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肠系膜上动脉、髂内动脉及肝固有动脉联合化疗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03例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以肠系膜上脉、髂内动脉及肝固有动脉为靶血管,采用介入导管技术分别注入化疗药物,药物为5-氟尿嘧啶 丝裂霉素 C 顺铂。对照组47例,术后采用全身静脉化疗,用药同治疗组。治疗后每组均随访5年,观察术后1-5年内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部位及数量。结果治疗组5年内共复发和转移18例,复发和转移率32.1%,对照组复发和转移共22例,复发和转移率47.0%,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肠系膜上动脉、髂内动脉及肝固有动脉联合化疗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肿瘤复发和转移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448例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448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在清除的2 001枚淋巴结中,共有445枚(22.2%)发生转移。第11、10、7、5、4、3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相对较高(〉20%),第9、8、6、2、1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相对较低(〈20%),P〈0.05。T分期不同的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不同,T1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最低(P〈0.05)。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2.9%、41.9%、34.8%、18.8%,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最低(P均〈0.05)。中心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9%和34.9%(P〈0.05)。右肺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左肺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略高(P〉0.05)。肺上叶癌易发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肺下叶癌易发生上、下纵隔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与其T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原发部位及所在肺叶有关。纵隔淋巴结转移多呈跳跃式。为术中行淋巴结廓清和放疗靶区设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泉  吴清泉  常新  彭进 《山东医药》2014,(45):44-45
目的:探索胸段食管癌术后复发、淋巴结转移部位的规律,旨在为术后预防性照射的靶区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182例,回顾性分析其原发肿瘤部位、术后分期与食管癌术后复发、淋巴结转移部位的关系。结果182例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为1区/2区淋巴结(112例)、锁骨上淋巴结(45例);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1区/2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4.3%、61.4%、60.0%,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6%、23.6%、25.0%,各段1区/2区、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P均>0.05。Ⅱa、Ⅱb、Ⅲ期食管癌术后1区/2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3%、28.6%、49.1%,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4%、26.8%、45.3%,各期1区/2区、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P均<0.05。结论1区/2区淋巴结及锁骨上区是食管癌术后常见复发、淋巴结转移部位,应将其作为重要的术后预防性照射靶区。  相似文献   

4.
104例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手术治疗的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可能与其淋巴结转移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5.19%;肿瘤分化程度低、浸润程度深及第二号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表达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升高(P〈0.05),三者均为影响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尤以C-erbB-2表达为著(P〈0.05)。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C-erbB-2表达密切相关,尤以C-erbB-2表达为著;临床对相关患者应于术中尽可能彻底清除引流区域内的淋巴结、术后进行积极辅助性治疗,以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清扫范围,以期提高根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9例进展期胃癌的住院资料、手术记录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按照性别、年龄、解剖部位、大体类型、肿瘤直径、分化程度以及临床病理分期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结果胃癌淋巴结转移与Borrm ann分型、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浸润性胃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限局型;肿瘤直径≥5 cm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直径〈5 cm者;pT3-pT4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pT1-pT2(P〈0.05),未分化型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分化型(P〈0.05)。性别、年龄以及肿瘤部位不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直径≥5 cm、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细胞分化程度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好发因素。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合理地清除淋巴结,以尽大可能地去除转移的淋巴结和潜在的微转移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CD44v6在的直肠癌及直肠系膜内的表达,从分子水平证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科学性.方法: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47例于直肠癌组织、直肠系膜(距肿瘤下缘2cm)、直肠系膜远端切缘(距肿瘤下缘5cm)取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标本进行CD44v6检测.结果:直肠癌组织中CD44v6高度表达,正常直肠系膜组织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0/20)与直肠系膜(距肿瘤下缘2cm)的CD44v6的阳性表达率(15/47)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与直肠系膜远端切缘(4/47)无差异(P>0.05).同时发现直肠癌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淋巴转移(有vs无:88.5%vs61.9%,P<0.05)和临床分期(DukesC-DvsA-B:88.5%vs61.9%,P<0.05)有关.结论:对直肠癌组织进行CD44v6蛋白的检测,有助于评估直肠系膜局部病变程度;肿瘤远端直肠系膜切除长度至少比肿瘤平面多5cm.  相似文献   

7.
