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证候要素及组合动态演变与急性中风病病情轻重、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发病72h内入院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患者进行证候的动态多时点回顾性评价。结果:风、火、痰、瘀为中风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在中风病始发态风象突出,中经络兼瘀、中脏腑兼痰兼火3d~7d之内达到高峰。风证在3d~7d、痰火证在7d~14d逐渐减少。第7~14天痰瘀证为主,中经络者瘀证明显。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组合及演变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发病72h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20例,分别采集10个证候要素(包括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阴虚、阳亢),并于发病第3天以及2周时分别测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根据发病第3天和发病2周时NIHSS测评结果差值计算改善率,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单一证候要素以及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早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P=0.039)较非内风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急性期证候要素表现为瘀+内风的患者(P=0.028)较瘀不合并内风的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而内风+内火(P=0.025)、内风+痰(P=0.021)、内湿+气虚(P=0.011)以及气滞+内火(P=0.005)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合并痰火、内湿不合并气虚、气滞不合并内火者在发病2周时病情容易加重;而内火、内湿等其他类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发病2周时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情较易改善;而以内风+内火、内风+痰、内湿+气虚或气滞+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早期病情易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发病72h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20例,分别采集10个证候要素(包括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阴虚、阳亢),并于发病第3天以及2周时分别测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根据发病第3天和发病2周时NIHSS测评结果差值计算改善率,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单一证候要素以及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早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P=0.039)较非内风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急性期证候要素表现为瘀+内风的患者(P=0.028)较瘀不合并内风的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而内风+内火(P=0.025)、内风+痰(P=0.021)、内湿+气虚(P=0.011)以及气滞+内火(P=0.005)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合并痰火、内湿不合并气虚、气滞不合并内火者在发病2周时病情容易加重;而内火、内湿等其他类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发病2周时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情较易改善;而以内风+内火、内风+痰、内湿+气虚或气滞+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早期病情易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为建立脑梗死的中医一级预防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1972—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发表的脑梗死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脑梗死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不同时期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3篇,总病例数860例。近40年,在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火>血瘀>阴虚>气虚。然而近10年来,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瘀证的比例逐渐上升,略超过了痰证所占的比例。结论:风、火、痰、瘀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证候要素,其中,风、火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证候,而非致病证候;痰、瘀既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表现证候,亦是致病证候。痰湿质、气虚质、瘀血质、阴虚质是脑梗死的高危体质,在脑梗死一级预防阶段应予以重视;湿热质与脑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与验证,可列为脑梗死的警惕体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缺血中风后1年内各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式,使用统一的《中风病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采集全国范围内受试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结果:内火证、内风证、痰湿证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血瘀证、内火证、气虚证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阴虚证与其余证候要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证候要素相互间存在明显正相关的主要集中于风、火、痰等实证上,“标实”之证易于相兼。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91-1392
