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就诊前至少1月以上未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确诊老年冠心病患者50例。检测分别由ADP和AA诱导的PAG等各项指标,然后给予阿司匹100mg/d口服治疗,2周后复查上述各项化验指标,前后对照。根据PAG判定AR,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对比两组差别。结果50例冠心病患者中有6例由ADP和AA诱导的PAG均高于判定标准,AR发生率为12%。结论通过检测PAG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有12%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并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便于临床上早期发现AR,改善该类患者的治疗现状。方法选择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住院冠心病患者200例,所有患者于每日早饭后顿服拜阿司匹林片100mg,连续服用10d后抽取肘静脉血,分别用花生四烯酸和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诱导血小板聚集,根据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情况将患者分为AR+阿司匹林半抵抗组(50例),其中AR组(10例)、阿司匹林半抵抗组(40例),阿司匹林敏感组(150例),同时送检生化全项,对各项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组、AR+阿司匹林半抵抗组、阿司匹林敏感组的AR发生率分别为5%(10/200)、20%(40/200)、25%(50/200)、75%(150/200)。AR+阿司匹林半抵抗组合并糖尿病例数、WBC、TC、TG、LDL—C、BMI等指标[16例、(5.4±2.0)×10^9/L、(5.5±1.6)mmol/L、(3.0±0.5)mmol/L、(3,0±1.4)mmol/L、(25.3±1.9)kg/m^2]与阿司匹林敏感组[12例、(4.6-4-0.6)×10^9/L、(4.7±1.0)mmol/L、(2.0±1.4)mmol/L、(2.6±0.9)mmol/L、(24.0±2.0)kg/m^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AR现象可能与血糖、血脂、体重指数、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因素有关,在这些状态下应警惕AR的发生,必要时增加剂量或应用其他药物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低危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及早期干预治疗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973例诊断为高血压病中低危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连续14d,进行阿司匹林抵抗检测,选择其中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并愿意进入研究的患者183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干预组,所有患者都规范服用降血压药物及高血压2级预防,阿司匹林组仍然继续服用法阿司匹林100mg、qd,干预组改用氯吡格雷75mg、qd,6个月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MAR),随访患者2年,比较2组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973例患者中存在阿司匹林抵抗者247,发生率为25.3%,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血小板聚集率(MAR)下降较阿司匹林组明显(P<0.05),2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干预组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抵抗在高血压患者中确实存在,其发生率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基本类似,及时换用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氯吡格雷,可降低血小板凝聚力,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复方丹参滴丸干预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将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敏感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滴丸组;单服复方丹参滴丸组及单服阿司匹林组。干预2周后分别复查血小板聚集率。结果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滴丸组和单用复方丹参滴丸组干预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60.29%和66.33%,较干预前的70.65%和71.72%分别下降了10.36%(P<0.01)和5.39%(P<0.05);而单用阿司匹林组干预后较干预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在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滴丸组和单用复方丹参滴丸组干预后分别为12.27%、17.67%,较干预前24.01%、24.37%,分别下降了11.74%(P<0.01)、5.39%(P<0.05)。单用阿司匹林组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以增强患者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两药有协同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生化阿司匹林抵抗情况及其防治措施。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56例CHD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7 d)后,查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和血浆血栓素B_2(TXB_2)浓度。抽血后CHD患者加用氯吡格雷75 mg/d,1周后复查PAG和TXB_2。AA诱导的平均PAG≥20%,同时ADP诱导的平均PAG≥70%者为阿司匹林抵抗(AR);仅符合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结果:加用氯吡格雷前,CHD组AA诱导的PAG、AR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HD组AR或ASR患者ADP诱导的PAG、lg(AA诱导的PAG)、lg (TXB_2浓度)显著高于AS患者(P<0.05);CHD患者血浆TXB_2浓度与ADP诱导的PAG呈正相关(r= 0.497,P<0.01),与AA诱导的PAG呈正相关(r= 0.391,P<0.01)。加用氯吡格雷后,CHD患者AA和ADP诱导的PAG、AR和ASR发生率、血浆TXB_2浓度明显低于加用前(P<0.01)。结论:CHD患者阿司匹林疗效降低,AR发生率升高;CHD病人AR或ASR者血浆TXB_2浓度较高;氯吡格雷能加强抗血小板聚集疗效,可用于防治AR。  相似文献   

