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与咪达唑仑及氯胺酮组合用于小儿基础麻醉的疗效,与传统术前用药加基础麻醉的优劣。方法选择ASAⅠ~Ⅱ级1~6岁择期手术小儿60例随机分成两组(n=30)。A组按传统方法,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1 mg/kg+地西泮0.02 mg/kg,入室前肌注氯胺酮4~8 mg/kg做基础麻醉;B组未用术前药,入室前肌注盐酸戊乙奎醚0.01~0.015 mg/kg+氯胺酮2~2.5 mg/kg+咪达唑仑0.05~0.1 mg/kg(总量<2 mg)。入室后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以丙泊酚6 mg/㎏/h+瑞芬太尼6μg/㎏/h维持至术前5 min停药。观察两组基础麻醉的起效时间、小儿配合度、术中分泌物量以及术中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变化。结果两组镇静、镇痛评分无差异(P>0.05)。B组麻醉后HR明显慢于A组(P<0.05),术毕时两组间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HR明显增快(P<0.05),B组麻醉前后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O2两组间及麻醉前后差异无差异(P>0.05)。B组基础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麻醉后口腔分泌物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与咪达唑仑及氯氨酮组合用于小儿基础麻醉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86年~1990年采用氨胺酮复合麻醉对140例小儿先天性唇裂行修复术,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94例,女46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5岁,唇裂程度以单侧Ⅰ、Ⅱ度为多126例,双侧Ⅲ度合并腭裂14例。手术时间最长170分钟,最短30分钟,绝大部分手术在60分钟内完成。 2 麻醉方法 术前按小儿全麻常规准备,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01~0.02mg/kg。对大部分不能配合的小儿肌注氯胺酮6~10mg/kg作为基础麻醉,本组大部分病例手术时间短,失血少,我们仅输10%葡萄糖5~10ml/kg/h,而手术时间长,失血  相似文献   

3.
病例:男,1岁,体重10kg。因支气管异物2天,拟在氯胺酮麻醉下行异物取出术。查体仅有左肺呼吸音稍弱,无呼吸困难及三凹征。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15mg及苯巴比妥钠15mg。在肌注氯胺酮60mg后,心率120次/分,约5分钟后麻醉平稳,行静脉(手背)穿刺输液,以10~1.5ml/kg持续输入5%葡萄糖生理盐  相似文献   

4.
小儿术前两种不同给药途径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肌注与口服咪唑安定 (MIZ)、氯胺酮 (KET)混合液的临床效应。方法 :ASAⅠ级 ,年龄 2~ 6岁择期手术患儿4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0例。A组术前 3 0min肌注MIZ 0 1mg/kg KET 1mg/kg混合液 ;B组术前 3 0min口服MIZ 0 5mg/kg KET 5mg/kg混合液 ,容量为 0 2 5ml/kg ,用果汁配制。待小儿镇静后行骶管阻滞。观察并记录小儿对两种给药途径的接受程度 ;用药后的HR、RR、SpO2 变化 ;记录用药后的显效时间 ,首次睁眼时间 ;评估用药后小儿的镇静、情绪状态、与家长分离和静脉穿刺时的行为变化以及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A组小儿 10 0 %反对肌注 ,B组 90 %容易接受口服液 ;A组小儿用药后HR、RR均加快 ,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两组用药后行为变化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A组显效时间比B组快 (P <0 0 5 )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两组术前给药方案用于小儿 ,镇静效果良好 ,与肌注途径比较 ,口服给药具有无痛苦、小儿易接受、安全等优点 ,因此更适合于小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胺酮基础麻醉辅助腰麻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60例,氯胺酮5mg/kg肌注,开放静脉通路,左侧卧位,L3~4间隙为穿刺点,消毒铺巾,用25G腰麻穿刺针,经脊柱皮肤正中直入穿刺,见脑脊液回流后,经腰麻针缓慢推注0.5%高比重布比卡因1~1.4ml,注药后迅速改为仰卧位,调节体位把阻滞平面控制在T10以下。患儿平卧15分钟待麻醉平面固定后行手术。术中根据需要静注咪哒唑仑1~2mg或氯胺酮10~20mg。结果麻醉效果优:53例(88.3%);良7例(11.7%)。Ramsay镇静效果Ⅱ~Ⅴ级。