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数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静脉移植对野百合碱( monocrotaline,MCT)诱导大鼠肺损伤的抑制作用.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培养Wistar大鼠MSCs,取第3~5代细胞进行移植.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由颈外静脉移植MSCs,按移植细胞个数分为5×105组、1 ×106组、5×106组和对照(生理盐水)组(n=5),测定移植前、移植后5 min,30 min及24 h的RVSP.另40只随机分组(n=10):①MCT/MSCs 5×105组;②MCT/MSCs 1×106组;③MCT组;④对照组,腹腔注射60 mg/kgMCT(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时分别移植MSCs 5×105个、1 ×106个或等量PBS液体.4周后检测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RV/( LV+S)重量比值;肺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地衣红染色和平滑肌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统计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少于1×106个MSCs颈外静脉移植是安全的.MSCs颈外静脉移植4周后,MCT/MSCs 1×106组RVSP(35.6±8.4) mmHg与MCT组(47.2±10.5)mmHg相比明显下降(P<0.05),心室比0.3572±0.0923明显低于MCT组0.4454±0.0935 (P<0.05),而MCT/MSCs 5×105组RVSP为(42.5±11.3)mmHg,心室比0.4003±0.0725,与MCT组相比无明显下降(两者P >0.05);病理染色可见肺组织肺小动脉中,MCT/MSCs 1×106组中膜厚度分布为(19.2±3.8)%,较MCT组(26.4±4.9)%明显变薄(P<0.05);而MCT/MSCs 5×105组(23.3±3.6)%较MCT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SCs颈外静脉移植对MCT诱导的肺损伤具有抑制作用,1×106个细胞较5×105个细胞移植抑制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管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肺动脉高压(PAH)的作用机制,观察MSCs治疗PAH对肺血管结构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PAH组、MSCs气管注射治疗组(TMSCs组),MSCs静脉注射治疗组(VMSCs组)。VMSCs、TMSCs、PAH组大鼠皮下注射野百合碱(MCT)造PAH动物模型,Con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VMSCs组及TMSCs组大鼠于MCT注射7 d后分别经股静脉、气管注射MSCs悬液,Con组及PAH组注射等量的低糖DMEM培养基。MCT注射10、21 d时,检测荧光在TMSCs组及VMSCs组肺组织的分布。MCT注射21 d,检测肺血流动力学指标及Smad2、磷酸化Smad2(p-Smad2)的表达情况,取肺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肺血管结构的变化。结果MCT注射21 d时,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在VMSCs、TMSCs组较PAH组明显下降(P<0.05),但高于Con组(P<0.05);VMSCs、TMSCs组血管壁厚度较PAH组明显变薄(P<0.05);PAH、TMSCs、VMSCs组Smad2的水平无明显差别,略高于Con组;PAH组p-Smad2水平高于TMSCs、VMSCs和Con组;上述指标在VMSCs和TMSC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s治疗可以降低肺动脉压力,减轻肺血管的重构作用,这可能与MSCs降低Smad2蛋白及其活性形式p-Smad2蛋白的表达有关,气管注射MSCs可能是治疗PAH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气管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肺动脉高压(PAH)的作用机制,观察MSCs治疗PAH对肺血管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PAH组、MSCs气管注射治疗组(TMSCs组),MSCs静脉注射治疗组(VMSCs组).VMSCs、TMSCs、PAH组大鼠皮下注射野百合碱(MCT)造PAH动物模型,Con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VMSCs组及TMSCs组大鼠于MCT注射7 d后分别经股静脉、气管注射MSCs悬液,Con组及PAH组注射等量的低糖DMEM培养基.MCT注射10、21 d时,检测荧光在TMSCs组及VMSCs组肺组织的分布.MCT注射21 d,检测肺血流动力学指标及Smad2、磷酸化Smad2 (p-Smad2)的表达情况,取肺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肺血管结构的变化.结果 MCT 注射21 d时,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在VMSCs、TMSCs组较PAH组明显下降(P<0.05),但高于Con组(P<0.05);VMSCs、TMSCs组血管壁厚度较PAH组明显变薄(P<0.05);PAH、TMSCs、VMSCs 组Smad2的水平无明显差别,略高于Con组;PAH组p-Smad2水平高于TMSCs、VMSCs和Con组;上述指标在VMSCs和TMSC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s治疗可以降低肺动脉压力,减轻肺血管的重构作用,这可能与MSCs降低Smad2蛋白及其活性形式p-Smad2蛋白的表达有关,气管注射MSCs可能是治疗PAH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5,(5):521-523
