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著名中医药家颜德馨教授,从事中医临床70余年,对中医心血管疾病具有独到的诊治经验,尤擅运用附子,今将其应用温阳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经验整理如下。1心血管病运用温阳法的依据 心居阳位,为清旷之区,主阳气,主血脉,依赖阳气鼓动、血液运行而维持其生理功能。如心阳不振,阳气失于斡旋,寒邪乘虚而入,两寒相得,凝滞气血,则血行不畅,瘀浊内阻,必然导致气虚血瘀,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心体阴而用阳,心阳衰弱即心的正常功能衰退,其病机正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撅虚也”。  相似文献   

2.
徐慧主任医师 2 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笔者跟师学习受益匪浅 ,现将老师的临床经验及自己跟师体会总结如下。病因病机老师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为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心、肝、脾、肾的阴阳、气血、经络功能失调 ,产生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病理变化 ,使血流不畅 ,脉道瘀滞 ,而发生胸痹心痛。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 ,多种病因的影响 ,势必出现气机出入不畅 ,血流不畅 ,脉道瘀滞 ,而发胸痹心痛。若气虚无力推动血行 ,血行不畅 ,心脉瘀阻 ,可致胸痹心痛。因此 ,气机失调是引发…  相似文献   

3.
胸痹多由年老体虚、饮食不当、寒邪内侵、情志失调等因素诱发,导致机体内气血运行失常,气血痹阻,心失所养。从脾肾气虚、运血无力、痰瘀内阻、血行不畅的病机角度,以益气行血、化痰祛瘀为治法,分析中医治疗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型胸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杨金龙  李晓 《河南中医》2012,32(6):778-779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为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若阳气不足,则血脉运行失畅,心脉瘀阻,心失所养,发为本病.临床治疗冠心病当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院王国三老师行医50余年,对中医内、儿、妇科,心、肾、肝、脾胃病临床研究颇有建树,尤善治疗冠心病。笔者有幸从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王老师治疗冠心病的临证思路与特色介绍如下。1治病求本,气血同调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的范畴,病位在心。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又为血所营养,位居胸中。胸为清阳之腑,不为阴邪所干,否则就会造成脏器虚损,阴阳气血失调。而人行将老,肾气渐衰,肾阳虚衰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涩滞不畅,血脉瘀阻,而致胸痹心痛。心气虚…  相似文献   

6.
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能平卧,与现代医学的心绞痛相吻合,中医认为其病在心,病机主要为心脉瘀阻,病因则除阴寒、情志、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有碍气血运行的原因之外,还与肺、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肾性胸痹的形成、发展与其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人体血液的运行有赖心阳的鼓动,肾阳之温煦。若肾阳不足,阴寒内盛,则寒凝脉涩,血行不畅,心脉瘀滞;肾阴亏虚,则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瘀互结,痹阻心脉;心肾阴虚,阴血不足,脉络不充,则血行不畅,心失所养而成胸痹。目前治疗心绞痛常用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属中医学"心痛"、"胸痹"、"真心痛"范畴,一般认为其病机为胸阳不振,心阳不足,或感受风寒之邪,以致脉络不通,气血瘀阻;或七情失调,心气逆乱而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或心阴不足,心气虚弱,心脉失养;或痰浊壅盛,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相似文献   

8.
人体血脉痹阻不通,则气血运行不畅。血不行则筋脉失养,若为寒则使血气凝滞不通而疼痛;若为热,则热邪伤津,亦使血脉失养而生疼痛,或见血热瘀滞粘稠不通而疼痛。病因病机虽各不相同,然其疼痛表现则一。  相似文献   

9.
脉痹包括了闭塞性动脉硬化及血栓性静脉炎范畴,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部分,属于中医的痛痹、热痹、瘀证、脱疽等范畴。刘中勇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注重经典与理论学习,专注于临床,认为脉痹病位在血脉,与气血脏腑密切相关,病机为瘀阻不通,病性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本虚为气血阴阳的亏虚,标实为寒邪、热毒、气滞、痰浊、瘀血互为交结为患。辨证分为寒瘀闭阻血脉、痰湿瘀闭血脉、热毒蕴滞血脉、气虚血瘀阻脉四型。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的中医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容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1):782-782
冠心病属中医"心痛、"胸痹"、"真心痛"的范畴.一般认为其病机为胸阳不振,心阳不足,或感受风寒之邪,以致脉络不通,气血瘀阻;或七情失调,心气逆乱而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或心阴不足,心气虚弱,心脉失养;或痰浊壅盛,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相似文献   

11.
刘学勤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 40余年 ,笔者侍诊数年 ,试将吾师运用温化痰瘀法治疗胸痹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以教正于同道 :1 审证求因 ,整体辨治本病病位在心胸 ,病变主在心脏 ,病因多以正虚为本 ,气血阴阳失调、痰瘀痹阻血脉等为标。临床发病又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等诸多诱因密切相关。且与其他四脏的生理、病理和病证又相互关联 ,特别是与脾肾两脏的关系尤为密切。2 脾肾失调 ,气血瘀阻脏腑功能失调 ,直接影响气血运行。阴阳失去相对平衡 ,出现偏盛或偏衰 ,导致气血瘀阻阴阳失调。脾胃失调 ,运化无权 ,精微物质化源不…  相似文献   

