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8例出血性离梗塞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塞67%确诊于脑梗塞发病后2周内,50%的患者以栓塞为主要病因,随访9例完全吸收继发的出血灶,平均经需3个月组。本组有14例因症状加重或症状不缓介而复查确诊,有6例是因了解梗塞吸收情况复查而确诊。结论:脑栓塞或大面积脑梗塞发病后2周内复查,CT确诊出血性脑梗塞,病情不加重时也有必要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HI)的发病特点及CT表现,帮助临床正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抢救治疗方案。方法对2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CT表现主要为低密度灶内及/或周边出现高密度影,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中心型、边缘型、混合型;临床上多发生在发病后第二周,症状相对较重,抗凝溶栓治疗疗效不明显或病情反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塞是在缺血性脑梗塞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塞,临床上应注意抢救治疗的方案和时间窗,并适时复查CT。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塞的原因、CT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3年中150例住院非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分析12例出血性脑梗塞的原因,临床和CT改变。结果:出血性脑梗塞发病率占同期及梗塞的8%的脑栓塞主要病因,占75%,结论:出血性脑梗塞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梗塞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只要不发生梗塞区的大量出血,梗塞后出血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脑半球出血性梗塞的影像学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梗塞从病理上可分为缺血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1] 。出血性脑梗塞是指缺血区血管再通 ,在梗塞区内有血液溢出 ,这种现象也称为梗塞后出血[2 ] 。其病理改变以及治疗方法和单纯的脑出血或脑梗塞都不一样。CT、MRI对单纯脑出血或脑梗塞诊断明确 ,对于出血性脑梗塞往往要认真分析。尤其首次检查即为出血性脑梗塞 ,缺乏梗塞初期的对照 ,或发生较早出血性梗塞与脑出血鉴别时 ,诊断应慎重。我们回顾分析 2 8例大脑半球出血性梗塞的CT、MRI所见 ,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探讨研究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9- …  相似文献   

5.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脑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59例以“急性脑梗塞”入院的患者,均表现为程度不同的肢体麻木、瘫痪和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入院时(病后48小时内)作颅脑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入院后因病情突然加重而复查CT显示在原梗塞区内有出血性改变。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43~72岁,平均62.14±9.74岁。出血类型:皮质型9例,CT显示高密度影局限于皮质的梗塞灶内,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2~15ml,梗塞灶直径15~25mm;血肿型7例,CT显示高密度影局限在皮质下结构的梗塞灶内,出血量5~25ml,梗死灶直径25~80mm;梗死灶内渗血型15例,CT显示低密度灶内有散…  相似文献   

