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椎管狭窄患者颈椎MRI上脊髓在硬膜囊内的储备空间。方法:2006年2月~2010年7月,以脊髓型颈椎病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的患者123例,其中66例不伴后纵韧带或黄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赘或椎间盘突出的椎管侵占不超过50%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1例,女性25例;年龄34~84岁,平均57岁。依据颈椎中立位X线平片上中矢径比值将所有患者分为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组(狭窄组,中矢径比值≤0.75,n=38)和不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组(非狭窄组,中矢径比值>0.75,n=28),在MRI T2矢状位像上测量C3~C7硬膜囊中矢径和椎体中矢径,在MRI T2横断位像上测量脊髓横截面积和硬膜囊横截面积,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MRI中矢径比值(硬膜囊中矢径/椎体中矢径)和硬膜囊占有率(脊髓横截面积/硬膜囊横截面积)。结果:狭窄组C3~C7各节段MRI中矢径比值均显著小于非狭窄组(P<0.001);C3~C6节段硬膜囊占有率与非狭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7节段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患者硬膜囊矢状径明显减小,但C3~C6节段脊髓在硬膜囊内的储备空间并未显著减小,呈现“小椎管小脊髓”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退行性颈椎管狭窄(DCSS)的MRI表现特征,探讨MRI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43例DCSS患者的MRI表现,测量纤维性椎管矢状径、横径,计算压迫率,测量椎管最狭窄处脊髓的矢状径及横径,并计算与该部位的椎管矢状径、横径的比值,测量椎管狭窄处脊髓前间隙,观察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等的变化情况。结果43例患者纤维性椎管的平均矢状径为7.02±1.56mm,横径为17.64±2.11mm,平均压迫率为(39.79±8.14)%,椎管最窄处脊髓矢状径为5.46±0.97mm,与椎管矢状径比值为0.798±0.133,椎管横径为12.66±1.01mm,与椎管横径比值为0.724±0.071。椎管狭窄处脊髓前间隙平均值为0.14±0.35mm。所有患者均伴有颈椎退行性改变,其中椎间盘突出、膨出、变性多见(155/215),16例患者出现黄韧带增厚,13例患者出现后纵韧带增厚。结论DCS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通过分析影像表现,可以明确疾病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AF系统治疗腰椎骨折后对椎体及椎间盘的影响。方法用AF内固定治疗91例腰椎骨折,术后观察伤椎高度、15例椎管正中矢状径、上下椎间盘高度及MRI T2WI变化情况。结果术后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椎管无正中矢径减小及继发椎管狭窄;上下相邻椎间盘高度及MRI未见明显变化。结论AF内固定系统在保持伤椎形态及相邻椎间盘形态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冯伟  冯天有  王飞  毕永民 《中国骨伤》2007,20(12):803-80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髓核对硬膜囊机械作用的不同机制。方法: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1~51岁),根据患者MRI矢状位图像特点将突出髓核对硬膜囊的机械作用分为占位组和支撑组,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测量并比较手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椎间盘矢状径指数(SI)值及患侧直腿抬高角度。结果:27例为占位组,11例为支撑组,治疗前椎间盘矢状径指数(SI)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直腿抬高角度支撑组明显低于占位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直腿抬高角度均显著提高(P<0.05),支撑组亦低于占位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间盘矢状径指数(SI)值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髓核压迫硬膜囊存在占位和支撑2种机制,作用机制不同可能是导致临床表现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揭盖式”胸椎管后壁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3年5月因确诊单节段胸椎OLF于我院接受“揭盖式”胸椎管后壁切除术并获得随访的44例患者,排除合并其他脊柱疾病、超过1个节段分布以及外伤致病者。其中男23例,女21例;手术时年龄24~76岁,平均56.8岁。节段分布: T10/11 20例,T11/12 14例,T9/10 4例,T8/9 2例,T2/3 2例,T4/5 1例,T1/2 1例。术前JOA脊髓功能评分(11分法)为2~9分,平均6.68±1.76分。末次随访时按JOA评分改善率进行疗效分级,并计算疗效优良率。按术前MRI横断面上骨化黄韧带对脊髓的压迫程度分度,观察T2WI脊髓内有无高信号及矢状位骨化形态。利用术前CT测量并计算横断面椎管中央、侧界及二者中点部位(旁正中)的椎管前后径残余率,矢状位椎管前后径残余率,椎管面积残余率,观察Sato′s 分型及骨化生长位置。采用单因素线性相关分析检验年龄、性别、术前病程、术前JOA评分、单侧/双侧骨化、硬膜骨化、脑脊液漏、骨化生长位置、手术节段、T2WI脊髓内高信号、MRI矢状位骨化形态、Sato′s分型以及各椎管侵占测量参数与JOA评分改善率的相关性,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与JOA评分改善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检验。结果:随访10~99个月,平均40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5~11分,平均8.84±1.83分;改善率为-20%~100%,平均58.17%;疗效判定:优13例,良20例,一般9例,差2例,优良率为75.0%(33/44)。