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栀子豉汤是一剂临床中较为常用的经方,其组成仅有栀子、淡豆豉两味,看似简单,但在《伤寒论》中却出现多次,可见其功用之重要。本文通过栀子豉汤证见表现及归纳释义、中医胸府生理结构、病机分析、治法方药和证治余议、吐与不吐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宗气角度下栀子豉汤证治的思辨,以期有利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接上期) 2.3.4 懊憹证见78、79、80、81、82、83条. <伤寒论>中的懊憹症有五个汤证,即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姜豉汤证、栀子厚朴汤证、栀子干姜汤证.它们的共同症状都是懊憹,由于栀子豉汤证的兼症不同,因而在方剂的配伍上也有所出入.现将懊憹的主要汤证--栀子豉汤证重点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付 《中医杂志》2015,(7):626-627
探索栀子豉汤方证及衍生方的应用,旨在解读方药如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权衡用量比例,方证辨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积液、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方药衍生如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柏皮汤、栀子大黄汤等,深入研究与探索栀子豉方证及衍生方是灵活运用辨治诸多疑难杂病的最佳思路。  相似文献   

4.
栀子豉汤证出自《伤寒论》,主要是太阳病表邪内陷、热郁胸膈出现以“心中懊(忄农)”为主的一组证候。根据《伤寒论》有关原文可分主证和兼证两类。栀子豉汤主证有:(1)虚烦不眠;(2)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3)胸中窒;(4)心中结痛。兼证见少气,用栀子甘草豉汤;见呕,用栀子生姜豉汤;见心烦腹满用栀子厚朴汤;见下后身热微烦,用栀子干姜汤。  相似文献   

5.
虚烦不得眠,为病证名,亦称虚烦不得卧。主要指心烦失眠的病证。用治此病证的方药较多,笔者从中选取黄连阿胶汤和栀子豉汤加以比较。黄连阿胶汤与栀子豉汤均可用治虚烦不得眠,但又有所区别。黄连阿胶汤主治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之虚烦不得眠。栀子豉汤主治无形邪热郁扰胸膈,心神被扰之虚烦不得眠。二者有虚实、外感与内伤之别,且病因、病机及主证均有所不同,临床应用应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6.
栀子豉汤证主要是太阳病表邪内陷,热郁胸膈而致烦燥不宁,以“心中懊憹”为主的一组证候。栀子豉汤以栀子苦寒清心除烦为主药,淡豆豉辛凉升散为辅佐,以起到清热除烦宣郁之功效。后世医家有认为对栀子豉  相似文献   

7.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因其条约证简,遂致注家议论纷纷,相传于世存在偏误:一是治在胸脘之误,二是只言其宣郁清热而鲜论其宣郁理血之偏.本文试从其所主病位当在胸膈而非胸脘.组方寓有宣郁散血之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以冀栀子豉汤之治得以匡正补遗.  相似文献   

8.
宗涛 《河南中医》2012,32(11):1421-1422
栀子豉汤证的病机是胃中空虚,邪热内郁,热扰心胃,心神不宁,中气不利,心肾不交.从其组方、功效分析栀子豉汤是一首去胃中郁热,恢复中焦胃气,交通心肾的方剂.  相似文献   

9.
杨文娟  林雪娟 《光明中医》2016,(8):1066-1067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的用药配伍及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伤寒论》中覆盖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和厥阴病篇有涉及栀子豉汤条文的研读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再发挥己见。结果笔者发现栀子豉汤证主要的两大症状是虚烦和心中懊恼。结论笔者认为该证病机为郁热在胃,旁扰于心,故用小剂量栀子清热又不复伤胃气,用大剂量淡豆豉宣发郁热兼和胃安中。秉着中医"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辨证只要有郁热、郁火,且不论郁于哪经、哪脏,均可考虑应用栀子豉汤宣发之,正是《黄帝内经》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体现。  相似文献   

