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测定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水平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探讨ACTH和皮质醇对ACI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4例病情程度不同的ACI患者和30例对照者在8:00、16:00和24:00时的血浆ACTH和皮质醇含量,分析24h内ACTH和皮质醇水平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ACI患者8:00、16:00和24:00时的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在3个时点的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预后差的患者两种激素水平明显增高,昼夜节律逆转.结论 检测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观察其昼夜节律变化,可判断ACI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应激状态下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晓莉  饶一武 《医学综述》2014,(13):2439-2440
目的观察急、慢性应激状态下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东风医院外科住院的31例手术创伤患者为急性应激组,在内分泌科住院的代谢综合征患者31例为慢性应激组,同期在东风医院体检的无内分泌疾病的31例健康查体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8:00、16:00及24:00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水平。结果①急性应激组患者血清皮质醇、ACTH在不同时点间均升高,且高皮质醇与高ACTH发生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慢性应激组患者血清皮质醇、ACTH在不同时点间均升高,且皮质醇与ACTH昼夜节律紊乱发生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慢性应激组与急性应激组患者比较,血清皮质醇(8:00、16:00)和ACTH(8:00、24:00)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相关性分析:血清皮质醇与ACTH在急、慢性应激组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急性应激组患者HPA分泌亢进,慢性应激组患者HPA分泌昼夜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和肽素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以2014年6月-2015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13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实验组,同期10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根据出血量多少分为大量脑出血组(32例)、中等量脑出血组(37例)和小量脑出血组(61例),分别检测、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浆NT-proBNP与和肽素水平.治疗3个月后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实验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2例)和预后不良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与和肽素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血浆NT-proBNP与和肽素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脑出血少量组、中量组、大量组血浆NT-proBNP与和肽素水平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浆NT-proBNP与和肽素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NT-proBNP与和肽素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并且对评估预后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浆皮质醇水平,了解其与疾病发展和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自发性脑出血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按GCS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轻-中型组和重-特重型组两组,其中轻-中型组32例,重-特重型组13例.于发病后第1、3、7、10和14天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连续测定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总皮质醇(TC)、皮质醇结合球蛋白(CBG)含量,FC和FCI通过TC及CBG值计算得出.结果 (1)重-特重型组和轻-中型组患者血浆ACTH、COR在自发性脑出血第1、3、7、10和14天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在第1天内达到高峰,然后随着时间逐渐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重-特重型组血浆COR和ACTH水平与轻-中型组相比时间越长下降越明显,COR和ACTH水平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2)发病后第1天TC、FC的FCI均显著增高(P<0.01),后逐渐下降;轻-中型组TC发病后第10天左右降到正常参考范围,而重-特重型组还高于正常参考范围.轻-中型组和重-特重型组中CBG于发病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逐渐升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入院时GCS评分、Graeb评分、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特重型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低于轻-中型组,Graeb评分和出血量高于轻-中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肺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出院3个月GO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特重型组患者较轻-中型组住院时间延长,肺感染发生率升高,GO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血浆COR检测可作为CT检查必要有益的补充,TC、CBG、FC及FCI能够作为评估患者病情及出血的可靠指标.(2)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皮质醇含量呈现24 h内升高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在发病10 d左右降至正常水平的规律.发病后期出现的低皮质醇含量变化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后期皮质醇低于正常者其预后更差.(3)血浆COR水平的高低与患者发生肺感染有很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及储备功能改变。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为观察组,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比较2组受试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兴奋试验前后血浆及尿皮质醇水平。结果 2组受试者血清FT3、FT4、TS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和血清HbA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受试者血浆皮质醇基础值及ACTH兴奋试验后15、30 min时血浆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CTH兴奋试验后60、120 min时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血浆皮质醇峰值、峰值/基础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CTH兴奋试验前2组受试者24 h尿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TH兴奋试验后当日,观察组24 h尿皮质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皮质醇水平可维持正常,但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降低,对ACTH的反应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60例脑出血及25例脑梗塞病人急性期血浆皮质醇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31例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脑梗塞病人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脑出血组则明显高于脑梗塞组。脑出血病人病情越重含量越高,脑出血极重型血浆皮质醇含量高于1380nmol/L。11例含量在1987nmol/L以上者全部死亡。脑出血1周后随病情好转血浆皮质醇含量明显下降者均存活;含量持续增高者预后不良。可见血浆皮质醇测定有助于判定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脑出血)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46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并分析脑出血不同时期、不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不同出血量及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入院7d时(P<0.01);GCS评分≤8分较GCS评分>8分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增高(P<0.01);血浆NT-proBNP水平随着脑出血量的增加而增高(P<0.01);好转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死亡患者(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增高,且急性期增加较为明显,同时血NT-proBNP与脑出血量、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患者预后均具有密切关系,该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估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MF-α)、白细胞介素-1(IL-1β)、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GC)的含量。