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15)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对脊髓灰质炎病毒(PV)进行型内鉴定,并对该方法进行评估。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脊髓灰质炎ITD和VDPV rRT-PCR方法对江西省既往分离的14株脊髓灰质炎毒株和2013年分离的15株脊髓灰质炎毒株进行ITD和VDPVs筛选,并将检测结果与毒株的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TD rRT-PCR的实验结果除1株毒株漏检外,其余与毒株的VP1编码区序列测定结果完全相符,VDPV rRT-PCR的结果与VP1编码区序列测定结果不完全相符,共有14株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类似株被错判为VDPV株,11株Ⅲ型VDPV株错判为疫苗类似株。结论对脊髓灰质炎型内进行rRTPCR鉴定的方法可以替代中和试验的常规检测方法,但不能完全取代测序技术用于脊髓灰质炎VDPV的鉴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的方法鉴别脊灰病毒的疫苗株、野毒株和变异株。方法:RT—PCR—RFLP法进行脊灰型内鉴别。结果:216例AFP病例粪便标本,经鉴定为:脊灰Ⅰ型3株,Ⅱ型12株,Ⅲ型7株,均为疫苗相关株,未发现脊灰野毒株和变异株或衍生株。结论:在省级脊灰实验室建立脊灰型内鉴别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脊灰野病毒和变异株或衍生株的检测速度,更有利于维护无脊灰状态,为该疾病预防控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1年新疆发生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的疫情后,为了缩短检测时限,中国决定从2013年起启用WHO推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新的检测流程》,要求省级脊灰实验室经过培训考核,使用美国CDC研制的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抗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掌握我省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型内抗原特征。方法应用脊灰单克隆抗体(McAb)中和法进行型内抗原分析。结果湖南省1989~1991年有10个地(市)为脊灰Ⅰ型野病毒传播,根据对McAb反应的不同可分为4个类别,以PI—1最多,占77.27%(17/22),抗原性质属类强毒株。结论P1—1型为我省脊灰流行的主要型别,脊灰Ⅱ、Ⅲ型均为疫苗相关株病毒。方法能从抗原表位水平分析研究毒株的性质,鉴别疫苗株和野毒株,具有敏感特异,简单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些年国内外继续使用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发生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及其所引起的VDPV循环(Circulating VDPV,cVDPVs)和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mmunodeficient VDPV,iVDPV)病例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建议我国在实现无脊灰目标后期阶段,应研究制订相应的策略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7,(3)
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oliovirus,PV)检测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确定个体PV感染状况及提供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的实验室诊断依据。PV检测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法、血清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NT)、型内鉴定方法 (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和序列测定分析等。病毒分离法是使用人横纹肌肉瘤(Human rhabdomyosarcoma,RD)细胞和表达人类脊灰病毒受体的小鼠肺细胞系(Mouse cell line expressing the gene for the human cellular receptor for poliovirus,L20B)培养PV并进行分离;NT是用标准抗血清对标本中分离到的病毒株进行中和,从而判断PV的血清型;ITD是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鉴定PV的血清型和基因型;序列测定分析方法是通过软件对PV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其基因突变及流行、进化情况。本文分别从各种方法的背景、原理、类型、技术优点、实验条件和主要影响因素、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综述和比较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对脊灰的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预防医学论坛》1995,(2)
2869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综述〕/王立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卜二刀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同济医科大学一1994.16(6).一279一281 脊髓灰质炎病毒(Pv)是脊髓灰质炎的致病因子。与宿主细胞上特异性的脊灰病毒受体(PvR)结合·是pv感染和致病的第一步。因此.pvR在Pv感染的早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已克隆出pvR eDN入.并对PvR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很多研究。本文对这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2870脊灰病毒分离鉴定中漏检原因及改进措施/李爱英(山西省卫生防疫站).二//疾病监测/《疾病监测》杂志编委会一2994.… 相似文献
9.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从 2 0 0 1年 10月开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髓灰质炎 (脊灰 )实验室 ,增加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从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脊灰病毒进行型内鉴别。 2 0 0 2年6 0 7株单型脊灰病毒的ELISA试验结果是 :5 73株为疫苗相似株 (SL) ,3株为非疫苗相似株 (NSL) ,2 9株为双反应株 (DRV) ,2株为阴性反应株 (NRV)。将ELISA试验结果与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RT PCR RFLP)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仅 2株ELISA试验结果为DRV的脊灰病毒 ,PCR结果为变异株。同样 ,在 33株PCR结果为变异株的脊灰病毒中 ,仅有 2株ELISA试验结果为DRV。由于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 ,它们得出的结论并无很高的一致性。将ELISA试验结果为NSL和DRV、PCR结果为变异株的毒株进行了脊灰病毒全VP1区核苷酸序列分析 ,在ELISA试验结果为DRV和NSL的脊灰病毒的全VP1区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中 ,仅有Ⅰ型脊灰病毒的氨基酸变异位点在已知的SabinⅠ型抗原决定簇位点 1(site 1)内 ,Ⅱ型和Ⅲ型的变异位点均不在其中 ,这一矛盾的结果说明 ,可能在VP1区以外其它编码区的抗原决定簇起到主要作用 ,或者试剂盒本身的检测系统存在某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ELISA试验过程中 ,发现Ⅲ型试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9,(2)
目的对辽宁省2015年首次分离到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DPV)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采集所涉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检测;采集患者粪便标本,用L20B和RD细胞进行脊灰病毒分离;对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进行型内鉴定;对病毒VP1区进行基因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该例AFP患者血清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4、1:4、1:8;患者的9份粪便标本中,2份标本的脊灰病毒分离阳性;阳性分离物的型内鉴定为PVⅡ-SL-Discordant;与Ⅱ型脊灰疫苗株(Sabin株)相比,两毒株VP1区序列核酸变异数分别为21个(2.3%)和22个(2.4%),鉴定为Ⅱ型VDPV。结论该AFP病例未持续排毒,其Ⅱ型VDPV分离株未引起循环。灭活脊灰病毒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需加强脊灰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2.
