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疼痛的病机和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身体内外发生一种难于忍受的苦楚,叫做痛;痛而带有一些酸感的,叫做疼。疼痛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素问·举痛论》提出了几个方面,现把疼痛的病机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素问·举痛论》的“五藏卒痛”指出寒邪入侵经脉,气血凝滞,运行不畅是“五藏卒痛”的基本病理,并对十四种痛证的病机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于痛证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兹就“五藏卒痛”的问题讨论如下。一、“五藏卒痛”的概念《素问·举痛论》:“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所谓“五藏卒痛”,是指五脏的突发性疼痛。但五脏(包括六腑)均居于胸腹之中,当脏腑功能失常而突发疼痛时,其主要临床表现则为胸或腹部的突然疼痛。因此,“五藏卒  相似文献   

3.
<正> 篇题解释本篇重点论述寒邪客于脏腑经络所引起的多种疼痛,故篇名《举痛论》。关于“举痛”之义,有以下三种解释。一、作“举例”、“例举”解,如姚止庵说:“痛各不同,故帝问其目,伯举以相对。”高士宗说:“人身经脉流行,气机环转,上下内外,无有已时,寒气客之,稽迟不行则痛,诸痛各不同形,百病皆生于气,帝举以问,伯一一对,是为举痛论也”。二、作“辨议”解,如孙诒  相似文献   

4.
疼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成因复杂,部位广泛,表现繁多。《素问·举痛论》专文论痛,阐释精辟深邃,为后世医家研究痛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文章融汇原文经义,结合后世医家见解及临床实践,对疼痛病因病机及诊治加以阐发。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125-2127
《素问·举痛论》作为中医古籍中最早论述痛证的文献之一,对痛证认识深刻,其不仅精炼总结了痛证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病性病位、临床表现等内容,同时对痛证预后、传变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堪为后世中医治疗痛证的纲领。疼痛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最主要症状,其发病原因复杂,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根治的方法。如何通过对《素问·举痛论》文献内容的挖掘,尽可能发挥中医推拿的治疗优势,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痛证的推拿治疗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痛证乃机体内外发生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是疾病劳伤等引起的不适感觉。痛之一症甚为复杂,可见于急性病,也可见于慢性病,是临诊中常见的症状之一,按部位,疼痛可出现头部、躯干、四肢、胸腹、胁背、筋骨、皮肉、经络脏腑。《素问·举痛论》阐述疼痛的病变,共为十二条...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对痛证的认识和诊疗,自《素问·举痛论》始,渐著于世,治疗疼痛,除药物内服外,还有药物外敷、针刺、按摩、心理疗法等,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疼痛是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并且是很多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痛证则是包括了病因病机、病变部位,邪正关系在内的,以疼痛为特征的症状群,即证候。《内经》认为痛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寒气阻于经脉,气机不通,不通则痛。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相似文献   

9.
《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缩蜷,……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热气留于小肠……故痛而闭不通矣”。例举了十四种疼痛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针刺镇痛的中医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跌打损伤等皆可致痛,而“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则是一切疼痛发生的病理基础。“不通则痛”作为实痛的基本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论述,《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  相似文献   

11.
<正> 自《内经·举痛论》列举十四种不同类型的疼痛之后,张介宾明确提出“痛而拒按者为实”。后世医家多视其为辨别疼痛虚实属性的大法。笔者通过反复学习与临床观察体会到;痛而拒按不尽为实证。从《内经》原文看,“痛甚不可按”只是列举疼痛的一种类型,而并没有指出凡是痛而拒按的都是实证。也绝对没说“可按者为虚”。总之,原文的本意,只是列举十四种疼痛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临床中具体的辨证论治,不可能只凭拒按或喜按来判断虚实,“必兼脉证而察之,则虚实自有明辨。”从虚实的本质看,痛而拒按亦不尽属实。《素问  相似文献   

12.
试谈《内经》对疼痛的认识邵河清浙江金华市河上桥河清疼痛诊所(321000)关键词:《内经》疼痛理论《内经·素河·举痛论》中论述脏腑卒然疼痛时说:“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  相似文献   

