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目的:了解丙泊酚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时对受术者疼痛等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232例受术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行普通人工流产术的46例受术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术者镇痛效果及手术时间、阴道出血、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结果:镇痛效果:观察组100%,对照组2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人工流产综合征:观察组未出现,对照组出现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可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既可以满足受术者的"无痛"要求,又可满足临床手术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竹霞 《浙江创伤外科》2013,18(3):386-387
目的 探讨微管微创人工流产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本站停经<50天,经B超检查确诊为宫内妊娠,孕囊直径≤15mm且要求行人工流产的妇女,以流产方式不同分为微管组(n=280)与对照组(n=240),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的疼痛程度、人流综合征发生情况以及术后阴道停止出血时间. 结果 微管微创组相对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3.2±2.6分钟vs 4.5±2.1分钟,P<0.01),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减少(2.9±2.2ml vs 4.7±2.5ml,P<0.01),疼痛明显减轻(36/ 215/ 18/ 11 vs 10/98/ 115/ 17,P<0.01).术后随访显示微管组阴道停止出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5±2.4天vs 6.8±2.1天,P<0.01). 结论 微管微创人工流产临床疗效好,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异丙酚与芬太尼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选择180例人工流产病人为观察组(采用异丙酚与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160例为对照组(行常规人工流产术);观察镇痛效果、平均手术时间和阴道出血量、人流综合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镇痛效果显著,病人无疼痛感;无1例人流综合征发生,术后腹痛程度较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和阴道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应用异丙酚与芬太尼静脉麻醉行人工流产术中可减轻术中、术后疼痛、减少人流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氯胺酮静脉麻醉(KVA)和氯胺酮-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KPVA)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心血管反应及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妊娠40~60d,ASAⅠ级,拟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120例,随机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A组采用KVA,B组采用KPA。结果 A组病人麻醉后5min MAP增高11%~25%,心率增加12%~30%,15min后逐渐恢复。B组麻醉后MAP、HR平稳,无明显变化。B组与A组相比,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P<0.01),清醒时间明显缩短(P<0.01),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术后进食时间亦显著缩短(P<0.01)。结论 KPVA在人工流产术的应用中明显优于KVA,可起到互补增效作用,并显著减轻心血管的副作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芬太尼与异丙酚联合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80例早孕妇女采用1μg/kg芬太尼与1-1.5mg/kg异丙酚联合静脉麻醉下行无痛人工流产术,并与无麻醉下人工流产术300例进行比较。观察镇痛效果,宫颈松弛度,人流综合征发生率,阴道出血量,呼吸、循环系统反应。结果观察组术中镇痛效果确切,受术者无疼痛感,宫颈松弛,无1例人流综合征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两组阴道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麻醉诱导时观察组19例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提示小剂量芬太尼与异丙酚联合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可镇痛,避免人流综合征发生,但对呼吸的抑制不可忽视,需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最佳给药模式。方法选取门诊就诊早孕妇女300例,分为三组,A组:术前10~15 min肌肉注射安定10 mg和术前5~10 min宫颈注射2%利多卡因4 ml;B组:术前5 min静脉推注芬太尼2μg,再静脉推注丙泊酚0.8~1 mg/kg;C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比较三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镇痛优于A组,A组镇痛效果优于C组;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C组。结论利多卡因加安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适合在基层医院门诊使用;小剂量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效果好,苏醒迅速,对呼吸循环无抑制,无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适合有专职麻醉师的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7.
