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为了研究黑龙江地区密山、绥芬河、嘉荫、东宁、虎林、同江、逊克、萝北、牡丹江、黑河、饶河11口岸蜱类分布、携带及复合感染新发蜱传病原体的情况。方法 2014年4月到2015年10月,利用布旗法采集蜱类样本,通过建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A.P.)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所有样本进行特异性片段扩增,通过基因测序对五种新发蜱传疾病作进一步鉴定并分型。结果共采集1306只蜱标本,经分类鉴定分属于革蜱属的森林革蜱、硬蜱属的全沟硬蜱和血蜱属的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共检测出528例(40.43%)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样本和31例(2.37%)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样本。并证实存在三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为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共检测到复合感染12例,复合感染率为0.92%(12/1306)。结论黑龙江口岸媒介蜱类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复合感染现象,提示黑龙江地区蜱媒疾病的危险程度很高,急需加强黑龙江口岸地区蜱媒传染病及其复合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发蜱媒疾病预警监测和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立克次体蜱传斑点热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我国东北地区蜱传斑点热进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建立并应用分子立克次体学方法,包括单克隆抗体、SDS-PAGE、免疫印迹、DNA酶切图谱、PCR/RFLP、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等。结果 (1)在种的水平上研究了黑龙江分离株(代表株HLJ-54、36),从分类学上确定其属立克次体属、斑点热群的一个新种,命名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iangii);(2)发现其现症患,并从病人血液分离到一株与黑龙江立克次体相同性质的立克次体株,证实了其对人的致病性。结论 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研究证实华北地区存在黑龙江立克次体蜱传斑点热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存在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对该林区鼠、蜱类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进行扩增。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IP)法对分离株NH-97进行鉴定,并同已知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等国际标准株进行比较。结果 从越原血蜱、金泽革蜱、微小牛蜱中扩增出SFGR特异的DNA片段,NH-97分离株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PstI和RsaI酶切后发现它们的酶切图谱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国际标准株相同。从社鼠、黄胸鼠脏器中扩增出康氏立克次体DNA片段。由不同来源批次的越原血蜱中扩增出近缘于日本立克体DNA片段和相关序列提示:可能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结论 福建宁化林区除存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外,还可能存在康氏立克次体、日本立克次体等多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俄边境地区蜱类自然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的状况,为蜱传斑点热的监测和检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集鼠类寄生蜱,研磨后提取蜱DNA,利用PCR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 A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满洲里地区,鼠类体表采集到的蜱类样本,均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从8只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群立克次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2号标本中检出的斑点热立克次体与Gen Bank数据库中已注册的斑点热群立克次核酸序列有高度的相似性(98%~99%)。结论应加强对内蒙古满洲里地区蜱传斑点热的监测和检测,防止蜱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1994~1997年间作者对福建宁化已发现的斑点热疫区内进行蜱类及宿主感染调查。方法:分别在鼠类、野兔、野猪、麂、狗、牛等宿主体表捕捉各种蜱类,用鸡胚卵黄囊感染法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用微量室温补体结合、免疫萤光及PCR/RFLP技术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分类鉴定5000余只蜱类共5属13种。麂、鼠类、野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分别为12.50%,9.47%,58.33%。分别从野兔、麂体表寄生的越原血蜱中分离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结论:从媒介、宿主、病原学上进一步证实福建存在北亚斑点热疫源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在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片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蜱、鼠中自然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状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鼠类脾脏和蜱类中的斑点热DNA片段。