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许茵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0):1557-1558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主要用拉米夫定治疗.其主要机制是拉米夫定在细胞内经磷酸化后生成三磷酸拉米夫定.与脱氧胞嘧啶核苷(dCTP)竞争.进入合成中的脱氧核糖核酸链,使乙肝病毒不能继续延伸而终止复制。乙肝病毒YMDD变异主要与拉米夫定治疗有关.其产生机制是乙肝病毒在拉米夫定药物诱导下发生DNA聚合酶基因变异,使氮基酸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拉米夫定无法与之结合.丧失了抗病毒活性,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性。因此采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拉米夫定产生YMDD耐药的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HBV YMDD变异.方法:分别在拉米夫定治疗前、治疗后6月和12月应用微板核酸杂交-核酸定量法检测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YMDD变异.结果:治疗前有3例存在YMDD变异,治疗后6月和12月分别有13%和20%的患者发生YMDD变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YMDD变异株与野生株一样自然存在,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变异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刘新钰  孙梅  张汉荣 《江苏医药》2004,30(12):906-907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中出现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的预后及其临床转归。方法 对口服拉米夫定(100mg/天)后7~54个月出现HBV DNA由阴转阳的41例慢乙肝患的血清,采用DNA双向测序检测YMDD变异株,并同步进行HBV DNA定量、HBeAg定量及肝功能检测。结果 41例中YMDD变异株20例,YMDD野生株21例,变异率为48.78%。结论 YMDD变异株与野生株相比较,变异株的病毒复制活性较低。对于肝脏代偿功能差的患,出现YMDD变异后不能轻易停用拉米夫定,否则易造成停药后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4.
拉米夫定是目前公认的治疗乙型肝炎的三种有效药物之一,短期内可使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下降,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纤维化程度得到改善。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缺陷之一是耐药性的产生,而乙型肝炎病毒(HBV)对拉米夫定的耐药主要是由HBV的YMDD基序及附近的氨基酸变异引起的。本文对拉米夫定耐药率及其机制、YMDD变异株的生物学特性、YMDD变异株对其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P区基因直接测序方法,进一步了解口服拉米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P区发生YMDD变异的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DNAP基因区,通过直接测序方法与Genebank标准序列对比,对107例慢性乙肝(CHB)患者血清进行P区测序。结果:107例慢性乙肝患者YMDD变异率为32.7%,其中YIDD变异17例,YVDD变异15例,混合变异3例。YMDD未变异组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显著高于变异者;而YMDD变异组治疗前HBVDNA含量显著高于未变异组;YMDD未变异组与变异组之间治疗前的患者性别、年龄和HBeAg状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YMDD变异可能与患者治疗前ALT水平和HBVDNA含量有一定关系.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血清HBeAg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P基因区550位点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对该院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YMDD突变情况进行调查,为指导临床使用拉米夫定对乙肝患者进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 2013年2~12月选取HBV DNA定量在2.00E+03 IU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186例,其中90例未经过治疗(未治疗组),96例使用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上(治疗组)。其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分C、I、V三组,分别对总HBV DNA(包括野生型和突变型DNA),YIDD突变DNA,YVDD突变DNA进行检测。结果 186例慢性乙肝患者中发生P基因区变异者共87例,其中治疗组患者发生YIDD变异9例(9.4%),发生YVDD变异36例(37.5%),YIDD和YVDD同时变异6例(6.2%);未治疗组患者发生YIDD变异6例(6.7%),发生YVDD变异24例(26.7%),YIDD和YVDD同时变异6例(6.7%)。两组患者YIDD变异、YVDD变异及YIDD和YVDD同时变异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0.156、0.206,P>0.05)。结论经过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乙肝病毒P基因区发生变异的频率高,但未经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也可自然发生P基因区的变异,故在治疗前及治疗中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ide and nucleotide analogs,NAs)发生耐药后的突变模式,为规范抗病毒治疗和耐药管理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耐药突变的375例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耐药患者血清HBV聚合酶基因逆转录酶区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耐药组和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耐药组基因型耐药伴生物化学突破的构成比均高于恩替卡韦(entecavir,ETV)耐药组(χ2=12.111,P<0.001;χ2=7.992,P=0.005)。253例LAM耐药者中有16种突变类型,单位点突变134例(52.96%),以rtM204I 最多见,多位点突变119例(47.04%),以rtLl80M+M204V最多见;在rtM204突变模式中,rtM204I为单位点突变模式的主要位点(χ2=154.555,P<0.001),rtM204V为多位点突变模式的主要位点(χ2=4.317,P=0.038)。88例ADV耐药者中有24种突变类型,单位点突变61例(69.32%),以rtA181T最多见,多位点突变27例(30.68%),以rtL180M+rtM204V+rtA181T最多见;无论是单位点突变模式还是多位点突变模式,相对于rtN236T,rtA181T均是主要突变位点(χ2=42.749,P<0.001;χ2=6.033,P=0.014)。34例ETV耐药者中有5种突变类型,均为多位点突变,以rtL180M+rtM204V+rtS202I/G最多见;相对于rtT184,rtS202为主要突变位点(χ2=5.882,P=0.015)。ADV耐药者突变模式的复杂性最高,其次为LAM耐药者,最低为ETV耐药者。结论 NAs的耐药突变复杂多样,尤其是ADV,应接受和执行优选和优化治疗策略,以实现预防耐药,减少或避免挽救治疗。  相似文献   

8.
