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 选掸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 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选择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诱发心肌缺血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比较41例运动中出现缺血型ST做出下移2mm患者和48例对照组运动前后QTd、QTcd和QTdr的改变。结果:运动前缺血组与对照组三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缺血组QTd37.56&;#177;13.92,QTcd44.32&;#177;16.56,QTdr5.27&;#177;2.09;对照组QTd33.85&;#177;11.95,QTcd40.72&;#177;14.82,QTdr4.9&;#177;1.76,P>0.05),运动后缺血组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缺血组QTd5.58&;#177;15.99,QTcd66.24&;#177;19.47,QTdr8.57&;#177;2.55;对照组QTd29.17&;#177;10.28,QTcd40.54&;#177;14.64,QTdr5.64&;#177;2.1,P<0.001)。缺血组出现心绞痛者和无心绞痛者运动前后三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运动试验应用QTd、QTdr是冠心病心肌缺血负荷试验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ST段呈墓碑型改变者的QT离散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忠  徐芳芳 《临床荟萃》1998,13(7):331-332
墓碑型ST段改变(Tombstoning of ST segment)是AMI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的一种类型,有此种改变者预后尤差。AMI早期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延长与早期原发性室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旨在观察有墓碑型ST段改变者的QTd,以判断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QT间期包括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反映各部位心肌复极的离散程度.在心肌局部缺血或室壁运动异常,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及心功能不全时,均可导致QTd变化.本文通过77例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对照,对心电图运动试验时QTd、QTcd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exercisetreadmilltesting,ETT)中ST段下移标准与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QTdispersion,QTcd)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8例完成ETT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将其分为非冠心病组(n=78)及冠心病组(n=30),分别测量各组运动前、中、后QT间期离散度(QTdispersion,QTd)及QTcd的变化,将运动后QTcd指标与ST段下移指标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无论运动前、运动中以及运动后,两组QTd及QTcd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与ST段下移指标阳性(73.3%,61.1%)比较,QTcd≥50m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6.7%)、阳性预测值(89.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8.26,17.36,P<0.01)显著高于ST段下移法而特异性无显著差异;试用QTcd≥55ms为异常标准,则特异性显著提高(χ2=23.12,P<0.01),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都下降。结论:ETT中QTcd与ST段下移标准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部位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correcteqd QT dispersion,QTcd)的影响.方法 对确诊的130例AMI患者于入院第5~10天行PCI治疗,其中单支血管病变68例(包括左前降支30例、右冠状动脉20例、左回旋支18例),多支血管病变62例,与10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术前1 d和术后1 d的标准18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QTcd.结果 AMI患者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延长(均P<0.05),且多支血管病变组QTd、QTcd较单支血管病变组延长(均P<0.05).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和QTcd无明显影响(均P>0.05).PCI术后QTd和QTcd较术前缩短(均P<0.05),而单独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对QTd、QTcd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AMI患者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随着血管病变范围增大而变异增大,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QTcd无影响.成功的PCI能显著减小AMI患者QTd以及QTcd.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QT间期及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患者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行超声心动检查并于透析前、后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间期、校正QT间期、QTd、校正QTd(QTc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HD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显著增加(P<0.01);两组间最大QT间期(QTmax)无明显差异,校正后MHD患者最大QT间期(QTcmax)延长(P<0.05),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有极为明显的增加(均P<0.01):透析后QTmax、QTcmax、QTd、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延长(均P<0.05);MHD患者透析前QTd与其LVMI、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和0.34,P<0.05).结论:MHD患者LVMI增加,QTcmax、QTd、QTcd延长,透析后更加显著.血液透析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倍他乐克对其的作用。方法: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组和非梗阻组,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倍他乐克,以12.5mg,2次/d起始,逐渐加量至目标剂量。在给药前、给药后1个月和3个月复查。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P〈0.01);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P〈0.05)。结论:两组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唐艳红 《临床荟萃》2001,16(17):781-782
