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对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的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AMI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预缺血组和无预缺血组,分组观察AMI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住院期间并发症(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以及住院期间心性病死率。结果:预缺血组血清CPK峰值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减轻心肌坏死程度,缩小梗死面积,并减少AMI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情及近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124例AMI患者按梗死前24小时有、无心绞痛分为A、B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叽酶学峰值,心肌梗死面积,AMI主要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左心衰竭、休克及住院病死率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限制梗死面积,对缺血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33例有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A组)与22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结果A组肌酸磷酸激酶(CPK)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MB(CK-MB)峰值、泵功能障碍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0.01)。结论CPK与CK-MB峰值的降低,提示心肌缺血预适应有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由于梗死范围缩小,故泵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这是使有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近期病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心功能和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54例老年首次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无心绞痛组、有心绞痛组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h内行直接PCI术。术后 2w测定心功能 ;住院期间观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再梗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1 )有心绞痛组肌酸肌酶MB同工酶峰值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2 )有心绞痛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峰射血率均高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左室峰射血时间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3)有心绞痛组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有心绞痛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再梗率和住院病死率均有低于有心绞痛组的趋势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明显改善老年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心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老年人无痛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部位与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将26例分为疼痛组(A组)148例、无痛组(B组)58例,分析两组梗死部位分布、死亡原因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前间壁 下壁组发生率高于A组(P<0.005),B组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P<0.005),死亡原因主要是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结论 梗死面积是决定本病患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发生AMI的住院患者,根据其梗死 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有心绞痛组(IP组,64例)及无心绞痛组(NIP组.59例),比较两组心肌酶(CPK)峰值、心肌梗死 范围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IP组较NIP组心肌酶峰值低,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心脏事件发生率低(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前48h内发作的心绞痛可能由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庞霞  李平 《临床内科杂志》2005,22(5):308-310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将120例首次AMI患者分成有梗死前心绞痛史组(A组, 68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史组(B组, 52例),在发病12小时内行直接PCI术,分析梗死前心绞痛对肌酸肌酶(CK)峰值浓度、左心室功能和临床转归的影响。结果 (1)A组CK及CK MB峰值浓度均显著低于B组(P<0. 05); (2)A组冠状动脉自发再通率高于B组(P<0. 05),A组无再流现象发生率低于B组(P<0. 05); (3)A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P<0. 05); (4)A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再梗死率低于B组(P<0. 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能促进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发生,减少直接PCI术后无再流现象发生,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92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急诊PCI治疗组(观察组,47例)及静脉溶栓治疗组(对照组,45例)。测定2组肌酸激酶(CK)及CK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对改善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70例,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史分为缺血预适应组42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28例,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缺血预适应组小面积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而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和再梗死等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具有保护作用,可限制梗死范围扩大,维护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主神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自主神经失衡的影响。方法AMI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美托洛尔组(A组)32例,对照组(B组)30例。结果美托洛尔治疗后心率变异频域指标明显改善,P<0.01。住院期间A组心绞痛发作次数、静滴硝酸甘油剂量、用镇痛药的频率及泵衰竭的发生率较B组减少(P<0.01)。随访36个月,A组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性死亡均较B组少(P<0.01)。结论美托洛尔治疗AMI,可明显增加心率变异性,维持自主神经平衡,有助于预防再发梗死、心脏性猝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临床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分析76例AM 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AM I前24h内有无明确的心绞痛(AP)发作将患者分为两组,并对其临床资料及其住院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心绞痛组血清酶(CK、CK-MB)的峰值明显小于无心绞痛组,有心绞痛组发生AM I时梗死的面积明显小于无心绞痛组,心力衰竭(CHF)、心源性休克、住院期间病死率与无心绞痛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保护心肌细胞、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减轻心肌缺血、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减轻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和降低住院期间病死率的作用,进而改善AM I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经过的影响。方法对158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有IP组72例,无IP组84例。分析两组梗死范围、心功能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有IP组多部位梗死,心肌酶峰值及病死率明显低于无IP组。有IP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无IP组。结论IP的作用表现在限制梗死范围的扩展,维护梗死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AP)对AMI者临床症状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66例AMI者以AMI前有无AP分为两组,且比较两组对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冠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有AP组(A组)的188例与无AP组(B组)的78例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病死率等A组明显低于B组(P〈0.01),侧支循环发生率、梗死范围、左室功能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既往及AMI前心绞痛可使心肌循环作出适应性调节,促进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梗死前反复的AP所致的缺血刺激,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梗塞前心绞痛(AB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5例AMI患者分为ABI和无梗塞前心绞痛组(NABI),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冠脉造影结果。结果:ABI组在AMI后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低,ABI对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住院死亡率影响不大。ABI组冠脉病变更广泛。结论:ABI能起到诱导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作用,能减轻AMI对心脏功能的损害,对AMI后近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确诊为初发AMI患者68例,按照患者在心肌梗死前是否出现过心绞痛症状分为非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对照组)和心肌缺血预适应组(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处理,24 h内多次测量两组患者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比较其峰值。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和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24 h内,观察组患者的LDH、CPK、cTnI及AST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小面积心肌梗死28例,大面积心肌梗死10例,对照组患者中小面积心肌梗死12例,大面积心肌梗死1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再发AMI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够使心肌的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其相关机制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再通速率、梗死面积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200例首次AMI患者,有IP史108例(A组),无IP史92例(B组)。所有患者一次性予尿激酶150万IU溶栓,计算血管再通时间、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心肌梗死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A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均高于B组(P<0.05)。(2)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A组低于B组(P<0.05)。A组心肌梗死面积较B组明显缩小(P<0.05)。(3)A组LVEF高于B组(P<0.05);住院期间心脏主要并发症及病死率A组均低于B组(P<0.05)。结论IP可能促进血管再通,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少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改善AMI左心室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在 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2 0例初发 AMI患者 ,按 AMI发作前 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 (IP组 n=6 6 )与对照组 (n=5 4) ,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和左心室室壁运动情况、心肌酶 (CPK、CPK- Mb)峰值、心电图 QRS记分 ,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和室壁瘤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IP组 CPK、CPK- Mb峰值、心电图 QRS记分和心功能不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VT/VF和 II- III°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期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而 L 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 AMI病人中发挥了心脏保护作用 ,有利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恢复 ,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住院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高龄老人复发性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高龄复发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以 1 993年 1月~ 2 0 0 2年 6月相继收住解放军总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 80岁以上 1 2 1例 AMI患者为对象 ,对比分析复发性 AMI与首发 AMI(对照组 )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及病死率等特点。结果 复发性 AMI组占 37.2 % ,对照组占 62 .8%。复发性 AMI组男性比例较对照组高 (93.3%比 75.0 % ,P<0 .0 5) ,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 (CK- MB)峰值较对照组低 (61 .3± 8.9比 1 1 2 .1± 1 9.5 IU/ L ,P<0 .0 5) ,并发充血性心功能衰竭多 (48.9%比 2 7.6% ,P<0 .0 5) ,病死率较高 (31 .1 %比 1 4 .5,P<0 .0 5)。梗死部位、心电图改变、左室射血分数、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及治疗情况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结论 高龄复发性 AMI患者近期(30 d内 )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多 ,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损伤程度、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8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158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132例。均于入院后及入院24h内多次测定心肌肌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钙蛋白I(cTnI),取其峰值;比较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P组cK、cK-MB、LDH、cTnI峰值浓度显著低于NIP组(P〈0.01)。IP组病人心功能不全、心衰、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NIP组(P%0.01)。结论缺血预适应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损伤面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及近期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