13.
关于"痛证"的病机,<内经>作了诸多精辟的论述.其论述痛证比较集中的有<素问>的<举痛论>、<痹论>和<灵枢>的<周痹>、<论痛>等篇,其中尤以<举痛论>的论述较为完备.导致痛证的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饮、瘀血、虫咬、食积、外伤等.笔者以为,大道在简,至道在微,故反复揣摩,以期洞察其要.以下浅述笔者个人体会,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4.
病机《素问·举痛论》阐述疼痛的病变共有十二条,归纳起来,不外下述六个方面。1.营卫气伤。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主濡养、卫主温煦。如果营气不能安稳地行于经脉之中,卫气不能正常地行于经脉之外,或营气不能尽濡养功能,则发生疼痛,例如外感病的身痛,就属于此,...  相似文献   

15.
疼痛、病之常见症状,人身经络、骨节、皮肤及五脏六腑不免发生疼痛,疼痛为许多疾病所共有,可以说人类就是在同疼痛斗争中逐渐认识疾病的。关节疼痛病机的论述,早在《内经》中对此即有专论,其中尤以《举痛论》为主要,该篇对疼痛的病机有详尽的探讨,归纳之总以气血壅...  相似文献   

16.
1痛证概念“痛则不通”,即是指气血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产生郁滞、冲逆和瘀结等病变,致使脏腑经络等功能障碍而产生局部疼痛的病理现象。《内经·举痛论》篇对不同痛证的病位、病因、病机和治则有着详尽的论述。《金匮要略》及后世中医著作继承和发展《内经》理论,以八...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读贵刊1982年第3期《“喜伤心”析疑》,颇受启发。但该文在引用《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时,却将“气缓”说成“正是心情舒畅,情和志达的高度概括”。这与《素问·举痛论》的原意是不相符的。《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怒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恩则气结”,这里很明确地是将“喜则气缓”作为一种病理状态提出来的。正确的解释应该  相似文献   

18.
张世平 《中国针灸》2009,29(11):921
"脉满则痛"是<素问·举痛论>提出的疼痛病机之一,但没有被后世所重视.笔者把"脉满则痛"的发病机制归纳为阳热亢盛、血瘀气壅和气机逆乱,对其辨证施治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本病机可见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热痹、头痛、气功偏差等多种疾患,与神经系统对痛觉易化的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提出以"釜底抽薪"作为治疗"脉满则痛"的原则,并以临床案例加以说明,旨在丰富指导针灸治疗痛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吴承艳 《中医杂志》2003,44(12):948-948
总结历代医家关于疼痛的论述和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疼痛总的属性不外乎实痛和虚痛,基本病理可归纳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疼痛在人体各个部位均可发生,但其涉及的主要病变脏器重在心、肝、脑。兹就其主要病变脏器阐述如下,以期对疼痛治疗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重在心者:由于心主血脉,《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心和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血液在心和脉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流布全身,全赖心气、心阳之鼓动。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心血不足,均使气血不充,脉道因之而虚涩,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濡养,而致疼痛。即《素问·举痛论》所说:“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临证指南医案·诸痛》亦云:“营气日虚,脉络枯涩”、“络虚则痛”。胸为清阳之府,心体阴而用阳,为“阳中之太阳”(《素问·六节脏象论》),故心之血脉又最易被寒邪所伤发为疼痛。临床实际中,不论是寒邪外侵,抑或七情之内伤,及痰  相似文献   

20.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浸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缩蜷……因重中于,则痛久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热气留于小肠……故痛而闭不通矣。”内经列举了十四种疼痛的临床表现,并阐明辨证要点及其病因病机。其治疗法则不外乎一个“通”字,这里所谓通并非单指通下、破瘀散结之法,其变通妙用可谓无穷,正如清·高士宗所论“通之三法,各有不同,调气和血,调血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经者,使之旁达亦通之,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