QT离散度 (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 QT时限的变异程度 ,而 QT间期本身又是反应心室各部心肌的复极情况最简便而无创的指标。QTd采用静息 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 QT间期(QTmax)与最短 QT间期 (QTmin)之差表示 ,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 QTcd=QTcmax- QTcmin。近年来对 QTd与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自主神经张力改变之间的关系有许多研究报道[1~ 3] ,本文分析对照了 338例患者的心电图 ,以期进一步了解心肌缺血和缺血性严重程度对 QTd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我院近 5年的住院患者中 ,据 2 4小时动态心电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exercise treadmill testing,ETT)中ST段下移标准与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8例完成,ETT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将其分为非冠心病组(n=78)及冠心病组(n=30),分别测量各组运动前、中、后OT间期离散度(OT dispersion,QTd)及QTcd的变化,将运动后QTcd指标与ST段下移指标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无论运动前、运动中以及运动后,两组QTd及QTcd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与ST段下移指标阳性(73.3%,61.1%)比较,QTcd≥50m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6.7%)、阳性预测值(89.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8.26,17.36,P&;lt;0.01)显著高于ST段下移法而特异性无显著差异;试用QTcd≥55ms为异常标准,则特异性显著提高(X^2=23.12,P&;lt;0.01),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都下降。结论:ETT中QTcd与ST段下移标准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及QTcd)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加葛根素500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2周。结果治疗组QTd和QTcd明显较对照组降低。结论葛根素能缩短QT离散度,改善缺血心肌电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年轻单纯性腹型肥胖者的QT离散度(QTd、QTcd)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8~35岁单纯性腹型肥胖者38例(肥胖组)及年龄、肥胖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体重者34例(对照组),分别测量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QTd、QTcd值;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有否斑块.结果 肥胖组血压、体质指数、腰臀比、QTd、QTcd均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T离散度>50 ms者发生IMT异常的危险度高于QT离散度<50 nm者(OR=7.0,P<0.05).结论 年轻人单纯性腹型肥胖者QT离散度大于正常参考值,颈动脉内中膜异常;QT离散度>50ms时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提示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变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6个月后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最小值(QTmim)的变化。结果:两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QTmax和QTd、QTc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组减少尤其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显著QTd增加,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分析了6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患者在发病24 h内就诊,并描记首次心电图,分为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发现两组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均有显著的差异。而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塞分组比较QTd和QTcd未显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我们记录并分析了我院24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9例,冠心病心力衰竭3例)行CABG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心电图,测算其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同时观察其心绞痛缓解程度、心功能改善状况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前病人QTd、QTcd(91.47±27.57、96.76±25.88ms)均明显高于正常(40~50ms),而术后dl即明显减小(64.80±23.38、76.18±21.12、P<0.001),术后10d基本恢复正常(35.91±11.59、40.19±9.83),且这一结果与其它临床指标明显相关。结论:CABG能有效地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提高心功能;QTd、QTcd无论在CABG术前病情判断还是在术后疗效观察中,都是一项可靠而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张桂娟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0):867-868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的关系以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 2 5例冠脉病变狭窄程度≥ 80 %冠心病患者并对其病变血管实施PTCA术。 3支冠脉中 1支有病变者归入单支病变组 (A组 ,10例 ) ,2支以上有病变者归入多支病变组 (B组 ,15例 )。测定两组患者PTCA术前及术后第 1、第 7天的标准 12导联心电图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结果 术前及术后第 1天B组QTcd显著大于A组 (P <0 .0 1)。术后第 7天A组与B组QTcd无显著差别 (P >0 .0 5 )。术后两组患者的QTcd均显著小于各自术前 (P <0 .0 0 1) ,B组术后第 1天QTcd仍显著大于术后第 7天 (P <0 .0 5 ) ,而A组术后第 1天QTcd与术后第 7天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成功地行PTCA术可明显减少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 ;多支病变QT离散度减少速度慢于单支病变。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中医辨证与QT和JT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的关系.方法:110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确定冠脉狭窄程度≥50%的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型、阴寒凝滞型、阳气虚衰型,心肾阴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比较中医分型中偏实型组和偏虚型组以及6个证型间的QTd、JTd和校正QTd(QTcd)和校正JTd(JTcd).结果:偏实型组患者的QTd、JTd、QTcd和JTcd大于偏虚型组患者(P均<0.01).在偏实型组中,心血瘀阻型的QTd、JTd、QTcd和JTcd大于痰浊内阻型和阴寒凝滞型(P均<0.05).在偏虚型组中,阳气虚衰型的QTd、JTd、QTcd和JTcd大于心肾阴虚型和气阴两虚型(P均<0.05).在6个证型中,心血瘀阻型QTd、JTd、QTcd和JTcd最大(P<0.05或P<0.01).结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中偏实型组QTd、JTd、QTcd和JTcd大于偏虚型组,说明偏实型组比偏虚型组患者心肌缺血重,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血瘀阻型患者的QTd、JTd、QTcd和JTcd最大,表明此型患者病情较重,易发生心律失常,属中医辨证分型中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记录94例冠心病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12导同步心电图,对QT、QTc及QTd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差别有高度显著意义。结论: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QTd及QTcd均明显小于术前。QTd和QTcd可作为观察CABG病人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便捷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循(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对心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记录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同步12导联心电图,观察各时间点QTd值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3天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延长,以术后第1天最显著(P〈0.01)。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均〉80ms。结论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后QTd与QTcd明显延长,提示术后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加,与手术、麻醉有关。QTd有可能作为预测CPB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