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14例PMVSD患者均经胸心脏超声确诊,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4~9 mm,平均5.6 mm,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沿导丝经输送鞘送直径5~15 mm(平均7.5 mm)的Amplatzer封堵器;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的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封堵率100%.术后72 h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出现发热,3 d后正常.结论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治疗措施,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和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通过1-5个月的随访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例室间隔膜部缺损患者,男5例,女11例;伴室间隔膜部瘤5例;3例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13例使用经体表超声心动图(TTE)监测;3例使用Amplatzer室间隔膜部封堵器,13例使用国产室间隔封堵器。术后72 h进行复查TTE,术后随访心电图、TTE、X线摄片,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使用hmplatzer室间隔膜部缺损封堵器及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即刻手术成功率为100%,封堵成功率为100%,无残余分流,对主动脉瓣和房室瓣无影响,无血管内溶血。5例伴有室间隔膜部瘤的患者成功封堵,术后次日1例出现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千扰性房室分离,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缓解。术后72 h复查TTE,均无残余分流,对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均无影响。经过1-5个月的随访,原有临床症状缓解,未发现发热、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临床表现,TTE显示封堵器位置稳定,室间隔水平无分流,对主动脉瓣和房室瓣无影响。结论室间隔膜部缺损边缘距离半月瓣3mm以上,直径10 mm以下,伴或不伴室间隔膜部瘤可以选择介入封堵治疗,经过随访初步认为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新型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19例PMVSD患者均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10mm ,平均 5 .8mm ,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 ,沿导丝经输送鞘管送直径 6-12mm(平均 8mm)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 ;术后 2 4h、1月、3月、6月和 12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3月、6月和 12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 1例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个月后随访时消失。结论 经导管置入新型Amplatzer偏心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 ,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膜部室间隔缺损 7例 ,年龄 12 .5± 4 .5岁 ,室缺直径 5 .1± 0 .8mm ,经鞘管送入 Amplatzer室间隔缺封堵器对室缺进行封堵 ,术中和术后应用左心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 35~ 12 0 min,平均 5 8min,术中和术后应用左心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观察无残余分流和主动脉瓣反流。结论 :经导管送入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5年9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122例(男65例,女57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年龄1~25岁,平均(9.6±6.4)岁,经胸超声提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3.2~14mm,平均(5.6±2.4)mm,心室造影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2~10mm,平均(4.0±1.9)mm。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22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成功率100%。术后超声及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12例,3个月内消失。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4周内消失。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距主动脉瓣无残端,应用偏心封堵器成功,1个月后复查出现主动脉瓣穿孔。结论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6.
罗俊  唐炯  蔡琳  王伟  彭瑛  程亚沙  何川  邓晓琦  熊峰  燕纯伯 《西部医学》2007,19(3):379-380,382
目的评价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选择22例VSD患者(男12例,女10例,年龄7-40岁),其中伴膜部瘤者有1例,VSD直径(3.5-8.9mm)。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影像指导下,经鞘管应用合适的国产Amplatzer封堵伞进行封堵,术后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疗效。结果在对患者1年的随访中,除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外,余未见残余分流,瓣膜反流程度无加重。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VSD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安全,近期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0例MVSD患者,手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或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60例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MVSD,其中男41例,女19例。超声心动图测定MVSD直径为3~9,4mm,左心室造影测定MVSD直径为3~9.4mm,所选国产MVSD封堵器直径为4~12mm。封堵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10.5%,3个月后残余分流为5.7%。手术中出现一过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均恢复。术后3例患者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随访3个月,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即时的疗效确切。采用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应遵循治疗原则,术中遵守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 ventricular septaldefect,PMVSD)的疗效.方法:5例PMVSD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电图及X线检查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2.5~8.3 mm,平均(5.0±2.4)mm;选用4~10 mm,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本组5例均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患儿术后即刻造影检查示无残余分流;术后24h、1、3及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律失常,X线检查均显示肺血减少.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x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索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 ,PMVSD)的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8例PMVSD进行封堵器治疗。患者年龄 3~ 2 6 (16± 8)岁 ,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3~ 7(4 6± 0 9)mm ;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术后 2 4h、1月、3月及 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3月及 6个月进行随访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良好 ,但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15~56岁,平均(13.5±8.6)岁。所有患者经超声多普勒确诊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缺损为2~13mm,平均(3.6±2.5)mm,在影像学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治疗缺损,并在术后24h、1个月、3个月、半年和术后1年进行复诊观察疗效。结果1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封堵后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封堵率为100%。术后24h、1个月、3个月、半年和术后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术后3个月随访时左束支传导阻滞消失。结论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证明该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8年8月,46室间隔缺损患者使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其中21例为膜周型室间隔缺损,18例为嵴下型室间隔缺损,7例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VSD)的直径为4~10mm,术中行左室造影、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46例中43例封堵器均成功置入。1例术中封堵器影响主动脉辩,2例出现较大残余分流而放弃介入改开胸手术,3例术后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行超声检查分流消失。结论经导管植入国产偏心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Hu HB  Jiang SL  Xu ZY  Liu YL  Lü XZ  Zhu ZH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9):1592-1596