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慧敏  张春兰  杨湛 《药品评价》2006,3(5):378-380
目的探讨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提高治疗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2003年6月-2006年5月住院的60例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损害以轻、中度为主;病理改变G1占38.880h,(7/18),G2占22.22%(4/18),G3占27.77%(5/18),G4占11.11%(2/18);变异后采用阿德福韦、干扰素、恩替卡韦继续抗病毒治疗愈后好:肝硬化患者变异时停药易导致病情加重、不可逆转。结论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大多可逆转.继续抗病毒治疗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林 《淮海医药》2010,28(5):401-40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YMDD病毒变异后的治疗策略。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10月在门诊和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出现YMDD变异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单用阿德福韦酯10mg/d;B组阿德福韦酯10 mg/d、联合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12周后单用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36周;C组采用阿德福韦酯10 mg/d、拉米夫定100 mg/d,联合治疗48周。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3组患者治疗12周时ALT水平进一步反弹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6.7%(8/30),10.0%(3/30),6.7%(2/30);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比较,分别为χ^2=3.65、P=0.058,χ^2=5.376、P〈0.05)。A组1例患者出现重型肝炎;治疗12周时3组患者发生YMDD变异分别为16.7%(5/30),0,0;治疗48周时3组患者间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C组ALT复常率、HBVDNA达到检测水平以下的百分率与A组患者比较,χ^2值分别为5.526、6.35、7.054,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YMDD变异后采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比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高复制、高变异的特征。在慢性HBV感染的过程中,病毒变异可自发或治疗后发生,以YMDD变异尤为突出,并使得HBV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与临床过程呈现多样华、复杂化。HBV基因型是根据每一毒株基因序列之间的规律性差异而决定。不同的基因型可以影响血清中乙肝标志物的转换、疾病感染过程及转归和抗病毒耐药性的发生。笔者探讨了不同的HBV基因型与YMDD变异及病情过程和乙肝标志物转换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检测YMDD突变的方法并了解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突变的状况.方法 采用突变特异PCR技术研究YMDD突变.结果 采用突变特异PCR技术和PCR-RFLP方法同时对30份HBV DNA阳性血清标本进行检测,2种方法的YMDD突变检出率基本相符.120例肝硬化患者治疗前无1例检测到YMDD突变,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治疗6、12和24个月YMDD突变率分别为0(0/60)、8.5%(5/59)和17.9% (10/56),而对照组患者没有1例发生YMDD突变.结论 突变特异PCR技术检测YMDD突变简便特异.YMDD突变的发生率随着拉米夫定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相似文献   

12.
