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减少全身麻醉拔管后二次气管插管.[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麻醉恢复室(PACU) 2007年1 月-2009年12 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拔管后再次插管病例的原因及其处理过程.[结果]PACU 收治的15 256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病人中17例需重新插管行呼吸机治疗,造成二次气管插管的主要原因有上呼吸道梗阻、麻醉药物残余作用、低体温、延迟性呼吸抑制.[结论]预防是减少全身麻醉拔管后二次气管插管的关键.拔管期间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全面考虑病人病情,拔管前备好急救物品,根据手术部位及方式、麻醉用药及病人呼吸恢复情况等决定拔管时机,并针对不同的病情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做到拔管指证个体化,有效地减少二次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2.
舒适护理模式在全麻恢复期的运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舒适护理模式是台湾华杏出版机构总裁萧丰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的,它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灵性、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人性化的护理模式。由于全身麻醉对病人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使全麻术后病人在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呛咳、躁动、痛苦挣扎等,特别是清醒后未拔管前心率、血压显著升高,拔管后15min仍处于较高水平。针对这一特点,我院手术室把舒适护理模式运用于全麻恢复期病人的护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麻醉后恢复室又称麻醉后监测治疗室,是对麻醉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直到病人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随着全身麻醉在小儿外科手术的广泛应用,术后的护理工作要求也不断增高.在麻醉苏醒期患儿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循环、代谢方面的异常,所以此期的护理对于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保证病人平稳度过这一阶段,对护理工作有一定的要求.现将200例患儿在麻醉恢复室期间的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方法对气管拔管应激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22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患,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硬膜外组,每组各11例。两组麻醉前用药、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硬膜外组气管拔管期间复合应用硬膜外麻醉。分别在麻醉前、拔管前、拔管后1min、2min、5min、10min各采集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浆儿茶酚胺等浓度.并做血气分析,计录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气管拔管期间血浆儿茶酚胺等浓度均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对照组高于硬膜外组。结论:气管拔管期间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减轻气管拔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丙泊酚 利多卡因抑制拔管期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麻病人气管导管拔管期间,可因麻醉变浅、吸痰、气管导管刺激及伤口疼痛等,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并可有躁动症状出现.这对患者的麻醉苏醒造成一定的影响.作者在拔管前静脉内微泵注射丙泊酚,同时气管导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有效地减轻了拔管期间的呛咳及心血管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麻醉恢复室全麻术后病人呼吸循环异常的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报告了39例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后病人发生严重低氧血症、严重低血压、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呼吸循环的异常情况,发生率约占全麻病人的1.6%.低氧血症(SaO2<90%)有28例,其中10例发生在拔管前,给予呼吸气囊加压辅助呼吸、吸痰、调整气管导管;18例发生在拔管后,其中4例需重新气管插管.严重低血压7例,高血压6例,术后早期活动性大出血4例(由PACU再次转入手术室止血),心律失常1例.以上病人均被及时发现和处理,转危为安,无一例死亡.认为应密切观察全麻术后恢复早期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和血压,确保病人安全渡过麻醉苏醒期.  相似文献   

7.
1638例全凭静脉麻醉护理配合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93年1-12月中我院手术院所配合全凭静脉麻醉的方法和特点,介绍了全凭静脉麻醉的准备、诱导、维持及术后拔管的护理配合。麻醉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麻醉深度估计调节维持液滴速,正确进行监测,合理的输液、输血,准确及时护理配合,可使病人安全,平稳渡过手术,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8.
麻醉恢复室吸痰对病人血压心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麻后病人在麻酸恢复室(PACU)拔管前后吸痰对病人血压心率的影响,寻找尽量减少对病人刺激的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前病情评级(ASA)Ⅰ~Ⅱ级的病人80例,按进入PACU编号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实验组:入PACU时立即吸痰,等病人苏醒后立即拔除导管;对照组:病人苏醒后在拔除气管导管前后常规吸痰;观察吸痰前后、拔管前后病人心率、血压变化。结果两组病人在吸痰拔管时血压、心率明显升高,其它各时点血压心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对照组病人吸痰拔管时血压心率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吸痰对苏醒期病人刺激大;深麻醉下吸痰,清醒后立即拔出气管导管能减轻拔管前后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入了解麻醉科护士工作现状及其对麻醉前访视的认知和建议,为开展麻醉前访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山东省6所三级甲等医院12名麻醉科护士进行个别深入访谈,对访谈资料录音后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关于麻醉科护士的工作现状,麻醉前护理包括管理麻醉药品、管理一次性耗材、管理麻醉仪器;麻醉中护理包括辅助麻醉、术中麻醉病人监护;麻醉后护理包括麻醉后监护病人、术后并发症监护和处理、熟知拔管指征、熟知出复苏室条件、麻醉后访视。对麻醉前访视内容的认知,提炼出两大主题:麻醉前评估和麻醉信息宣教。结论麻醉科护士工作局限于麻醉用物的管理和麻醉后复苏,未参与麻醉前访视和术中麻醉护理,对麻醉前访视内容及重要性认识不足,麻醉护理没有覆盖病人麻醉的全程。  相似文献   

10.
