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郝敬铎  岑雪英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2):1348-1348,1350
目的探讨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144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采用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149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常规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间隙充气压力治疗的系统护理干预策略在预防宫颈癌围术期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6月宫颈癌患者100例为对照组,2019年7—12月宫颈癌患者100例为干预组。对照组予气压治疗、健康宣教、踝泵运动等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实施常规护理外,给予落实血栓风险评估、路径化健康教育、规范化知识培训、系统化活动指导、专业化机械预防包括弹力袜和间隙充气压力治疗等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腿围周径、凝血功能指标、DVT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相对干预组有所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水平则上升(均P<0.05)。干预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周、术后1个月的随访中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基于间隙充气压力治疗的系统护理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宫颈癌围术期患者的DVT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围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4例,给予围术期护理干预。结果54例患者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3.70%。结论围术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于书卿  季楠  钱珂  康帅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10,32(10):779-781
目的探讨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0例神经外科肿瘤手术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230例,术后第1天即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直至患者可以下地行走。对照组110例,未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两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每隔3d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中9例(3.9%)患者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深静脉血栓发生;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8例(25.5%)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中有2例肺栓塞发生。结论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可以降低神经系统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盛君霞  万美华 《吉林医学》2014,(14):202-203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方法:对286例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6例患者,发生DVT9例,发病率为3.15%,结合多普勒检查确诊,8例经溶栓、抗凝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1例发生肺栓塞转院后治愈,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预防和系统、有效、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可有效地降低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5):159-161
目的观察并探究预防骨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自2014年7月~2016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40例骨盆及下肢各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机对照原则将以上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采取的常规护理基础上,积极调查研究可能诱发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进行预防,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DVT形成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术期DVT形成发生率为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可能诱发DVT的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预防,能够明显降低围术期DVT的发生概率,提高护理满意率,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 ,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手术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我院创伤骨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6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下肢骨折手术围术期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干预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在某三甲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病案38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将采用预防DVT干预措施的218病例列为实验组,未采取预防DVT干预措施的166病例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凝血的各项指标和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术后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间歇充气加压(IPC)及传统方法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共360例,随机分为LMWH组、IPC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20例。比较各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1)LMWH组与IPC组术后DVT、PE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LMWH组DVT、P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IPC组DVT、P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与间歇充气加压均可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急性下肢静脉血栓30例行介入溶栓治疗,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各环节护理。结果:30例手术患者无1例发生肺栓塞和出血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提高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成功率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王灵燕  方欣  金璐  解旭品 《浙江医学》2017,39(19):1707-1708
目的探讨并总结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的45例LDVT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围术期护理进行总结。结果45例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和相应护理措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穿刺部位护理、导管溶栓护理、患肢护理、血红蛋白尿观察、并发症观察及护理)干预下,均成功行Angiojet血栓清除术开通了栓塞的下肢静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LDVT,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深静脉血栓(DVT)是下肢骨折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而间歇充气加压(IPC)装置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机械性预防DVT的措施。IPC装置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在研究中。对IPC装置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预防DVT使用前的风险评估内容及工具、物品及患者准备,使用中的压力选择、时间和频次选择,以及健康教育等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妇科手术治疗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80例,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基础护理及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加用间歇充气压力泵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指标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不同干预方法下两组间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组内在时间变化趋势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干预方法下两组间PT、APTT、Fib差异不明显,两组间PT、APTT、Fib在组内时间变化趋势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患者。结论:IPC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长统靴型间歇充气装置(IPC)预防大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试验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后每4小时1次,每次30分钟间断应用长统靴型间歇充气装置,患者能够下床后改为每日3次,直至出院.术后3~8天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均记录血栓发生的部位(大腿或小腿).结果 术后3~8天超声检查,试验组DVT发生率为18%,对照组为49.3%,均为远端DVT,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年龄、卧床时间、危险因素个数等方面,与无血栓形成患者比较有明显区别.结论 长统靴型间歇充气装置能有效降低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且应用更为方便. 随着年龄增长、卧床时间的延长和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DVT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及序贯加压袜(Graded compression elastic stocking,GCS)对开胸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有DVT高危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韦妙成 《微创医学》2014,(3):352-353
目的观察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1 735例妇科手术病人于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上、下午各1次,每次30 min,共3 d;如存在高危因素,使用时间为术后第1天持续到术后第10天。结果 1 735例妇科手术病人无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gradi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IPCD)治疗时间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进行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均给予两组患者IPCD治疗,对照组每日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为1 h;实验组每日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 h。对比分析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肢体周径以及DVT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提高,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周径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65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33例,术后第1~14天皮下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2ml/d,同时进行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照组32例,仅行抗凝治疗。2组患者于术后1、4和14d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33例中仅1例(3.0%)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32例中有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5.0%),其中6例(18.8%)发生在瘫痪侧,7例(21.9%)发生在腘静脉以下,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