脊髓灰质炎病毒缺陷型重组载体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琦涵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7,24(5):219-221
第一代脊髓灰质炎病毒重组载体系统由于受到构象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地表达外源抗原,缺陷性重组载体系统则可利用外源基因置换脊髓灰质炎病毒结构蛋白P1编码区而插入较大片的外源基因,因此具有较广阔的前景,其基本原理是以我不基因置换脊髓灰质炎病毒的P1基因,同时以另一途径提供P1结构蛋白,形成缺陷性病毒颗粒,此颗粒可以感染新的细胞,并表达其重组的外源抗原,但不产生感染性病毒颗粒,此系统为利用脊髓灰质炎病毒表达大 相似文献
13.
脊髓灰质炎的实验室诊断,是WHO全球消灭脊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建立起一些新方法以对临床标本进行脊灰病毒(PV)检测,毒株的型内鉴别、PV毒力分析及PV抗体的检测。1新技术方法[1,2]1.1对临床实验标本进行检测的新方法叙述如下[3]1.1.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23年安徽省从1例非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到的2株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的基因型别及特征,探讨其对安徽省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影响。方法 从2023年安徽省报告的1例非AFP病例双份粪便标本中分离脊髓灰质炎病毒(PV),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其进行型内鉴定,通过中和实验获得单型毒株,提取病毒RNA,进行RT-PCR扩增,对VP1区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从1例非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出2株Ⅰ+Ⅲ混合型PV,其中Ⅰ型(2023MYKJH 01-1和2023MYKJH 01-2)分别有13和12个核苷酸变异,变异率分别为1.4%和1.3%,鉴定为Ⅰ型VDPV,与近年来我国其他省份监测到的Ⅰ型VDPV处于不同分支,Ⅲ型为疫苗相似株。后续采集的粪便标本未分离到Ⅰ型VDPV。结论 2023年安徽省检出两株Ⅰ型VDPV的非AFP病例未持续排毒,发生Ⅰ型VDPV循环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17)
目的了解江西省2009年-2014年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分离情况,并分析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相关株的基因特点。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real-time PCR对病毒分离株进行型内鉴定,并且对毒株进行VP1编码区全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09年-2014年,从江西省各地送检的粪便标本中,共检出9例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其有相似的核苷酸序列,其核苷酸序列长度均为906 bp,编码302个氨基酸,同源性为98.6%~99.9%,与SabinⅠ序列相比,共有15个核苷酸突变位点,每株毒株的突变率为0.11%~0.99%。结论 9株均为疫苗相关株,VP1全基因编码区发现有1株Ⅰ型毒株在突变率最高的位点2 795位发生突变,可能引起其毒力回复,应加强对其进一步监测。 相似文献
17.
鉴别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株和疫苗株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研究进展刘巍综述王树声古绍文校自50年代应用脊髓灰质炎病毒(PV)灭活或减毒活疫苗以来,脊髓灰质炎(脊灰)的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为此WHO提出2000年在全球消灭脊灰,我国计划在1995年提前消灭,其... 相似文献
18.
消毒剂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试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消毒剂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试验方法。方法:试验采用细胞感染法,以活细胞染色法(MTT法)和观察细胞病理变化(CPE)法测定中和剂、消毒剂及中和产物对细胞存活性的影响。选择2种常用消毒剂:次氯酸钠和过氧乙酸分别进行悬液定量灭活病毒试验。结果:MTT法测定结果与CPE法观察结果基本一致;过氧乙酸含量为500mg/L作用10min,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灭活指数大于4,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300mg/L作用10min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灭活指数大于4。结论:在预备实验中,MTT法测定中和剂、消毒剂及中和产物对细胞存活性的影响准确可靠;正式试验时,以CPE法观察细胞病理变化更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9.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实现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目标后,已无本土脊灰野病毒的循环,但需维持口服脊灰疫苗(OPV)的高免疫覆盖率.OPV会在少数的服苗者或其接触者中发生与疫苗相关的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现对OPV引发的VAPP发生率、病毒型别分布、人群分布、OPV免疫剂次与VAPP发生的关系等进行综述.世界各地VAPP的发生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美国1/250万(疫苗分发量),英国为1/140万,我国北京、上海市VAPP的发生率分别为1.7/100万和0.52/100万.病毒型别主要为Ⅲ型,其次为Ⅱ型.主要发生在<1岁儿童,且多为首次服苗后.VAPP的发生主要与疫苗毒株抗原漂移、毒力回升和基因重组有关.机体免疫缺陷者更易发生.联合应用OPV与增效型灭活脊灰疫苗(eIPV)或单用eIPV进行免疫是否能有效地减少VAPP的发生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从饮用水、地表水及各种污水中检出肠道病毒、肝炎病毒等,屡有报告[1~4],其中有些报告检出脊髓灰质炎病毒[4].这些病毒在水中比较稳定,对消毒剂的耐力比一般细菌强[5,6],即使存在一个可检出的病毒单位,也有引起人感染的可能性[5,6],尤其是脊髓灰质炎病毒,能引起麻痹症,后果严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