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腹主动脉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巨细胞病毒(CMV)检测的研究,分析其发病机制及其与CMV的关系。方法 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及PCR技术检测AAAA内CMVDNA。结果 16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0.5岁。男女之比7:1。最显著的病理特点为有动脉壁中膜弹力纤维的破坏,并由增生及玻璃样变性的纤维组织取代(81.3%),CMVDNA在16例AAAA,16例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了76份血库献血员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结果显示:39份表现阳性,阳性率为51.3%。同时还检测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可检测到的巨细胞病毒DNA最低限为5fgμl-1。本方法简单,快速,特异性较好,灵敏度高,可适用于临床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用聚含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73份置宫内节育器(IUD)诱发出血人群及50例置IUD后月经周期正常人群的子宫内膜病毒分离培养物中的HCMV—DNA,有9份为HCMV—DNA 阳性,其中8份是病毒分离阳性,用细胞学鉴定及单克隆抗体鉴定为HCMV,有1份为病毒分离阴性,而PCR检测为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重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msnPCR)在研究巨细胞病毒(CMV)DNA多聚酶基因(UL-54)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8例心肺移植患者血标本中提取DNA,以CMV-UL54为模板,自行设计6条特异性引物,建立msnPCR扩增系统。扩增产物在DNA测序仪上自动测序。结果:msnPCR能扩增出427bp和1052bp两条目的片段,扩增产物测序表面存在导致氨基酸改变的碱基有义突变。结论:msnPCR扩增结合测序,可检测CMV-UL54的7个功能区目片段中的碱基突变,msnPCR比普通PCR更加省时和经济。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高敏感性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60例不同性病患者生殖道分泌物中巨细胞病毒DNA,结果60例性病患才巨细胞病毒阳性4例,阳性率6.67%。与血清中巨细胞病毒lgM抗体无明显相关性。提示我国性病中层得生殖道HCMV感染率较低,性途径传播,HCMV可能不是成人感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采用PCR技术对37例肝炎综合征患者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24例为HCMV阳性,占被检人数的64.9%,与已报导的资料相比,PCR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目前使用的其它方法.此外,灵敏性和特异性试验表明,HCMV—PCR方法足以能检测出0.1pg的HCMV的DNA,无非特异性带出现,因此,PCR技术具有高度敏感、特异性强、简单快速等优点,可以用于临床检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7.
向选东  欧阳颗 《湖南医学》1997,14(6):327-328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72例早产、死胎及先天性畸形儿尸解石蜡包埋标本中的巨细胞病毒DNA,阳性率6.94%;5例阳性者中,双胎宫内死亡2例,先天性畸形2例,脑积水1例。结果提示异常妊娠和先天畸形的发生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文中讨论了多聚酶键反应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前临床检测结核杆菌的方法主要依赖细菌染色镜检和培养鉴定,细菌染色镜检简单方便,但不能确诊;培养方法检测准确,但需5~7周时间。我们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试图建立一种快速、敏感而特异的检测结核杆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漆洪波 《重庆医学》1994,23(2):115-118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lion,PCR)已广泛用于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的诊断、预测HCMV病的发生、HCMV的免疫学研究,监测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0.
孙荷 《新疆医学》1996,26(3):133-135
本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76份患儿尿标本中巨细胞病毒(CMV)DNA,其中32份尿标本做了病毒分离,另44例同时做血清CMV IgM抗体检测。结果PCR和病毒分离阳性符合率为100%,与CMV IgM抗体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证明PCR方法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好、操作简便、检测周期短等优点,适用于临床进行CMV感染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在腹主动脉瘤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28例腹主动脉瘤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28例患者中,合并结直肠癌21例,胃癌6例,肝癌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分期手术治疗,其中21例选择先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2期行肿瘤手术。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动脉瘤破裂、肠缺血、肠瘘等并发症。出院后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存在Ⅱ型内漏,无腹主动脉瘤相关性死亡。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由于微创、不改变腹腔内解剖结构等特点,缩短了分期手术时间间隔,降低了消化系统肿瘤手术难度,是治疗方案中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破裂的CT征象。方法:应用Siemens 16层CT对16例临床上怀疑的患者行CT检查。首先使用5mm层厚行腹部和盆腔平扫,然后使用造影剂跟踪技术对腹部和盆腔行1mm的CTA扫描,最后延迟至门脉期(80s)再行5mm的腹部和盆腔扫描。造影剂的注射速率为3ml/s~4ml/s,造影剂为非离子型,总量约90ml。结果:发现腹主动脉瘤破裂的CT征象包括能显示活动性地造影剂外渗;动脉包含征;动脉瘤大小增加;附壁钙化;附壁血栓和周围血肿。结论:CT及CTA栓法可显示腹主动脉瘤破裂及先兆破裂的CT征象,及时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跨肾动脉支架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采用全麻,在动态数字式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用跨肾动脉支架分叉型人工血管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修复术。结果 术中数字式减影血管造影提示动脉瘤消失,没有内漏存在。术后1周螺旋CT检查提示腔内人工血管无移位扭曲,血流通畅无内漏发生。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跨肾动脉支架  相似文献   

14.