王刚平  张红  武杰  张作峰 《山东医药》2011,51(29):72-73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92例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组)和224例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单灶组)标本,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因素以及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差异。结果①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与淋巴结转移、腺外浸润、肿瘤复发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是否是微小癌等临床病理学因素无关(P〉0.05);②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8.7%,其中中央区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性(r=0.425,P〈0.01);③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与癌灶大小、部位无关(P〉0.05);④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397,P〈0.01)。结论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易转移、复发,中央区为较早发生淋巴转移的区域,中央区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的研究有助于确定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老年直肠癌患者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的可行性,并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 接受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97例,其中传统开腹直肠癌扩大根治术85例,腹腔镜辅助下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12例,清除淋巴结以常规病理学方法(HE染色)观察.结果 97例患者中有39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有10例发生了侧方淋巴结转移,共取出淋巴结2 036枚,平均清除淋巴结21.0枚,转移淋巴结169枚,总淋巴结转移率为40.2%(39/97),侧方淋巴结转移率10.3%(10/97).结论 直肠癌的淋巴转移以肿瘤旁直肠系膜转移为主,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低.中、老年直肠癌患者中分化较差及T3、T4的患者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明显增加,TME基础上加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无论是传统开腹扩大根治术还是腹腔镜辅助下的扩大根治术对于老年患者都安全可行,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直肠淋巴流向的研究从1895年D. Gerota的研究开始,提出了直肠淋巴流向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方向,经过很多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修正,现普遍认为侧方淋巴流向可以分为4个方向:1.前方,由膀胱下动脉,前列腺动脉,经闭孔动脉到髂总动脉;2.沿直肠中动脉到髂内动脉;3.沿着骶中动脉和骶外侧动脉到腹主动脉分叉部位;4.沿着直肠下动脉到髂内动脉。侧方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在低位直肠癌,浸润深度大于肌层者,而转移的侧方淋巴结并不包括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范围之内。NCCN直肠癌诊疗指南中没有提及侧方淋巴结的概念,日本大肠癌规约则认为有适应证的低位直肠癌应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西方学者认为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是全身疾病,侧方淋巴结清扫难以改善总体临床结局;日本学者则认为是局部疾病,对低位直肠癌规范手术为TME+侧方淋巴结清扫。西方学者认为术前放化疗可替代侧方淋巴结清扫;东方学者则认为对于术前放化疗不敏感的直肠癌患者,侧方淋巴结清扫术仍不失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低位直肠癌患者是否应行预防性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仍存在争议,但治疗性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则是日本的直肠癌规范治疗。不少研究报道了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初步探索结果,认为其是安全有效的,但其与开放手术的远期肿瘤学结果对比仍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直肠癌术后早期复发29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回顾性分析我院29例术后1 a内复发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吻合口复发13例,其中并小肠转移1例,并肝转移1例;会阴部复发3例;骨性骨盆(包括骶前及骶骨、骨盆侧壁)复发8例,并回肠转移1例,并腹腔、盆腔广泛种植转移1例;腹壁切口复发1例;腹腔淋巴结、肝、肺、卵巢转移各1例。认为直肠癌术后早期复发与Dukes分期、原发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范围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腹膜返折为界限的老年人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而决定手术离断平面。方法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36例患者,术中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分为腹膜返折上组(上组)85例及腹膜返折下组(下组)51例。术中常规游离裸化IMA并清除淋巴结,以IMA起始部为中心,清除周围3 cm范围内的脏层腹膜及脂肪组织;检测清除组织淋巴结数量并计算转移率。结果上组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3/85(3.5%);下组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51(1.9%),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站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局部进展及分期有关。结论对老年患者无须根据肿瘤位置进行D3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樊占兵 《山东医药》2009,49(42):74-74
目的探讨直肠癌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03例接受保肛术治疗(保肛术组)、65例接受Miles术治疗(Miles术组)的直肠癌患者的术后肿瘤复发率、转移率和5 a生存率作对比。结果保肛术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为5.8%、远处转移率为12.6%、5 a生存率为66.9%(其中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为73.6%),Miles术组分别为6.2%、15.4%、70.7%,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保肛术与Miles术治疗直肠癌疗效均较好,保肛术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Miles术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观察神经纤毛蛋白-1(NR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直肠癌组织中NRP-1、VEGF-C的表达,结合其肿瘤生物学特性及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直肠癌组织中NRP-1、VEGF-C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7.5%、62.5%;(2)NRP-1、VEGF-C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分期相关,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术前CEA水平、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不相关;(3)NRP-1表达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r=0.345,P0.05),表达一致率为70.0%,两者均为高表达的患者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阳性率(70.0%)远高于两者均为低表达者(12.5%)(P0.05)。