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以往常用静脉滴注溶栓剂的方法 ,小剂量效果不明显 ,加大剂量又易导致出血。介入溶栓、血栓清除、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介入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 ,对治疗本病和防止肺栓塞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报道 15 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处理 ,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 15 6例中男性 71例 ,女性 85例。年龄 33~ 82岁 ,平均 5 7岁。病程 1d - 4 .5年 ,其中 1周 - 2月 10 6例 ,占 6 8%。全部病例均经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或静脉造影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配合及效果。方法:对2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术及导管腔内溶栓治疗,对其进行术前护理及溶栓中的观察与护理。结果:25例下腔静脉置入加导管内溶栓治疗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临床症状减轻,患肢肿胀消退,阻塞段血管再通,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术和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12月我科对1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经静脉置入溶栓导管,用尿激酶对髂、股静脉进行持续溶栓治疗,必要时配合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结果 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过介入治疗,114例症状完全缓解,另6例症状明显减轻。结论经静脉置管持续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科于1998~2003年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40~73岁。其中胭静脉以上血栓形成者4例,胭静脉以下血栓形成者19例,血栓形成病程为2~10d,其中左下肢22例,双下肢1例,均以下肢肿胀、疼痛、持续加重就诊。全部经彩色B超及下肢顺行性静脉造影确诊。  相似文献   

5.
张现嵩 《当代医学》2010,16(11):142-143
目的探索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方法收治1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72例患者实施了介入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年,72例患者中,痊愈63例,痊愈率87.5%,无明显好转2例,无明显好转率为2.7%,留有后遗症7例,后遗症发生率9.72%。结论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孕产妇在怀孕后期,尤其是围产期由于腹腔压力加大,行动迟缓,羊水粘稠度增高,多脂饮食,饮水过少等诸多因素,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极少数孕产妇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脱落,造成急性肺栓塞,死亡率极高。为了加强孕产妇的围产期健康保健护理,减少意外事故发生,对孕产妇及医院方面都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又称血栓性静脉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血管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下肢肿胀,下肢浅静脉及腹壁静脉怒张,皮温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严重者可出现肢体溃烂,经久不愈。我院采用微创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并进行临床资料和并发症的总结.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1年11月DVT患者28例,先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行髂股静脉造影明确血栓的部位与程度.对所有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采用导管溶栓、扩张球囊破栓.若球囊对狭窄部扩张疗效较差者,则植入支架,3例髂总静脉植入支架.对髂、股静脉开口闭塞者行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根据溶栓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如团注、滴注和双路法.结果 28例滤器放置成功率位100%,留置导管时间为3-8天,平均为6天.治愈为22例,有效为6例.结论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介入逆流溶栓及经足背静脉加压顺流溶栓治疗.进行术前护理、术后溶栓的观察与护理,并加强健康宣教。结果:治愈率83.3%,有效率100%,无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精心的护理为患者早日治愈、预防并发症发生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施仲伟  龚兰生 《上海医学》1994,17(2):91-91,66
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内科施仲伟,龚兰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病,具有某些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本文评价老年对于DVT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990年6月到9月,连续282例临床怀疑DVT的患者经超声静脉显象检查...  相似文献   

11.