3种镇痛方法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 将250例人工流产者随机分为A组(80例)、B组(92例)、C组(78例).A组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B组采用氧化亚氮(50%氧化亚氮与50%氧气混合气体)吸入,C组进行利多卡因宫颈局麻.观察3组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宫颈口松弛情况、术中出血、人工流产综合征(RAAS)发生率及手术时间.结果 A组镇痛有效率为100.0%,宫颈松弛有效率为91.2%,显著高于B、C组(P<0.05、P<0.01),且无RAAS发生,但术中易发生一过性血压、心率降低.3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3种镇痛方法均安全有效,其中异丙酚能达到完全镇痛效果,使人工流产更具有人性化,利于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丙泊酚配伍氟比洛酚酯或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门诊预约人工流产术患者9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于术前10min静注氟比洛酚酯50mg(A组)、芬太尼0.75μg/kg(B组)和生理盐水2ml(C组)。三组丙泊酚注射速度均为5~8ml/min,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在扩宫颈和吸宫时有体动或表情痛苦时追加丙泊酚以维持手术过程无体动。记录术前、给药后5min时的MAP、HR和SpO2变化;记录术中丙泊酚用量和停药后至唤醒的时间;观察术中呼吸抑制、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和下腹疼痛情况。结果术前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中MAP、HR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或P<0.01),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丙泊酚用量显著少于C组(P<0.01);A组唤醒时间也短于C组(P<0.01)。A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显著低于B、C组(P<0.01);术后下腹疼痛发生率A、B组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氟比洛酚酯配伍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确切,丙泊酚用量减少,呼吸抑制和下腹疼痛的发生率降低,且不延长唤醒时间,是比较理想的配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乳化依托咪酯与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观察乳化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门诊人工流产患者160 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A组丙泊酚2mg/kg,B组乳化依托咪酯0.3mg/kg,两组均复合芬太尼 2μg/kg进行人工流产麻醉,监测记录收缩压(SBP)、心事(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记录术中镇痛效果,术后恢复时间及静脉注射痛发生率。结果 A组SBP、HR明显下降(P<0.05),两组术中镇痛效果及术后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A组静脉注射痛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乳化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均可为无痛人工流产提供有效的麻醉,但乳化依托咪酯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静脉注射痛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1.原文题目:安定、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手术350例分析。为了解安定、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疗效,原作者选择妊娠6~10周内,自愿要求终止妊娠,无慢性疾病发作期、无发热、无急性炎症的孕妇550例,其中350例为用药组,使用安定、利多卡因,另200例为对照组,不使用上述药物。观察项目包括:术中出血量情况、术后呕吐情况及发生人流综合征情况。术中出血量情况:用药组出血量〈20ml者288例,占82.29%,〉20ml者62例,占17.71%。对照组出血量〈20ml者158例,占79%,〉20ml者42例,占2l%。两组比较,用药组出血量少。术后呕吐情况:用药组呕吐者11例,占3.14%。对照组呕吐者10例,占5%。两组比较,用药组呕吐人数明显减少。人流综合征情况:用药组无。对照组1例,占0.5%。两组比较,用药组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双炔失碳酯与米非司酮抗早孕的协同作用,以及对药物流产的成功率、流产后出血时间的影响。方法21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70例。A组:常规药物流产;B组:常规药物加双炔失碳酯7.5 mg,间隔12 h×4次;C组:在常规药物加双炔失碳酯7.5 mg,间隔24 h×2次。观察3组的胎囊排出时间、流产后阴道出血情况及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C组胎囊排出时间及流产后出血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流产后出血时间<14 d者明显增加(P<0.01),>21 d者明显减少(P<0.01),流产后2周尿hCG阳性率均明显降低(P<0.05);B和C组完全流产率均高于A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胎囊排出时间,流产后阴道出血天数及流产后尿hCG的变化,B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药物流产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双炔失碳酯可以加强米非司酮的抗早孕作用,缩短药流后出血时间,提高药物流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与常规药物流产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400μg米索前列醇舌下给药用于早期流产的效果。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接收就诊于全国6个研究中心停经〈37d要求药物流产的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第1天晨空腹服米非司酮50mg,8~12h后再服25mg,第2天按照第1天同样方法服用,首次服米非司酮后36~48h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B组:第1天顿服米非司酮150mg,服药后36-48h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400μg。观察两组的流产效果。结果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接收575例受试者,其中4例失访。A组完全流产267例(93.4%),失败16例;B组完全流产262例(91.0%),失败2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846,P〉0.05)。约〉80%妇女有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头痛和乳胀的反应,两组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服药后两组出血分别为(9.08士3.49)和(9.04±3.4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P〉0.05)。两组受试者满意度调查的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3%,对研究方法的满意率分别为88.1%(245/278)和92.0%(256/2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00μg米索前列醇舌下用药用于早期流产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且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3.
