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37例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治疗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儿童AP的病因:病因不明(即特发性胰腺炎)13例(35.13%),继发于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导化疗13例(35.13%)、服用抗癫痫药物德巴金1例(2.7%);流行性腮腺炎并发AP5例(13.51%)、过敏性紫癜并发AP2例(5.40%);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2例(5.40%),胆总管囊肿并发AP1例(2.7%)。临床分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31(83.78%)例,重型急性胰腺炎(SAP)6(16.21%)例。临床表现以突然腹痛、呕吐、发热为主;血淀粉酶升高37例(100%)。本组治疗方法采用内科治疗,其中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应用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救治成功。【转归】2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2例死亡。其余均治愈。【结论】①本组儿童AP的病因以特发性及药物诱发为主,大部分患儿胰腺病变较轻,预后良好。②本组患儿B超检查发现异常阳性率较低;CT和MR检查发现异常阳性率较高,对于AP诊断和临床分型很有价值。③CVVH是治疗SAP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收治的27例小儿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呕吐、腹痛、发热是小儿急性胰腺炎症状;血、尿淀粉酶均显著升高;腹部超声显像率为33.3%,而同期腹部CT显像率为83.3%;病毒感染(40.7%)和胆源性疾病是小儿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结论:小儿急性胰腺炎与成人相比临床特征和病因有差异,早期保守治疗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晶  徐樨巍  丁召路  于飞鸿  王国丽 《医学综述》2011,17(18):2838-2840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以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1例急性胰腺炎患儿,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诊治过程。结果感染(35.29%)和胆管病变(25.49%)为AP的主要病因,其次病因不明占21.57%。经内科保守治疗,47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均治愈;2例重型急性胰腺炎(SAP)好转出院;2例SAP(1例合并胆结石和1例合并胆总管囊肿)经手术加内科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小儿AP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临床医师应给予充分重视。SAP延误诊断和治疗后果严重,临床医师应掌握对SAP早期诊断的指标,以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类常见的急腹症,主要症状为急性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在儿童发病较少,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1].我院肝胆和小儿外科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急性胰腺炎患儿48例,现回顾分析其诊断和治疗,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急性胰腺炎患儿48例,因各种原因引起腹痛而到院就诊,发现血尿淀粉酶升高,除外阑尾炎、肠梗阻等外科急腹症后,以急性胰腺炎急诊收入本院肝胆和小儿外科住院治疗.其中女性17例,男性31例,年龄4~14岁,起病时间6h至2d.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腹痛,以上腹痛为主,但年龄小的患儿可能表述不清,而诉全腹痛;明显的呕吐及腹胀、发热等;原发有胆道疾患的还可能发现黄疸.临床辅助检查血淀粉酶升高3倍以上,尿淀粉酶升高,白细胞升高(> 10.0×109/L).B超发现胰腺增大,甚至有胰管扩张、胰周积液、腹腔积液等.分析患儿病因:胆道疾患20例,饮食原因13例,腹部外伤3例,腹部手术后2例,原因不明(特发性)10例.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以下简称AP)为常见急腹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不同程度的剧烈腹疼及黄疸伴体温升高等.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升高.CT可协助临床诊断,了解病变程度及有无并发症,以指导治疗.笔者收集了29例临床证实的AP病例,探讨CT对AP的诊断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兰君  胡海峰 《海南医学》2009,20(10):58-59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AH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8年9月住院收治的231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按病因分类,胆源性130例,酒精性28例,原因未明52例,AHP 14例(9.1%)。选取AHP和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着重对AHP与胆源性AP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AHP患者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胆源性AP,易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休克、胸腹腔积液,血淀粉酶低于胆源性AP。结论AHP患者血甘油三酯高,常不伴血淀粉酶的显著升高,病情重,诊治早期应警惕重症化倾向,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7.
患儿,女,11岁,因腹痛6 d于2015年10月11日就诊.患者于2015年9月15日起出现腹痛,以脐周及上腹部为主,呈阵发性胀痛,无向远处放射,伴有呕吐,与进食无关,在外院行CT、血淀粉酶检查,诊断"急性胰腺炎(AP)",住院治疗11 d好转出院.本次就诊查血淀粉酶持续高水平,考虑胰腺炎收入院.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胰腺形态正常.MRCP检查提示:胆囊结石;胆源性胰腺炎待排.入院后予解痉、补液等处理,临床症状好转出院.第一、二次住院无查血脂.考虑AP可能与胆囊结石相关.2015年10月29日患儿因进食鱼汤后出现剧烈腹痛,伴呕吐、反应差,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反应差,极度疲惫,至本院急诊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8.