目的 评价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近期疗效。方法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4 8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中男 2 5例 ,女 2 3例 ,年龄 17岁± 12岁 ( 3~ 4 8岁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显示VSD的直径 5 1mm± 1 2mm( 3~ 12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12导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进行随访评价。结果  4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94 %。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 5例 ( <3mm)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4 5例患者接受了平均 3 8个月的随访 ( 1~ 12个月 ) ,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2例残余分流于随访 3个月时消失。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国产封堵器导管介入治疗膜部VSD 206例,术后经胸彩色心脏超声、心电图随访.结果 203例患者封堵成功(1例封堵伞脱落,2例未能通过导丝).出院前经胸彩超检查,无残余分流、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近期疗效可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32例(男18例,女14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年龄2~45岁,平均00.5±5.9)岁,经胸超声提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2.0~12)mm,平均(5.9±2.5)mm,心室造影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1.8~13)mm,平均(5.4±3.1)mm.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分别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32例患者封堵器置入均成功,成功率100%.术后超声及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4例,1个月内消失.术后第二天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1周内消失.结论: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4年2月住院的、经临床、心电图、心脏X线照片及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确诊为膜部室间隔缺损5例,在X线透视下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问隔缺损,并于术后24h、1个月、3个月随访心电图和TTE,观察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及TTE均无残余分流;术后24h、1个月、3个月随访心电图和TTE未发现传导阻滞、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介入治疗方法,成功率高,即刻及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6个月,行胸超声心动图、X线以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左心室造影测定PMVSD直径为4.6~9.6 mm,所选国产PMVSD封堵器直径为6~12 mm。共置入16枚VSD封堵器,成功率为100%。术后10 min左心室造影显示15例完全封堵无分流,1例有残留少量分流,1个月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残留分流消失。随访6个月,原术后2例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微创介入方法,但其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国产“心健”室间隔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和长期随访。方法: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5例,年龄(14.18±12.22)岁,室缺直径(4.76±2.31)mm,经鞘管送入国产“心健”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室缺进行封堵,术中和术后应用左心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效果;术后6月、1年和2年进行心脏超声和动态心电图随访。结果:术中和术后应用左心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观察无残余分流和并发症;术后6个月、1年和2年随访,未见残余分流,伞型无变化,各腔室径恢复正常,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未见并发症。结论:国产“先健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安全,远期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评价Amplatzer法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珐308例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造影结果显示室间隔缺损口平均(5.8±3.1)mm,其中69例伴有膜部瘤形成,7例为多发孔型缺损,4例为嵴内型缺损,3例造影显示有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结果 308例患儿中295例(95.8%)封堵成功,其中257例应用对称型封堵器,22例应用非对称型封堵器,16例应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手术时间(68±31)min,X线透视时间(27±18)min.所选的封堵器大小为(7.8±2.5)mm.69例伴有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患儿中68例成功封堵.4例嵴内型缺损均选用非对称型封堵器.3例造影有轻度主动脉瓣脱垂者.封堵术后行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反流消失.295例封堵成功的患儿中,术后造影显示即刻完伞封堵263例(89.2%),残余分流32例(10.9%).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检查完伞封堵者为287例(97.3%),术后1、6和12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成功的患儿均无残余分流.随访过程中无封堵器的移位及破裂.2例术后即刻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1个月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3-4 d内均转为正常.结论 Amplatzer法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是一种安伞有效的方法,伴有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是介入治疗良好的适应证,部分嵴内型缺损和伴有轻度主动脉瓣反流的病例可采用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8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采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对48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治疗,并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48例患者中46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5.8%,未成功的2例均因多出口不能完全封堵而建议外科手术。其中36例封堵右心室面破口,10例封堵左心室面破口,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4例,3个月随访时均消失;术中出现脑栓塞1例,2个月后瘫痪肢体完全恢复;术后6d出现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治疗3d后传导阻滞完全消失。结论应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应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封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使用非偏心伞介入治疗无残端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 对20例无残端膜部瘤型室内隔缺损患者经导管置入非偏心室缺封堵器,于封堵后行左室造影检查,并于术后立即、3d、1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反流。心电图检查有无房室传导阻滞。结果 20例患者封堵治疗成功,术后3d、1个月心电图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结论 非偏心伞介入治疗无残端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