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冠状动脉结扎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给予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于大鼠心肌梗死后1周测外周血CD34 细胞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的CD34 细胞浸润情况。于梗死后4周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价实验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血管密度和心功能。结果心肌梗死后1周,GCSF组大鼠外周血CD34 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交界处见CD34 细胞浸润。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GCSF组心肌梗死范围减小,新生血管增多,心功能改善。结论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骨髓干细胞移植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自体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建立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的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动员剂组,移植组模型建立1w后再次开胸,于梗死区内注射经BrdU标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4w后观察移植细胞分化情况和促血管生成作用,并用超声检测心脏功能改变。结果细胞移植4w后,可以在坏死区内找到增殖的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另外Ⅷ因子染色可见移植组和动员剂组坏死区内有大量的血管新生,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组及动员组心脏功能显著改善,两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者间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细胞移植和动员剂注射治疗,均能促进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毛细血管新生、改善心脏功能,而细胞移植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骨髓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模型的心脏修复作用.方法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静注1d,皮下注射连续5d行骨髓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106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注入行细胞移植.3周后观察超声心动图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不同区域血管计数,并观察增殖期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或再生心肌细胞.结果骨髓动员组和细胞移植组心功能明显改善;二组均可见心肌细胞再生;细胞移植组和骨髓动员组均可见大量新生血管,但二者分布区域不同.结论骨髓动员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二者可促进心肌细胞再生且对不同区域的血管再生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归巢到急性心梗区域,研究不同环境下MSC在心肌内的分化状态及程度。方法 选用SD雄性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AMI)干绷胞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组(20只)、AMI干细胞移植组(20只)以及单纯G-CSF组(20只)以及单纯对照组(10只)。于治疗4w后取材,检测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的血管密度值。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肌浆蛋白(myogenin)、肌球蛋白(myosin)、缝管连接蛋白43(Cx43)及结蛋白(desinmim)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并用共聚焦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方法标测PCNA、myogenin。结果 胶体金标记的MSC经G-CSF诱导移植到心脏内在梗死部位与心肌生长为一体,颜色为黑色,存HE切片中移植细胞的胞浆呈现紫红色,极易识别。血管密度检测结果显示G-CSF+MSC移植组心肌梗死区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抗体PCNA、myogenin、myosin、Cx43及desinmim在G-CSF+MSC移植组心肌梗死区中的表达明显。其他各组未见明显表达。结论 G-CSF能够明显动员MSC归巢,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在梗死区分化成新的心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干细胞因子(SCF)动员心肌梗死大鼠的骨髓干细胞并观察对心功能的影响及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40只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①动员组:皮下注射rh-CSF和rh-SCF。②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8 d后通过测定血流动力学观察大鼠心功能变化,通过伊文氏蓝-TTC染色方法观察心肌梗死范围的变化。通过HE染色方法、免疫荧光标记染色和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染色观察心肌梗死范围内心肌纤维化、血管和心肌再生的变化。结果:动员组心肌组织梗死范围内成纤维细胞增生程度轻,新生血管和心肌细胞的特异蛋白染色阳性,与对照组比较,动员组左室收缩压显著增大(P<0.05),舒张末压显著减小(P<0.05),左室压上升/下降变化最大速率显著增快(P<0.05)。动员组的缺血范围和心肌梗死的范围比对照组均有所缩小(P<0.05)。结论:G-CSF和SCF动员骨髓干细胞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能够促进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形成,加快血管损伤后内皮的修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类血液生长因子,近来研究发现它可以动员骨髓干细胞,使它们归巢到梗死区域,复制、分化并促进心肌的修复.本文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血管损伤后再狭窄和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曹月香  高怀林  张华 《山东医药》2011,51(32):46-47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症状及踝肱指数(ABI)和足背动脉血流量改善情况。方法 31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降糖、降压、降脂及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300μg/d进行骨髓动员3~5d,使白细胞达30.0×109/L(不超过50.0×109/L)。然后分离外周血干细胞,在患肢沿血管走形方向自上向下予以肌肉注射。2组均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治疗组在疼痛、冷感、麻木改善方面,ABI和足背动脉血流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未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有效的,并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骨髓干细胞对急性梗死心肌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和干细胞动员剂(GM CSF)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坏死区的修复作用。方法:以同基因背景的雄性日本大耳白兔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动员剂组),均采用结扎冠状动脉的方法制造AMI动物模型。移植组模型建立1周后再次开胸,于梗死区内注射经BrdU标记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注射后4周观察移植细胞分化情况和促血管生成作用,并用超声检测心脏功能改变。动员剂组于AMI模型建立后即刻注射特尔立(巨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与细胞移植组在同一试验终点进行上述项目的观察。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可以在坏死区内找到增殖的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另外VWF因子染色可见移植组和动员剂组坏死区内有大量的血管新生(24±5/HPE、20±3/HPE),而对照组中却发现较少(11±1/HP),两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组心脏功能显著改善,其中射血分数由0.36±0.08增加到0.62±0.07,移植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后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动员剂组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无明显改善。