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 为自体皮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15具尸体(男12,女3)进行大体解剖和观测。结果 皮神经走行有如下几个特征:①多 走在肢体的屈侧或内侧;②位置表浅;③多与静脉有伴行关系;④变异少,位置较恒定。⑤走行部位附近有明显的体表标志。结论 根据皮神经特征,每条皮神经都有两个可靠的手术获取部位。  相似文献   

2.
报告1987-1995年,我院骨科采用游离腓肠神经移植术修复上肢神经缺损8例,共14条神经。经1-9年临床随访,功能恢复,优;2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75%。本文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了游离神经移植术克服周围缺损的适应症,手术时机、方式及影响术后神经功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Liu Z  Liu CJ  Hu XW  Du MX  Xiao CG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9):1315-1318
目的从电生理学角度研究躯体运动神经能否再生替代内脏运动神经及再生神经的电生理性质,探讨新反射弧支配膀胱的可能机制。方法显微吻合大鼠左侧L4L6前根建立控制排尿的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电刺激吻合口近端,记录盆神经节前、节后纤维的诱发电位和膀胱压力变化,使用特异性神经节受体阻断剂六烃季铵观察节后纤维诱发电位和膀胱压力的变化,刺激同侧坐骨神经观察的膀胱压力变化;以正常鼠为对照组。结果1.刺激吻合口近端,吻合口远端盆神经、盆神经节后神经纤维均可记录到诱发电位,并可引起膀胱收缩;2.刺激吻合神经同侧坐骨神经可记录到膀胱压的升高;3.六烃季胺可阻止盆神经节的讯号传导;4.人工反射弧再生的传出神经较对照具有更快的传导速度。结论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吻合后,体神经运动神经轴突可以再生替代内脏运动神经,并通过盆神经节支配膀胱逼尿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臀上神经转位阴部神经,重建因单纯脊髓圆锥或阴部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障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62侧成人尸体的臀上神经和阴部神经进行了显微外科解剖学观测。结果 臀上神经以1~4支(1支29.03%,2支56.45%,3支12.90%和4支1.61%)穿出梨状肌上孔;其穿出点的位置85.48%在髂后上棘与大转子连线的中1/3。臀上神经或其下支的长度超过5cm以上,而该神经或其下支和阴部神经穿出点间仅相距约4cm。阴部神经穿出梨状肌下孔的位置,以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1/3(48.39%),或中、下1/3交界处(46.77%)为多。在临床上,已成功地为3例脊髓圆锥损伤患者施行了臀上神经转位阴部神经手术,其疗效正在观察中。结论 臀上神经和阴部神经出盆处位置接近,臀上神经下支的长度足以直接与阴部神经直接缝接,用脊髓起源节段高的臀上神经转位脊髓起源节殷低的阳部神经,重建其功能切实易行。  相似文献   

5.
神经导管在神经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外伤及其他因素如局部缺血.肿瘤等会造成神经系统的部分或全部损伤,从而导致功能丧失和其他神经性疾病。相对中枢神经而言,周围神经再生比较容易.其神经元的轴突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延伸生长并穿越受损伤区域,达到再生功能,此现象为神经损伤的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借助于外科特别是显微外科的发展.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再生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封君品 《华夏医学》2003,16(4):537-538
肩周炎是一种长期困扰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临床上治疗的方法颇多 ,如内服中西药、推拿、针灸、理疗等 ,据报道均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但疗程较长 ,效果不够显著。近年来 ,神经阻滞疗法正逐渐为临床各科医生所接受。如何提高这一疗法的效果 ,笔者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腋神经阻滞辅以触痛点注射及功能锻炼治疗重症肩周炎共 6 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6 6例中男 2 4例 ,女 4 2例 ,年龄 37~ 76岁 ,平均 5 2岁 ,病程 1~ 2 4个月。其中 1~ 6个月 38例 ,7~ 1 2个月 2 0例 ,1 3~ 1 8个月 6例 ,1 9~ 2 4个月 2例 ,左肩发…  相似文献   