探讨药物流产(药流)后出血延长患者血一氧化氮( N O)和环磷酸鸟苷(c G M P)的变化及中药宫复合剂对药流后阴道流血延长的防治作用。对 120 例自愿接受药流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 A、 B 两组,于口服米非司酮前、后及药流后 10 天,分别测血 N O 和 c G M P。 A 组药流后服宫复合剂 7 天, B 组药流后7 天内未予中药治疗。分别于药流后 10、20、30 及 40 天随诊。结果: A、 B 两组口服米非司酮后,血清 N O和血浆 c G M P 显著下降( P< 0.05)。药流后 10 天, A 组阴道流血终止例数明显多于 B 组( P< 0.05)。 A组药流后 10 天血清 N O 和血浆 c G M P均值显著低于 B 组( P< 0.05)。提示:药流后血 N O 和 c G M P 浓度下降缓慢与药流后出血延长关系密切,中药宫复合剂对药流后出血延长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后隐性失血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30例):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B组(30例):不应用氨甲环酸,放置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液量、输血量、患肢周径变化等指标,术前和术后3 h检查D-二聚体和相关凝血指标,术后连续复查血常规。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4 h输液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量A组(480 ml±140 ml)少于B组(908 ml±248 ml)(P0.05)。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B组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3 h的D-二聚体A组为(0.92±0.45)mg/L,B组为(1.22±0.67)mg/L,均明显高于术前的(0.36±0.12)mg/L和(0.35±0.14)mg/L(P0.05),且B组高于A组(P0.05)。术后凝血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肢周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明显减少了术后隐性失血量,同时减少了输血量和输血率,且不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不同膀胱颈分离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50例局限性前列腺癌并接受RARP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中膀胱颈分离方式将患者分为4组。A组500例,年龄63(62.5~67.0)岁,PSA 13(9.0~22.0)ng/ml,穿刺Gleason评分6.9(5~9)分,前列腺体积66(42~78)ml,体质指数≤25 kg/m 2300例(60%),>25 kg/m 2200例(40%);T 1c期75例(15.0%),T 2a^2b期255例(51.0%),T 2c^3a期170例(34.0%);术中采用顺向剥离方式,在膀胱颈前部12点部位行1 cm切口,切断逼尿肌并切开膀胱颈。B组133例,年龄65(61~68)岁,PSA7.4(6.4~26.0)ng/ml,穿刺Gleason评分7(6~12)分,前列腺体积70(50~89)ml,体质指数≤25 kg/m 285例(63.9%),>25 kg/m 248例(36.1%);T 1c期43例(32.3%),T 2a^2b期56例(42.1%),T 2c^3a期34例(25.6%);术中采用T形切开膀胱颈方式,正确识别膀胱与前列腺交界,T形切开膀胱颈前壁。C组81例,年龄66(64.5~70.5)岁,PSA 6.2(5.3~27.0)ng/ml,穿刺Gleason评分9(8~16)分,前列腺体积53(43~72)ml,体质指数≤25 kg/m 252例(39.1%),>25 kg/m 229例(60.9%);T 1c期39例(48.1%),T 2a^2b期27例(33.3%),T 2c^3a期15例(18.6%);术中采用顺向剥离方式联合T形切开膀胱颈方式。D组36例,年龄62(59.5~66.5)岁,PSA 14(8.4~21.0)ng/ml,穿刺Gleason评分10(6~18)分,前列腺体积80(68~92)ml,体质指数≤25 kg/m 215例(42.0%),>25 kg/m 221例(58.0%);T 1c期6例(16.6%),T 2a^2b期17例(47.2%),T 2c^3a期13例(36.2%);术中采用侧方会师方式,沿一侧的膀胱颈外侧及前列腺侧后韧带内侧进行分离,与事先建立的狄氏间隙汇合。4组患者的年龄、PSA、Gleason评分、前列腺体积、体质指数及临床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术者完成。比较4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近端切缘阳性率、尿管留置时间、术后6个月尿控率。结果:本研究7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病例。A、B、C、D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70~120)min、89(70~95)min、105(80~127)min、110(90~13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5(30.0~55.6)ml、52.8(41.5~53.6)ml、50.5(35.6~72.0)ml、55.3(42.0~60.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时间分别为20.5(18.0~25.0)min、16.1(10.7~17.3)min、25.4(18.9~27.0)min、28.5(21.0~32.0)min,B组吻合时间明显短于其他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3(8.0~13.0)d、8.4(6.0~16.0)d、10.8(8.0~16.0)d、7.8(7.0~14.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吻合口瘘和输尿管损伤各3例,其余3组中均无严重并发症。近端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A组40例(8.0%)、B组0例、C组6例(7.3%)、D组3例(8.3%),B组切缘阳性率低于其他组(P<0.05)。A、B、C、D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6~8)d、6(4~8)d、12(6~18)d、10(6~1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尿控例数分别为381例(75.2%)、102例(76.9%)、61例(75.4%)、27例(7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RARP术中各膀胱颈分离方式均安全、可行,均能有效避免输尿管损伤,术后6个月均能获得较好的尿控率,且T形切开膀胱颈方式的术后近端切缘阳性率低于其他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32例(A组)与同期开腹阑尾切除术(OA)36例(B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疼痛情况、术后消化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1.2h,手术失血量8.3ml,B组平均手术时间0.9h,手术失血量10.5m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平均住院3.6d,B组为7.8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术后切口疼痛4例,切口未疼痛28例,8组术后切口疼痛29例,未疼痛7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术后消化功能恢复平均为44.5h,B组为62.4h,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切口无感染,B组2例,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是急、慢性阑尾炎较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40例学习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彭勃  黎明 《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4(10):736-738