陈健康  肖敏敏  冯岚 《安徽医药》2010,14(8):954-956
目的对检测HBV YMDD变异的TaqManMGB双探针法和通用模板PCR法做方法学比较,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分别以TaqManMGB双探针和通用模板PCR法,对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血清出现HBV DNA由阴转阳的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 YMDD变异检测,并以测序结果为标准,比较它们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TaqMan探针法和通用模板PCR法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0%和93.02%,特异性均为100%,与测序法的符合率为98.9%和96.6%。两种方法学敏感度分别为5.0×105copies.L-1和1.0×106copies.L-1。结论TaqMan探针法检测HBV YMDD变异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是临床检测HBVYMDD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微孔板固相杂交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YMDD变异的方法。方法:对132份HBVDNA阳性血清标本进行基因测序检测,选取有YMDD变异和无YMDD变异血清标本各20份进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并采用微孔板固相杂交法检测,结果判定阴性和阳性,设直接测序方法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微孔板固相杂交法检测结果显示,入选的40份标本中19份有变异,21份无变异,其灵敏度为94.74%,特异度为90.48%。结论:微孔板固相杂交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快速、准确、简便,并且可同时检测野生株和变异株类型,尤其适用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便于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IV/HBV合并感染者经含拉米夫定(3TC)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后YMDD变异的检出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对使用含3TC的HAART治疗的39例HIV/HBV合并感染者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BVYMDD变异,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YMDD变异检出率和影响YMDD变异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的YMDD变异检出率为41.0%,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YMDD变异的检出率逐渐增加,治疗6—12月、12—24月、24—36月后YMDD的检出率分别为10.0%、42.1%和70.0%(P〈0.05);YMDD变异组和未变异组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感染HIV途径、血清HBeAg状态、基线CD4’细胞水平、基线HBVDNA和ALT水平、有无肝硬化或纤维化、HBV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HBV合并感染者的YMDD变异与含3TC的HAART治疗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5.
拉米夫定致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及其临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米夫定为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HBV DNA复制,能迅速降低慢性乙肝患者的HBV DNA水平,促进ALT恢复正常,改善组织学活动指数,获得一定比率的HBeAg消失及血清转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 (CP)热点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克隆测序的方法检测 2 0例HBV感染者HBVCP序列 ,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10例HBeAg(+)患者中 ,CP的T176 2、A176 4联合变异有 2例 (2 0 % ) ;10例HBeAg(- )患者中T176 2、A176 4联合变异有 7例 (70 % ) ,χ2 =6 73,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T176 2、A176 4联合变异多见于HBeAg(- )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BCP)双突变及前C区nt1896位点突变与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及e抗原(HBeAg)表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nt1660~1935的HBVDNA片段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BCP区及前C区基因的变异情况。结果130例经证实为HBVDNA阳性的急慢性肝炎患者中共有75例BCP区nt1762、nt1764双突变,HBeAg阳性组BCP突变者32例(58.2%),而HBeAg阴性组43例(57.3%)。检出前C区nt1896突变者20例,其中慢性肝炎10例(12.8%)、重型肝炎2例(25.0%)、肝硬化8例(22.2%);nt1896突变者在HBeAg阳性组3例(5.5%),HBeAg阴性组17例(2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t1896突变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及HBV DNA水平较无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CP双突变及前C nt1896均与肝炎的慢性化、重型化及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前者对HBeAg的表达及HBV-DNA水平并无明显影响;后者影响HBeAg的表达,并且增强病毒复制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4周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对远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80例YMDD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男56例,女24例,接受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分别在治疗4、24和104周时,检测血清HBVDNA,HBV标志物和YMDD。根据血清HBVDNA水平,以4周和24周时HBVDNA<500拷贝/ml为界,将不同HBVDNA水平患者分Ⅰ组和Ⅱ组,104周后检测和分析2组HBV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YMDD变异率的差别。结果血清HBVDNA转阴率:Ⅰ组为89%,Ⅱ组为25%(χ2=11.79,P<0.01);HBeAg血清转换率:Ⅰ组为44%,Ⅱ组为12%(χ2=1.63,P>0.05);YMDD变异率:Ⅰ组为3%,Ⅱ组为38%(χ2=5.81,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4周时HBVDNA下降到检测下限(500拷贝/ml)可预测104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魏欣  张旭东  王莉 《中国药房》2008,19(17):1351-1353
拉米夫定为核苷类似物,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作为有效的抗HBV药物,拉米夫定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能迅速降低血清HBV脱氧核糖核酸(DNA)水平,改善肝脏的组织学,延缓肝病的进展,但在应用过程中一些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治疗时间长,易出现耐药性,停药后易出现反跳,易出现YMDD变异,等等。为此,单独用药时治疗效果不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石家庄地区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耐药突变的状况。方法对51例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石家庄市五医院就诊的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 P区基因序列测定。结果51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25例存在HBV P区发生突变,突变率为49·.0%。突变率在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无显著差别( P >0.05)。 HBV P区突变组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未突变组( P <0.05),ALT、AST和TBIL在突变组也显著升高( P <0.05)。对25例存在HBV P区基因突变患者进行突变模式分析,居于前四位的突变模式的总和占所有突变的72%。突变模式主要为rtM204I/V单独突变以及联合rtL180M和(或)其他突变位点、rtA181V/T单独突变以及联合rtN236T或rtM250V/L突变。结论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等进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实时监测HBV P区耐药突变状况,及时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