6.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100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8.5岁.病程最短2 h,最长的8年.10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全部病例均按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诊断为脑梗塞.并经头颅CT扫描确诊.其中基底神经节梗塞35例.脑皮质梗塞28例.多发性脑梗塞14例.丘脑梗塞10例.脑栓塞8例,出血性脑梗塞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均有可比性,采取双盲随机法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7.
余少雄  刘泽  赵万  苗雨露  黄志斌 《海南医学》2007,18(10):48-49,141
目的 探讨3H疗法对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脑血供的改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43例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入院后3-7天复查头颅CT出现缺血性脑梗塞改变,给予3H疗法治疗.结果 治疗7天和14天后复查头颅CT与初次检查比较梗塞面积及梗塞灶个数,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GOS评分预后较好.结论 3H疗法可明显降低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面积,改善预后,是治疗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32例出血性梗塞研究分析,发现常出现于脑栓塞及大面积脑血栓病人。以治疗中病情突然加重或持久症状不改善为特征,动态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冶的17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7例均为高龄合并症患者,临床表现为梗塞后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动态CT显示梗塞区内出血,根据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分别采取相应措施,治愈8例,好转6例,恶化2例,死亡1例,结果满意。结论:出血性脑梗塞发病机制复杂,梗塞区域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为继发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动态CT观察,及时恰当的诊治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塞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 《医学文选》2004,23(1):33-34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塞 (HI)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 2 3例 HI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 3例中首发症状偏瘫 1 0例 ,失语 4例 ,失认 4例 ,头痛呕吐 3例 ,昏迷 2例。入院时即诊断为 HI者 2例 ,入院时诊断为脑梗塞者 2 1例 ;HI发生至脑梗塞 <8h为 2例 ,<7d为 5例 ,8~ 1 4d为 1 6例。头颅 CT或 MRI检查结果显示 HI位于大脑皮质 1 0例 ,基底节区 6例 ,小脑 2例 ,大脑半球 5例。梗塞面积 >2 cm2 2 3例。其中 4例采用溶栓治疗 ,在脑梗塞常规治疗过程中 1 7例无好转复查发现 ,5例常规复查发现。经调整治疗 ,1 8例好转 ,5例死亡 ,死亡率 2 1 .7%。结论  1出血性脑梗塞临床表现不典型 ;2适时复查 CT或 MRI:3慎用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1.
刘英 《微创医学》2004,23(1):33-3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HI)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HI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3例中首发症状偏瘫10例,失语4例,失认4例,头痛呕吐3例,昏迷2例.入院时即诊断为HI者2例,入院时诊断为脑梗塞者21例;HI发生至脑梗塞<8h为2例,<7d为5例,8~14d为16例.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显示HI位于大脑皮质10例,基底节区6例,小脑2例,大脑半球5例.梗塞面积>2cm223例.其中4例采用溶栓治疗,在脑梗塞常规治疗过程中17例无好转复查发现,5例常规复查发现.经调整治疗,18例好转,5例死亡,死亡率21.7%.结论①出血性脑梗塞临床表现不典型;②适时复查CT或MRI③慎用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2.
分析15例出血性脑梗塞临床表现特点,认为多见于心源性疾病,时间多为脑梗塞后第2周.出现原梗塞灶出血,临床病情加重,多数经脱水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大量出血者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我们自1992~1995年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52例,并与常规疗法治疗的52例进行对照比较,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均符合全国第2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均为第1次脑梗塞发作且为脑血栓形成。年龄在50岁以上,病程在72小时内,无其它严重并发症。1.2分组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病例根据全国第2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附件,将每组病例分为轻、中、重3型。根据人院时和入院1周后CT复查梗塞灶大小分为小灶(最大直…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19例出血性脑梗塞的颅脑CT表现。皮层区出血性梗塞的典型表现为低密度梗塞区中弯曲条带状高密度影。对出血性梗塞的发生机理、临床意义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病因、分型与治疗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病史、临床表现、CT、MRI、MRA资料、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塞最主要病因为各种原因的脑动脉栓塞,特别是有心房纤颤病史者.可分为血肿型,大梗塞非血肿型和小梗塞非血肿型。通过分型分治。个体化治疗,15例患者中好转治愈13例,死亡2例。结论:对出血性脑梗塞在治疗上应分型分治,个体化治疗,不宜中性治疗。  相似文献   

16.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 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型出血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以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 脑梗死病人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出血型为多,应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17.
王文林 《重庆医学》2003,32(2):218-219
目的 探讨对外伤性脑梗塞的CT所见及相关问题。方法 因颅脑外伤性本院行CT检查的4500病例中验出21例外伤性脑梗塞,根据临床症状将外伤性脑梗塞分为轻型和重型,并对轻、重型的临床及CT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轻型8例全部为小儿病例,真中2例CT上见有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无颅内出血,梗塞部位全部发生于基底节或内囊区。重型13例,在CT见颅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梗塞主要累及脑叶。结论 外伤性脑梗塞可分轻、重两型,前者见于小儿,梗塞部位见于基底节-内囊区,症状轻,神经体征迟发,预后良好;重型见于严重脑外伤伴有较严重的颅内出血,梗塞多见于脑叶。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混合性中风的病例报告日渐增多,但临床上常用的脑血管病计量诊断法却往往不能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CT扫描对混合性中风的诊断至关重要。 混合性中风系指在同一病程中,患者同时或相继发生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性质不同的脑血管病变,CT表现为脑出血和脑梗塞病灶并存,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它应包括出血性梗塞、梗塞性出血、蛛网膜下  相似文献   

19.
超声波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月彩 《广西医学》2000,22(3):627-629
为了探讨超声波配合药物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我科于1997年3月~1998年12月应用超声波配合药物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脑梗塞100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全部病例经头颅CT证实有梗塞灶的急性脑梗塞住院病人。超声波治疗组病灶最大面直径平均梗塞面积(3.28±1.10)cm,男37例,女13例,年龄38~76岁(平均63.6岁);对照组病灶最大面直径平均梗塞面积(3.21±1.19)cm;男38例,女12例,年龄40~75岁(平均64.1岁)。按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血栓性出血性脑梗塞(HI)38例,占血栓形成的4.2%。血栓性HI的临床症状轻重与发病时间迟早有关,7天内发病重症型为主,7天后以轻症占多数(84.2%)。CT扫描结果血肿型临床症状重,特别在大片状梗塞继发出血者预后差,点斑状型出血临床症状较轻(92.1%)。为了提高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率,对大片状梗塞或脑血栓后病情恶化或持续不缓解者应CT扫描追踪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