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术前JOA评分、单侧/双侧骨化、硬膜骨化、骨化生长位置、T2WI脊髓内高信号、Sato′s分型、MRI脊髓受压分度及CT横断面椎管前后径残余率(椎管侧界和旁正中)、矢状位椎管前后径残余率、椎管面积残余率与JOA评分改善率有相关性(P<0.05),年龄、性别、术前病程、脑脊液漏、OLF手术节段、MRI骨化形态、CT横断面椎管前后径残余率(中央)与JOA评分改善率无相关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JOA评分与CT横断面椎管前后径残余率(旁正中)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侧/双侧骨化、硬膜骨化、骨化生长位置、T2WI脊髓内高信号、Sato′s分型、MRI脊髓受压分度、CT横断面椎管前后径残余率(侧界)、矢状位椎管前后径残余率及椎管面积残余率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揭盖式”胸椎管后壁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胸椎OLF疗效相对较好,CT横断面椎管前后径残余率(旁正中)与术前JOA评分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胸椎黄韧带骨化椎管侵占与神经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椎管侵占引发脊髓损害的临界值,建立脊柱多节段病变中确定责任节段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取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因胸椎黄韧带骨化症行手术治疗者43例;对照组取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CT检查发现胸椎黄韧带骨化,而就诊前无明确神经损害者22例。在CT片上测量椎管矢状径、椎管发育性矢状径、椎管面积、椎管发育性面积,计算椎管矢状径残余率、椎管面积残余率。病例组患者的神经损害程度用JOA评分确定。结果影像学上椎管面积残余率与JOA评分相关性最大(r=0.449,P=0.003)。椎管面积残余率临界值取80%时诊断总符合率最高,其诊断灵敏度为93.0%,特异度为95.5%。结论(1)胸椎黄韧带骨化椎管侵占程度与神经损害程度相关,椎管面积残余率可以反映神经损害程度。(2)CT椎管面积残余率小于80%可作为胸椎黄韧带骨化引发脊髓损害的影像学标准。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9):1747-1753
[目的]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减压术后的手术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因确诊胸椎间盘突出症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8例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龄26~73岁,平均53.6岁。术前JOA脊髓损害评分(11分法)平均(6.26±1.92)分。按JOA评分改善率进行疗效分级,并计算疗效优良率及有效率。在术前MRI矢状位T2相观察脊髓受压节段数、脊髓内有无高信号,MRI轴位T2相上观察椎间盘突出类型(中央型,侧方型),在受压最重节段测量并计算正中矢状径残余率、硬膜囊横截面积残余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检验年龄、性别、术前病程、术前JOA评分、中央/侧方突出、软性/硬性突出、手术节段、T2髓内高信号、手术方式、是否合并其他脊柱疾患、正中矢状径残余率、硬膜囊横截面积残余率对JOA改善率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13~109个月,平均48个月。至随访结束时,疗效优良率为81.25%(39/48),改善率平均为62.56%(-20%~1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JOA评分与MRI轴位中矢状径残余率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术前病程、中央/侧方突出、软性/硬性突出、手术节段、T2髓内高信号、脑脊液漏、手术入路、合并其他脊柱疾患、MRI轴位硬膜囊横截面积残余率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间盘突出症减压术后疗效相对满意,MRI轴位正中矢状径残余率与术前JOA评分是胸椎间盘突出症减压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颈椎间盘突出的动态MRI测量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颈椎间盘突出的动态MRI测量,了解突出椎间盘及椎管内软组织在颈椎过伸、中立、过屈三位置下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中立位MRI扫描发现颈椎间盘突出者,行过屈、过伸位扫描。测量三位置下硬膜囊前间隙、脊髓中矢径、硬膜囊中矢径、突出椎间盘大小及椎管/椎体矢径,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14例椎管、椎体比值小于0.75,占45.2%。31例颈椎间盘突出的硬膜囊、脊髓中矢径及突出的椎间盘大小在三位置变化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硬膜囊前间隙大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易患颈椎间盘突出,且好发于C4~C7节段,动态MRI可为治疗颈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前路非广泛减压植骨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Cloward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Cloward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分析术前各种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用核磁共振 (MRI)测量术前椎管矢状径、受累节段脊髓矢状径与横径比值、最小横断面积。结合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 ,分析术前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 单节段受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多节段 (P <0 0 1)。年龄、椎管矢径、脊髓矢状径与横径比值 ,对术后疗效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临床病程、综合征类型、受累节段横断面积 ,对术后疗效有显著性影响 (P <0 0 1)。结论 Cloward颈椎前路手术对单节段受累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好 ,减压较彻底 ,术后并发症轻。临床病程长、受累节段多、脊髓明显变形的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疗效较差 ;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应尽早手术。建议对二个个节段以上受累的脊髓颈椎间盘突出症 ,行次全椎体切除术 ,或后路颈椎管成形  相似文献   

