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奎硫平等问世以来,由于此类药物认知损害少,引发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危险低,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和情感症状均有效用,故其使用已经超过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2.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以腹型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症]以及高血压等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候群。精神分裂症患者MS的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3倍,而且MS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不良预后和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增加。本文主要阐述抗精神病药相关MS的早期症状及其相关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认知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容易诱发患者的代谢综合 征,而代谢综合征又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认知障碍。引起以上临床表现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脑源性神 经因子机制、胰岛素抵抗机制、肠道菌群机制、免疫炎症机制和微血管病变机制。基于非典型抗精神病 药物、代谢综合征和认知障碍之间存在复杂联系,现就 3 者的关系及已发现的生物学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22例使用抗精神病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2例,干预组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同时,进行标准护理、饮食、运动、睡眠、戒烟、限酒和每周1h认知行为治疗的综合干预,对照组仅给予传统的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无特殊要求;6个月后测定两组体质量指数、血压、血糖和血脂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血压、血脂、血糖及体质量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综合干预后以干预组血压、血糖、血脂及体质量指数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干预效果比较,以干预组血压(χ2=7.85,P〈0.05)、血糖(χ2=29.56,P〈0.01)、血脂(χ2=43.27,P〈0.01)及体质量指数(χ2=46.34,P〈0.01)改善效果显著。结论:对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综合干预,能明显促进各项代谢异常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朱颖  王莹  王彬 《精神医学杂志》2009,22(3):195-197
目的 验证降糖药二甲双胍与行为干预联合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抗精神病药所致体质量增加≥10%的1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四组:二甲双胍(750 mg/d)联合行为干预组(以下简称A组,32例);二甲双胍(750 mg/d)组(以下简称B组,32例);行为干预联合安慰剂组(以下简称C组,32例);安慰剂对照组(以下简称D组,32例);治疗观察期均为12周.结果 A、B、C组患者治疗后的体质量、BMI、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IR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D组患者的体质量、BMI、腰围、空腹胰岛素、IRI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二甲双胍与行为干预单一或联合治疗均能有效减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所致的代谢综合征,二甲双胍联合行为干预的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6.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抗抑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具有治疗抑郁和焦虑的作用 ,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1] ,而且还对伴发的妄想、幻觉有效[2 ] ,因此 ,已用于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不仅有利于抑郁、躁狂症状的消失 ,而且还可以预防发作、中断转相。1 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1 .1 氯氮平 :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 ,近期和远期的自杀率都明显少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这主要与氯氮平减少抑郁、明显缓解精神病理学和改善认知功能有关 [3 ]。Melzter的研究发现 ,自杀的成功率降低 85% ,提示氯氮平有显著的抗抑郁效果 [4 ]。1…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抗精神病药引起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并符合代谢综合征患者56例,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社工小组活动、康复体育锻炼、护理干预以及药物干预等,对照组只进行药物干预。研究3个月。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估。结果:治疗后干预组腰围、体质量、三酰甘油、血糖均比对照组显著下降(P均〈0.01);干预组生存质量提高,阴性症状减轻。结论:综合干预措施有效控制代谢综合征,有助于提高生存质量及改善阴性症状。  相似文献   

9.
就妊娠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胎儿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抗精神病药临床应用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者对1353例精神分裂症住病人的用药状况进行了调查,与作者1986年的调查相比,1993年氯丙嗪,氟哌啶醇等经典抗精神病药的使用率显著下降,氯氮平,舒必利与非红典抗精神病药的使用率显著上升,氯氮平的使用率已居所有用药之首(76.7%)。药物剂量和合并用药明显下降。抗胆碱药的预防性应用虽有显著减少,但仍高达52.8%,上述现象是在7年前调查结果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MetS)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es. There are limited data on the prevalence of Met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t the onset of the disorder and specifically no data on patients treated in the era when only first-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were available.

Methods

Data from a historic cohort of consecutively admitted first-episod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reated with first-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FGAs) were compared with an age and sex matched series of consecutive first-episode patients treated only with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SGAs). Rates of MetS were compared at baseline and after on average 3 years of treatment exposure.

