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神经干细胞和施万细胞共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和和施万细胞共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培养胚胎脊髓源神经干细胞和施万细胞,将两种细胞共同移植到大鼠脊髓损伤部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在脊髓内的分化情况并观察记录大鼠行为学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 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血清诱导分化可见大量具有少突胶质细胞特征的分化细胞,与施万细胞共培养则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两种细胞共移植至脊髓损伤部位后,施万细胞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和成熟;共移植可以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结论 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多向分化能力,且其分化方向和成熟程度可以被多种环境因子所调控。神经干细胞和施万细胞共移植可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细胞移植已成为目前脊髓损伤(SCI)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试验观察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  相似文献   

3.
脊髓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细胞移植组,分别在细胞移植后1、2、4周应用斜板实验和Tarlov评分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应用nestin标记观察移植后干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移植后1周、2周、4周,移植组和对照组斜板试验结果分别为(38.30±0.84)°、(18.50±0.76)°;jm(39.40±0.78)°、(19.70±0.66)°;(45.00±0.81)°、(22.30±0.69)°;Tarlov评分分别为3.37±0.45、2.32±0.34;3.45±0.38、2.41±0.43;3.63±0.47、2.45±0.48;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可见在损伤的脊髓组织中有神经干细胞的存活。结论胚胎脊髓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创伤引起的脊髓损伤通常导致严重的肢体瘫痪,目前,药物疗法和康复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因其理论上的可行性及实验中可观的效果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用于移植的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等.笔者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本文中将对不同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现状及前景作一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人胚神经干细胞(hN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用5溴-2脱氧尿苷嘧啶(BrdU)标记hNSC,并将其移植到14只T10半横断的Wistar大鼠损伤脊髓内(另外14只T10半横断损伤的大鼠作为对照组,仅损伤脊髓内注射DMEM/F12培养液),用BrdU的FITC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徙,用NF-200、GFAP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移植细胞的分化,BBB评分评定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获得了大量的hNSC;(2)用免疫组织化学可以检测到移植的hNSC能在体内长时间存活(达2个月)并向远处迁徙,并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3)检测到实验组大鼠BBB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在SCI后第10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BBB得分最大差距达到2.1分。结论 hNSC移植能促进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它是SCI移植治疗较有价值的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成功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并移植用于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引起了广泛关注。BM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主要有单独移植、联合支架移植、联合细胞移植、联合药物移植及转基因干细胞移植等。该文就BMSC生物学特性、BM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损伤(SCI)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由于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世界各国均把截瘫作为一项难题与研究重点。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成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其自身的修复能力是有限的“死亡的神经元不能由中枢神经系统自身产生新的神经元或邻近的神经元来替换”,然而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已改变了这些观点,通过移植神经干细胞来修复损伤的神经系统是有可能的;本文就神经干细胞的特性及其在修复脊髓损伤方面的作用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8.
胚胎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对小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取由上海市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提供的ES进行细胞培养和体外诱导,收集ES衍生细胞。并进行RT-PCR检测。将50只C57/BL6J小鼠制备为T9、10脊髓半横断模型,将存活的28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9只,未作任何处理;手术/细胞组(B组):10只,于距损伤区域以远约1cm的椎管内注射2~3μl制备的ES衍生细胞,总细胞数为9×105个;手术/DMEM组(C组):9只,按B组方法注射2~3μl DMEM。术后1、2、4、6和8周采用BBB后肢功能评分观察小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取损伤脊髓进行X-ga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ES经体外诱导培养,呈圆形或椭圆形小集落生长,有1个或多个核仁。RT-PCR检测,ES细胞诱导后表达巢蛋白及微管相关蛋白,但未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小鼠实验,BBB后肢功能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1、2和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8周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gal染色观察,B组呈阳性染色,A、C组均为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组在损伤脊髓部位,表达兔抗神经微丝蛋白,未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论将ES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后,能够存活、迁移,并分化为神经元,但未明显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神经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静脉移植对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孕14—16dSD胎鼠的脑室下区组织,体外培养后鉴定细胞。