方法 采用EIASA法测定32例脑出血患者晨间7-8时和夜间23-24时外周血耵TNF-α、IL-1β、ACTH、GC的含量。结果 脑出血组血中4种物质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NF-α和IL-1β、ACTH、GC含量变化有正相关关系。对照组晨间4种物质含量均高于夜间水平,脑出血组晨间的含量均低于夜间。结论 TNF-α、IL-1β、ACTH、GC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机制,构成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网络,参与脑出血急性期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7-2013年确诊的5例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不具有库欣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但均出现低血钾、水肿,3例伴有糖代谢紊乱,3例伴有高血压,1例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病程15 d-2月。实验室化验显示严重低血钾碱中毒,血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且昼夜节律消失,血ACTH明显增高,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被抑制。影像学检查主要依靠CT和/或MRI,5例患者均找到异位肿瘤,1例卵巢肿瘤,3例肺癌,1例食管癌术后肝转移。结论对病程短、顽固性低血钾、水肿明显而库欣综合征临床表现不明显的患者,应及时检测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明确是否为异位ACTH综合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张健  陈干涛 《医学综述》2013,19(11):2073-2074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S100B和热休克蛋白70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72 h内血浆中S100B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脑出血急诊手术后好转组36例,无好转组24例,其中无好转组血浆中S100B及HSP70含量均显著高于好转组(P<0.01);分别以患者急性脑出血后血浆S100B水平2.0μg/L,HSP70水平15.0μg/L为标准评估预后,S100B特异度为82.1%,灵敏度为81.0%,相对危险度6.38;HSP70特异度73.5%,灵敏度57.7%,相对危险度2.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浆中S100B及HSP70水平显著升高,显示预后差;血浆中S100B及HSP70水平对评估脑出血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兔同灶性脑出血和脑缺血性动物模型进行血清ACTH、皮质醇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与脑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以探讨对H/P/A功能紊乱的机制。脑出血与脑缺血模型急性期血清ACTH、皮质醇含量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以脑出血模型组为明显。恢复期时脑缺血模型组H/P/A功能恢复较差,提示N/P/A功能紊乱程度与脑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糖及相关激素的变化。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67例非糖尿病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根据血糖值分为高血糖组(41例)和正常血糖组(26例),另设24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胰高血糖素(GCG)、胰岛素(INS)含量,脑CT或MRI扫描确定病灶大小及脑组织结构改变(有无脑室受压、脑中线移位);对血糖水平、激素浓度和脑组织结构改变之间的关系做相关研究。结果高血糖组ACTH、GCG和INS显著增高;高血糖组和ACTH升高组脑组织结构改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和正常ACTH组。结论急性脑血管病血糖升高可能与下丘脑、垂体损伤有关,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分泌增强;脑血管病急性期血糖、ACTH、GCG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33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结果 33例中有24例术后病情好转或痊愈,7例死于大量脑出血且严重脑疝,一例死于肺部并发感染,一例死于窒息.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能快速直接清除血肿,因此能迅速阻断出血及其占位效应所造成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有效减轻脑损伤、能较大地改善疗效与预后.与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微创术比较容易地清除血肿,所以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172例脑血管病患者(脑出血68例,脑梗塞104例)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病程,不同病变部位CVD时H/P/A机能的改变进行了观察。急性期CVD患者血清ACTH和Cor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尤以脑出者为显著。恢复期时含量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程度与脑梗死部位、大脑梗死面积、并发肺部感染和预后等的关系。[方法]118例均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根据吞咽障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组进行比较。[结果]吞咽障碍程度与脑梗死部位、大脑梗死面积关系密切,重度吞咽障碍多见于脑干梗死和大脑大面积梗死患者(P0.05、0.01)。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明显多于轻、中度患者,预后也差(P均0.01)。[结论]脑干梗死和大脑大面积梗死患者常合并重度吞咽障碍,并发肺部感染多见,预后也差,临床上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脑血管病24h的变化情况,研究缺血修饰白蛋白对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64例,按照起病至就诊抽血的时间分为6h组(t≤6h。48例)、12h组(6h〈t≤12h,48例)和24h组(12h〈t≤24h,68例)。运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ACB)以比色法测定IMA水平,对比三组中急性脑出血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IMA水平。结果:ACB法测得值,在6h组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明显低于脑出血患者[(52.36±2.41)U,ml vs(71.75±1.78)U/m]](P〈0.01);在12h组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明显低于脑出血患者[(53.49±1.37)U/ml vs(68.36±1.73)U/ml](P〈0.01);在24h组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急性脑出血患者ABC值比较[(59.57±2.02)U/ml vs(62.48±3.05)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MA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进行超早期诊断,与现有的检查手段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浆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D水平的变化对于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高血糖对脑卒中病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检测200例脑卒中急性期(发病后24 h内)患者的首次空腹血糖,分为高血糖组、血糖正常组。根据颅脑CT或MR I记录高血糖组病灶的性质、大小及部位。结果高血糖组患者和血糖正常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糖正常组脑卒中急性期预后与高血糖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血组和大病灶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分别较缺血组和小病灶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高血糖组不同病变部位患者血糖水平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较脑梗死、大病灶较小病灶、近中线部位较远离中线部位患者血糖升高明显,血糖可作为急性脑卒中评估病情的指标之一,高血糖可加重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应避免引起血糖升高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异常的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住院的157例各类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分析其特点及与脑出血的关系。结果:脑出血后继发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和(或)心律失常。结论:脑出血心电图异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心电图的异常可随脑血管病情的减轻而好转或消失,并对脑血管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对高龄、高血压病等具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