Results

At first episode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prevalence of MetS between the historic and the current cohort. Rates of MetS increased over time in both groups, but patients started on SGAs had a three times higher incidence rate of MetS (Odds Ratio 3.6, CI 1.7–7.5). The average increase in weight and body mass index was twice as high in patients started on SG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GA and SGA group was no longer significant when patients started on clozapine and olanzapine were excluded.

Conclusion

Rates of MetS at the first episode of schizophrenia today are not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patients 15 to 20 years ago. This finding counters the notion that the high rates of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currently reported are mainly due to lifestyle changes over tim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ome SGAs have a significantly mor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incidence of MetS compared to FGAs in first-episod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2.
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高催乳素血症疾病,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不仅能使PRL水平明显升高,而且药物的效价强度与催乳素呈正相关。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5-HT受体及多巴胺D2受体的亲和力具有相对特异性,锥体外系副作用轻,临床疗效显著,对催乳素水平影响小,但临床应用过程中不同药物对催乳素的影响存在差异,药理机制复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长期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风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糖脂代谢相关变量的情况及相关风险的评估,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抗精神病药与代谢综合征发生的因果关系提供初步的调查线索。方法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且持续服用治疗剂量抗精神病药至少6个月以上而以往无代谢障碍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在6个病房中进行筛选,符合条件共170人,调查包括人口学资料(身高,体重,腰围,用药时间,糖尿病家族史)、最近一月的血脂水平(HDL,TG)、空腹血糖和血压等情况。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性较女性更易罹患代谢综合征(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吸烟者较不吸烟者更易罹患代谢综合征(P<0.05);而药物之间的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典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能会引起代谢综合征或加重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双相障碍患者长期治疗中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发生率及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以单用心境稳定剂或联用抗精神病药连续6月以上的门诊双相障碍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问卷及实验室检测.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采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代谢综合征标准.结果 共入组128例,双相障碍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为36.7%(47例).药物类别及用药时间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有关(回归系数B值分别为-0.614,-0.797;P值分别为0.028,0.001).结论 与普通人群相比,双相障碍患者有较高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用药时间越长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越高.联用抗精神病药能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临床上应注意监测代谢指标及对代谢异常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16.
抗精神病药物与强迫症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与强迫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659例门诊精神分裂症病人做问卷调查并对病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者122例,占18.5%(122/659),其中63例强迫症状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占9.6%(63/659);(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诱发强迫症状的比率依次为氯氮平14.2%,利培酮5.1%,奥氮平1.9%,经典抗精神病药诱发强迫症状的比率共计2.8%;(3)氯氮平高剂量者强迫症状的发生率高于低剂量者,约1/3的病人强迫症状出现在服用氯氮平1年以内,半数以上出现在服氯氮平3年以内。结论抗精神病药诱发的强迫症状并不少见,氯氮平是其中的常见药物,强迫症状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和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早期干预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精神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4月间在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采用饮食、运动干预。在治疗前(0周)及治疗第4、8、12周末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血脂、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治疗4、8、12周后,实验组BMI、FPG、高密度脂蛋白(HDL)、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围、2h PG、甘油三酯(TG)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MI、腰围、FPG、TG均较治疗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 PG、HDL、DBP、SB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MI、腰围、FPG、2h PG、TG、HDL、DBP、SBP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2周后,实验组BMI、腰围、FPG、TG、HDL、DBP、SB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2h 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采用饮食、运动干预相比,二甲双胍能预防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对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服药情况1年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首次发作(以下简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特点.方法 对13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服药情况进行问卷式跟踪随访调查1年,并比较服用第1代抗精神病药患者(64例)和第2代抗精神病药患者(73例)的差异.结果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随时间推延逐渐降低,与所服药物类型无关.第1代抗精神病药组出院后第1、3、6、12个月的停药率分别为0%、7%、18%、50%,第2代抗精神病药组的停药率依次为3%、11%、21%、55%,2组各时点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1代抗精神病药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明显多于第2代抗精神病药,随访第12个月时分别为30%、7%, χ2=12.310,P<0.01.而后者在随访第12个月时出现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比例(40%)高于第1代抗精神病药(5%)(χ2=13.433,P<0.05).结论 如何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长期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是精神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