7.
14例手指残端痛性神经瘤的患者经过手术行神经瘤切除,并将自体神经插入移植于两中枢端神经间,用生物膜包绕移植的神经及两吻合口。残端神经瘤性疼痛症状消失,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肩胛上、下神经和腋神经,观察其走行、位置及分支分布,测量有关数据,并进行了模拟穿刺观察。结果:肩胛上神经主要分支有网上、冈下肌支。肩胛上神经在肩胛横韧带处与冈上、冈下肌支起始处与皮肤的距离为4.0-4.5cm。肩胛下神经起始处与腋窝前襞中点的距离为5.0-5.5cm。腋神经主要分支有前、后支,腋神经穿四边孔处与皮肤的距离为5.0cm。结论:对肩胛上、下神经、腋神经及其分支的5个穿刺点进行了准确的体表和深度定位。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病 ,尤以老年人多见 ,经一般治疗后 ,约 30 %的病人可移行于疱疹后神经痛 (PHN) ,主要特征为皮损和疼痛 ,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神经阻滞治疗对其有特效 ,不仅能有效消除疼痛 ,加速疱疹结痂 ,缩短疗程 ,而且对减少PHN的发生有显著作用。我院疼痛门诊于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 0月共收治 37例带状疱疹PHN患者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7例患者 ,男 2 6例 ,女 1 1例。年龄 2 4~ 81岁 ,其中 60岁以上 2 7例 ,占 73%。出疹前疼痛 4例 ,出疹时疼痛 2 8例 ,PHN 5例。 5例PHN病史 3个月…  相似文献   

10.
神经刺激仪与外周神经阻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效果可靠,在疼痛治疗和临床麻醉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神经刺激仪的工作原理,常用的神经刺激仪定位下外周神经阻滞,包括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后路腰丛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以及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效果评价、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并对近年来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1.
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仕勇  杨辉 《医学综述》1999,5(8):337-339
<正>1988年Frederken和Bartlett将癌基因c-myc和sv40大抗原转入发育中的胚胎细胞而获得了永生性神经祖细胞(Immortalized neural progenitor cell),并证明它们在体外培养时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移植到体内可分化为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且未发现致瘤性。由于此类细胞已具有干细胞样属性,因此也被部分人称作神经干细胞。1992年,Reynolds等从成年小鼠纹状体分离了能在体外不断分裂增殖,具有  相似文献   

12.
戚元棣 《浙江医学》1997,19(5):309-309
笔者自1983年2月至1996年6月收治陈旧性外伤性腕部正中神经损伤16例,切除疤痕、神经瘤及变性神经所致的缺损,均以游离神经移植修复,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吴波以  石凯军 《医学争鸣》1989,10(2):97-100
对44只家兔做一侧腓总神经无缺损对端吻合术,另侧做3cm自体神经原位移植术,手术后4、8、12、16、20周进行神经电生理学,轴突、髓鞘、胫前肌组织学和伸跖展趾功能研究。结果表明:4周时各吻合口处均可见到再生轴突,8周时双侧胫前肌都可测出MAP,16、20周时再生轴交通过率和MCV,对端吻合侧优丁移植侧,MAP振幅、髓鞘化程度、胫前肌组织学改变及伸跖展趾功能,两侧无明显差别。实验结果提示,当修复神经伤有明显张力时,应采用神经移植术。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尺神经嵌压症患者施显微外科神经松解术的临床效果,对1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中根据不同的嵌压,将尺神经松解,术后随访一年以上。结果,尺神经支配区域功能恢复满意,皮肤浅感觉恢复满意。提示尺神经嵌压症诊断一旦明确,应及时行显微外科松解减压。  相似文献   

15.
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对 1 0 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5 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 ,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 0 .5 %布比卡因。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完全 4 8例 ,阻滞不全 2例。Ⅱ组神经阻滞完全 30例 ,阻滞不全 2 0例。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异感定位组 (P <0 .0 5 )。结论 :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 ,比异感定位准确 ,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17.
肌皮神经由颈5、6神经纤维组成,是外侧束外侧头的终末支,走行途中分支支配喙肱肌、肱二头肌及肱肌,终末支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支的出现率约21.43%[1],2011年10月在解剖1具约40岁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双侧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支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对氧的要求很严格,长时间的血流中断会引发脑血管意外(卒中),导致神经系统障碍甚至死亡。在缺氧性损伤中,所涉及到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较复杂,其中组织血红蛋白亦起着重要作用。组织血红蛋白广泛分布于多种生物体内,它们具有结合和运输氧的功能。在脊椎动物的心肌和骨骼肌中存在着一类最具特征的组织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该蛋白促进氧扩散至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反应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