目的:探讨外科医师如何尽快掌握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6月我院为40例患者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4组,每组10例,以每10例手术患者为一手术学习曲线阶段,比较各阶段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时间,分析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结果:4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方面无明显差别。手术时间A组(300±20.4)min,1例中转开腹,B组(180±11.5)min,C组(180±21.2)min,D组(130±18.1)min(P<0.001)。术中出血由(100±13.5)ml降至(50±11.5)ml(P<0.05),术后住院天数由18.4d降至14.3d(P<0.05)。4组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约30例后即可达到较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扩容联合控制性降压在鼻内窥镜手术的应用。方法:60例择期鼻内窥镜手术随机分成三组,A组,对照组;B组,急性扩容组;C组,急性扩容联合控制性降压组。A组输林格氏液15ml·kg^-1,诱导前30分钟输入一半,其余一半在2~3小时内输完。B组,在A组基础上,诱导后30~45分钟输入6%羟乙基淀粉20ml·kg^-1。C组在B组基础上,持续泵注硝酸甘油0.5~10ug·kg^-1·min^-1,控制血压,同时增加输液量,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止血后,手术结束前,静注速尿2~5mg。结果:A组MBP无B,C组稳定,B,C组CVP扩容后增加显著(P〈0.05).HCT显著降低(P〈0.05);C组出血量避少(P〈0.05)。结论:急性扩容联合控制性降压在鼻内窥镜手术中应用可以大大减少出血量,可以安全地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从麻醉诱导期开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氧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氧浓度为100%,氧气流量2 L/min,吸呼比为1∶2。A组:从诱导期(即自主呼吸消失后,予面罩机械通气5 min)开始全程通气模式:VT6 ml/kg,RR 16次/分,PEEP为5cm H2O,每30分钟给予一次手法肺复张(手控通气,气道压力维持40 cm H2O,持续30 s);B组:诱导期通气模式:VT10 ml/kg,RR 10次/分,插管后通气模式:VT6 ml/kg,RR 16次/分,PEEP 5cm H2O,每30分钟给予一次手法肺复张;C组:全程通气模式均为VT10 ml/kg,RR 10次/分。记录插管前(T0)、气腹后(T1)、手术开始30 min(T2)、60 min(T3)、放气腹(T4)时的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计算肺顺应性(CL),并在T0、T1、T3、清醒拔管后吸空气5 min(T5)时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及肺内分流率(Qs/Qt)。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住院天数。结果与T0时比较,T1~T4时三组Ppeak和Pmean均明显升高,C组Ppeak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T2时C组Pmean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三组CL在气腹后明显降低(P0.05),T3和T4时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三组PETCO2在气腹后明显升高,T2~T4时C组明显低于A组与B组(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OI随着时间延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三组均明显降低(P0.05);三组Qs/Qt随着手术进行呈上升趋势,与T0时比较,三组在T3时明显上升(P0.05),C组明显大于A组和B组(P0.05);T5时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仅C组有1例发生肺部感染。结论与常规通气相比,对接受妇科腔镜手术患者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顺应性和氧合功能,有利于肺保护。  相似文献   

20.
控尿技术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目的 探讨腹腔镜改良前列腺癌根治术 (LRP)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疗效。 方法 2000年 10月至 2004年 9月,对 54例TNM分期为T1b~T2 的前列腺癌患者行经腹途径LRP。前期 15例(A组)按Monstouris法完成手术;后期 39例(B组)在熟悉LRP基本技术后进行技术改良:结扎耻骨后血管复合体,沿前列腺包膜锐性分离前列腺尖部,保留尿道括约肌和尿道直肠肌; 正确判断前列腺与膀胱颈交界部,保护膀胱颈环状肌环;横行离断膀胱颈后唇,在狄氏筋膜和膀胱肌外层之间向膀胱颈近端方向适当游离膀胱颈后唇;精细吻合后尿道与膀胱颈,将吻合口的前壁与耻骨后血管复合体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控尿恢复时间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 结果 54例手术均获成功。A、B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 390(270 ~660)min和 240(180~360)min; 平均出血量 430 ( 200 ~1100 )ml和 160 ( 100 ~400 )ml;手术并发症分别为 6例和5例;恢复控尿时间分别为 6个月和 3个月。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A组 2例升高,B组随访 33例 1例升高 ( 6例近期完成手术者未复查),其余患者PSA均<0. 1ng/ml。 结论 随着手术技术的熟练和控尿技术的应用,LRP手术时间可缩短至 3h,恢复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