手术时间35~180分钟,腰麻后30分钟和手术结束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胺酮基础麻醉辅助腰麻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起效快、镇痛完善、肌松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急症新生儿手术麻醉的安全性。【方法】术前肌注阿托品0.02mg/kg,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4~5mg/kg,内含安定0.2mg/kg,开放静脉。根据病情分别选择气管内麻醉(10例):入室后静注羟基丁酸钠(r-OH)80~100mg/kg,10min后气管插管。术中间断加注氯胺酮、POH维持麻醉。复合组(15例):选择L1~2或b3~4间向头或尾端行硬膜外穿刺,分别向上或向下置管2cm,注0.5%~0.66%利多卡因(6mg/kg) 0.1%丁卡因(1mg/kg) 1:20万肾上腺素混合液分次注入。术中间隔50~60min,追注首次剂量的1/2~2/3。静脉麻醉组(10例):以肌注氯胺酮为主辅以亚冬眠合剂。术中监测: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呼吸、血压、体温及尿量。[结果]35例患儿麻醉全部获得成功,无一例死亡。【结论】麻醉方式的正确选择和术中各项指标的严密监测,可提高危重新生儿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我院1987年6~12月应用ACOMA FO—20S型麻醉机,用安氟醚、氧化亚氮吸入和1%普鲁卡因静滴复合麻醉施小儿手术15例。初步观察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5~14岁。体重16~42kg。手术时间1小时4分~6小时28分。胸部手术2例,腹部手术13例。方法与观察:术前30分肌注安定0.2~0.3mg/kg,阿托品0.01~0.02mg/kg。哭闹者先肌注1%氯胺酮4~5mg/kg。硫喷妥钠、司可林静注速插3例;γ—羟基丁酸钠、氯胺酮和司可林速插7例;氯胺酮、司可林速插3例;γ—羟基丁酸钠、氯胺酮静注慢插2例。插管前均用2%利多卡因咽喉部表面麻醉。气管内插管后即行控制呼吸。半紧闭吸入安氟醚、N_2O,静滴普鲁卡因复合液(1%普鲁卡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芬太尼加异丙酚与氯胺酮加羟丁酸钠用于小儿各类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患儿 6 0例 ,随机分为两组 ,A组 (n =31 )用芬太尼 2 μg/kg、阿曲库铵 0 .5mg/kg、异丙酚 2~ 3mg/kg静注诱导插管 ,然后微泵持续注射异丙酚 1 0~ 1 2mg/ (kg·h)维持 ,30~ 4 5min间断静注阿曲库铵 0 .2 5~ 0 .5mg/kg ,根据患儿的麻醉深度作调整。B组 (n =2 9)静注氯胺酮 1~ 1 .5mg/kg、羟丁酸钠 80mg/kg、阿曲库铵 0 .5mg/kg作诱导插管 ,用微泵 0 .36~ 0 .6mg/ (kg·h)速率输注氯胺酮维持 ,酌情追加羟丁酸钠 ,间断给予肌松剂。分别记录两组病例在用药前后的心率 (HR)、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血氧饱和度、麻醉效果、停药后苏醒时间、手术结束至导管拔除时间、苏醒后再入睡等情况。结果A组病例麻醉效果良好 ,但诱导后SBP、DBP、HR降低 ;B组用药后HR增快 ,术中肢体有不自主的躁动现象 ,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延长。结论芬太尼加异丙酚用于小儿各类手术 ,麻醉效果好 ,与氯胺酮加羟丁酸钠相比 ,麻醉效果确切 ,可控性强 ,苏醒迅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应用于小儿眼科手术麻醉时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及麻醉恢复情况,并与单纯氯胺酮作比较,探讨一种较为理想的复合用药方法。方法择期行眼科手术的患儿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0例,肌注氯胺酮6.0~8.0mg/kg,术中酌情静脉追加氯胺酮1.0~2.0mg·kg-1/次;B组20例,肌注氯胺酮2.0~3.0mg/kg,并于手术开始前2min静脉注射丙泊酚1mg/kg,后以氯胺酮1.5~2.5mg/(kg·h)和丙泊酚6~10mg/(kg·h)持续静脉微泵输注,术毕前5min同时停用。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RR及SPO2的变化,并记录氯胺酮的用量、术后的清醒情况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A组患儿的MAP、HR在手术开始后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B组患儿在手术开始时MAP和HR较基础值稍有增加(P<0.05),但术中渐降至术前水平或稍低,并保持平稳至术毕;两组患儿的SPO2和RR与基础值相比无显著差异。B组术中氯胺酮的用量和清醒时间明显少于A组,呼吸抑制和术后呕吐发生率亦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与单纯氯胺酮相比,丙泊酚复合氯胺酮能更好的保持呼吸循环稳定,缩短术后清醒时间,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是一种较理想的小儿眼科手术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预注射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对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年龄1~7岁.