制作脊髓全切模型,伤后1周将Brdu标记好的神经干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到大鼠体内,移植后及8周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检测和BBB功能评分,并留损伤脊髓处作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移植后8周BBB评分损伤组、移植组都有所恢复,但都未达到正常水平,移植组恢复较好;(2)模型制作后,CSEP波均消失,细胞移植后8周移植组的波形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潜伏期延长;(3)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处存在大量Brdu染色阳性细胞,表明移植的细胞在体内可到达损伤脊髓处并能存活;脊髓损伤部位NF-200及GFAP染色阳性的细胞表明移植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具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特性的细胞。[结论]静脉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到达损伤区代替受损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使损伤的脊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人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完全横断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利用人胚胎神经干细胞(hNSC)移植治疗大鼠脊髓完全横断损伤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将培养的hNSC植入脊髓完全横断的Wistar大鼠损伤局部,并设DMEM-F12培养液注射组(对照组).移植术后第1、2、4、6、8、10周对两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并取损伤处脊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了解双苯亚甲胺(Hoechst)标记的移植细胞在体内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体外细胞培养可获得大量hNSC;细胞移植4周后,实验组的BBB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第4周、第10周免疫组化结果示移植的hNSC在损伤脊髓内存活、分化形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并向损伤脊髓头尾两侧迁徙.结论:hNSC移植后仍保持其多向分化能力;hNSC移植可改善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述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与BMSCs的免疫学特性及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的新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NSCs与BMSCs的免疫学特性、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与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动物实验表明NSCs与BMSCs移植可促进SCI动物行为学改善,但由于两种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后将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结论 NSCs与BMSCs对SCI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免疫排斥问题值得考虑。  相似文献   

12.
肿瘤坏死因子及中性粒细胞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炎性反应对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Allen法挫伤大鼠T10节段脊髓,于术后1、8h和1、2、3、7d取材。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与髓过氧化物酶水平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与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 中性粒细胞及TNF-α参与了脊髓继发性损伤,并可能是触发迟发性神经元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参考,讨论牙髓干细胞作为骨组织修复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酶消化法获得大鼠牙髓干细胞,离心法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培养,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二者形态差异;流式细胞技术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间质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MMT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特定的成骨诱导液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免疫荧光法检测成骨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结果:分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牙髓干细胞形态学以及生长特性具有相似性,且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牙髓干细胞第4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7天进入平台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4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8天进入平台期;经过成骨诱导后二者都具备成骨样细胞分化能力,牙髓干细胞在成骨诱导后的骨钙素表达上与骨髓间充质细胞有着相似的能力;牙本质泌涎蛋白表达阳性。结论:牙髓干细胞具有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都具有成骨分化能力,但牙髓干细胞细胞成分相对复杂,增殖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aman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HCMNCs)与大鼠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联合移植应用于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健康成年8周龄Wistar雌性大鼠40只,体重(200±30)g.利用Impactor Model Ⅱ型打击器制成T10脊髓损伤模型.4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即DMEM实验对照组、HCMNCs移植组、SCs移植组、HCMNCs+SCs联合移植组.用HE染色、顺行示踪染色及电镜观察脊髓损伤处轴突再生情况,对各组实验动物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及脚印分析实验,综合评估脊髓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HCMNCs+SCs联合移植治疗能够明显促进神经再生,改善功能,减少空洞形成.BBB评分和脚印分析实验显示各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和电镜观察神经轴突再生情况与功能学检查的结果 相吻合.结论 以分泌各种神经营养因子为特点的SCs为平台,联合移植后诱导HCMNCs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分化,可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王岩峰  吕刚  许卫兵  金哲  黄涛 《中国骨伤》2008,21(6):427-429
