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Isaacs于1957年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的[1].干扰素是病毒感染机体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机体抗病毒感染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种免疫因子,IFN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功能.干扰素抗病毒效应往往早于特异的机体免疫反应,可有效地限制病毒复制,并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是世界范围内许可的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肿瘤和免疫紊乱的药物.一方面,干扰素可有效抑制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在宿主抗病毒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病毒也进化出相应的机制以对抗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从而成功侵染宿主并维持长期感染状态.鉴于此,本研究就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及病毒对干扰素效应的逃逸机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1957年,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的Isancs和Lin-denman在研究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一种可溶性物质,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物质能够抑制多种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于是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n,IFN)。IFN是在干扰素诱导素作用下,由细胞的基因控制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反应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人淋巴细胞与羊膜FL细胞之间干扰素介导的抗病毒活性转移的机理。受者FL细胞表达的抗病毒转移活性具有下述特征:1.用放线菌素D抑制FL细胞的RNA合成,能抑制抗病毒活性的表达;2.共同培养中存在的抗2-5_P_3A_3抗体不干扰细胞间抗病毒活性的转移;3.FL细胞膜上干扰素受体用植物血凝素封闭后,不影响抗病毒活性转移的表达。因此,我们认为,淋巴细胞膜上干扰素活化的第二信使分子可能是在细胞之间传递干扰素信息的重要效应物质。  相似文献   

4.
1957年,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的Isancs和Lind-enman在研究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一种可溶性物质.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物质能够抑制多种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于是将其命名为干扰素(intefferon)。随着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对于干扰素的认识不断加深。干扰素除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还发现其有抑制细胞分裂(特别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免疫调节等功能.预示着干扰素作为一种生物活性蛋白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序言 Rous和Murphy等曾将Rous肉瘤组织及上清液接种至鸡胚胚膜及胚内,引起肝,心,胃及胸腔壁长瘤及肝脏出血。以后Keogh报导Rous肉瘤活细胞于接种至鸡胚尿囊绒毛膜(CAM)后引起肝及肺产生大小瘤块;Okar-Blom及Karnofsky等分别将病毒注入胚膜均能引起胚胎肝脏出血;Duran-Reynals指出Rous病毒引起的鸡的出血病变率较成鸡为高,并认为引起出血的原因是血管内皮细胞遭受破坏和在以后出现血  相似文献   

6.
Ⅰ型干扰素及其在抗病毒和抗细菌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在流感病毒感染的鸡细胞中,一种细胞分泌物质可调节鸡细胞的抗病毒状态,这种物质被命名为干扰素(IFN)。Ⅰ型干扰素是第一种被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干扰病毒的复制而得名。干扰素的发现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重视。干扰素分为Ⅰ型和Ⅱ型两大类,Ⅱ型干扰素只有IFN-γ;Ⅰ型干扰素则包含多个种类,其中,IFN-α是一个大家族,目前已发现十多种亚型,  相似文献   

