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药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及生态化综合利用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随着中药行业的迅速发展,中药渣的排放量也逐年增加。目前对中药渣的处理方式仍以堆放、焚烧与填埋为主;对中药渣的综合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渣堆肥育苗、栽培食用菌、做动物饲料、生产沼气等几个方面,但这些研究只是对中药渣的一次利用,并未体现出中药渣的真正价值。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药渣的利用方式及利用技术进行综述,同时提出对中药渣生态化综合利用模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国内"当归"专利的基本现状,为我国"当归"专利的研究与申请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公开发布的"当归"专利为研究样本,对专利文献的基本特征、研究内容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我国"当归"专利的类型主要为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内容主要集中在药物、化妆品等产品的制备与处理领域。结论我国"当归"专利的创新性不高,涉及现代栽培、炮制技术、生物技术、药材质量评价等领域的专利数量少。  相似文献   

3.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用“药渣”作为专利名称和摘要关键词,对1985年至2014年的专利数据进行检索、分析,最终对“中药药渣”相关专利文献的申请类型、申请量、申请人、IPC技术构成等内容进行了定量、定性分析结果,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期为更好的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产业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渣生物有机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超  王文全  侯俊玲 《中草药》2017,48(24):5286-5292
随着我国中药行业的迅速发展,大量中药药渣也随之产生,中药药渣中残留大量纤维素、蛋白质、脂质及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可用于生产有新价值的产品。应用生物技术将中药药渣转化为生物有机肥料,提高中药药渣的利用率,是一种变废为宝的好方法。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生物有机肥研发的现实意义、中药药渣利用价值和主要方式、中药药渣生物有机肥肥效、发酵微生物菌群、功能微生物菌群等方面对利用中药药渣生产生物有机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表观遗传学在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检索摘要中包含"表观遗传"或"miRNA"或"DNA甲基化"或"组蛋白修饰",并含"证"的文献,检索数据库为中国知网(CNKI),检索时间为建库时间至2019年3月12日。采用Citespace进行作者和机构的共现分析;Notexpress导入文献题录并提取信息,再利用EXCEL 2016进行描述分析,包括各年份发表文献数量、文献类型、发表期刊、表观遗传机制内容、所涉及证候、证素及疾病名称、研究方法。结果:证候的表观遗传研究从2009年开始逐年递增,近3年发文量达到高峰;比较稳定的研究团队是王阶、苏式兵团队;发文量较多的核心机构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发文数量最多的是中华中医药杂志;涉及的主要表观遗传机制是miRNA、DNA甲基化;研究最多的证候是血瘀证;涉及的主要疾病是冠心病和肿瘤;研究方法以临床试验为主。结论:基于表观遗传机制的证候本质研究虽然是热点问题,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结果尚无法作为精确判断证候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南方红豆杉醇提药渣中的多糖进行超声辅助提取,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并将醇提药渣中多糖与生药中多糖的提取率差异进行对比,为其资源再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南方红豆杉醇提后的药渣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辅助水提-醇沉提取多糖,并以葡萄糖为对照品,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再以正交试验最终优选提取工艺。结果:南方红豆杉醇提药渣中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0、超声功率50W、超声时间20min;与南方红豆杉中多糖提取率相比,得率从5.12%下降到3.73%,纯度从70.53%提高到89.53%。结论:本研究优化所得南方红豆杉醇提药渣中的多糖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实现了药渣资源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渣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药渣常含有一定量的活性成分和大量的粗纤维、粗脂肪、淀粉、粗多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且资源丰富。将中药渣生态化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利用中药渣也存在很多问题。目前中药渣的开发研究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与系统化。将热解技术合理应用于中药渣资源、利用中药渣制取乙醇、利用中药渣有机质生物发酵产氢和采用热解反应器热解生产脱水内醚糖等是极具潜力的课题,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使用中药渣栽培药用植物的经验,对中药渣的利用现状和其在中药栽培上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中药渣的合理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药渣综合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渣富含粗纤维、粗脂肪、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近年来被广泛加工利用成为绿色农肥、保健饲料、食用菌栽培料等,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节约资源,达到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目前中药渣的综合利用的范围较窄,无害化加工技术有待系统化,其可行性仍遭到各方的质疑,该研究将重点针对中药渣综合利用的安全性、可利用性、社会效益性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药产业迅猛发展,导致中药资源产业化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中药药渣。目前对中药药渣的处理方式以堆积、填埋、焚烧为主,这些粗放低值化利用方式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及潜在的环境污染。“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已成为国家战略目标,在“双碳”的大背景之下,中药产业正迎来新一轮“低碳”风潮,中药药渣高值化利用成为中药行业践行低碳经济的突破口。