结果 在金华市金东区捕获社鼠2只,黄毛鼠10只,黑线姬鼠4只,用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用PCR检测49只中华硬蜱,阳性8只,阳性率16.33%。结论 初步认定浙江省存在斑点热病原,尚需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7.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SFG立克次体 )是一组经蜱叮咬而传播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菌 ,野生动物参与循环 ,在野生动物、节肢动物与 SFG立克次体三者的生态循环中 ,蜱既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又是该立克次体的保菌宿主 ,所以目前立克次体的分离鉴定 ,主要是从蜱中分离出毒株。整个方法及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已知的宁化县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疫源地进行全面系统SFGR感染情况调研。「方法」采用微量室温补体结合法(mCF)和间接免疫荧光(IFA)法;鸡胚卵巢黄囊感染法并用mCF、PCR/RFLP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结果」人群血清阳性率为12.7%(121/952)。宿主动物SFGE感染,抗体阳性率0~55.6%不等。鉴定分类各种蜱5600余只,共6属13种。从野兔、麂体表寄生的越原血蜱中分离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河北省西部山区蜱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带菌情况,为蜱传斑点热群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已发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外膜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河北省西部山区采集的长角血蜱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建立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1227份蜱DNA样本中检测出91份阳性,阳性率为7.42%;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西部山区长角血蜱携带立克次体与河北株暂定种(登录号:HQ651815、HQ651817、HQ651818、HQ651819、HQ651823、HQ651824)、福建株FUJ(登录号:AF169629)同处于一个分支,与河北株立克次体暂定种同源性最高(99.02%),其次是福建株(98.50%)、黑龙江立克次体绥芬株HLJ-054(登录号:AF179362)和黑龙江立克次体虎林株HL-93(登录号:AF179364)(98.13%)、日本株YM(登录号:U43795)(97.92%).结论 河北省西部山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较为严重,应尽快制定防制措施,以免危及动物及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浙江省山区野生动物和蜱中莱姆病、斑点热、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PCR对采集的鼠、蜱标本进行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埃立克体(无形体)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分析.结果 从121份鼠标本和105组蜱标本中检出阳性结果 14份.鼠标本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1份和埃立克体(无形体)16SrDNA 5'端片段2份.蜱标本中检出阳性11份,包括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3份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OmpA基因5'端片段8份.其中1组长角血蜱成虫标本为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和ompA基因片段均阳性,分别与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氏基因型和马赛立克次体株等关系较近.结论 在同一组长角血蜱成虫中同时检出莱姆病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探讨可能存在的新发蜱媒传染病及复合感染情况。〔方法〕采集黑龙江10个口岸的蜱类,通过病原培养分离,动物试验后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检出4种病原微生物,发现了复合感染蜱,其中,人巴贝西原虫为国内首次检出,人埃立克体为质检系统内首次检出。全沟硬蜱可同时携带这4种病原体。〔结论〕黑龙江口岸蜱类及蜱携带病原体情况复杂,引起蜱传疾病的风险巨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目前蜱媒病原的危害情况,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探讨可能存在的新发蜱媒传染病及复合感染情况。〔方法〕采集黑龙江11个口岸的蜱,通过病原培养分离,动物试验后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检出5种病原微生物,全沟硬蜱可同时携带这5种病原体,发现了复合感染蜱。〔结论〕黑龙江口岸蜱类及蜱携带病原体情况复杂,引起蜱传疾病的风险巨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萝北口岸蚊虫种类分布和种群组成.方法 采用诱虫灯诱和昆虫网捕采集蚊虫,收集相关文献.结果 2009年在萝北口岸采获蚊虫3 127只,计4属20种.其中按蚊属2种,伊蚊属13种,库蚊属3种,脉毛蚊属2种.灰色伊蚊是该口岸首次记录的蚊种.优势蚊种为刺扰伊蚊(91.8%);林缘的优势蚊种为刺扰伊蚊(95.7...  相似文献   

14.