10.
对颈椎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和外伤息者共18例施行双开式颈椎椎管成形术,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结果 性别:男性17例,女性1例。年龄25~66岁,平均49岁。职业:农民12例,工人5例,干部1例。病种:颈椎椎管狭窄7例,后纵韧带钙化2例,外伤9例。病程2个月至13年,平均2.7年。X线平片测量:颈椎椎管前后径9.5~14.5mm,平均13.5mm(国人15.5mm)。椎管与椎体前后径之比0.41~0.67,平均0.55~0.58。 (正常>0.7)。脊髓造影6例,部分梗阻2例,完全梗阻4例。CT检查3例,均为椎管狭窄。MRI1例,为椎管狭窄。椎管扩大范围矢状径4~6mm,平均5.4mm。随访3个…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应用于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并评价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5年12月,对5例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前路减压 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术前摄颈椎正、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颈椎CT、MRI并进行颈椎病JOA评分。术后1周复查颈椎X线片以了解假体位置及其活动功能情况;复查颈椎MRI,了解颈段脊髓减压情况。本组病例均获随访3~13个月(平均7个月),分别于术后6周、3个月重新进行JOA评分。结果本组患者均完成单节段椎间盘置换,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颈椎MRI示所有患者颈脊髓减压彻底,术后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术后6周及3个月的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至最后一次随访复查,手术节段活动度无明显丢失,假体均无偏移、下沉等。结论对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时,在满足假体骨床的前提下,仍可获得充分的颈脊髓减压。  相似文献   

12.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2例误诊分析宋丽华1朱宾2李丹11内蒙电管局中心医院神经科2放射科014030内蒙包头市青山区收稿日期:1995-1-26修回日期:1995-03-20例1,男,57岁。入院前1h突感头晕,继由1m高处摔下,头部着地,当即昏迷。约3...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型颈椎间盘脱出症的诊断和治疗(附97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硬膜外型颈椎间盘脱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 1 995年 6月~ 2 0 0 0年 6月经前路手术中证实的 97例硬膜外型颈椎间盘脱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4例获得随访 ,优 80例 ,良 2例 ,有效 1例 ,无效 1例 ,无 1例恶化 ,总有效率为 98 8% ,优良率 97 6 %。结论 :硬膜外型颈椎间盘脱出症较多见 ,术中切开后纵韧带 ,摘除髓核 ,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前路经后纵韧带外缘与椎体后缘附着处(解剖切入点)进入椎管,再行后纵韧带切除新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游离犁颈椎间盘脱出症、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 自2003年11至2007年9月,采用改进的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新方法36例,其中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19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后纵韧带骨化症5例.对其术后疗效、X-线射片及MRI检查进行分析评定.结果 根据JOA评分:手术前平均10.7分,随访8月至52月,增加到16.2分.平均增加5.4分.结论 经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减压加融合固定治疗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后纵韧带肥厚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良好的手术疗效,而采用解剖切入点的后纵韧带切除方法,其操作较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一次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间盘突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一次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间盘突出。方法:1993年1月~1998年12月手术治疗29例。首先行颈后路颈椎管成型,椎管扩大,然后手术行颈间盘定位,同时切除颈间盘。结果:术后平均随诊20个月,优良率86%。结论:一次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间盘突出,两个病变同时解决,避免二次手术之苦。本文评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民  丁国正  徐祝军 《中国骨伤》2013,26(6):471-475
