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健康新概念的传播,中药熏蒸以其特有的方式确有的保健与治疗效果及无损伤的特点正日益成为自然疗法的宠儿。中药熏蒸疗法又叫蒸汽疗法、汽浴疗法、中药雾化透皮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理渝骄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相似文献   

2.
"穴位贴敷"一词,首见于《针灸资生经》,属中医外治之法,既可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内治、外治之法在理、方、药等方面相通,仅仅是治疗方法的不同。正如清代集外治法之大成,被后人誉为"外治之宗"的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写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遵此提出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为"内外同治之理"。该理论指出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并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重要原则,根据脏腑-经络系统,选取一定的穴位,并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贴敷治疗,是针灸与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本研究基于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内外同治之理"依次从穴位贴敷疗法的古文献记载、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内外同治之理"的具体内容3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有力证据,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赖善中 《四川中医》1993,11(1):30-31
吴师机《理瀹骈文》云:“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洽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则神奇变幻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不穷。”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可应用临床各科,方法简便,收效迅捷。现就笔者临床应用本法于急症方面的治疗概况分述如下。【肠梗阻】姚××,男,68岁。因腹痛、腹胀、呕吐、大便矢气不通三天,于1990年  相似文献   

4.
前人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也就是说中医药之外治疗法是有特殊价值的一种独特疗法,且有治法简便、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优点。倘适时用之,则疗效立竿见影。现介绍敷脐与敷涌泉穴疗法。  相似文献   

5.
熏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中药加水煎煮,煎好后,使热气蒸腾上熏人体,具有简、便、效、廉、捷等优点。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一书中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的著名论点。周天寒主任医师为重庆市名中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善用“先熏后服疗法”治疗面部疾病。周天寒主任医师将内治外治两法结合,先用中药熏蒸头面部,然后内服该药液,独创“先熏后服疗法”,临床上多有效验。  相似文献   

6.
吴师机《理渝骈文》云:“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则神奇变换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不穷。”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可应用临床各科,方法简便,收效迅捷。现就笔者临床应用本法于急诊方面的治疗概况举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赵富元 《光明中医》2012,27(1):163-164
治疗肛肠疾病有内治法,外治法,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本文所述方法属于外治法,非手术疗法范畴。如熏洗法、热敷法、敷药法、按摩法、灌肠法、栓剂使用等。这些中医药外治方法,在肛肠疾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治疗作用。《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  相似文献   

8.
<正>熏蒸疗法是中医治疗眼病的外治特色之一,其原理在于眼部黏膜中具有丰富的血管,能够充分吸收中药煎剂在雾化状态下转化的药气离子,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追溯至《黄帝内经》有"摩之浴之"之说,《理瀹骈文》中"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有研究表明治疗眼部疾病运用熏蒸疗法,局部组织内所吸收的药物浓度要高于内服吸收的药物浓度,药物直达病所,效专力宏,效如桴鼓。用中药熏蒸眼部可以疏通经络,退红消肿,收泪止  相似文献   

9.
牛淑平  朱长刚 《中医杂志》1998,39(12):759-759
1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吴师机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又说“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强调辨证也是外治疗法的前提和依据,只有明确病变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属性,抓住疾病的本质,把握病证的标本、轻重、缓急,才能正确施治,达到预期效果。如桂枝汤用于治疗伤寒中风;柴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用现代的科学观点对吴师机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指出这一观点的片面所在,提出“外治之理不同于内治之理”的观点,并且还探讨吴师机产生这一观点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1.
药物外治法是将中药制成一定的剂型,用于体表的某一部位,使药物通过肌肤、经络的传导,达到病所,起到治疗作用。历代医家对药物外治法非常重视,不仅为后世创立了外治的理论依据,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说:“就病以治病,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达脏腑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说明外治与内治机理一致,殊途同归。在对患儿的治疗中,因服药困难,采用外治方法,更为便当。笔者近年来,对小儿几种常见病,采用吸、吹、敷、洗等法,疗效较为满意,现录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上尚无成熟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表现以肢端感觉异常,如蚁行感,麻木,针刺样疼痛或烧灼感,袜套样痛觉为主,夜间尤甚。DPN的西医治疗主要是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止痛等。中药熏洗疗法是传统的中医外治方法,依“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而选药制方。  相似文献   

13.
卢国盘  谢孝春 《四川中医》1993,11(10):22-23
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是把新鲜的植物药捣烂或用干药研末加酒、蜜、醋等汁调和敷在脐部,或烫脐、灸脐、在脐部拔罐以治疗某些疾病的外治方法。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就有用盐纳脐中、灸之治疗霍乱的记载,至清代吴师机的《理论骈文》收集脐疗验方达百余种之多,可谓集其大成。吴氏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  相似文献   

14.
试论影响艾灸疗效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灸是以艾叶为原料的灸治疗法 ,其疗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艾灸的疗效 ,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加以研究。1 灸治的刺激量《理瀹骈文》云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也。”故笔者认为艾灸疗法亦应同内服药一样 ,重视“量”的研究。《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旨》云 :“凡灸诸病 ,必火足气到始能愈。”说明灸疗必须要有足够的“灸量” ,即医者应根据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寒热虚实及患者耐受力的大小 ,决定艾灸的刺激量 (如艾炷的大小、壮数、灸治时间的长短等 ) ,使之直达病所 ,“火气充足 ,始能去痼冷疾”(…  相似文献   

15.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中医外治大师的清代医家吴尚先,字师机,对中医外治十分精通。他历经20载,易稿10余次,荟萃外治理论及临床应用经验而编集成的《理瀹骈文》(以下简称《理》),对中医外治、即透皮治疗系统,有着重大贡献。《理》的篇首就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相似文献   

16.
理渝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得,法耳!医理  相似文献   

17.
脐疗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冰  陈以国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2):766-768
脐疗是指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一定剂型填敷脐部 ,利用脐部皮肤结构有利于药物吸收的特点和经穴刺激作用 ,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法。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 ,利用药物对脐的刺激 ,达到行气活血 ,疏通经络 ,调整脏腑功能 ,治疗疾病的目的。脐疗以其简便易操作和疗效显著的特点近些年来在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广泛应用。1 儿 科脐疗法在儿科中因能最好地发挥其特色得到广泛的应用。程玉芳[1] 根据“外治之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这一理论 ,应用中药敷贴脐部治疗儿科部分疾病 ,每获良效。药用 :公丁香、桃…  相似文献   

18.
下肢丹毒是临床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因血分有热,外受火毒,郁阻肌肤而成,大多兼挟湿热,常伴有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临床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原则,中医外治法在丹毒的治疗中有独特的疗效.<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归纳近几年的外治疗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严晓萍  田青 《中国中医急症》2011,(9):1422+1425-1422,1425
本文介绍钟以泽教授使用外用药物治疗急慢性皮肤病的经验。急性皮肤病多因风湿热毒,慢性皮肤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在治疗中既要善于估计全身,又要着重观察局部,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也要注重辨证,首先明辨阴阳,善于抓住主证,专病专方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中医药外治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下称膝痹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临床上多"以痛为腧"进行痛点外敷,并未建立系统的膝骨关节炎外治辨证体系。这不利于提高中医药外治的疗效。膝痹病内治法的辨证(即内治之理)是以气血脏腑、三焦卫气营血等整体辨证为主。然而膝痹病多以局部病变为主,或仅表现为局部病变。故我们认为在指导外治上,应正确理解"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重视发挥局部辨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