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告6例颞浅动脉逆行插管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的初步经验,较全面地介绍了方法和技巧,并且分析了各种颈外动脉造影的途径。认为经颞浅动脉逆行插管颈外动脉造影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而且图象清晰,并发症少,值得口腔颌面外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60侧成人半头颈标本的颈外动脉主要分支进行了测量与观察。为了颞浅动脉插管(造影或化疗)及血管吻合术的需要,进一步测量了颞浅动脉与颈外动脉、颞骨颧突部的两个角度以及颞浅动脉内壁的周长,并推算出其内径。旨在为临床应用及国人体质调查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临床上设计颈外动脉结扎术的切口 ,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逐层解剖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共 5 2具 ,暴露颈总动脉分叉的部位 ,测量颈总动脉分叉的水平、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与颈总动脉分叉的距离 ,观察颈外动脉分支的形状。结果  (1)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低于甲状软骨上缘者达 :(17 30± 0 0 4 ) % ,平均距离 (8 91± 3 0 6 )mm ;高于下颌角水平者达 (2 88± 0 0 2 ) % ,平均距离 (11 93± 0 6 8)mm。(2 )甲状腺上动脉起始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者 (2 8 30 % ) ,高于颈总动脉分叉者 (4 4 34% ) ,低于颈总动脉分叉者(2 7 36 % )。 (3)观察颈外动脉分支的形状大多为树枝状 ,5 6 6 %为丛状。结论 临床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时 ,如遇舌骨大角、下颌角水平的高位分叉 ,可适当向上延长切口 ,若仍存在暴露困难问题 ,可改行颈外动脉栓塞术。如遇丛状分支 ,可以在丛状分支的根部结扎颈外动脉。  相似文献   

4.
何志明  张紫寅  王宏  唐建建  杨堃 《海南医学》2013,24(7):1041-1043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在难治性鼻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经耳鼻喉科常规止血方法无效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行超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后使用栓塞剂栓塞。结果 17例患者经超选择颈外动脉栓塞治疗后,鼻出血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率达10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介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3~24个月,均未出现再次鼻出血。结论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是安全有效的,可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解剖一成年女尸时,见其右侧颈总动脉高位分叉,并发现颈外动脉分支的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多处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鼻衄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一般通过前后鼻孔填塞后都可以得到有效治疗 ,但对于一些顽固性鼻衄 ,有时则不能奏效。我们对 9例顽固性鼻衄在填塞失败后进行超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栓塞治疗 ,随访 5个月~ 3年 ,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9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 ,男 7例 ,女 2例 ,年龄 2 8~ 6 2岁 ,平均 43岁 ,均为单侧鼻出血 ,反复 2 1~ 35天 ,3例为 2次以上。其中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Renda -Osler病 ) 6例 ,严重自发性和高血压性各 1例。先天性骨髓发育不全 (Fanconi’s贫血 ) 1例。所有患…  相似文献   

7.
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起始部位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0侧成人尸体观察测量了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起始部位状况。颈内、外动脉在分叉平面及距此5mm的外径,颈内动脉分别是9.43±2.07mm,8.61±2.06mm。颈外动脉分别是7.18±1.31mm,6.16±1.15mm。甲状腺上动脉起于颈外动脉者27侧,占45%,颈总动脉分叉处者23侧,占38.3%,颈总动脉者10侧,占16.7%。在颈内、外动脉开口处之间有一颈动脉间瓣,其出现率为86.7%(52侧),瓣的高度为1.92±0.44mm。甲状腺上动脉在颈外动脉起始部(即颈总动脉分叉部)的内腔开口状况可分为四型,均属开口颈外动脉。笔者探讨了与此有关的应用解剖,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 为临床腹部动脉插管提供有关的解剖学数据。②方法 采用血管压扁法 ,对 6 8具成人尸体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位置、长度和始端外径进行了测量。③结果 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的始端外径分别为 :(5 .82± 1.5 9) ,(6 .0 1± 1.39) ,(3.0 9± 0 .91)mm ,范围分别为 :2 .78~ 9.2 3,3.34~ 9.0 6 ,1.5 4~6 .5 1mm ;以上各动脉到腹主动脉的距离分别为 :(12 9.10± 11.90 ) ,(116 .40± 12 .10 ) ,(4 3.90± 9.40 )mm ;范围分别为 :10 1.70~ 145 .40 ,87.6 0~ 142 .0 0 ,2 7.10~ 6 6 .30mm .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的始端外径分别为 :(4 .2 9± 0 .94) ,(3.2 6± 0 .72 )mm ;范围分别为 :2 .5 5~ 6 .5 1,2 .0 4~ 4.80mm ;长度分别为 :(2 8.6 0± 8.40 ) ,(2 0 .0 9± 8.90 )mm ;范围分别为 :17.2 0~ 5 1.2 0 ,5 .10~ 5 1.40mm .④结论 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肾动脉等的发起部位有波动  相似文献   

9.
在40具成年尸体上,就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起始、行径及方位、血管干长和直径,及其与椎骨的位置关系等进行解剖观测。参照Seldinger氏方法,首次应用7F聚乙烯导管在尸体上经股动脉作模拟插管,并对至各靶动脉的插管长度与身高进行统计学分析。阐述和讨论了腹部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关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6例脑膜瘤和5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患者用明胶海绵碎粒作术前超选择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12.
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类型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解冲53具经体积分数为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暴露头颈部的血管,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距颈总动脉分叉及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的距离,并观察颈外动脉的分支形状,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和结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于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水平、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以下者分别占44.34%,28.30%与27.36%;颈外动脉分支形状有树枝状和丛状,以树枝状为(94.34%);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多为后外与前内的关系。但不能就此认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的动脉就是颈外动脉,也不能单凭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来判断颈内与颈外动脉。  相似文献   

13.
14.
腋动脉分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临床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解剖 5 3具经体积分数为 10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 ,暴露头颈部的血管 ,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距颈总动脉分叉及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的距离 ,并观察颈外动脉的分支形状 ,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和结论 :甲状腺上动脉起始于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水平、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以下者分别占 44 .34 % ,2 8.30 %和 2 7.36 % ;颈外动脉分支形状有树枝状和丛状 ,以树枝状为主 (94.34 % ) ;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多为后外与前内的关系。但不能就此认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的动脉就是颈外动脉 ,也不能单凭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来判断颈内与颈外动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鼻出血。方法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分别选择至两侧颈外动脉,用明胶海绵粒或PVA颗粒栓塞两侧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结果31例患者一次性栓塞治疗完全止血率1 0 0 % ,随访4—36个月未见有复发病例。结论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鼻出血疗效确切,具有安全、微创、立竿见影、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对于鼻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佳者应尽早实施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7.
1998年3月至2 0 0 3年9月,我院开展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严重鼻出血30例,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4 1~82岁,病程7~9个月;出血部位均为单侧鼻腔后部和鼻咽静脉丛出血,其中左侧鼻腔1 7例,右侧鼻腔1 3例;伴  相似文献   

18.
19.
20.
颌面部血管病变的颈外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烂基 《广西医学》2005,27(4):528-529
目的 探讨颌面部血管病变的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治疗技术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对8例颌面部血管病变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病变的血供来源及范围,利用栓塞颗粒超选择性颈外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病变血管。结果 8例经造影显示,病变血供均来源于颈外动脉,其中3例行双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5例行单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栓塞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无并发症发生;追踪临床手术记录,临床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手术难度大大减小,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结论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颌面部血管病变是一种安全的、临床效果明显的辅助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