目的:探讨非创伤硬膜外游离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11年7月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并后纵韧带切除髓核摘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非创伤硬膜外游离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42~65岁,平均48.2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术前颈椎MRI均提示有节段性颈脊髓受压。术前及术后随访时按JO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0例患者经术后15~32个月随访(平均21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10例患者术前颈椎MRI显示,穿破后纵韧带游离于椎体后方的髓核在T1相上和相应病变椎间隙等信号,而在T2相上为等或高信号。患者术后JOA评分由术前的7.20±1.55提高到13.60±1.90(t=-11.8,P<0.001),其改善率为66.7﹪,优3例,良6例,可1例。结论:明确诊断后早期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并后纵韧带切除髓核摘除减压内固定术是治疗非创伤硬膜外游离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后纵韧带切除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1年1月-2002年6月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30例获得随访。平均改善率为72.6%,优10例,占33.3%;良12例,占40%;中6例,占20%;差2例,占6.7%,结论:对合并后纵韧带肥厚压迫颈髓或合并颈椎间盘脱出至硬膜外腔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中,需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颈椎前路手术中后纵韧带切除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后纵韧带切除的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4月后纵韧带切除的50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根据JOA评分标准,平均改善率为70.5%,优14例,良16例,中9例,差3例,结论:后纵韧带退变肥厚、后纵韧带骨化或硬膜外型颈椎间盘脱出压迫颈髓时,行颈椎前路手术时应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Hyaluronan (HA) was measured in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to ascertain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substance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disorders, a topic that,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studied. METHODS: We examined correlations of CSF HA concentration with age, sex, height, body weight, and spinal disorders. By using a sandwich-binding protein assay, HA was measured in CSF samples obtained from 500 patients aged 12 to 104 years who underwent lumbar spinal anesthesia for surgery, myelography, or CSF examination. Thes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3 groups: (1) a control group (306 patients with injury or benign tumor of the lower limbs); (2) a cervical disorders group (84 patients with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or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and (3) a lumbar disorders group (110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is tethered cord syndrome, lumbar fracture, or spondylolytic spondylolisthesis). RESULTS: CSF HA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 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r 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is tumo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CSF HA concentration might be a secondary marker for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disease.  相似文献   

20.
17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均为颈椎过伸性损伤,X线片示颈椎无骨折、脱位。受伤前患有颈椎病6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17例中12例行脊髓造影、CT检查,4例椎间盘退变,3例后纵韧带骨化,1例椎体后缘骨刺,3例存在发育性椎管狭窄,2例MRI检查可见脊髓病理改变。发现伤前存在发育性或退行性颈椎管狭窄者,虽受伤外力轻,但脊髓损伤重、脊髓功能也恢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