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01—2016-01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心房纤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口服华法林治疗,试验组口服达比加群酯治疗,对比2组3个月内的脑栓塞或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3个月内2组均未出现大出血、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事件。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预防非瓣膜房颤患者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率相似,而出血发生率小于华法林(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预防脑卒中事件上与华法林相似,并不增加出血风险;且具有安全性好、使用简单、不需要频繁监测INR值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强度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1.6~2.5,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随访1a,观察2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全身出血情况的发病率。结果华法林组脑卒中年发生率1.85%,阿司匹林组脑卒中年发生率7.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年发生出血11.11%,阿司匹林年发生出血9.2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低强度华法林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优于阿司匹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华法令与阿司匹林联用与单用阿司匹林在预防心房纤颤(AF)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疗效差距,探讨心房纤颤患者长期服用华法令的有效性、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80例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令组40例与阿司匹林组40例,2组均予拜阿司匹灵100mg/d早餐后顿服,华法令组加用华法令晚饭后口服,起始剂量为2mg/d,1周后若INR(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未达到2.0~3.0,逐步增加华法令剂量使INR值在2.0~3.0之间.随访3年,比较2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病死率、总病死率(包括脑梗死及非脑梗死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严重出血发生率、轻度出血发生率.结果 华法令组和阿司匹林组脑梗死发生分别为2例(5.0%)和6例(15.0%),2组比较,P<0.01;华法令组和阿司匹林组脑梗死患者死亡分别为0例(0%)和2例(5.0%),2组比较,P<0.01;总死亡华法令组和阿司匹林组分别为2例(5.0%)和4例(10.0%),P<0.01;2组发生严重出血均为0例,P>0.05;华法令组轻度出血发生6例(15.0%),其中皮下出血4例,阿司匹林组发生1例(2.5%),华法令组高于阿司匹林组,P<0.01,但给予调整剂量后症状消失,不影响继续用药.结论 AF患者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抗凝药物华法令长期口服,可使脑梗死的发生率、脑梗死患者病死率、总病死率明显降低,在合理监测的情况下并未发生严重出血.建议在能定期监测INR值的AF患者中推广使用,以使更多AF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房颤)及其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采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208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存活的164例非瓣膜病性房颤(包括华法林抗凝治疗34例,抗血小板治疗130例)以及另行采集的36例一级预防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访1年。分析70例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基本情况,并依据预防等级、年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水平、1年内是否继发出血进行分组比较,并分析与稳态时华法林剂量相关的因素。结果 164例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中,华法林抗凝组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明显低于抗血小板组,INR、1年内颅内外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抗血小板组(均P0.05)。70例抗凝治疗患者中,与二级预防相比,一级预防的患者年龄、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出血评分(HAS-BLED评分)和1年停用华法林的比例明显降低,身高、体质量和华法林初始剂量明显增高(均P0.05);与65岁的患者相比,≥65岁患者的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分和HAS-BLED评分明显增高,华法林初始剂量和稳态华法林剂量明显降低(均P0.05);INR 1.5~2.0的与INR 2.1~3.0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1年内未继发出血的患者比较,1年内继发出血的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明显增高,初始INR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稳态时华法林剂量与年龄呈负相关,与初始华法林剂量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对于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而言,华法林抗凝治疗较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高。对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而言,一级预防较二级预防的患者年龄更轻、服药依从性好;低抗凝强度(INR 1.5~2.0)与传统抗凝强度(INR 2.1~3.0)在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出血风险方面无明显差别;年龄较轻患者华法林初始剂量及稳态时剂量均较高,但脑卒中风险及出血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6例确诊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华法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通过随访比较2组患者再发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再发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中,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优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且出血等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强度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高风险患者卒中一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心内科、老年科住院部及抗凝门诊确诊的治疗时间>1年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高风险患者80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情况分为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各40例,其中华法林组控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为1.6~2.5,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卒中及全身大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间在性别、年龄、伴随疾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心源性脑栓塞发生率为2.5%,阿司匹林治疗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无其他部位栓塞发生,而阿司匹林治疗组患者其他部位栓塞仅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与阿司匹林治疗组均无严重脑出血、肾出血、其他器官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低强度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高风险患者卒中一级预防中疗效性与安全性方面可能与阿司匹林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冠脉支架术后低强度抗凝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脑卒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64例因稳定性冠心病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接受冠脉支架术的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分为低强度抗凝治疗组(LIA组,n=86,华法林剂量滴定至INR1.5~2.0)和常规抗凝治疗组(CIA组,n=78,华法林剂量滴定至INR 2.0~3.0),同时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随访1a后比较组间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外周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CIA组相比,LIA组脑卒中/TIA或周围动脉栓塞事件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LIA组9.3%vs.CIA组15.4%,P0.05)。结论低抗凝强度华法林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房颤患者冠脉支架术后预防脑卒中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相关性脑卒中的临床后果严重,是房颤致残、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口服华法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的有效措施,但华法林的抗凝治疗窗窄,显效慢,疗效易受食物和药物的影响,故需反复检测凝血功能并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使用剂量,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以凝血酶抑制剂及Ⅹa因子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口服抗凝剂较华法林能显著降低房颤相关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出血风险,有望成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9.