结论 NRP-1、VEGF-C在人直肠癌中共同表达,其过度表达与淋巴管增生和扩张、促进癌细胞的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直肠癌及其切缘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实施TME的60例直肠癌患者直肠癌组织(Ⅰ)、直肠系膜远端切缘(Ⅱ)、直肠系膜周围切缘(Ⅲ)、盆筋膜壁层(Ⅳ)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标本进行VEGF检测;并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直肠癌组织中VEGF高度表达(54/60),肿瘤相对的盆筋膜脏层(直肠系膜周围切缘)中有VEGF存在(9/60),在直肠系膜远端切缘及盆筋膜壁层标本中未见VEGF表达.VEGF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有高度特异性.VEGF表达与直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或P<0.01).结论:VEGF在直肠癌组织中高度表达,直肠远端系膜切缘及直肠系膜周围切缘不表达或表达为弱阳性.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是我国的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居第三位。约20%的结直肠癌初诊时就伴有远处转移,其中肺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大量文献表明,对于结直肠癌伴有局限性肺转移的患者手术切除转移病灶,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21%~64%。存在其他可切除转移灶并不是手术禁忌。对于手术耐受良好的肺部转移瘤术后复发的患者,再次手术仍可生存获益。距离病灶0.5cm~1.0cm楔形切除是肺外周型病灶的经典术式。对于结直肠癌肺转移瘤手术胸腔淋巴结清扫仍有不同观点。目前公认的结直肠癌肺转移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多发肺转移瘤、癌胚抗原水平升高、胸内淋巴结转移、无瘤间期较短。基于精准医学的个体化治疗将是未来进一步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与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本研究选取T1期直肠癌病例,分析相关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指标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生存的关系。 结果共计251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连续性T1期直肠癌病例,淋巴结转移率11.2%(28/251)。3年、5年和10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8.6%、96.8%和94.9%。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3年、5年和10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5.6%和90.9%;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3年、5年和10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9%、96.9%和95.4%,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P=0.05)、腺瘤背景(P<0.01)、组织学分化(P<0.01)、筛状结构(P=0.03)、低分化肿瘤细胞簇(PDC)(P=0.02)、肿瘤出芽(TB)(P=0.01)、淋巴管血管侵犯(LVI)(P<0.01)、黏膜下静脉侵犯(VI)(P<0.01)、浸润深部腺体类型(P=0.04)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02)、腺瘤背景(P<0.01)、组织学分化(P=0.04)、黏膜下静脉侵犯(P=0.02)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最深处的腺体为开放型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4)。腺体的开放型还显示与肿瘤大体平坦型(P=0.03)、无腺瘤背景(P=0.03)、黏膜肌完全消失(P=0.05)、高级别肿瘤出芽(P <0.001)和肿瘤内坏死(P<0.001)有关。 结论本项研究验证了多种已知的组织学特征与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并且提出了筛状结构、腺体为开放型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癌复发与转移的高危因素、诊断与治疗现状,以期改善预后。 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3月至2008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8例Ⅰ期、无脉管瘤栓与神经侵犯但出现复发及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18例Ⅰ期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中,男性12例(66.7%),女性6例(33.3%),术前便血15例(83.3%),无体重减轻11例(64.7%),T1肿瘤2例(11.1%),T2肿瘤16例(88.9%),局部复发7例(38.9%),远处转移9例(50.0%),淋巴结转移2例(11.1%)。11例患者(61.11%)的复发与转移没有临床症状。复发转移后中位生存期为57.6个月。 结论Ⅰ期结直肠癌患者必须常规进行定期复查,要重视复发与转移的早期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后初始复发部位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间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172例行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后肿瘤初始复发或转移部位分为无复发、局部复发(残余胰腺或肠系膜血管、胰肠吻合口周围组织等处复发)、肝转移、腹腔或后腹膜转移、多部位复发及其他部位转移等。采用COX风险比率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 绘制生存曲线, 采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复发部位及复发后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生存期差异。结果 172例患者术后12例局部复发, 69例肝转移, 25例腹腔或后腹膜转移, 17例多部位复发, 5例其他部位转移, 44例未复发;中位随访时间15.5个月(3~69个月);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9个月(95%CI 16.273~21.727);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0%、27.8%、2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辅助化疗、初始复发转移部位与患者总生存期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养胃抗瘤冲剂对实验性手术后小鼠前胃癌局部复发和转移的作用。[方法]以小鼠前胃癌高转移肿瘤模型为对象,用养胃抗瘤冲剂进行实验性治疗,与化疗组和对照组抑瘤率和抑制转移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养胃抗瘤冲剂对局部肿瘤复发抑制率为68.0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淋巴结转移抑制率和肺转移抑制率分别为16.67%和33.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养胃抗瘤冲剂对实验性手术后小鼠胃癌局部复发及术后转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 480例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标记各部位清扫淋巴结分别送检,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本组386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全组清扫淋巴结5 424枚,平均每例清扫11.3枚,689枚淋巴结有转移。22例患者出现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其中胸上段3例、中段9例、下段1例。胸上段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7.6%,高于胸中段(10.5%)和胸下段(1.3%),P均〈0.05。胸下段食管鳞癌向腹腔淋巴结转移率为33.1%,高于胸中段(19.4%)和胸上段(3.8%),P均〈0.05。胸中段食管鳞癌有上纵隔淋巴结(23.5%)及下纵隔淋巴结(29%)和腹腔淋巴结(19.4%)的双向转移趋势,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多见,转移率54.2%。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颈段食管旁、锁骨上、上中纵隔转移多见,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上下双向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特点,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腹部、中下纵隔转移多见。胸上段食管癌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颈段食管旁及锁骨上、下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胸下段食管癌可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隆突下、下胸段食管旁、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