12.
宋源 《河南中医》2014,(10):1913-1914
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病变为血脉,由于气血运行失和,痰湿浊瘀痹阻心脉而发本病。而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他脏功能失职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引发气血运行失和、痰湿浊瘀,从而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阴虚为本,日久阴伤及气,气阴皆虚。气虚运血无力,阴虚血行艰涩,血液运行不畅而瘀阻血脉,发为胸痹、中风;瘀阻肌肤,发为血痹;瘀阻水道,发为水肿;瘀阻目巢,发为视瞻昏渺;  相似文献   

14.
刘宝琴 《河南中医》2003,23(8):80-81
人体之气血是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凝 ,血凝则气亦滞 ,滞而不通则痛。经云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就瘀血而言 ,或情志不遂 ,忧思恼怒 ,气机不畅而致气滞血瘀 ;或内有郁热 ,耗气伤血 ,阴血亏虚 ,血脉不充 ,血行不畅而致瘀 ;或跌打扭挫 ,损伤机体 ,气血运行受阻而致血瘀 ;或寒邪侵袭 ,寒者血凝而致瘀 ,或气虚及阳虚体质 ,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也可致瘀。许多病证发展到某种程度时 ,往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而产生瘀血之证。瘀血之证虽可见于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等病证范畴.该病的病因主要为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调,素体体虚,劳倦内伤.王强教授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表现以实证居多,《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二条"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实也"可以佐证.该病的发生与五脏相关,然与肝、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1)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病则气机不畅,疏泄失职,气滞则血瘀;2)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升清.脾病则运化失职,聚生痰浊,气血生化乏源,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痰瘀阻络、气虚血瘀;3)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阴阳.肾阴为阴液之根本,滋养和濡养全身脏腑器官.肾阴亏损,心血化生不足,心脉失养;肾阳为阳气之根本,推动和温煦全身脏腑器官.肾阳亏损,心阳失于温煦,心脉气血推动无力,导致阴寒内盛、寒凝心脉,诱发胸痹.因此在临床中,治疗本病用药讲究多脏兼顾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从“肺为血脏”角度出发,结合现代临床和科学研究,重新分析和认识络脉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展中的作用。众所周知,络脉为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可以说络脉在气血的运行中起关键作用,“肺为血脏”理论认为气血的失常最易造成肺部瘀滞,痰阻血瘀,肺络不通,形成痰、毒、瘀、虚等病理产物,肺脏长期得不到滋养,最终发展为间质性肺疾病,肺痿弱不用。“肺为血脏”,易滞易瘀、易入难出,肺虚是形成间质性肺病的基础,络脉不通,气滞血瘀是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机,而络病理论又反过来证明了“肺为血脏”这一理论,临床上补肺益气、活血通络法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王彦昌 《光明中医》2009,24(9):1662-1663
温法是运用温热性的药物,以祛除寒邪、恢复人体的阳气,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是八法中的重要治疗法则.温法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十分广泛.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为阳中之太阳,全身血脉的运行离不开心气的推动,心阳的温煦.心气不足,心阳亏虚,则血脉痹阻,而发胸痹心痛,进而痰饮、水湿、血瘀而至,终至阴竭阳脱乃至死亡.  相似文献   

18.
杜修明 《新中医》1990,22(12):1-3
肝在生理上具有主疏泄条达气机,主藏血调节血液的功能;在病理条件下则易郁易滞,易涩易阻,从而影响气血运行而致瘀。气郁不畅则血郁随之;肝气郁滞则血瘀乃成;气阳虚馁,血运不力而瘀生;体虚血少,脉道艰涩则瘀作。而且肝经曲迂漫长,更易滞阻致瘀。由于肝在体内对气血的调畅有别于它脏的重要作用,故肝在瘀血证的形成和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胸痹指以胸膺部窒塞疼痛为主的病证。临床颇为常见。其病位于胸背,胸乃心肺之廓,“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心肺阳气虚衰或阴寒痰饮阻遏阳气,则胸中脉络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而为胸痹,故其病证表现主要在心肺二脏。虽其见证有殊,而胸中血脉瘀  相似文献   

20.
1 现代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由《诸病源候论·心病诸侯》中"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一句,可以推断出,在中医领域,冠心病心肌梗死隶属于"胸痹心痛","厥心痛"等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在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所对应的中病名为"厥(真)心痛",其病机主要由于内因久患胸痹之疾,心气亏虚,心阳渐衰,心阴血不足,寒、痰、瘀血内阻,外因寒冷、饱食、酗酒、劳累或喜怒不节等,徒生气血逆乱,心脉猝然闭阻,营气不从,逆陷于心而成瘀血内结,气滞于内致热结不散,痰瘀互结,形成心体失营,脉络瘀阻,治疗上"益气化瘀通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则.中医认为,气血具有相关性,气血相生,血脉同源.因此,心肌梗死后促心肌内微血管新生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气血的流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