急性胰腺炎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各项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0月~2005年10月间64例急性胰腺炎病例资料。结果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主要病因是胆道疾病(29例,占45.3%),基本上首发症状为腹痛,血淀粉酶波动于27~5327U/L,并发肝功能损害24例,肾功能损害22例,治愈58例,好转5例,死亡1例。结论重视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各项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发病特点,总结诊治方法。方法:对本院2013年2月-2013年10月确诊收治的74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主要部位为脐周痛(67.45%)和右下腹痛(26.7%),多为阵发性腹痛,间歇期如常。男性患儿略多与女性,年龄以4-7岁为主,多数患儿腹痛前有发热、咳嗽、腹泻、呕吐等症状,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并发于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发热、脐周及右下腹痛是其常见表现,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确诊,预后良好,但应与阑尾炎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IM)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归纳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发热(100%),咽峡炎52例(86.7%),颈淋巴结肿大56例(93.3%),肝脾肿大51例(85.0%),部分患儿表现皮疹29例(48.3%),眼睑浮肿32例(53.3%),鼻阻31例(51.7%),腹痛13例(21.7%),咳嗽29例(48.3%)。白细胞及变异淋巴细胞在2~3周升高明显,表现典型。3d后测定EBV-VCA-IgM阳性率高。结论:IM临床表现多样,要动态观察,综合判断,结合变异淋巴细胞及EBV-VCA-IgM出现时间有选择性的检查,才能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蒋剑明  王向东  刘斌  梁浩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11):1067-1068,1076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8年来我院确诊的27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均有胃肠道症状,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22例(81.4%),临床表现腹痛24例(88.8%)、腹泻13例(48.1%)、恶心、呕吐11例(40.7%)、腹水4例(14.9%),黏膜型21例(77.7%)。结论外周血和腹水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高脂血症(HL)、急性胰腺炎(AP)的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我院诊治的8例DKA合并HL、AP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特点。结果:除DKA临床特点外,均为中青年,均腹痛,入院均有HL。其中甘油三脂(TG)≥11.3mmol/L7例(6.54~29mmol/L),未服降脂药,治疗后TG均下降(2.12~6.13mmol/L),入院时血淀粉酶(Ams)超正常值3倍2例,入院后3例,尿Ams则分别为2例和4例,3例血和尿Ams一直正常,5例B超正常,8例胰腺CT均有AP改变,治疗以禁食、纠正DKA为基础结合胃肠减压、质子泵抑制剂、6例生长抑素持续静滴。结论:(1)高脂血症可能是DKA并发AP的原因之一。(2)腹痛者,需警惕DKA、AP并存,应常规及动态测定血、尿Ams、TG。(3)TG≥11.3mmol/L者,即使血、尿Ams正常,B超阴性,仍需胰腺CT检查。(4)DKA伴AP时,除诊治DKA外,还应积极治疗AP,早期用生长抑素能缩短治愈时间。(5)胰岛素泵(CSII)治疗DKA者血糖达标、尿酮转阴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先天性梅毒脏器损害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疗水平.方法 对2011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24例早期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24例患儿中,皮肤损害者15例(63%),肝脏损害者14例(58%),血液系统损害者11例(46%),肺脏损害者7例(29%),消化系统损害者6例(25%),心脏损害者3例(12%),肌肉骨骼损害者2例(8%),神经系统损害者2例(8%),多脏器损害者19例(79%).结论 早期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可引起多个脏器损害,对不明原因的皮疹、肝功损害、贫血、发热、腹胀等临床表现的小儿应引起重视,及时进行筛查先天性梅毒,以利于该病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乳酸脱氢酶(LDH)联合检测在儿童急性胰腺炎(A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78例确诊为AP的患儿(AP组)和同期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门诊留观患儿78例作对照(对照组),于发病6、36 h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CRP、PCT及LDH水平,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病6 h,AP组患儿血清PC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LDH水平虽然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6 h,AP组患儿血清CRP、PCT及LDH水平均高于发病6 h和对照组,且其增值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6 h时联合检测血清PCT、CRP、LDH水平对诊断AP的敏感性(90.2%)高于发病6 h(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CRP、PCT及LDH水平对儿童AP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洲婴幼儿恶性疟疾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其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恶性疟疾65例(其中脑型疟19例)住院婴幼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恶性疟疾婴幼儿的血涂片均见到恶性疟原虫;临床表现以发热(100%),呕吐32例(49.2%),腹泻23例(36.9%),咳嗽27例(41.5%),抽搐12例(18.5%),意识障碍19例(29.1%),贫血52例(80.0%),脾肿大46例(71.6%),肝肿大41例(63.1%),脑膜刺激征19例(29.1%)。