潜伏期延长【(350.32&;#177;31.21)ms,(339.32&;#177;27.88)m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79,P&;lt;0.05);TIA患者的P3波潜伏期延长与TIA患者的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383,P&;lt;0.01),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259,P&;lt;0.05)。结论:TIA患者的P3波潜伏期显著延长,存在早期认知功能的损害。TIA患者的早期认知损害与TIA发作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一过性脑缺血,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与体征,可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具有反复发作,症状相对刻板,24h内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的特点。由于其病多发生于中年以上,部分患反复发作或在一次发作后数年内将发生脑梗塞,做好TIA患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我们通过对2004年1—12月共计60例TIA患的健康教育,效果显,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