目的:观察脂氧素受体激动剂BML-111对野百合碱(MCT)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压力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C组、PH组、B组三组,PH组和B组大鼠行皮下注射野百合碱50μg/g,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自野百合碱注射的当天起,B组每天腹腔注射1mg/kg·d BML-111连续4周。观察指标: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RV)/[左室(LV)+室间隔(S)]、血浆内皮素E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PH组、B组与C组相比MPAP、RVSP、RV/(LV+S)、血浆ET及TNFα水平高于C组(P<0.05);B组与PH组相比,MPAP、RVSP、RV/(LV+S)、血浆ET及TNFα低于PH组(P<0.05)。结论:脂氧素受体激动剂BML-111可减轻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压力,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血浆ET及TNFα水平,抑制肺动脉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大鼠实验性肺动脉高压(PAH)的预防作用,并探讨Caveolin-1与PAH的关系。方法:85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M+S组大鼠首先给予野百合碱(MCT,5mg/kg)皮下注射和辛伐他汀(1mg/kg)灌胃,每日各1次,连续2周,自第2周末至第6周末继续按辛伐他汀初始给药方案灌胃而不再进行MCT皮下注射。MCT组实验前2周给予每日1次MCT(5mg/kg)皮下注射,且自第1周开始至第6周末持续给予同辛伐他汀等体积的0.9%盐水灌胃。对照组组自实验开始至实验第6周给予同辛伐他汀等体积的0.9%盐水灌胃,此外,实验前2周给予同MCT等体积的0.9%盐水皮下注射。自实验开始,间隔2周对各组大鼠进行体循环动脉压(SAP)、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及Caveolin-1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实验总共观察6周。结果:MCT组大鼠实验第4周末RVSP和RVHI分别为(23.5±1.9)mmHg和0.31±0.02,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而M+S组大鼠至第6周末才出现RVSP明显升高,但观察期间该组大鼠RVHI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MCT组大鼠实验第2周末Caveolin-1蛋白相对含量较Saline组显著降低(P<0.05),且在随后4周内表达进一步下调,而M+S组在实验6周内未观察到有统计学意义的Caveolin-1表达下调。结论:Caveolin-1表达下调是大鼠实验性PAH形成的重要伴随特征之一,辛伐他汀对大鼠实验性肺动脉高压具有预防作用,该机制与其抑制Caveolin-1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野百合碱(MCT)诱导雄性SD 大鼠肺动脉高压(PAH)模型,观察间歇性低压低氧(IHH) 对动物模型PAH 的预防作用及其对肺血管的保护机制。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 组)、肺动 脉高压组(PAH 组)、间歇性低压低氧组(IHH 组)和IHH+MCT 组。CON 组不进行任何处理,28 d 后直 接行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肺动脉平均压(mPAP)的测定,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并行血管环 灌流实验观察血管反应性改变。PAH 组经腹腔注射MCT 14 d 后进行实验。IHH 组接受模拟5 km 海拔高 度,6 h/d 的IHH 处理28 d 后实验。IHH+MCT 组先经受28 d 的IHH 后,腹腔注射MCT 14 d 后实验。结果 PAH 组大鼠从注射MCT 后1 周体重较CON 组减轻,倦卧,喘促,活动量、进食量减少。IHH+MCT 组大 鼠一般情况较同期的PAH 组有所改善,但较CON 组差。实验过程中PAH 组死亡2 只,其余各组均全部存 活。PAH 组的mPAP、RVSP、RV、LV+S、RVHI 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AH 组高 于其他组,IHH+MCT 组的指标较PAH 组显著降低。PAH 组大鼠肺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收缩及舒张反应 与CON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AH 组受损,而IHH 干预后,可改善其受损的内皮依赖性的 血管收缩及舒张反应。结论 IHH 能够有效降低MCT 诱导的PAH 大鼠升高的mPAP、RVSP、RV、LV+S、 RVHI,且对PAH 大鼠肺血管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收缩及舒张反应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吸入新型一氧化氮供体型甲基巴多索隆(bardoxolone methyl,CDDO-Me)衍生物CDDO-NO对野百合碱 (monocrotaline,MCT)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on 组)、MCT 组、MCT+10 μg/kg CDDO-NO 组(MCT+10NO 组)、MCT+30 μg/kg CDDO-NO 组(MCT+30NO 组),以及 MCT+7 μg/kg CDDO-Me组(MCT+7Me组)和MCT+21 μg/kg CDDO-Me组(MCT+21Me组)。MCT组及各治疗组均给予60 mg/kg MCT腹腔注射造模,CDDO-NO及CDDO-Me治疗组在MCT注射1 h后通过口鼻暴露式雾化吸入装置给药。连续雾化吸入给药 28 d后,右心导管测量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ight ventricular hyper- trophy index,RVHI)和大鼠右室/体重比(RV-to-body weight ratio,RV/BW)。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肺小动脉中膜层厚度(pulmonary artery medial thickness,PAMT)及右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马松三色染色(masson trichrome staining,MTS)评估肺小动脉周围纤维化程度,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肺小动脉肌化程度。结果:血流动力学及右室重构指标显示,吸入CDDO-NO或CDDO-Me均可降低MCT诱导PAH大鼠的RVSP、RVHI和RV/BW升高,其中30 μg/kg CDDO-NO降低RVHI和RV/BW的效应优于等量母体化合物CDDO-Me(21 μg/kg)。 