6.
魏海霞 《首都医药》2010,17(4):47-48
目的探讨蚓激酶胶囊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对比。方法冠心病心绞痛病人80例,其中40例用蚓激酶胶囊0.4g,po,rid。另外40例用阿司匹林片0.1g,po,qd,均连用4N。结果蚓激酶组临床有效率及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98%与55%;阿司匹林组分别为98%与53%;2组比较P均〉0.05。2组对全血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都有明显改善作用(P〈0.01),2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蚓激酶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均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王燕  史敏  刘永春  李姣 《河北医药》2010,32(20):2794-2796
目的建立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抗血小板药物实验监测方法。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并与光学法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进行对比,比较二者在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面的相关性,进一步证实PRI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体检健康者350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患者224例,抽取静脉血进行PAGT和PRI检测,前者血小板聚集率I〉70%为阿司匹林抵抗,后者PRI≥1.25为阿司匹林抵抗。结果健康人PRI参考范围为0.95±0.11;224例患者中,用PRI方法检测,检出阿司匹林抵抗患者30例(13.39%),用PAGT方法检出16例(7.14%)。PRI检出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聚集率(P〈0.05)。结论PRI可作为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常规检测技术之一,具有实用、快速、成本低、易操作、不受干扰、准确度和可靠性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冠心病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因素。方法:记录72例冠心病患者病史、体质量等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脂、C反应蛋白(CRP)水平,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各因素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结果:女性阿司匹林抵抗多见(χ^2=5.556,P=0.018),并与低密度脂蛋白浓度(t=3.257,P=0.002)、CRP(t=2.547,P=0.013)显著相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结论: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可能与性别、低密度脂蛋白、CRP等因素有关,在这些状态下应警惕阿斯匹林抵抗的发生,必要时增加剂量或其他替代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每天给予100mg的小剂量阿司匹林,在连续服用两周后,对血小板的凝聚情况进行检测,观察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情况。结果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有5例(5.0%),影响因素分析为高血压、糖尿病和不吸烟。结论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和不吸烟的患者应选用合适、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人群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情况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通过检测由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AR的发生率,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结果,观察AR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可能是脑梗死的易发因素之一,临床及时检查及识别,换用其他药物,对于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抵抗:基础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栓素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小板疗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然而,临床上部分患者规范服用阿司匹林达不到对血小板的显著抑制,仍有动脉血栓事件发生,称为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12.
地奥心血康干预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临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文军 《中国药业》2012,21(15):26-28
目的 观察地奥心血康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干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随机分为加大阿司匹林用量组(对照组,拜阿司匹林300 mg/d)30例,地奥心血康组(治疗组,地奥心血康1.6 g,每日3次)30例.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观察并对比血小板平均聚集率、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及药物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以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其下降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的TXB2均升高明显(P<0.01).治疗组的6-K-PGF1α与对照组相比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的TXB2/6-K-PGF1α均降低(P<0.01,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地奥心血康治疗阿司匹林抵抗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其机制可能与其可降低TXB2同时升高6-K-PGF1α降低TXB2/6-K-PGF1α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阿司匹林治疗时效果不佳,也就是产生所谓“阿司匹林抵抗”。通过生化方法测定,可以将阿司匹林低抗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药代动力学型、药效学型、假抵抗型。实验室检测通过活体评估血小板功能及来自活体的血小板聚集两种途径来评价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作用。研究发现产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因素有很多,而目前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马开富  孙凯  孙炳伟 《安徽医药》2016,20(6):1135-113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miR-19a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37例,收集临床资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小板中miR-19a表达,利用血小板聚集实验判别AR和非AR,利用Kaplan-Meier法对AR和非AR无终点事件生存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38例(27.7%)发生AR,99例(72.3%)为非AR;AR患者血小板中miR-19a相对表达量为(1.42±0.15),显著高于非AR患者血小板中miR-19a相对表达量(1.16±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3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9a相对表达量上升和合并2型糖尿病是影响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3和1.48,P<0.05);AR患者中9例(23.7%)发生终点事件,而非AR患者中仅有7例(7.1%)发生终点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8,P=0.00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AR患者无终点事件中位时间146.8d,非AR患者无终点事件中位时间16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31,P=0.006)。结论 AR患者血小板中miR-19a表达上调,是影响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能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复方丹参滴丸干预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心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法 不同,将其分为阿司匹林组、复方丹参组及阿司匹林+复方丹参组三组,每组20例.用药2周后,比较三组受试者干预前后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LT(血小板计...  相似文献   

16.
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增加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侍冬成  封启明  杨柳 《中国药房》2008,19(29):2280-2282
目的:以网织血小板(RP)百分比代表血小板更新率,研究RP百分比与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阐明血小板更新率对AR的影响。方法:选取80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测定其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7d后的RP百分比以及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阿司匹林敏感(AS)组,比较AR、ASR、AS3组之间RP百分比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R、ASR、AS3组RP百分比分别为(4.11±2.62)%、(2.23±1.79)%、(2.18±1.24)%,AR、AS组之间RP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R、ASR组之间RP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SR、AS组之间RP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更新率增加可能会导致AR,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在1天内多次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或将阿司匹林改为控释或缓释剂型,建议对这些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临床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7.
张跃  李斌 《首都医药》2007,14(16):30-30
目的观察蚓激酶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疗效。方法选择入院UA病例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蚓激酶加阿司匹林)及对照组(阿司匹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与对照组68%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蚓激酶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UA方法简便,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心通对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 260例患冠心病(CH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130例,每天饭后口服阿司匹林100mg6个月;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脑心通)130例,在阿司匹林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脑心通2粒/次,3次/d口服6个月,再采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及两组阿司匹林抵抗(AR)、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发生率比较。结果两组相比,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AR与ASR总发生率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明显减低。结论脑心通可改善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抗血小板治疗是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的重要措施,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的一线药物,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患者的二级预防.然而,阿司匹林在人群中存在个体差异,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获得一致的抗血小板聚集和预防卒中复发的功效,从而导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因此阿司匹林抵抗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就1例阿司匹林高抵抗风险的冠心病患者诊...  相似文献   

20.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司匹林(ASA)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抗血小板试验联合报告(Antiplatele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第一、二、三期报告的结论认为,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以降低25%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