根据以往的资料统计,老年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一直很高。最新的文献报道为16.38%,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VAF)并脑梗死在老年人中发生率更高,心房纤颤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我们回顾了我院2001~2005年间收治的64例非瓣膜病心房纤颤致脑梗死的临床、CT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心房纤颤与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房纤颤对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CT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31例合并心房纤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房颤组)与162例不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非房颤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房颤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意识障碍重、上消化道出血多;大面积脑梗死、中线移位、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以及1月内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1)。结论 房颤严重影响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及临床及CT改变并影响其预后,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独立和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伴发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对策。方法对收治的62例合并非瓣膜病心房纤颤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易伴发脑梗死,但并非均为心源性脑栓塞,部分病人预后良好,需结合临床、影像以及相关资料进一步明确诊断,酌情予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相似文献   

12.
心源性脑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脑梗塞(Cardiagenic cerebral Infarction,CCI)是心脏病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的15—20%。本文复习文献,就CCI的临床、栓子起源、预后及抗凝治疗等问题做一综述,供参考。一、诊断标准临床诊断CCI的标准是具有脑梗塞的症状与体征,并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合并有心房纤颤者;(2)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者;(3)新近发生的心肌梗塞,突然发生脑卒中者;(4)最近认为慢性窦性心律紊乱和二尖瓣脱垂症的病人可能发生CCI;(5)老年人非风湿性心脏病的心房纤颤。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国内外指南均推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最有效的药物,但因其的众多缺点限制了广泛应用。目前很多临床试验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克服了华法林的缺点,并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是因为其增加了房颤患者胃肠出血风险、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药量、无有效的拮抗剂、价格昂贵等原因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华法林防治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原因,约占95%,其中大部分为心房纤颤所引起.现将华法林如何防治心源性脑栓塞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的有关因素.方法 对25例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和43例非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危险因素(心房纤颤、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临床特征[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死亡组的年龄、NIHSS评分显著高于、GCS评分显著低于生存组;有心房纤颤及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病灶面积> MCA分布区的比率亦显著高于生存组(均P<0.05).结论 年龄、心房纤颤、梗死灶面积、病情以及并发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是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随访观察1645例成人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和3294例对照者3个月、1年、3年的脑卒中发生情况,并记录随访期间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心房纤颤发生,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创伤性脑损伤与之后发生的脑卒中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结果①创伤性脑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患者两组之间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脂血症患者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②创伤性脑损伤组患者3个月、1年、3年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3.16%、6.69%、9.36%,较对照组的0.82%、1.70%、4.01%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创伤性脑损伤合并颅骨骨折组的患者3个月、1年、3年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10.22%、18.25%、22.08%,较无颅骨骨折组的2.52%、5.64%、7.96%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可能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特别是合并有颅骨骨折的患者更有可能使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af)病人心房内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栓塞并发症的潜在危险,是脑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老年af患者较无af人群脑卒中发生率增高6倍[1]。适当应用华法令可使其发生率降低70%,并可避免其出血并发症。本文复习53例病人疗效并与阿司匹林抗凝组38例对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调查北京市房山区心房颤动(AF)脑卒中高危老年人群的抗凝治疗现状及原因分析,为AF脑卒中高危老年人群规范化的抗凝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通过社区体检筛选AF脑卒中65岁及以上高危人群,调查问卷发现AF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抗凝治疗现状:结果(1)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且不存在排除标准AF患者共703例,其中299例(42.5%)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华法林145例,利伐沙班86例,达比加群68例。65~74岁、75~90岁、>90岁3个不同年龄段年龄越大抗凝比例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在703例AF患者中267例患脑梗死,其中抗凝109例(40.8%)。无脑梗死患者436例,抗凝为191例(43.8%)。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抗凝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AF脑卒中高危人群未抗凝原因有:医生未明确告知需要抗凝(48.5%);患者不知道抗凝的重要性(30.9%);医生明确告知需要抗凝,但患者担心出血(24.8%);虽医生告知需要抗凝,因华法林需要定期检测凝血,医疗条件不允许(21.3%);口服新型抗凝药价格昂贵,负担不起费用(7.9%);(...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3例口服华法林后发生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应用华法林导致脑出血的经验和教训,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3例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中,2例因颅内血肿继续扩大而死亡;1例颅内血肿完全吸收后,继发脑栓塞,头颅CT平扫示右侧枕叶新发梗死灶,住院期间予以重启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调整INR至2~3,病情好转。结论 1严格掌握华法林治疗的适应证,定期监测INR;2对于脑栓塞风险较大的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评估脑出血风险后尽早重新启动抗凝治疗;3早期纠正INR,可减少血肿扩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CISS分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CISS分型,研究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可见于不同的CISS亚型,以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高血压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及穿支动脉病变的发生有明显作用;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心房纤颤对心源性脑卒中的发生有显著作用。结论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同,临床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应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