炎症小体是定位于胞浆内的多蛋白复合体,能够介导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等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及细胞焦亡,对机体炎症反应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腹主动脉瘤作为一种无菌性炎症,除手术外,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本文总结了炎症小体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旨在为腹主动脉瘤的转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腔内修补术(EVAR)后腹主动脉瘤瘤体体积变化与内漏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7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5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盆部增强CT血管造影(CTA)检查,并在检出动脉瘤后1个月之内进行EVAR,分别测量腹主动脉瘤初始体积(V0)及轴位最大径(D0)、术后4个月瘤体体积(V1)及轴位最大径(D1)、术后12个月瘤体体积(V2)及轴位最大径(D2),同时记录患者发生内漏的情况,最后计算动脉瘤V1/V0、V2/V0及V2/V1的比值,分析EVAR后动脉瘤体积的变化及其与内漏的关系,研究瘤体轴位最大径的变化与体积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4个月,54例患者中,11例存在内漏,43例无内漏;术后12个月,8例继续接受随访的内漏患者中,5例发生内漏,3例无内漏;15例接受随访的无内漏患者中,1例发生内漏,14例无内漏。术后4个月,内漏组(n=11)患者的中位V1/V0为1.086(1.033,1.116),明显高于无内漏组(n=43)的1.019(0.970,1.065)(Z=-2.695,P=0.007)。术后12个月,内漏组(n=6)患者的V2/V0为和V2/V1分别为1.1±0.2和1.0±0.1,与无内漏组(n=17)的1.0±0.1(t=0.725,P=0.476)和1.0±0.1(t=-0.021,P=0.9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1和V0变化与D1和D0变化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r=0.5,P<0.001),V2和V0变化与D2和D0变化之间呈强相关(r=0.8,P<0.001),V2和V1变化与D2和D1变化之间呈强相关(r=0.8,P<0.001)。结论 在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动脉瘤体积的变化不能完全反映是否发生内漏。动脉瘤体轴位最大径的变化与瘤体体积变化呈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补片扩大成型术构建猪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使用补片扩大成型技术建立猪腹主动脉瘤模型,验证其作为动脉瘤腔内修复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猪在全身麻醉下接受腹人工血管补片扩大成型术构建腹主动脉瘤模型,随即进行动脉造影,并实施覆膜支架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术后随访3个月复查造影。结果 完成腹主动脉瘤模型建立及腔内修复10例,所有模型建立均获得成功,术中测量肾下腹主动脉直径平均为(10.5±0.4)mm;动脉瘤模型最大直径平均为(26.3±3.1)mm,直径平均增加(15.7±3.1)mm;动脉瘤模型建立前、后的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1例因腔内修复时支架遮盖肾动脉于术后24 h死亡,其余实验猪手术过程平稳,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未发生意外死亡,围手术期1个月及术后3个月生存率均为90%。腔内修复发生Ⅱ型内漏1例(10%),随访3个月造影均无内漏。结论 全身麻醉下开腹人工血管补片扩大成型技术构建猪腹主动脉瘤模型安全有效,该模型可作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腹主动脉瘤是一种主动脉直径扩张达到正常直径1.5倍以上的一种疾病,目前尚无明确适应证为腹主动脉瘤的药物出现。本文主要从诱导腹主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腹主动脉瘤疾病的病理特征、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手段及腹主动脉瘤临床前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这四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而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腹主动脉瘤,为寻找有效的潜在的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靶点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及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及降糖治疗对腹主动脉瘤(AAA)直径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21年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人群分为AAA合并糖尿病组(n=53)和未合并糖尿病组(n=104),比较两组生化指标和瘤体直径的差异。按照瘤体直径大小进一步分为中小腹主动脉瘤组(SMAAA组)(n=85)和大腹主动脉瘤组(LAAA组)(n=72),分析两组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 157例AAA患者中,未合并糖尿病组高血压发病率显著高于合并糖尿病组(χ2=8.147,P=0.004)。AAA合并糖尿病组中瘤体直径、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显著低于未合并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8,P=0.002;U=-1.503,P=0.013;U=-3.002,P=0.003)。SMAAA组瘤体直径和D-二聚体显著低于LA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06,P<0.001;U=-0.38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0.477,95%CI=0.238~0.955,P=0.037)及降糖治疗(OR=0.477,95%CI=0.238~0.955,P=0.037)未增加AAA瘤体增大的风险。结论 糖尿病及降糖治疗可能通过降低D-二聚体或炎症指标水平影响AAA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9.
周晓雯  郭立 《医学综述》2014,20(17):3204-3206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腹主动脉瘤在临床中的诊断率不断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得此类患者的病死率大大地降低。该文通过总结分析相关研究,对超声、CT、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腹主动脉瘤中的应用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其各自的利弊及其发展概况,旨在找到更佳的影像学方式对腹主动脉瘤进行全面系统的诊断,为临床提供形态学、血流动力学信息,以期为临床诊断、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腹主动脉瘤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主动脉退行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病率逐渐增高。然而,目前尚无特定的药物可以治愈或延缓腹主动脉瘤的扩张,动脉瘤一旦破裂患者死亡率接近90%,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鉴于腹主动脉瘤在老年人群中的高发病率,本文将从血管老化的角度讨论衰老在腹主动脉瘤发病中的作用,包括慢性炎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蛋白质稳态失衡、凋亡和坏死增加、细胞外基质重塑、营养感应失调、表观遗传改变、促衰老因子增加等,并列举一些腹主动脉瘤衰老相关的潜在药物靶点。本文将为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药物研发、生物标志物等转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