结论:细胞移植和动员剂注射治疗,均能促进大耳雄兔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毛细血管新生明显,而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方面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以及心肌梗死后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提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纯化扩增。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将建立的模型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血管,n=8);2)PBS溶液注射组(n=8);3)干细胞移植组(n=8)。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心外膜分4点注射到梗死周边部位。4周后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随后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测定核因子KB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4周后,假手术组大鼠死亡率20%(2/10),治疗阴性对照组大鼠死亡率33.3%(4/12),干细胞移植组大鼠死亡率20%(2/10),3组死亡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646);2)与注射PBS溶液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抑制大鼠梗死心肌核因子kB活性,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同时可调节大鼠梗死心脏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研究经冠脉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和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用12只雄性冀中白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MI模型组、BM-MNC组、MSC组各3只,经导管球囊封闭前降支制作AMI的动物模型,于梗死后1 h直接冠脉球囊成型术后经OTW球囊注入骨髓干细胞.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 w经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4 w后取材行光、电镜病理学检查,实时定量RT-PCR检测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表达.结果 4 w时干细胞组比AMI模型组室壁运动异常指数显著减轻(P<0.05)、射血分数显著提高(P<0.01).与AMI模型组相比:BM-M;NC和MSC组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血管数显著增多、BM-MNC组增加比MSC组显著(P<0.01),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BM-MNC组及MS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1).干细胞移植组梗死边缘区冠脉血管周围可见异常细胞生长,有毛细血管"芽生"现象,可见不成熟的心肌细胞和细胞凋亡.4 w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心肌血管数成正相关(r=0.694 9,P=0.037 7),LVEF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成负相关(r=0.913 3,P=0.000 6).BM-MNC组,心肌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VEGF基因表达比其他三组均明显增加(梗死区F=4.23,P=0.045 6,边缘区F=5.66,P=0.022 3).BM-MNC及MSC组心肌梗死区bFGF基因表达比梗死模型组显著增加(梗死区F=7.49,P=0.010 4).结论 经冠脉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改善实验性AMI心功能;改善心功能的机理与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VEGF及bFGF表达增加,血管密度增加,心肌细胞凋亡减少有关;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促血管增生作用优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干细胞移植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同种异体大鼠MSCs体外分离、纯化、扩增,4’,6-二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并通过尾静脉于心肌梗死后1周移植入AMI大鼠体内,对照组则注射等量培养液。4周后测定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心肌梗死4周后,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组织冷冻切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标记细胞a-Actin肌动蛋白检测阳性。干细胞移植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MSCs经静脉移植可以归巢至梗死心肌处,并能改善受损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联合PPAR激动剂罗格列酮、非诺贝特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心肌梗死对照组(组Ⅰ)、单纯EPCs移植组(组Ⅱ)、EPCs移植联合罗格列酮治疗组(组Ⅲ)、内皮祖细胞移植联合非诺贝特治疗组(组Ⅳ),每组10只。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获得较纯的EPCs后,移植到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梗死区,罗格列酮组、非诺贝特组分别以罗格列酮(20mg·kg^-1·d^-1)和非诺贝特(20mg·kg^-1·d^-1)灌胃。8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改变,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免疫组化观察心肌内移植EPCs及大鼠心肌修复情况。结果细胞移植8周后,组Ⅱ、组Ⅲ和组Ⅳ大鼠心功能,左室收缩舒张功能较组Ⅰ明显改善(P〈0.05),且组Ⅲ和组Ⅳ改变更显著(P〈0.05)。结论EPCs移植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EPCs移植联用罗格列酮和非诺贝特,优于单独应用EPCs移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自身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心功能分级、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CHF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口服稳定剂量的利尿剂、地高辛、ACEI或ARB、B阻滞剂、治疗糖尿病药物(胰岛素、格列奇特、二甲双胍)、他汀类药及抗高血压药物(非洛地平缓释片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连续3d皮下注射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复查血常规WBC〉3万/mm3后,应用美国血技公司产MC+干细胞单采机,分离3--4h干细胞25-30ml,常规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后5F微管置入,冠状动脉主干分叉处将自身外周血分离的干细胞直接缓慢注入(5~10min)。结果治疗组自身干细胞移植前后比较心衰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测定LVEDD、6min步行距离、心肌耗氧量峰值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自身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和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微电极阵标测技术(MEA)研究组织工程再造心肌移植心梗大鼠的心肌电传导功能。方法:将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梗组、移植组。应用MEA技术记录心室肌场电位的形态和激动传导时间。结果:正常大鼠心室除极波形多为三向波,呈RS、rSR’型。心梗组心梗面以QR或qR为主,R波圆钝;心室对立面及梗死周围面以R波为主。移植组心室心梗面主要以QR或qR为主,对立面及梗死周围区以Rs或R波为主。测量大鼠心室前壁、后壁及游离壁激动传导时间。假手术组为(6.5±2.12)ms、(11.25±1.77)nls和(7.05±0.78)ms;心梗组为(17.5±3.54)ms、(12.5±2.12)ms和(10.5±2.12)ms;移植组为(9.13±1.31)ms、(10.25±0.35)ms和(8.25±0.35)ms。与心梗组相比,移植组激动传导时间明显缩短(P〈0.05)。移植组和假手术组心梗面和周围面激动传导时间明显低于心梗组(P〈0.05)。结论:心肌细胞/胶原复合体可改善心梗组织的电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specific molecule 1,ESM-1)预处理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植入心肌梗死(MI)大鼠后,是否能增加干细胞的存活,改善MI大鼠的心功能。方法:将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标记的BM-MSCs与ESM-1孵育预处理后,以注射器自心外膜注入SD大鼠梗死心肌周围组织。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对照组及预处理组,每组10只大鼠(n=10)。