该文在低碳经济视角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药药渣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酶转化技术、生物质热解、气化、水热液化等高值化利用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对中药药渣在饲料添加剂、生物有机肥、食用菌栽培基质、制备活性炭处理废水、新能源电池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结合中药药渣的资源利用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资源化开发利用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中药资源产业链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我国黄芪专利的基本现状和主要特点,为今后黄芪专利的研究与申请提供参考。方法以我国目前已公开发布的黄芪专利为研究样本,对专利的文献学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我国黄芪专利产出量较高,但逐年增幅不明显,发明专利以职务发明为主;专利申请人主要包括公司(企业)、个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专利方向主要集中在"组合物、药剂的制备方法"、"产品新用途及应用"、"加工、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等领域。结论我国黄芪专利的创新性有一定的基础,但专利研究的趋势缓慢,专利产出的质量以及与生产的联系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国内当归、黄芪和党参3种中药国家科技成果研究的基本现状,揭示其文献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特征,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计算机的分类、统计功能,按成果的基本情况、成果的研究内容、成果的评价与应用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3种中药国家科技成果,甘肃、河北、山东等地排在前列,成果主要由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部门承担,成果课题的来源主要为地方计划和自选课题,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药物疗效、药物制剂、栽培、贮藏加工等领域。结论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知网版)中,3种中药国家科技成果增幅缓慢,成果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成果转化率低,数据库中一些成果项目的数据缺失较严重。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手段及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1979年1月至2020年7月收载柴胡相关的中文文献进行分析,共获得中文文献30 762篇,这期间文献发表量稳定增长。关键词分析显示,柴胡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方剂配伍应用及临床功效方面,近年来,在胃肠道和精神类疾病方面研究较多,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是柴胡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活性成分。柴胡的经典配伍方剂是柴胡研究的持续热点,抑郁失眠已逐步成为柴胡现代临床研究的重点。通过对41年间中文文献的机构、作者、期刊、关键词和突现词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国内柴胡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并为柴胡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自CNKI数据库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建库至2019年的中医药治疗房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探讨临床常用中药组方规律。结果:共筛选出89首复方,核心中药28味,聚为5类,药物配伍组合20个。常用核心药物有炙甘草、麦冬、五味子、丹参、黄芪等,核心药对有麦冬-炙甘草,炙甘草-五味子-麦冬等。结论:中医药治疗房颤配伍规律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安神为主,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医药防治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中医药防治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提供研究思路与借鉴。方法 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中医药防治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相关文献的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可视化,对相关专利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通过检索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别获得1687篇中文文献,469篇英文文献,检索专利数据库获得301项专利数据。结果发现中医药防治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中文文献数量波动较大,文献共现聚类得到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其中发文量较大的作者有张伯礼等人,核心机构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高频关键词有甲型H1N1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抗病毒、中西医结合、非典型肺炎等。英文文献研究国家主要来自Peoples R China,Usa,England,Canada,Australia,Germany等国,其中中国、美国、英国在相关领域合作较多。高频共现关键词有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antiviral activity,SARS-COV-2,SARS,Chinese medicine,systematic review,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VID-19,expression inflammation,network pharmacology等。专利共现聚类发现9个有效聚类,内容主要集中在中药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剂型创新等方面;中医药防治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高频用药,其中黄芩、甘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最为常用。结论 中医药防治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呈现出波动式发展,中国的研究结果最多,但是作者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分散,五运六气、温病学说、辨证论治、治未病思想是研究热点,信息技术、高质量循证证据、中药制剂新剂型、中西医结合是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6.