目的: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状态中医证候的分析,探寻其病机变化及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对本中心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亚低温治疗开始及第24、48、72 h各时间点进行中医证候观察分析。结果:患者证候变化表现为经亚低温治疗后,风、火、阴虚三证进行性减少,而痰、瘀、气虚证显著增多。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于亚低温治疗特殊状态时,患者处于类似于中风中脏腑之寒、瘀、闭证状态,患者痰、瘀、气虚证为主要证候,风、火、阴虚三证被亚低温状态所抑制而极少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证候与白细胞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观察312例发病3天内的脑梗塞患者,测定患者白细胞,并同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及NIHSS评分,对化验指标与量表评分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白细胞数与NIHSS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1),风证、火证、痰证、气虚证与NIHSS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1);风证、火证、痰证与白细胞数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1)。结论风证、火证、痰证、气虚证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期脑梗塞患者的病情轻重,风证、火证、痰证评分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了脑梗死后的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中风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近10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证候分布的规律。结果证候病例频次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阴虚风动证;依证候频次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证素的病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火证、阳亢证、血虚证、阳虚证;证素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阳亢证、火证、阳虚证、血虚证。结论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为主;证素以瘀证、气虚证、痰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岭南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南雄地区中风患者急性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规律。方法:按标准纳入2006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南雄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741例,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中医证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741例患者经辨证核对,其证型频次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阴虚风动证、痰湿蒙神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其中以气虚血瘀证309例(占41.7%)、风痰瘀阻证199例(占26.9%)、风痰火亢证74例(占10.0%)为主,3种证型共占全部证型的78.6%(582例)。741例患者中证素的分布由低到高依次为阳虚证、血虚证、阳亢证、火证、阴虚证、热证、风证、气虚证、痰证、瘀证。其中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在对不同病程和不同偏瘫肢体的证候分型统计中,其证候分型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南雄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的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为主;证素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南雄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海南省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300例,所有病例患者在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六大基本证候因素,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同时进行单证及复证的分布分析。结果:海南地区300例中风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为主,其中3种证候组合表达为常见,复合证中以风痰瘀、风瘀虚证为多。结论:海南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以单证为主,中医证候要素组合主要以3种证候要素组合表达的例数最为多见,发病主要以风痰瘀、风瘀虚所占比例为最高,火热证的出现多伴随有痰湿,阴虚阳亢证在急性期较为少见。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的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首次缺血中风后1年内中医证候的特点。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式,采集首次缺血中风后1年内受试者的中医四诊信息,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受试对象总体上以气虚证和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表现为单一证候和二证相兼的比例最高,一证独见的受试者中,以"气虚"和"血瘀"型最多;二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型最多。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内火证"是内风证的正性因素;"内风证"和"痰湿证"是内火证的正性因素;"内火证"是痰湿证的正性因素。结论:首次缺血中风后1年内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的证候表现,证候要素的组合多表现为气虚、血瘀和内火的单独出现或相互组合;"标实"之证易于相兼,风、火、痰三证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国标下的瘙痒症证候以及证候要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皮肤瘙痒症及瘙痒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痒为主题词,检索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收集瘙痒相关证候,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皮肤瘙痒症证候共58种,基本实证类[25. 80%(15/58)]、卫表肌肤类[20. 70%(12/58)]为主要的两大类,以外感六淫为主。证候要素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是风[20. 83%(25/120)]、湿[15. 83%(19/120)]、火(热)[15. 00%(18/120)]、毒[15. 00%(18/120)]。结论瘙痒症主要证候多为外感六淫,主要要素为风、湿、火(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医证候演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接受静脉溶栓的脑梗死患者,分析其中医证候演变情况,并比较不同中医证候患者溶栓治疗疗效差异。结果溶栓治疗后风证、火证、痰证、瘀证患者明显减少,气虚证和阴虚证患者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风证、火证、痰证、瘀证患者溶栓总有效率优于气虚证、阴虚证患者,经有序资料Ridit分析提示,风证、痰证、瘀证患者疗效较好;实证患者溶栓治疗疗效优于虚证患者(P0.05)。结论溶栓治疗后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改变明显,且不同中医证候患者溶栓治疗疗效不同。  相似文献   

14.
