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造影特点。方法收集并总结我院2002年6月至2009年10月明确诊断为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24例,分析梗死相关动脉特点。结果 1、梗死相关动脉血管:右冠状动脉(RCA)103例,占83.1%,左前降支(LAD)4例,占3.2%,左回旋支(LCX)17例,占13.7%;2、梗死相关动脉病变部位:近段75例,占60.5%,中段29例,占23.4%,远段20例,占16.1%;3、病变狭窄程度:狭窄50%~75%15例,占12.1%,狭窄75%-99%31例,占25.0%,100%闭塞病变78例,占62.9%;4、病变性质:血栓病变103例,占83.1%。结论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1)以右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为主,其次为左回旋支,极少病例为左前降支病变;(2)下壁心梗、下后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者中段、远段病变稍多而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病变者近段、中段病变稍多,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均为右冠近段病变;(3)闭塞病变多;(4)血栓性病变多。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回顾性地了解无论是否伴有糖尿病,血糖浓度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及心梗后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影响.方法心肌梗死住院病人100例,将入院时血糖浓度<6.6mmol/L作为A组,血糖浓度在6.6~11.1mmol/L者作为B组,血糖浓度>11.1mmol/L作为C组,分别计算各组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的百分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心衰发生率为10.71%,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3.57%,住院病死率为3.57%;B组心衰发生率为41.18%,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29.41%,住院病死率为26.47%;C组心衰发生率为52.63%,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31.58%,住院病死率为26.32%.B组、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A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而B组与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糖浓度增高,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也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近6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引起低钠血症的机制,以及低钠血症与心肌酶、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520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早期血糖情况分A组(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72mmol/L)、B组(中度升高,72~111mmol/L)、C组(重度升高,>111mmol/L),进行24h动态心电监测,采用Wagner法计算心电图QRS积分。对各组梗死范围、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应激性血糖升高提示心肌梗死范围的增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增加、病死率的升高,预后凶险。结论应激性高血糖的变化是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的发展和预后较敏感、简便、直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刘亮;肖浩;崔晓磊;吕宝谱;张睿;郑拓康;田英平;高恒波 《河北医药》2024,(11):1632-1635+1641
目的 分析血乳酸对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影响,从而指导临床以期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的ECMO支持下行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AMI合并C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就诊后经充分评估行VA-ECMO支持治疗,24 h内行冠脉造影及PCI,期间多次测量患者动脉血乳酸值,收集上ECMO前最高血乳酸值、上ECMO后行急诊PCI之前最低血乳酸值、乳酸清除率。根据发病30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ECMO前后血乳酸值的变化,比较存活组、死亡组上ECMO前、后血乳酸值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评价上机前、后血乳酸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39例患者中30 d存活21例(53.8%),死亡18例(46.2%);上ECMO后最低乳酸值较上ECMO前最高血乳酸值明显下降(均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上ECMO前最高血乳酸值、上ECMO后最低乳酸值均明显升高,乳酸清除率明显降低(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上ECMO前最高血乳酸值、上ECMO后最低乳酸值对ECMO支持下行治疗AMI合并CS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上ECMO前最高血乳酸值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6,95%CI为0.601~0.911,P值为0.007,当截断值为5 mmol/L时,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57.1%;上ECMO后最低乳酸值对应的AUC为0.870,95%CI为0.761~0.979,P值为0.000,当截断值为2.45 mmol/L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1.9%。结论 ECMO可以有效降低AMI合并CS患者血乳酸水平;上ECMO前最高血乳酸值、上ECMO后最低血乳酸值对ECMO支持下行治疗AMI合并CS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上ECMO前最高血乳酸值≥5 mmol/L,上ECMO后PCI前最低乳酸值≥2.45 mmol/L提示不良预后;ECMO支持的患者在PCI前降低血乳酸水平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体表心电图之S-T段抬高呈墓碑型与普通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急性心肌梗死ECG呈墓碑型S-T段抬高32例和普通型S-T段抬高174例.对比分析两组一般特征、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 墓碑型S-T段抬高组CK-MB峰值[观察组(388±150)Iu/I,对照组(266±180)Iu/I],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病死率明显高于普通型S-T段抬高组(P<0.05),典型症状,心绞痛史,血脂、血糖、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墓碑型S-T段抬高可作为AMI的病情、心衰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的一项监测指标,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律海燕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40(6):605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蓟县人民医院心内科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72例因AMI行PCI的非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指标。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55例心肌梗死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冠脉造影,分析其心电图及造影结果。结果按照 WHO 心电图诊断标准和造影结果进行诊断,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16例,占29.09%,其中冠状造影右冠状动脉阻塞14例,占87.5%,另外右冠状动脉阻塞近端闭塞者11例,占68.75%。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不但有右心室衰竭的症状,而且其心电图主要敏感指标 STv3R ~v5R≥1 mm,STv4R 抬高>STv3R 抬高,STIII 抬高/STII 抬高>1,I、avL、V5、V6导联 Q 波消失。结论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多是由于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所致。