鄢贵  龚普阳  张复中  谭庆刍  宋启瑞  沈刚 《中草药》2024,55(11):3805-3815
目的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白芍研究现状并预测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分别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中收集白芍研究文献,导入NoteExpress中删除重复文献、不合格文献并统一关键词,再利用Excel、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分别对中英文文献的发文量、发文期刊、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国家、文献被引频次、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4 046篇,其中中文文献3 334篇,英文文献712篇。白芍研究相关的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英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76篇)和扬州大学(73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分别为魏伟(24篇)、Tao Jun(66篇)。开展白芍研究的国家主要以中国为主,刊载量最多的中英文期刊分别是《中草药》和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被引频次前10的中英文文献主要为白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向,包括抗炎、抗氧化、抗抑郁、镇痛等方面。结论 白芍研究热点集中在数据挖掘、组方规律以及白芍及其药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方面,尤其在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抗抑郁、调节肠道菌群等方面的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能是未来主要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丹参药材农药残留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全国范围内丹参农药残留现状,并为制定丹参农残含量标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建立检测144种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85种农药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所收集的来源于安徽、山西、河南、河北及四川省的40批丹参样品中农药残留量,并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丹参项下含量测定的规定对其丹参酮类和丹酚酸B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应用SAS 8.2软件分析研究丹参农药残留量与丹参酮类、丹酚酸B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40批丹参样品中有20批检测出有农药残留,均为非禁用或限用农药。其中19批检出草克净/嗪草酮,3批检出氟乐灵,8批丹参样品丹参酮类和丹酚酸B成分含量不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草克净/嗪草酮的残留量与丹参酮类、丹酚酸B均没有相关性。结论:丹参药材栽培过程中存在非常普遍的农药使用情况,使用地区广泛,农药的种类趋于一致。草克净/嗪草酮的使用对丹参中丹参酮类、丹酚酸B的生成和代谢没有影响。该研究为全国范围内丹参农药残留现状及为丹参农残含量标准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太子参近年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介绍太子参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加工炮制与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查阅近5年的文献资料34篇。从太子参中不断首次分离得到各种化合物;在药理研究上,对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慢性心衰从作用机制上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并对改善记忆、降血糖、抗氧化作了相关报道;药材加工主要报道了太子参产地加工情况,以多糖、挥发油等考查多种干燥方法,并对去须根从重金属含量、多糖、组织化学定位和化学方法测定上提出理论依据。质量控制方面,2010年版《中国药典》加强了对太子参质量控制,增加对太子参环肽B含量检测方法并对水分、总灰分、浸出物都有一定的要求。另外,近年对不同产地太子参药材进行了系列研究,对太子参中皂苷、多糖、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检测,对氨基酸、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对农药残留进行研究,采用HPLC,HPLC-MS联用技术,GC,GC-MS联用技术构建太子参指纹图谱,为太子参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板蓝根药材品质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采样,收集全国板蓝根主产区89个样点信息,并使用HPLC测得样品的指标成分含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与Arc GIS,结合生态因子数据预测板蓝根全国生境适宜性分布。运用R语言建立药材指标成分含量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使用Arc GIS栅格计算方法对药材品质进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板蓝根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最干季节降雨量、年平均温度和最湿季节均温;适合板蓝根种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北部,但各适宜种植区的药材质量差异较大,其中新疆地区的板蓝根药效成分含量最高。该研究为合理选择板蓝根种植地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