此外,病理学研究显示,吸入30 μg/kg CDDO-NO改善MCT诱导的PAH模型大鼠右室心肌细胞肥大和肺血管中膜层肥厚、降低完全肌化型血管比例及肺血管外膜胶原沉积的效果较等量母体化合物CDDO-Me(21 μg/kg)更佳。结论:吸入CDDO-NO可通过抑制肺血管重构减轻MCT诱导的大鼠PAH,效果优于母体化合物CDDO-Me,是一种治疗PAH的潜在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CT组、Ang-(1-7)组.MCT组和Ang-(1-7)组一次性颈部注射MCT 60 mg/kg,24 h后经微泵持续泵入生理盐水或Ang-(1-7)24μg/(kg.h).对照组一次性颈部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24 h后泵入生理盐水.经微泵泵入生理盐水或Ang-(1-7)4周后,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测右心室游离壁厚度(RVFWT)、肺动脉加速时间(PAAT)和有无三尖瓣反流.监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右室收缩压(RVS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计算大鼠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和右心室体重指数(RVMI)的变化.通过HE染色观察肺动脉和右心室的病理变化,测定肺小动脉管壁厚度(WT)占动脉外径(ED)的百分比(WT%)及管壁面积(WA)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结果野百合碱诱导4周后,MCT组与对照组相比,RVSP、RVHI、RVMI、WT%、WA%和RVFWT显著升高,PAAT显著降低,部分大鼠出现三尖瓣反流.Ang-(1-7)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的差异,未出现三尖瓣反流.病理切片显示:MCT组出现大鼠右室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化.Ang-(1-7)组心肌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模型中,早期给予Ang-(1-7)进行干预,能够逆转大鼠肺动脉压的升高和右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应用辛伐他汀对野百合碱(MCT)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PAH)的改善作用,初步评价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对PAH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对照组:d_0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次;PAH模型组:d_0腹腔注射MCT(50 mg/kg)1次;早期干预组:腹腔注射MCT(50 mg/kg)d–7~d~(–1)辛伐他汀(20 mg·kg~(–1)·d~(–1))灌胃,d_0腹腔注射MCT(50 mg/kg)1次,d1~14辛伐他汀灌胃;后期干预组:d0腹腔注射MCT(50 mg/kg),d15~35辛伐他汀(20 mg·kg~(–1)·d~(–1))灌胃。d_(36)通过右心导管测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平均肺动脉压(m PAP),处死大鼠后分离心肺,测定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和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进行肺小动脉周围炎症评分。结果与PAH组比较,早期干预组及后期干预组RVSP、m PAP、RVHI、WT%得到显著改善(P0.01),肺小动脉周围炎症评分降低(P0.05);与后期干预组比较,早期干预组m PAP、RVSP改善更明显(P0.05),WT%下降更显著(P0.01),而RVHI、肺小动脉周围炎症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早期及后期干预均可改善MCT诱导PAH大鼠RVSP、m PAP及WT%的恶化,早期干预较后期干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 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移植对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取3 周龄雄性SD 大鼠骨髓体外培养并纯化MSCs,利用腺病毒(adenovirus,Ad) 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HGF 基因导入MSCs.将SD 大鼠30 只随机分为3 组(n=10):肺动脉高压组(PAH,P 组):采用腹腔注射野百合碱(60mg/kg) 复制PAH 模型后,经颈内静脉移植1ml 低糖伊戈尔培养基(L-DMEM) ;携带空腺病毒载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MSCs,M 组):复制PAH 模型后,移植5×106/L 空腺病毒载体转染的MSCs 细胞悬液1ml ;腺病毒介导HGF 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HGF,H 组):复制PAH 模型后,移植5×106/L 腺病毒介导HGF 基因转染的MSCs 细胞悬液1ml.观察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变化、右心室肥大指数(RV/LV 比值) 以及血浆中ET-1的水平.结果 肺动脉高压大鼠治疗3 周后,实验各组动脉血压(BP) 无明显差异;H 组肺动脉收缩期压力(pulmonary arterysystdic pressure,PASP) 和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37.227 2±5.381 60,25.693 5±1.446 33)均较P 组(45.069 0±7.177 97,30.800 2±1.256 15) 和M 组(44.142 0±6.673 75,30.359 1±1.172 52) 显著下降(P<0.05) ;H组RV/LV 比值(42.200 0±8.060 59) 较P 组(46.858 0±8.241 61) 和M 组(46.750 0±10.420 14) 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H 组血浆中ET-1 含量(23.862 70±7.426 76) 较P 组(28.372 0±4.402 75) 和M 组(31.849 0±7.547 13) 均有所下降,但仅较M 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携带HGF 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法可在不影响全身血流动力学基础上,显著降低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平均压,改善大鼠肺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并降低血浆中内皮素-1 含量,从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拮抗血管收缩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雷米普利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重构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CT组、MCT+雷米普利组.