65例均接受青蒿琥酯抗疟的综合治疗,治愈60例,死亡5例。结论婴幼儿恶性疟疾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且不够典型,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青蒿琥酯是治疗疟疾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急性胰腺炎6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国 《吉林医学》2010,(35):6435-6437
目的:初步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可能病因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SLE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6例。观察其临床表型、生化检查、影像及免疫学等检查,并复习主要的文献。结果:SLE患者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以腹痛、恶心、呕吐、中上腹压痛反跳痛为主,血、尿淀粉酶升高,自身抗体阳性,影像学检查胰腺增大表现,常伴血液系统损害,低补体血症。急性轻型胰腺炎3例,重型胰腺炎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中到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痊愈4例,1例并发狼疮脑病、脑白质病变遗留智力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1例并发颅内新型隐球菌感染后死亡。结论:急性胰腺炎是SLE病情活动的表现与激素无明显关系,常伴其他系统损害,病情恢复较慢,合并颅内病变预后差,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胰腺外伤12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性胰腺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126例闭合性胰腺外伤的病例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126例中,105例予手术治疗,治愈91例(86.7%),95%可信区间为80%~93%,死亡14例(13.3%),95%可信区间为5.61%~16.59%,89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56例受伤后6~48h动态测定血、尿淀粉酶,41例呈升高趋势.术前98例行B超检查,发现胰腺外伤32例,经CT检查47例,发现胰腺外伤29例.11例病情较轻者,未合并其他脏器损伤者,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胰腺外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结合病史、淀粉酶、B超及CT有助于早期诊断,特别是受伤后6~48h动态测定淀粉酶呈升高趋势,有较高价值.术中探查胰腺仍是诊断胰腺损伤最可靠方法,同时应注意胰腺外伤多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总结15例重症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7月本院儿科住院的15例重症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5例患者中,男12例,女3例;发病年龄6-52个月:其中≤1岁者4例,1-3岁者9例,3-5岁者2例,平均21个月。治愈好转11例,死亡4例(26.7%)。(2)15例危重型患儿在起病0-3 d内以精神萎靡、呕吐、惊跳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生率分别为100%、73.0%、86.7%;在起病3-5 d内以循环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抽搐、死亡为主要病情改变,发生率分别是85.7%、42.9%、50.0%、21.4%。(3)死亡组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死亡组均明显高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C反应蛋白、肝功能、心肌酶检查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迅猛,死亡率高。精神萎靡、呕吐、惊跳是危重型手足口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可作为早期迅速判断危重病情的指标;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异常增高提示患儿死亡风险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诺沃克样病毒性胃肠炎(GNV)诊断和治疗。方法:2008年2月~2009年7月、2009年12月~2010年2月、2010年6月~2010年8月间,我院对分别接诊100例、51例、108例符合GNV诊断标准的患者259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GNV259例患者,其中误诊81例,误诊率为31.1%。误诊病例:腹痛待查43例(53.3%)、阑尾炎11例(13.6%)、肠痉挛8例(9.8%)、胰腺炎6例(7.4%)、肝炎5例(6.2%)、胆囊炎5例(6.2%)、脑供血不足1例、肠梗阻1例和剖腹探查1例。恶心腹痛259例,其中阵发性腹部绞痛58例(22.4%)、腹泻55例(22.2%)、低热35例(13.5%)、呕吐14例(5.4%)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3例(5.02%)。结论:以流行病学所提供的资料表明,该病从2008~2010年3年之中连续流行3次,推测今后还有发生流行的可能。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可以对GNV做出正确诊断。GNV误诊病例繁多,几乎遍及腹部每个脏器,结果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甲氧氯普胺对解除恶心、腹痛尤其对痉挛性腹痛有特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