目的:观察低温保存(-70℃)的神经干细胞(NSCs)复苏后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NSCs在处于对数生长期阶段冻存2周,复温后由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法(Brdu)标记,制备大鼠SCI模型.实验分为3组:NSCs移植组(A组)、DMEM填充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脊髓损伤后立即进行移植干预,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的存活及迁移情况,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法观察损伤处轴浆运输的重建.结果:复苏的NSCs经Brdu标记后移植到SCI区,在损伤脊髓区域可检测到标记的阳性细胞,辣根示踪技术显示细胞移植组较DMEM填充组阳性细胞明显多,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温保存的NSCs在移植到脊髓损伤区域后可存活,并参与脊髓损伤处轴浆通路的结构重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SCI)的综合治疗效应.方法 60只SD大鼠在T11水平进行脊髓半切术,形成2mm缺损.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协同治疗为Ⅳ组,无促红细胞生成素协同治疗为Ⅲ组),生理盐水(促红细胞生成素协同治疗为Ⅱ组,无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为Ⅰ组)移植入缺损处.用损伤后3个月内的临床运动评分,8周时的细胞增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评价脊髓的修复.结果 临床运动评分,Ⅳ组(12.01±0.62)恢复优于Ⅲ组(9.47±0.36)、Ⅱ组(7.57±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Ⅳ组损伤区具有更高密度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阳性细胞(25.34±3.51),损伤脊髓远端有更高水平的抗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8.47±0.8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脊髓损伤有协同治疗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erythropoietin and amnion-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spinal cord injury (SCI).Methods In 60 SD rats (n=15 in each group) transverse hemi-section at the T11 level was carried out, leaving an approximately 2-mm gap between the distal and proximal ends of the cord. Amnion-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mbedded in fibrin glue treated with or without erythropoietin (groups Ⅲ and Ⅳ) or fibrin glue with or without erythropoietin (groups Ⅰ and Ⅱ) were transplanted into the gap in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Spinal cord regeneration was assessed using a clinical locomotor rating scale scores (BBB scores) every week after injur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8 weeks after injury.Results Regeneration was more advanced in group Ⅳ (12.01±0.62) than in groups Ⅲ (9.47±0.36) or Ⅱ (7.57±0.28)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motor score (P<0.01). Higher densities of bromodeoxyuridine (25.34±3.51) in the injured area and higher expression levels of MAP-2 (8.47±0.87) over the distal end of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were observed in group Ⅳ than in groups Ⅱ or Ⅲ (P<0.01).Conclusion This synergy between erythropoietin and amnion-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ay be due to increased proliferation of progenitor cells in the injured area and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neuronal stem cell markers in the distal end of the injured cord.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人牙髓干细胞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分离培养的人牙髓干细胞分别接种于含有不同浓度辛伐他汀的矿化培养液中诱导培养,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唾液酸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适宜浓度辛伐他汀(1×10^-6mol/L、1×10-7mol/L、1×10-8mol/L)促进人牙髓干细胞的成骨活性作用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辛伐他汀浓度为1×10-7mol/L时,促进作用最显著.结论:适宜浓度的辛伐他汀可以有效促进人牙髓干细胞的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L-丝氨酸(L-Ser)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与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Cs)增殖的作用. 方法 健康SD成年雄性大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n=20):假手术组(只行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单纯损伤组(制备SCI模型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L-Ser治疗组(制备SCI模型后腹腔注射L-Ser)、D-环丝氨酸(DCS)治疗组(制备SCI模型后腹腔注射DCS)和DCS拮抗组(制备SCI模型后腹腔注射L-Ser和DCS).1、3、5、7d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斜板试验的斜坡角度和BBB运动评分,观察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数、检测细胞凋亡和Brdu和Nestin双标阳性细胞的表达. 结果 术后3d开始,L-Ser治疗组的斜坡角度和BBB运动评分均大于单纯损伤组、DCS治疗组和DCS拮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斜坡角度呈现递增趋势.L-Ser治疗组的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数和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单纯损伤组、DCS治疗组和DCS拮抗组,而脊髓前角神经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S治疗组、DCS拮抗组和单纯损伤组间的斜坡角度、BBB运动评分、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数、凋亡细胞数、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Ser能抑制SCI大鼠脊髓组织中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SCI大鼠脊髓组织eNSCs增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雪旺细胞(SCs)在体外对脊髓来源的神经干细胞(NSCs)生长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别从胎鼠脊髓和出生24 h内的SD大鼠坐骨神经分离培养NSCs及SCs并鉴定.实验分成对照组:NSCs单独培养组;A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黼)与NSCs共培养组;B组:SCs与NSCs共培养组;C组:BDNF+SCs与NSC共培养组.观察NSCs的形态学变化,计数并测量细胞团的数量及直径.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元样细胞的表达并计算其百分率及阳性细胞突起的平均长度.结果 来源于新生大鼠脊髓组织的NSCs能够表达NSCs的标志物神经巢蛋白(Nestin),NSCs可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72 h,A、B、C组细胞团的数量及细胞团的平均直径,均大于对照组(P<0.05);传代培养3 d、7 d、14 d的NAP-2染色阳性神经元样细胞所占的百分率及阳性细胞突起平均长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鼠SCs在体外能够促进脊髓来源的NSCs生长并诱导其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