于MI后4周、干细胞移植后4周分别检测各组的超声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T);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脑钠尿肽(BNP)的分泌以及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干细胞移植后4周,预处理组大鼠心脏超声检测提示LVESD、LVEDD缩小、LVEF提高,BNP含量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细胞移植后4周,预处理组梗死周围心肌组织Brd U+的细胞数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ESM-1与BM-MSCs共孵育可活化BM-MSCs,促进其增殖、分化,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内皮祖细胞(EPCs)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后对心、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效果以及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40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G—CSF,450ng/4,共5d。2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取外周血,分离、培养EPCs并测定其数量;同时测定脑钠肽(BNP)、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tatineC,Cys-C),采用改良后简化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行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EPCs数量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增加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BNP、Cys—C、BUN、SCr均较治疗前下降,eGFR、LVEF有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 G—CSF可有效动员老年CHF患者外周血EPCs,促进其增殖和迁移,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并对CHF患者肾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心衰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腹腔注射阿霉素(2mg/kg,每周1次,连续6周)至近交系F344大鼠体内,建立心衰大鼠模型。存活大鼠(32只)随机分为2组:心衰组(16只)和细胞移植组(16只)。分离纯化大鼠MSCs进行体外培养,予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进行标记;经股静脉注射MSCs或DMEM至心衰大鼠体内。细胞移植后4周,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大鼠心功能;通过免疫组织荧光及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存活情况,并计算血管数量;通过天狼猩红染色计算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结果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大鼠心肌组织见到DAPI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并表达心肌特异性抗原心肌肌球蛋白重链(β—MHC)。与心衰组相比,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LV+dp/dtmax)均明显升高(P〈0.05),而左室舒张末压(LVDP)明显下降(P〈0.05);细胞移植组左室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心衰组[(11.83±1.40)个比(7.78±1.39)个,P〈O.05],细胞移植组左心室内膜CVF及PVCA明显低于心衰组(4.53±1.98比7.79±1.99,10.91±2.31比14.17±2.49,P〈0.05)。结论MSCs移植可改善心衰大鼠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MSCs归巢至心脏,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且促进血管新生、抑制心肌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血管内皮祖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肌能量消耗的改变。方法选取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38例,入院后均接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按电脑数字随机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血管内皮祖细胞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600ug/d)静脉注射,连续注射7d。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第4个月血浆脑钠钛(BNP)浓度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 at end.systole,LVID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posterior wall thickniss,PWTs)、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射血时间(ejection time,ET)值。应用相关公式计算左心室收缩末圆周室壁应力(circumferential end—systolic wall stress,cESS)和心肌生物能量消耗(myocardiumenergy expenditure。MEE)。结果治疗组的血管内皮祖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明显,尤其第7天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2±7.6)个眠(50.4±5.3)个,P〈0.01]。两组血浆脑钠肽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恢复到正常值(P〈0.01);两组心功能指标及MEE治疗后均有所好转(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尤以治疗组cESS、MEE第2周比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3±29.5)×10^-2N/cm2 vs.(277.6±28.7)×10^-2 N/cm2,P〈0.01;(1.3±0.4)cal/systole vs.(1.5±0.4)cal/systole,P〈0.01]。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第4个月比对照组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9%±6.9%vs.50.8%±6.5%,P〈0.01:32.3%±5.7%vs. 26.2%±4.3%,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内皮祖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减轻心室重构,降低心肌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冠脉内移植BM—MNCs组(n=6)及冠脉对照组(n=5),移植细胞数2×10^8。移植后4周观察心功能变化及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冠脉内BM—MNCs移植后4周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65.84±4.94)%]及短轴缩短率[FS:(43.21±5.49)%]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47.21±6.32)%,FS:(27.31±4.07)%](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DEP:(7.94±4.57)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22.56±5.97)mmHg](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27.27±2.38)mm]低于对照组[(37.82±6.96)mm](P〈0.05);移植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较对照组明显;移植后1周血清bFGF及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术前水平(P〈0.01)。结论经冠脉移植BM—MNCs有助于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有助于减轻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5年9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AMI患者,分成干细胞移植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接受药物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干细胞移植组在此基础上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6个月时干细胞移植组心脏收缩末容积(ESV)明显减小(P<0·05);舒张末容积(EDV)无显著性变化(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高(P<0·05);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指数(WMSI)明显减低(P<0·001);对照组于介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ESV、EDV、LVEF及WMSI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ESV下降,LVEF升高,WMSI降低(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AMI可以在近期有效地缩小缺血梗死面积,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