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为5%七氟烷吸入复合芬太尼3μg/kg及维库溴铵0.15 mg/kg静注,气管插管后K组静注氯胺酮(0.5 mg/kg)10 mL,F组静注氟比洛芬酯(1 mg/kg)10mL,C组静注生理盐水10 mL,术中持续吸入2%~2.5%七氟烷维持麻醉,切皮前追加芬太尼2μg/kg,手术结束立即停止吸入七氟烷,符合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K组和F组苏醒期躁动率均明显低于C组(5%:30%:65%,P<0.05),与F组相比,K组苏醒期蹂动率更低(P<0.05);K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但3组患儿转出PACU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预注射氯胺酮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均可降低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但预注射氯胺酮后效果更好,对提高小儿七氟烷麻醉围术期安全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慧 《临床医学》2008,28(3):77-78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和氯胺酮联合用药对小儿短小手术术后苏醒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并与单纯用氯胺酮作比较.方法 选择2~6岁择期下腹部会阴手术的患儿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Ⅰ组:氯胺酮4~6 mg/kg,肌肉注射;Ⅱ组:咪唑安定0.1 mg/kg 氯胺酮2 mg/kg,肌肉注射,入睡后行骶管阻滞麻醉,观察其苏醒时间和苏醒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苏醒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P<0.05);苏醒期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Ⅰ组明显多于Ⅱ组(P<0.05).结论 小剂量咪唑安定和氯胺酮联合用药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用于短小手术术后苏醒快.苏醒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由于氯胺酮麻醉存在许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所以,临床上常采取复合用药的方法以减少或避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从1988年11月以来采取氯胺酮、海俄辛、利多卡因复合用于小儿麻醉收到了较好的成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配方和用药 配方为氯胺酮0.1、海俄辛0.3mg、2%利多卡因5ml(即0.1)混合抽注(即每单元8ml)。小儿勿需用术前药阿托品,首剂按0.3~0.4ml/kg计算,年长儿偏下限,年幼儿取上限;追加剂量为首剂的1/2~2/3。  相似文献   

13.
我院 1990~ 2 0 0 0年共实施 4 6 3例唇腭裂手术 ,现将发生并发症有关问题探讨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 4 6 3例中 ,男 2 70例 ,女 193例 ,年龄 1月龄~13岁 ,同时行唇腭裂修复术者有 5 6例。术前检查除个别患者发育较差 ,其他均无严重病患 ,全部均恢复良好出院。1.2 方法 术前 30 min常规肌注苯巴比妥钠 2 mg/kg(半岁以内小儿不用 ) ,阿托品 0 .0 1~ 0 .0 2 mg/kg,不合作者肌注氯胺酮 5 mg/kg入室 ,单纯唇裂手术应用氯胺酮 ,r-羟基丁酸钠维持麻醉 ,腭裂手术全麻诱导多数用 r-羟基丁酸钠 70 mg/kg,咽喉丁卡因表面麻醉诱导插…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短小手术患者100例,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组(PK组)各50例。入室后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 mg/kg,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氯胺酮1~2 mg/kg,术中维持:K组用氯胺酮0.5 mg/(kg.h)持续输入至术毕,PK组用异丙酚4~5 mg/(kg.h)、氯胺酮0.5 mg/(kg.h)持续输入至术毕,观察相关指标。结果K组术中及术毕至苏醒期BP、HR明显升高(P<0.05);术中需要追加氯胺酮者K组15例,PK组4例;清醒时间K组(15±7)分钟,PK组(11±5)分钟;K组有2例出现苏醒期躁动。