7.
一、序言利用鸡胚尿囊绒毛膜(CAM)繁殖Rous肉瘤病毒和作生物学分析过去已累积了不少资料。Murphy和Rous第一个将Rous肉瘤组织及上清液接种至鸡胚胚膜和胚内,发现病毒主要作用于中胚层细胞而引起瘤性生长。以后Keogh报导以Rous肉瘤活细胞匀浆及其上清液分别接种于CAM,在第四天引起CAM出现病变,在第七天长成瘤块,指出Rous病毒较一般传染性病毒的潜伏期为长。Harris,Lo,Groupe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 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 1,ICAM 1)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鸡胚尿囊绒毛膜 (chorioallantoicmembrane ,CAM)法进行在体血管生成实验。 结果  1 10d鸡胚的尿囊绒毛膜经ICAM 1作用 3d后 ,明胶海绵周围放射状走行的微血管非常明显 ,似车辐 ,显微镜下明胶海绵内有垂直长入的微血管 ,明胶海绵周边CAM间充质内微血管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 (P <0 0 1)。 2 6d鸡胚的尿囊绒毛膜经Anti ICAM 1作用 3d后 ,明胶海绵周围放射状走行的微血管极不明显 ,显微镜下明胶海绵内几乎没有新生的微血管 ,明胶海绵周边CAM间充质内微血管数目显著少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结果提示 1 ICAM 1有诱导微血管生成的作用 ;2 ICAM 1参与胚胎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与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Isaacs和Lindemnann发现了干扰素(IFN),认为干扰素是细胞对病毒感染应答中所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物质。这种最初发现的干扰素对酸稳定,现称为Ⅰ(经典)型干扰素。后来大量实验表明,干扰素并不一定和病毒感染直接有关,许多非病毒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对人RPMI-8226细胞诱导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青蒿琥酯对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体内血管生长实验,观察青蒿琥酯对RPMI-8226细胞诱导体内血管生成的影响;免疫蛋白印迹检测鸡胚绒毛尿囊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紧张素1(Ang-1)含量的表达变化。结果:青蒿琥酯以时间、剂量依赖方式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24h和48h后,其IC50值分别为(36.33±2.65)μmol/L和(14.31±3.28)μmol/L。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体内血管生长实验中,经3、6、12μmol/L青蒿琥酯处理后,与单纯RPMI-8226细胞组比较,新生血管数目分别减少21.9%、38.2%和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鸡胚绒毛尿囊膜内VEGF含量分别显著下降22.2%、34.2%和52.6%;Ang-1蛋白表达量分别显著下降15.6%、24.2%和39.6%。结论:青蒿琥酯具有抑制RPMI-8226细胞诱导血管新生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下调RPMI-8226细胞的VEGF和Ang-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新一代重组人内皮抑素(rhED)的复性方案并检测其抗血管生成活性。方法用6 mol/L盐酸胍溶解rhED包涵体后,用稀释法与透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复性,优化最适复性条件。复性结束后用阳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并用rhED特异性单抗和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检测复性后蛋白的活性。结果通过优化复性条件,rhED的复性率可达到46%。复性、纯化后的rhED能与rhED特异性单抗反应,并在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中显示出抑制血管生长的活性。结论提高rhED复性率的复性条件可极大地促进新一代rhED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克隆诱变的人内皮抑素(human endostatin,hES)氨基端基因,并检测其活性。方法双酶切已诱变的人内皮抑素基因,电泳回收氨基端片段,与质粒pTYB-2重组,转化E.coli BL-21(DE3)。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实验,MTT实验,HE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重组小分子人内皮抑素对新生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基因重组小分子内皮抑素对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和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存在量效关系;作用24h后,观察到细胞凋亡现象;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数增加。结论成功构建了人内皮抑素氨基端基因工程菌,得到了具有生物活性的氨基端小分子内皮抑素,为便利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TRIM(tripartite motif)蛋白是一类含有RING结构域的蛋白质,在人类中发现超过70种,还有许多新成员正在研究中.这类蛋白除了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发育、形态发生和细胞凋亡.也在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和抗病毒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TRIM25能够泛素化病毒RNA受体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Ⅰ)的N末端,这种改变能够激活RIG-Ⅰ与其下游配体结合参与线粒体抗病毒信号通路(MAVS).这个过程直接引起I型干扰素(IFN)的产生从而抑制病毒复制.近来的研究发现甲型流感病毒能够靶向结合TRIM25,使其抗病毒的功能失效从而抑制宿主的干扰素活性.本文对TRIM蛋白在抗病毒防御机制中的功能以及一种流感病毒通过靶向结合某种TRIM蛋白而产生的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在微血管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胚的绒毛尿囊膜薄膜(CAM),作为胚胎的呼吸器官,在第4天和第5天的胚胎发展期间由被膜尿囊内脏中胚层和绒毛膜中胚层融合而成[1]。CAM是鸡胚孵化至第19天的(总期间21天)气体交换的呼吸器官,是具有丰富血管的薄膜。CAM微循环具有连续的微血管分叉状扩张[1],在生理状态下,承担适应发育中的胚胎氧需求。鸡胚CAM血管系统的发育既复杂又高度程序化。CAM血管生长于正常的鸡胚发育期间,经观察大体上经过早、中和晚三期:早期(从第5天到第7天)通过毛细血管以“出芽”方式生长;中期(从第8天到第12天)是普遍的吸收式微血管的生长,毛细血管内壁内…  相似文献   

15.
MxA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xA蛋白是Ⅰ型干扰素(α/β)诱导产生的分布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对粘液病毒、副粘液病毒、布尼亚病毒、棒状病毒、囊膜(外衣)病毒、小RNA病毒及乙肝病毒均有敏感的抗病毒活性.本文论述了MxA蛋白的结构和抗病毒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MxA蛋白表达与肾综合症出血热、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MxA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慢性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反应性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可做为一个可靠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诱导抗病毒蛋白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干扰素的研究是从发现病毒间的干扰现象开始的。对干扰素分类、受体、信号转导及抗病毒活性表达作用机理的了解,为临床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近年国内外有关人体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疗效关系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现将其中有关干扰素诱导抗病毒蛋白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干扰素的研究是从发现病毒间的干扰现象开始的。对干扰素分类、受体、信号转导及抗病毒活性表达作用机理的了解,为临床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近年国内外有关人体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疗效关系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现将其中有关干扰素诱导抗病毒蛋白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外泌体(exosomes)是由细胞释放至胞外的膜性囊泡,直径40~100nm。外泌体可介导细胞间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外泌体既可传递病毒核酸、RNA和蛋白质,又可传递抗病毒分子引起免疫应答。通过对外泌体的深入研究,可在病毒感染临床治疗中提供新前景。  相似文献   

19.
免疫调节中白细胞介素2和γ-干扰素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组除掉对病毒感染起保护作用尚具备多种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其中免疫干扰素(IFN_γ)不仅能影响包括抗病毒、细胞生长、分化等方面的细胞功能,而且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如促进mRNA合成,促进Ⅰ类和Ⅱ类  相似文献   

20.
MxA蛋白是Ⅰ型干扰素(α/β)诱导产生的分布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对粘液病毒、副粘液病毒、布尼亚病毒、棒状病毒、囊膜(外衣)病毒、小RNA病毒及乙肝病毒均有敏感的抗病毒活性。本文论述了MxA蛋白的结构和抗病毒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MxA蛋白表达与肾综合症出血热、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MxA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慢性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反应性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可做为一个可靠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