宋文茜  郦永平 《江苏中医药》2016,48(11):29-31,34
目的:探讨心脑同病急重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候要素构成。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240例心脑同病急重症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医学统计学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证候要素构成。结果:心脑同病急重症基本证型是风瘀证,主要证素为:胸闷,胸痛,气短,出汗,肢体活动不利,拘急,步履不稳,跌仆,舌质紫或紫暗或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迂曲青紫,脉细或涩或弦。其他常见兼夹证型包括:风瘀兼痰湿证,风瘀兼气虚证,风瘀兼火热证,风瘀兼阳虚证,风瘀兼阴虚证。另可见复杂兼夹证型:风瘀兼阴虚兼火热证,风瘀兼痰湿兼火热证,风瘀兼痰湿兼气虚证,风瘀兼阴虚兼阳虚证,风瘀兼气虚兼阴虚证,风瘀兼痰湿兼阳虚证,风瘀兼气虚兼阳虚证。结论:心脑同病急重症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其基本证型为风瘀证,可单一或复杂性兼夹痰湿证、火热证、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中风病证候要素与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部位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3年新发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的资料,ASPECTS方法进行分区,并对患者证候要素积分。以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部位为行变量,以证候要素为列变量,进行简单对应分析数据处理,筛选出痰证、火证、血瘀证、热证、风证等变量,行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M1、M2、M3、M4、M5、M6分区和中医证候要素痰证、火证、血瘀证、热证、风证的轻、中、重值积分值为变量,进行多重对应分析,2个维度的Cronbach'sα值分别为0.779和0.737,大于0.5,并且累积解释90.70%的变量。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M1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痰证轻型、火证中的中型相关联;急性大脑中动脉M2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痰证中的中型、火证中的轻型相关联;急性大脑中动脉M3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火证中的轻型相关;急性大脑中动脉M4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的血瘀证轻型和风证的中型相关;急性大脑中动脉M5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风证中的轻型、热证中的中型、血瘀证中的轻型、火证中的重型相关联。急性大脑中动脉M6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火证中的重型、血瘀证中的轻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从文献角度出发,应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癫痫的中医证候、症状和证候要素以及治疗方药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癫痫的病机属于本虚标实,以心脾两虚、肝肾阴虚为本,以瘀血、痰火、风痰、肝风为标;病位主要集中在神[脑]、肝、脾、心、肾;病性主要为痰、动内风、血瘀、气滞、风、火、血虚;症状主要有四肢抽搐、昏仆、口吐白沫、头昏、两眼上翻、人事不省;治疗法则主要为平肝熄风、豁痰、活血化瘀、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复方用药主要为平肝熄风药、安神药.基本上与临床实际相吻合.说明从证候要素和方证相应方面等入手,无疑能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520-1523
目的:通过信息挖掘技术,从证候要素角度研究王素梅教授对多发性抽动症证候的认识,总结其诊疗思路及从肝脾论治多发性抽动症的学术思想。方法:利用"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及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分析平台,对临床信息结构化、进行数据分析,从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病型、病位)等方面,对多发性抽动症进行研究总结。结果:多发性抽动症中医分型中脾虚肝亢334例次,占44.12%;证候要素为:风550(24.12%),火543(23.82%),痰517(22.68%);证候要素靶位在肝的643例次,占总频次的84.94%,在脾的454例次,占59.97%,同时在肝脾的271次,占39.91%。结论:多发性抽动症主要病位在肝脾,证候要素以风、火、痰为主,病机为脾虚痰聚、肝亢风动,体现了王素梅教授运用健脾平肝、熄风通络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学术思想的诊断思路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汇总脑分水岭梗死的证候类型,提炼分水岭梗死的证候要素,为该病临床证候研究提供标准化依据。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上检索与脑分水岭梗死中医证候相关的文献,对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结果通过文献挖掘,最后确定了脑分水岭梗死病性要素为:风、湿、火、内风、内湿、内火、气虚、血虚、气脱、血瘀、阴虚、阳亢、痰、气逆,共计14个,而病位要素责之心脑,与肝肾关系密切。结论通过证候要素提取及应证组合研究,对下一步研究规范脑分水岭梗死中医辨证分型及命名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文献挖掘方法确定痛风病的证候要素,通过证候要素的提取以规范其证候命名。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上检索与痛风中医证候相关文献。结果:通过文献挖掘,确定痛风病性要素为:风、寒、湿、火、内风、内寒、内湿、内火、气虚、气滞、血瘀、血瘀、阴虚、阳虚、毒、痰、津亏17个;而病位要素肾、脾、肝、胆4个。结论:证候要素的确立和应证组合是规范证候命名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风先兆证的证候要素及发病规律。方法收集急性中风患者142例,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 ,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其证候规律。结果明确了中风先兆证临床表征的频次及症状间关联规律。核心症状为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神不宁、一过性症状、口干口苦、神疲乏力,并推演出症状核心组合14个。结论风证是中风先兆证特异性证候要素,火、毒是其前序阶段及病理基础,负性情绪是促进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多重危险因素聚集下出现弥漫性"火""毒"证候表现,是中风病的重要预警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