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心肌酶谱的演变规律及心电图的变化,除有右心衰竭的症状以外,STv3R ~v5R≥1mm,STv4R 抬高>STv3R 抬高, STIII 抬高/STII 抬高>1,I、avL、V5、V6导联 Q 波消失可作为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闭塞导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不同特点,观察30 d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抢救中心住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共62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梗死相关动脉情况分为2组,右冠状动脉组515例,回旋支组106例.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PCI术中特点,分析2组患者预后.结果 右冠状动脉组与回旋支组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舒张压、发病至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右冠状动脉组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比例、ST段抬高总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回旋支组[29.3% (151/515)比4.7% (5/106),(11.0±2.8) mm比(9.8±3.3) mm,(57±12)%比(55±10)%],入院时收缩压、肌钙蛋白Ⅰ峰值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30 d病死率则明显低于回旋支组[(119±29)mm Hg(1 mm Hg=0.133 kPa)比(126±31)mm Hg,(47±30) μg/L比(55±33)μg/L,(160±71)U/L(176±73)U/L,3.9%(20/515)比8.5%(9/106)],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0级血流率、多支血管病变比例、手术操作时间、就诊距血管再通时间、术后TIMI 3级血流率、术中应用主动脉内气囊泵支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4.5% (332/515)比57.5%(61/106),51,7%(266/515)比49.1% (52/106),(50±22) min比(55±27) min,(77±13) min比(79±12)m in,93.4%(481/515)比92.5%(98/106),8.2% (42/515)比7.5% (8/106),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回旋支闭塞是30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67,95% CI:0.992~1.963,P=0.033).结论 回旋支闭塞导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不典型,30 d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右束支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4例初发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做回顾分析,根据心电图结果将其分为两组,17例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127例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梗死部位、临床过程和住院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休克、心力衰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病死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经过不佳和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意义。方法 分别以6项诊断标准对3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进行分析,同时观察心电图改变的持续时间,并与35例单纯下壁心肌梗死对照。结果 6项诊断标准均具一定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单纯下壁心肌梗死时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远少于合并右室梗死者,两者比较,除一项标准外,差异均有显著意义,且常规导联改变持续时间较右胸前导联持续时间长。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通过常规12导联分析可以诊断合并总性右室心肌梗死,同时可观察时间较右室导联更长。 相似文献
15.
组织多普勒超声结合Tei指数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室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心肌组织多普勤(TDI)超声及其测定的Tei指数综合评价急性下壁及前壁心肌梗死(MI)患者右心室功能。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急性下壁MI20例,急性前壁MI20例。在标准心尖四腔心观二维图像指引下,采用TDI频谱多普勒技术记录三尖瓣环右室游离壁处速度曲线,测量计算Tei指数并测量收缩期、舒张早晚期的最大运动速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三尖瓣环右室游离壁处下壁和前壁Tei的指数均显著升高(P<0.01);两者舒张早期速度均显著降低,舒张早期与晚期速度比值也明显降低(P<0.05);对于最大收缩速度,在下壁MI组显著降低(P<0.01),在前壁MI组无下降(P>0.05)。结论:TDI频谱多普勤技术能反映急性MI导致的右室舒缩功能减低,结合Tei指数可以更好、更全面地评价MI后右室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胸痛患者连续心电图监测,以便早期确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方法在30例患者中,根据胸痛开始5h内连续描记常规12个导联心电图,测定各导联R波、S波振幅及ST段变化,与心肌梗死前正常心电图作比较。结果所记录的心电图改变中,Ⅱ、Ⅲ、aVF导联QRS波群的S波消失,出现高尖R波,下壁心肌梗死aVL导联S波的改变也有重要诊断意义。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最显著的改变,表现在Ⅲ、aVF、aVL导联QRS综合波终末电压的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其预后的关系,提高对SIRS概念的认识。方法:分析10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凡具备SIRS4个诊断标准,包括发热、体温过低、心动过速、呼吸频率增快或白细胞计数异常的至少2个者定为SIRS阳性,对SIRS组和非SIRS组患者的合并疾病、并发症、病死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合并其它疾病,SIRS组79.5%,非SIRS组37.5%;心律失常,SIRS组76.9%,非SIRS组41.7%;休克,SIRS组23.1%,非SIRS组0;心力衰竭,SIRS组25.6%,非SIRS组0;心跳骤停,SIRS组11.5%,非SIRS组4.2%;病死率,SIRS组21.8%,非SIRS组0。病死率与SIRS的严重程度有关,绝大多数病死者具备SIRS的至少3项标准。结论:SIRS可作为AMI病情重症化的一个较早的警戒指标,对判断预后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肺炎的病因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本院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合并肺炎53例,以无肺炎的49例为对照组,对多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炎与年龄、绝对卧床≥7d、应用镇静剂≥5d、心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好转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炎诱因较多,积极预防、控制肺炎对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心率控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256例起病24 h内入院的AMI患者。所有患者均常规每日应用比索洛尔片,不需调整剂量就达目标心率(55~65次/min)者为A组,未达目标心率者再随机分组于入院后第1天(B组)、第3天(C组)、第7天(D组),调整比索洛尔用量至目标心率。观察其住院期间及1个月内梗死后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休克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和C组患者的心梗后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休克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D组(P〈0.05)。结论起病24 h内入院的AMI患者入院后心率早期(3 d内)控制达标(55~65次/min)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对临床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对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灌注治疗组和非灌注治疗组,检测梗死后2周血浆BNP浓度,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患者随访6~9个月,观察心肌梗死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非灌注治疗组较灌注治疗组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BNP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血浆BNP水平对心肌梗死预后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