介入治疗5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5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溶栓术,对其中226例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59例作经导管血栓抽吸术、119例作机械性血栓消融术、92例作髂股静脉腔内成形术、71例作髂静脉及股总静脉支架植入术。根据病程、症状及造影表现,每例选择2~6种介入治疗方法。随访6个月~3年。结果:治疗疗效为:优170例(29.5%),良269例(46.7%),中126例(21.9%),差11例(1.9%)。平均住院天数为9.5天。89例取得6个月随访资料,其疗效判断为优34例(38.2%),良45例(50.6%),中4例(4.5%),差6例(6.7%)。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可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疗效。方法 确诊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27~81岁,70岁以上15例。左下肢35条,右下肢5条,患肢较健侧增粗2~7cm。病程多数在1~30天。常规抗凝溶栓治疗33例,介入治疗7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病侧动静脉留置溶栓导管。结果 常规治疗组,3~5天患肢开始缩小。介入治疗组,2天后患肢明显缩小,3例导管留置处皮下血肿,腹部、大腿皮肤青紫明显。两组均抗凝溶栓3~10天。显效3例(均为介入治疗组3/7),有效36例,死亡1例。结论 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介入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联合手术取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1995年5月至2008年5月,237例介入联合手术取栓护理经验,制定详细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结果全组总的介入治疗有效率98%(232/237),无效2%(5/237),平均住院日为9.5d。患肢肿胀、疼痛均于介入治疗后1~2天内开始消退或减轻。专业的护理并取得患者的配合和积极配合医生能提高治愈率及有效预防并发症,使患者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结论介入联合手术取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微创,针对性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围生期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围生期脑静脉血栓形成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年龄20~27岁。2例在产前发病,4例在产后2~11小时发病。5例以头痛、视物不清为首发症状,1例以四肢抽搐起病。5例有妊高征病史,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实验室检查血液呈高凝浓缩状态,MR表现为多发性梗塞灶。应用脱水、扩容、抗凝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对于妊高征患,围生期出现头痛、视物不清、昏迷应怀疑脑静脉血栓形成,及早行MR检查及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的优缺点及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年龄、性别、病因及好患肢体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 356例下肢深静脉受检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年龄、性剐、病因及好患肢体等临床分布特征.结果 1356例受检者中,共检出下肢静脉流速减慢81例(5.97%),下肢静脉高凝状态31例(2.29%),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63例(4.65%),深静脉血栓形成340例(25.07%).深静脉血栓好发年龄分布在60至80岁,高峰分布在70~80岁,其中女性200例(占58.82%),男性140例(41.18%),发生在左侧肢体194例(57%),右侧肢体107例(31.5%),双下肢39例(11.5%),性别之间和左右侧患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及P<0.01).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因有长期卧床或制动、手术或创伤、疾病因素(主要为恶性肿瘤、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下肢炎性疾病)等.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女性、左下肢多见,发病高峰年龄在70~80岁.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出下肢深静脉各种病变,具有直观性、敏感性及可重复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limbs,DVT)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达县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诊断的86例DVT患者病历资料,归纳分析其不同血栓彩超图像特点、患病部位、并发症,并与X线静脉造影、D-二聚体检测比较阳性率和费用。结果:彩超检查能清晰显示DVT病变部位、栓塞程度及血流状况等;DVT左右侧下肢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检查DVT阳性率与X线静脉造影无统计学意义(P>0.05),费用显著减低(P<0.05)。结论:彩超检查DVT具有安全准确、便利经济的特点,应为诊断DVT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8例的治疗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治疗。方法 1985-01/2000-12我院收治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8例(男52,女96)例,年龄26-78(平均45)岁,对左下肢129例,右下肢14例,手术治疗23例,保守治疗1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 治愈55例(37%),基本治愈82例(55.4%),好转10例(6.7%),无效1例(0.7%)。结论 发病时间≤48h者手术取栓效果满意,尿激酶是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长期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DT+规律抗凝(治疗组)40例,同期单纯规律抗凝(对照组)40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Villalta评分、PTS发生率、髂-骨静脉通畅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大、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明显小于治疗前,治疗组肢体肿胀症状缓解更明显.随访结果显示,Villalta评分:对照组(5.22±0.71)分高于治疗组(3.26±0.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TS发生率为45.00%(18/40),高于治疗组27.50% (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股静脉通畅率治疗组97.43%,高于对照组9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联合规律抗凝治疗DVT,疗效确切、可以减少PT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病例特点,总结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治疗经验。方法整理分析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2000年1月~2013年1月12例围生期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资料,系统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于产褥期10例(83_3%),其中发生在剖宫产术后7例(70.0%);左下肢深静脉血栓(DVT)6例(50.0%),单纯发生于肢体近端DVT9例(75.0%);股静脉血栓形成10例(83.3%);孕期规律检查9例(75.0%);卧床时间〉3d出现DVT8例(66.7%);12例DVT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结论围生期血栓疾病预防在于孕期产检中注意评估选高危人群,早期进行干预,以减少围生期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治疗方案以低分子肝素为主,联合中成药及物理治疗为主,必要时可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