后两组颈部注射MCT60mg/kg后,用雷米普利灌胃4周.对照组颈部注射生理盐水后,用生理盐水灌胃4周.测定大鼠的右室收缩压(RVSP)和心室重量变化,测定肺小动脉管壁厚度(WT)占动脉外径(ED)的百分比(WT%)及管壁面积(WA)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采用免疫组化比较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及增殖细胞核抗(PCNA)的阳性表达.结果MC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VSP、右心室(RV)/左心室加室间隔(LV+S)、RV/体重(BW)、(LV+S)/BW、WT%、WA%、PCNA阳性率显著升高,MCT+雷米普利组上述指标低于MCT组.MC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α-actin染色IOD值显著降低,而MCT+雷米普利组与MCT组相比α-actin染色IOD值显著升高.结论在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模型中,雷米普利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减缓肺血管重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并比较50和60 mg·kg-1MCT两种剂量诱导不同变化。方法: 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50 mg·kg-1MCT组(n=30)、60 mg·kg-1MCT组(n=30)。腹腔注射MCT(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2周及4周后检测右心室收缩压(RVSP)、RV/(LV+S)重量比值,肺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地衣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50 mg·kg-1组和60 mg·kg-1组各10只记录大鼠自然死亡天数。结果:大鼠经过MCT诱导后,50 mg·kg-1组2周和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RVSP增高[(36.6±5.1)mmHg,(39.1±7.0)mmHg 和 (26.1±3.8)mmHg,P<0.01];RV/(LV+VS)重量比增加[(0.289 4±0.021 7),(0.409 4±0.125 6)和(0.247 3±0.019 3),P<0.01]。60 mg·kg-1组2周和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RVSP升高[(33.8±5.5)mmHg,(46.6±12.6)mmHg和(26.1±3.8)mmHg,P<0.01];RV/(LV+VS)重量比增加[(0.308 2±0.058 4),(0.417 5±0.103 7)和(0.247 3±0.019 3),P<0.01],但两个剂量组之间在2周和4周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4周时50 mg·kg-1和60 mg·kg-1MCT组肺小动脉中膜增厚,厚度百分比分别为(21.3±1.9)%和(23.4±2.3)%,高于对照组的(11.3±1.2)%(P<0.01)。60 mg·kg-1MCT组大鼠47 d死亡50%,63 d全部死亡;而50 mg·kg-1诱导后47 d未见死亡,63 d死亡30%。结论: 50和60 mg·kg-1野百合碱均可诱导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病理变化未见明显不同,但前者较后者有较长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瘦素及其受体(OB-R)在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AH)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15只SD大鼠被分为对照组(n=5)和两个实验组(n=10).实验组经腹腔注射MCT建立大鼠PAH模型,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溶媒.两个实验组大鼠在注射MCT后分别于第2、4周抽取静脉血测量平均肺动脉压及右心肥厚指数,随后取出肺组织,观察肺血管的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血清瘦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OB-R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和右心肥厚指数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瘦素及肺组织中OB-R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且与平均肺动脉压呈正相关(r=0.912,P<0.05;r=0.861,P<0.05).结论 瘦素及OB-R可能在MCT诱导PAH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Shang F  He ZX  Wang HW  Cui DB  Y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6):1847-185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移植治疗肺动脉高压(PH)的疗效和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MMSC,将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VEGF质粒转进MMSC.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PH模型组;MMSC移植组,转基因移植组.