10.
栀子豉汤证是《伤寒论》中主要证型之一,历代伤寒学家对此议论颇多,但在其所属何经病证的问题上认识不一。有认为邪热客于胸中或上焦者,有认为邪热涉及阳明,属阳明轻证者。笔者认为,栀子豉汤证当属少阳三焦证,兹论述之,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一、栀子豉汤证治分析据论中所述,栀子豉汤证的主要见症有“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76条);“烦热,胸中窒”(77条);“身热不去,心中结痛”(78条);“饥不欲食,但头汗出”(228条);“胃中空虚,客气动膈”(221条)等等。综合这些病症可以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述及坏证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证型包括热都胸膈的栀子豉汤证、邪热壅肺的麻杏甘石汤证、脾阳虚水饮内停的苓桂术甘汤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水热互结的大陷胸汤证、痰热互结的小陷胸汤证、寒热错杂的泻心汤证等.如此众多证型各异的坏证条文,一方面是表明其对太阳表证失治、误治成坏证这一阶段治疗的重视,另一方面是欲使后学通过这些条文的学习,掌握太阳表证失治、误治成坏证的治疗方法.学习太阳病篇应将太阳表证、传经证、坏证的内容看成一个协调统一、变化发展的整体,才能深刻了解太阳病篇论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讨栀子豉汤证与五苓散证、真武汤证的关系,揭示太阳病传至阳明及少阴的规律。三汤证虽然病因病机不同,但所导致的气血津液盈虚通滞及筋脉的痉挛、松弛则一。  相似文献   

13.
王雪利 《河南中医》2011,31(7):705-706
张仲景将心理障碍性疾病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有蓄水证、蓄血证、热扰胸膈证、奔豚证、热入血室证;虚证有少阴热化证、百合病、脏躁病、虚劳证,分别予五苓散、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猪苓汤、百合地黄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奔豚汤治之.  相似文献   

14.
赵绍琴教授运用栀子豉汤的经验艾军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赵绍琴教授,三代御医之后,著名温热病专家。临证运用栀子豉汤颇多,并独具匠心。他认为栀子苦寒而性宣阳,能泄六经之邪热,通利三焦之气郁,直中有清,苦泄折热而又宣畅郁...  相似文献   

15.
李朝喧 《中医研究》2010,23(6):F0003-F0004
栀子豉汤证,即热郁胸膈证。胸膈居于肺胃之间,为外感之邪由肺向胃传变的必经之地。外感之邪在由手少阴肺向足阳明胃传变的过程中,已离肺而又未达胃时,可能会出现热邪扰胸,热郁胸膈的栀子豉汤证这一阶段。其证之病位在胸膈,所强调的是其并不是在某一个脏腑,也可以说它是半表半里的一个阶段。在《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均有多处论述到栀子豉汤证,可见其是外感热病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一个重要病证。因此,在此有必要对其成因、证候、治疗、禁忌症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栀子豉汤方出自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伤寒论》之方剂,既可用治伤寒病,又可用治杂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学习伤寒论有关原文的同时,又查阅了近年来有关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报道,加以总结,诚愿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7.
栀子豉汤方出自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伤寒论》之方剂,既可用治伤寒病,又可用治杂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学习伤寒论有关原文的同时,又查阅了近年来有关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报道,加以总结,诚愿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8.
王洲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8):1298-1298
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有关记述 ,提出百合病及栀子豉汤证病位为三焦 ,并分析了其虚实特点及适宜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方向明 《新中医》2014,46(5):226-227
<正>栀子豉汤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由栀子14个(擘),香豉4个(绵裹)二味药组成。栀子苦寒,既可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又可导火以下行。豆豉,气味俱轻,既能宜散表邪,又能和降胃气,二药配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膈郁热,治疗虚烦懊恼之良方。仲景广泛用之治疗"虚烦"、"少气"、"呕吐"、"胸中窒"、"心中结痛"及阴阳病、酒黄疸等等。栀子豉汤的应用可谓广泛。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杨家骥老师临证中将栀子豉汤应用范围拓宽,用于治疗各种内科杂症,收到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王自立主任医师在临床中常用经方桂枝汤、苓桂术甘汤、栀子豉汤治疗卫强营弱证、肺脾气虚证、肺卫不固证等,在经方的应用上,提倡遵其法而不泥其方,遣其方而不囿其药,用其药而不拘其量,应灵机圆活,合理变通。体现出临证之时必须谨守病机,随症治之的"辨证论治"的实质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