1988~1990年,我们采集了10地、州(县)1813份不明热病人及健康人血清,126份高黎贡山鼠类和山羊血清,以及13种鸟类和恒河猴血清462份,采用微量血凝抑制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和SPA组化法,检测森林脑炎、科萨努尔森林病,波瓦生、兰加特和新疆出血热病毒抗体。结果发现,除蒙自县外,其它9地区人群中均有上述抗体。其中森林脑炎和科萨努尔森林病病毒抗体阳性率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泸水,阳性率分别为30.55%和27.17%。从泸水高黎贡山捕获的鼠类和山羊血清也含较高的森林脑炎抗体(50%)。波瓦生抗体以丽江地区较高,为25.66%;新疆出血热抗体阳性率较高的是西双版纳,39.17%。另外,鸟类和恒河猴也不同程度地携带蜱媒病毒抗体,从抗体的分布可见,这些疾病呈地区性分布。  相似文献   

15.
蜱传脑炎疑似患者中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对黑龙江省林区1206例蜱传脑炎疑似患者分别作了抗蜱传脑炎病毒抗体和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检查。阳性数前者为201例(16.67%),后者为102例(8.46%),两者均阳性的28例。表明临床疑似蜱传脑炎患者中有相当数量为莱姆病,并从血清学上证实蜱传脑炎与莱姆病间存在同时或相继的双重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北京地区2000—2008年375162名出入境人员HIV感染情况、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开展疾病监测和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75162名出入境人员的HIV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HIV-1抗体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检出HIV感染者共95例,年均感染率25.32/10万,其中出境人员HIV感染者18例,感染率7.52/10万;入境人员HIV感染者77例,感染率56.53/10万。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30~39岁年龄组人员感染率最高,占感染者总数的45.26%;男性感染者64人,占感染者总数的67.37%;女性感染者31人,占感染者总数的32.63%。〔结论〕加强重点人群的监管工作,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艾滋病传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黄石口岸某公司外派劳务人员中梅毒感染高发情况,提出针对这一特定人群的梅毒防治方案。[方法]收集2007年1—6月黄石某公司组织出国的1256名劳务人员的健康体检资料,采用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法对受检者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对阳性者逐一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受检的1256名劳务人员中,梅毒感染者16例,梅毒感染率为1.28%。TPPA和RPR2项检测均为阳性者8例,TPPA检测阳性而RPR检测阴性者8例。[结论]在以青壮年和特殊工种为主的这批出国劳务人员中,其梅毒感染率(1.28%)已大大高于黄石口岸梅毒的平均检出率水平,也大大高于其它口岸梅毒的检出率水平。提示应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传染病监测以及对其进行性传播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金华地区部分蜱媒传染病感染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金华地区蜱与部分蜱媒传染病的种类、分布以及危害状况,建立适合于当地的蜱媒病预警和防制技术体系。方法采用夹线法,在金华某地区林区采集鼠形动物和体外寄生蜱,采用PCR和序列测定方法对该地区的蜱媒病原的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在体外寄生的中华硬蜱中检出艾氏螺旋体Borreliaafzelii和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并发现这两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现象。结论金华地区有莱姆病和普氏立克次体存在,可能引起一些蜱媒传染病的发生,应引起公共卫生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In Austria 85 patients (1.10/100,000) were hospitalized with a tick-borne encephalitis (TBE) in 1990, 77 patients (0.98/100,000) in 1991. A relatively low incidence is seen in the younger age group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follows the distribution of infested areas, with the highest rates in the two provinces Kärnten and Steiermark provinces.  相似文献   

20.
中山口岸出入境人群梅毒感染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中山口岸出入境人群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全面了解梅毒在中山口岸出入境人群中的感染和流行特点,为加强口岸传染病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同时采用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3种方法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采用ELISA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结果]中山口岸出入境人群中,梅毒感染率为1.16%,男性感染率(1.52%)显著高于女性感染率(0.33%);梅毒感染者主要分布在40-60岁年龄段,占感染总人数的59.23%;梅毒合并乙型肝炎感染率为0.22%。[结论]中山口岸出入境人群梅毒感染多以隐性感染和潜伏感染为主;梅毒合并乙型肝炎感染是传染病监测要面对的课题;采用TPPA和TRUST同时检测,可以提高梅毒的检出率,从而切实加强出入境人群的传染病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