一次性项背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50 mg/kg),复制PH模型,观察21 d后,MMSC移植组及转基因移植组分别给予浓度为5×106个细胞/ml和5×105个细胞/ml的MMSC悬液1 ml静脉注射,模型组及正常组均给予等量L-DMEM液注射.移植后30 d,观察4组大鼠一般情况、生存率、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肥大指数(RVH)、血气及肺小动脉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 移植后30 d,MMSC移植组及转基因移植组大鼠的RVSP分别为(30.2 ±2.1)和(29.2±1.1)mm Hg(1 mm Hg=0.133 kPa),RVH分别为(37.9 ±3.2)%和(27.2±3.4)%,肺小动脉中膜厚度(MT)分别为(21.3±3.4)和(14.3±2.8)μm,肺小动脉管腔横截面积与血管总横截面积的比值(V/T)分别为(39.3 ±4.3)%和(43.0 ±1.5)%.上述指标与PH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MMSC移植组与转基因移植组间RVH、MT及V/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MMSC移植组与转基因移植组动脉血气各指标较PH模型组均明显改善(P<0.05).同时观察到肺内损伤血管修复和血管新牛现象.结论 转染有VEGF165基因的MMSC移植可有效减轻并逆转野百合碱诱导的PH进程,此作用较单纯移植MMSC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管修复及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肺动脉压力演变和右心室功能演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MCT诱导的4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模型组(每小组12只),分别在第1、2、3、4周应用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力,MRI右心功能动态检测,观察肺动脉压力和MRI参数演变关系。比较对照组、PAH模型组各组间的相关各参数差异。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右心室射血分数,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收缩末期容积分别与平均肺动脉压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注射野百合碱后1~4周,48只模型组大鼠的右心室射血分数、右心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容积与平均肺动脉压有很好的相关性(分别为rRVEF=-0.823,rRVEDV=0.732,rRVESV=0.803)。注射野百合碱前两周,野百合碱组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射血分数、右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4周后,以上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随着大鼠的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室射血分数逐渐降低,右心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逐渐增加。对于大鼠慢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监测,MRI可以准确快速测量各项参数变化,右心室舒张末及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等参数是提示肺动脉高压的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16.
张慧  张瑶 《黑龙江医学》2011,35(5):338-340,34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心衰大鼠模型,获取大鼠骨髓,随机分为两组:细胞移植组心肌内注射MSCs,培养液组心肌内注射细胞培养液,另取正常大鼠10只作为对照组。对3组大鼠移植前及移植后4周进行心功能测定。处死动物,心脏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移植4周后,细胞移植组的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细胞移植组心肌组织内可见MSCs,与培养液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心肌纤维化明显改善。结论 MSCs移植可以改善心衰大鼠的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为改善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大鼠实验性肺动脉高压(PAH)的预防作用,并探讨caveolin-1与PAH的关系。方法:98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M+F组大鼠首先给予野百合碱(MCT,30 mg/kg)皮下注射和氟伐他汀(1 mg/kg)灌胃,每日各1次,连续2周,自第2周末至第6周末继续按氟伐他汀初始给药方案灌胃而不再进行MCT皮下注射。MCT组大鼠给予每日1次MCT(30 m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且自第1周开始至第6周末给予同氟伐他汀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Saline组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或灌胃。自实验开始间隔2周测定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及肺组织caveolin-1蛋白相对含量。结果:MCT组大鼠实验第4周末mPAP和RVHI值均较Saline组显著增高。M+F组大鼠至第6周末才出现mPAP明显升高,但观察期间该组大鼠RVHI与Salin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T组大鼠实验第2周末caveolin-1蛋白相对含量较Saline组显著降低(P<0.05),至第4周末和第6周末,caveolin-1表达进一步下调,而M+F组未观察到有统计学意义的caveolin-1表达下调。结论:Caveolin-1表达下调是大鼠实验性PAH形成的重要原因,氟伐他汀预防大鼠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机制与其抑制caveolin-1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