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术中更平稳,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丙泊酚联合应用氯胺酮或芬太尼麻醉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工流产术时丙泊酚联合应用氯胺酮或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 :30 0例ASAI级行人工流产术患者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0 0例。A组 0 .9%生理盐水 10ml 丙泊酚 1.5~ 2mg/kg麻醉 ;B组静注氯胺酮0 .2mg/kg 丙泊酚 1.5~ 2mg/kg ;C组静注芬太尼 2mg/kg 丙泊酚 1.5~ 2mg/kg。结果 :麻醉起效、维持及苏醒时间 3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 ,麻醉后心率 (HR)和无创平均动脉 (MAP) ,B、C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A组则明显升高 (P <0 .0 1) ,脉搏氧饱和度 (SpO2 )则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麻醉效果达优良者B、C组明显多于A组 ,其中A组有 12例效果为差级 ,需追加异丙酚 1mg/kg后完成手术。结论 :丙泊酚联合应用氯胺酮或芬太尼较单用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乳房纤维痛切除手术麻醉中应用氯胺酮 -异丙酚微泵静注 ,效果较好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 ASA - 级女性乳房纤维瘤患者 5 2例 ,年龄 18~ 5 3岁 ,无循环、呼吸、内分泌系统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氯胺酮 -异丙酚组 (K- P组 )和芬太尼 -异丙酚组 (F- P组 ) ,每组2 6例 ,手术时间为 2 0~ 40 min。1.2 方法 术前 0 .5 h肌注安定 10 mg,阿托品 0 .5 mg。 K- P组诱导用氯胺酮 1mg/kg,异丙酚 2 mg/kg,F- P组诱导用芬太尼 5 μg/kg,异丙酚 2 mg/kg,均在 30 s内匀速静注 ,术中依患者对手术刺激反应时调整速度 ,术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与单纯氯胺酮麻醉在小儿中小手术中对呼吸循环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30例中小手术患儿分成两组:异丙酚-氯胺酮(PK)组15例,术中异丙酚4~6mg/(kg.h)与氯胺酮2~3mg/(kg.h)混合液持续静脉泵入;氯胺酮(K)组15例,术中氯胺酮1~2mg/(kg.h)间断静脉注射。结果术中PK组循环功能较K组稳定,术中发生肢体不自主运动及眼球震颤较K组少;PK组术中氯胺酮用量、术后恢复时间与K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能使小儿中小手术麻醉更平稳、术后苏醒更快,更适合于小儿中小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乳腺瘤切除术中3种不同剂量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此类手术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的最佳剂量。方法153例ASAⅠ~Ⅱ级乳腺瘤患者分为3组,氯胺酮用量分别为A组(51例)0.5mg/kg、B组(51例)0.8mg/kg、C组(51例)1mg/kg,3组麻醉中均辅用相同剂量的丙泊酚、咪唑安定和芬太尼。术中监测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监护(ECG),比较术中患者呼吸、循环稳定性及麻醉清醒时间与不良反应。结果A、B组切皮后5分钟和10分钟的SBP、MBP、HR及术后清醒时间、质量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胺酮0.5mg/kg及0.8mg/kg复合丙泊酚、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乳腺瘤切除术,不良反应小,麻醉效果确切,清醒时间短,质量高,更适合临床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20例小儿心跳骤停病人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0.01mg/kg)与4例用大剂量肾上腺素(0.2mg/kg)的临床效应。结果:常规量组 CPR 开始时间平均4分钟,首次用药时间平均5分钟,做了进一步生命支持。按每5分钟一次,三次静注肾上腺素0.01mg/kg、碳酸氢钠1mEq/kg。心脏无收缩或心动过缓者,初次用药5分钟后追加0.02mg/kg 阿托品。结果全部20例恢复了  相似文献   

20.
选用静脉和肌肉给药两种方法。静注氯胺酮麻醉剂量1~2 mg/kg体重,肌注5~10mg/kg 体重,静注1~2分钟,肌注3~5分钟,即可开始手术。术中一般追加1~3次。术中心率增加20~30次/分,有自主呼吸,两眼凝视。手术时间最长45分钟,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