万美萍  蒋紫娟 《全科护理》2020,18(19):2406-2408
[目的]探讨气管导管拔管时机对颅底肿瘤病人术后苏醒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2例颅底肿瘤全身麻醉手术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病人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呼之能睁眼、意识清醒后拔管,观察组病人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呼之无反应、意识清醒前拔管,比较两组病人拔管前后各时间点心率(HR)、平均脉动压(MAP)、麻醉恢复评分(PARS)、麻醉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病人拔管即刻(T1)、拔管后1 min(T2)、拔管后5 min(T3)HR、MAP较拔管前(T0)明显升高(P0.05),而拔管后10 min(T4)逐渐恢复至T0水平,观察组病人T1~T4 HR、MAP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 HR、MAP较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PA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拔管期间呛咳、躁动、舌后坠、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底肿瘤全身麻醉手术病人在严密监护下选择在清醒前拔管有助于稳定病人血流动力学,减少病人拔管期间并发症,有利于拔管术后的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建立规范麻醉恢复室管理模式对降低苏醒期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6例入住麻醉恢复室的患者按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建立规范麻醉恢复室管理模式加强麻醉恢复室控制管理,比较2组患者的苏醒时间,麻醉苏醒期并发症,躁动发生次数、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全身麻醉停药后,呼之睁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拔管时间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压症、高血压、苏醒延迟、寒颤、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和躁动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麻醉恢复室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苏醒期并发症,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建立规范麻醉恢复室管理流程对降低苏醒期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6例入住麻醉恢复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通过建立规范麻醉恢复室管理流程加强麻醉恢复室控制管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全身麻醉停药后,呼之睁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低血压、高血压、寒颤、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和躁动程度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5);患者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规范麻醉恢复室管理有效降低苏醒期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在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莹  黄荣杏  温济金 《护理研究》2008,22(4):910-911
低氧血症是指在吸入空气的情况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2%,持续30s以上者,而SpO2(h〈85%则为严重低氧血症^[1]。围麻醉期低氧血症是术后常她的并发症之一,严重低氧血症病人若不及时处理,可发腱为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麻醉恢复室的主要工作是承担全身麻醉复苏与拔管,是术后低氧血症的高发地^[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fast-track cardiac anesthesia,FTCA)的护理,使病人早期拔除气管导管,缩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方法随机抽取40例室缺(VSD)修补患者分为两组,20例实施FTCA为快通道组,手术结束后送麻醉恢复室,通过术前、术中、麻醉苏醒期积极的护理措施,使病人早拔管,返回病房;另20例为非快通道组,采取传统的心脏手术麻醉方法,手术结束后送ICU,在ICU进行拔管后返回病房。结果拔管时间P<0.01、术后住院天数P<0.05;住院费用快通道比非快通道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体外循环(CPB)时间、阻断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肺部感染率比较,快通道组为1/20,非快通道组为2/20,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积极的护理措施能促进FTCA的成功,促进早期拔管,减少术后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5.
总结23例重度困难气管插管患者的麻醉恢复期护理。护理重点为患者入麻醉复苏室后专人护理,呼吸机通气期间保持管道通畅,加强撤机、脱机指征观察,严格掌握拔管指征,延迟拔管时必须由麻醉二唤医生拔除气管导管,并做好拔管护理,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23例患者中,22例成功拔除气管导管、未发生低氧血症;1例拔管后出现低氧血症,重新气管插管,再次慎重拔管成功。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丙泊酚对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岩  邢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6):1043-1044
在全麻恢复期气管拔管期间,随着麻醉药物作用的消退、痛觉、意识和生理反射的恢复,患常因各种刺激而引发心血管反应。剧烈的心血管反应,如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我们采用小剂量丙泊酚用于气管拔管前,可有效减轻心血管的反应,使患平稳渡过全麻拔管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曼丽 《护理研究》2008,22(4):1100-1101
为加强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管理,减少和预防麻醉相关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我院成立了麻醉恢复室,经过不断总结和探索,形成了一套规范的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有力地保障了麻醉术后病人的安全恢复,加快了手术病人的周转,提高了手术室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的需求,为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护理工作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指导。[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普外科ICU100例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病人在全身麻醉苏醒期最关心的问题是手术是否成功,最不舒适的感觉是伤口疼痛、口干及咽痛。[结论]在护理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的过程中,护士要多与病人交流,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为病人提供个性化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全身麻醉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病人麻醉苏醒期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插管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RAS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护理,ERAS组采用基于ERAS理念下的麻醉复苏期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相关临床指标。[结果]ERAS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等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ERAS理念的麻醉复苏护理可缩短病人拔管时间以及病人定向力恢复时间等,有效减少病人在复苏期间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李颖  段立静  田鸣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481-3482
目的分析47例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后患者发生低氧血症,严重低血压、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呼吸循环等异常生命体征变化的原因和评价护理防治低氧血症的效果。方法通过2008-01-01-2009-10-31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恢复室(PACU)3 485例全麻术后患者,统计监护期间呼吸循环异常发生率,早期发现低氧血症立即采取护理措施,观察低氧血症的改善情况。结果共有47例患者出现呼吸循环异常,占全麻患者的1.34%。低氧血症(SaO2<90%)有36例,其中11例发生在拔管前,20例发生在拔管后,其中2例需重新气管插管。7例严重低血压,3例高血压,心律失常18例。以上患者除因室颤猝死1例以外,均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及时纠正了呼吸循环异常征象。结论老年患者胸部术后易发生低氧血症和心律失常,密切观察全麻术后恢复早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和血压,及时处理可有效避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