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茯苓通胃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通胃阳"一说,以升降为契机,燮理阴阳。叶氏继承了《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上主张"治胃与脾迥别",治脾宜燥宜升,治胃宜润宜通。在用药上叶氏指出"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故其常以辛味药如半夏、生姜、厚朴、枳实等,淡味药如荷叶、茯苓、竹茹等作为通阳用药。茯苓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共出现1 058次,是叶天士"通胃阳"学说中重要的一味药物,善通胃阳,引阳入阴。叶氏通过不同气味配伍,无论甘凉濡润、辛热开浊通阳,亦或温润柔剂、淡渗通阳,均配以茯苓才能达到通胃阳之功效。研究旨在对其理论内涵及临床用药规律的初步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彭飞  商丹  黄福斌 《光明中医》2011,26(12):2419-2420
叶氏治疗胃脘痛以养胃阴见长,对于胃阳盛衰在胃脘痛发病中的作用,叶氏也给予了足够了重视,今就《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胃脘痛门相关医案进行分析归纳,探讨叶氏以通补胃阳法治疗胃脘痛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不但发煌《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学理之古义,而且对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精华,亦有不同程度的阐述,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对中医学的许多临床问题和重要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除了倡养胃阴外,叶氏亦系统的提出通补阳明法,却较少被后世总结,本文拟从其论著中进一步探讨该法。  相似文献   

4.
于世坤  张丽艳 《河南中医》2022,(9):1349-1351
叶天士强调脾胃分治,治脾以理阳通阳,治胃以和降通顺。其在历代医家养胃阴的基础上,提出了“甘凉生津滋胃阴”理论,认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胃病日久,必入于络,应治以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肝有实病会乘脾胃之土,脾胃有病也会反侮肝木,故治疗脾胃病时要兼顾肝胆。叶天士在治疗脾胃虚所致腹满时,常加入黄芩、菊花、桑叶、旋覆花等药物清肝疏肝。其治疗痰饮病时,常用苓桂剂分消利导,再佐以生姜、半夏、黄连、生姜汁等开通气机,并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常用理中丸、建中汤等建立中阳,化痰散饮,配伍薤白、瓜蒌、枳实等温阳化痰开痹,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  相似文献   

5.
以《临证指南医案》为研究内容,分析、总结叶天士的"存胃阴"思想。其"胃阴学说"倡导脾胃分治,注重保存胃津,存胃阴的的同时需顾护胃气、胃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叶天士的"胃阴学说"在治病用药中的体现。清火润胃法、增液润燥法、补肝和胃法、润胃益肺法是其常用治法。  相似文献   

6.
王建康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11):491-492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胃阳虚弱证的治疗,首次提出了"通补胃阳"法则.本文拟就有关内容探讨如下. 1 立法机制 脾胃位居中焦,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以经脉互为络属.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气的输布.胃气主降,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精气才能上输.脾胃皆有阴阳,其中脾阳与胃阳合称为中焦阳气,分之则脾阳为脾的功能表现,胃阳为胃的功能表现,二者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  相似文献   

7.
8.
《临证指南医案卷十·幼科要略》中有专篇论痘,叶氏所论之痘,一为今之小儿水痘;一为天花。但无论是水痘,还是天花,其立论施治的许多观点可以指导小儿水痘的诊治,我师叶天士治痘诸案之精髓,总结出临证治疗小儿水痘的六条原则。  相似文献   

9.
“脾体阴用阳”是对脾生理病理特性的概括,名医叶天士于脏腑体用理论除执肝之体用论外,对“脾体阴用阳”理论亦有应用。叶氏着眼脾脏执“脾体阴用阳”论指导临床诊疗。现以《临证指南医案》研究对象,简述叶氏“脾体阴用阳”理论的内涵,列举常用方剂,选择代表医案,解释说明,以发掘叶氏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脾胃病病机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天士在诊治脾胃病中提出“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之辨治要点.以寒热、虚实、升降、润燥4个方面,贯穿辨证用药全程,既简明扼要,又提纲挈领,笔者试加以阐述和探讨,以推广应用于临床.1寒热失调错杂互见 寒热失调是引起脾胃病的重要病理变化,病变中又可见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如《灵枢·小针解》云:“寒热不适,饮食不节,清生于肠胃.《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是心饥.脐以上皮热;……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胀痛”.故胃肠之热由六淫之邪人肠胃化热,或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对伏邪理论见解独到,其存世著作《临证指南医案》有着丰富论述.强调清晰鉴别、明确辨析新感与伏邪之不同,重视伏邪时间节律性、病位特异性等特点,从正邪两方面认识伏邪的发生与发展.根据邪气性质特点,灵活选择卫气营血辨证等不同辨证方法将伏邪分为发作期与潜伏期分期论治结合伏邪邪气潜伏的病理状态,创立搜法为伏邪治疗的特色疗法.  相似文献   

12.
大半夏汤原方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为胃虚不能消谷,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导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之症。叶天士根据大半夏汤配伍特点,去掉其中甘壅守补的白蜜,加用茯苓以通阳,合辛以开降的半夏、甘以补胃的人参创立"通补阳明"一法,并予以化裁及合用他方,兼养胃阴,开泄厥阴,临证治疗多种疾病,为运用经方的大家。  相似文献   

13.
孙晓光  彭越  石琳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043-1044
在脑卒中理论研究方面,叶天士遥承仲景之学,借鉴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等诸家思想,倡"肝阳化风"之说,以仲景复脉汤、黄连阿胶汤、甘麦大枣汤加减化裁,作为滋心、肝、肾三脏之阴的核心用药,强调肝肾阴虚、心营受损都是"肝阳化风"的重要因素。借鉴仲景土虚木乘理论,以麦门冬汤、酸枣仁汤加减为底方治疗胃阴不足、肝风内动而偏热证。  相似文献   

14.
以《临证指南医案》中肝风医案为研究对象,发掘叶天士基于"肝体阴用阳"理论治疗肝风的经验。叶天士重视肝脏体、用二者关系,着眼脏腑整体思维,在病因病机认识上把握肝为主病之脏,每病多兼它脏的病理特点,辨证论治。肝虚风动、胃虚风动、水不涵木、内风袭络是叶氏肝风辨证常用证型。叶天士的肝风治法主要包括调理体用、养肝息风、养胃息风、滋水涵木、降肺调肝、养摄治法6大类。其临床用药以风药、柔药、静药三者为多,常选用虎潜丸、地黄饮子、甘麦大枣汤、乌梅丸等方剂加减化裁治疗肝风。  相似文献   

15.
文章总结了叶天士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确立了脾瘅的病因病机为中虚伏热,概括了脾瘅的临床证候变化,认为脾瘅的肇基主要是脾虚,虽然在脾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变生他证,但是脾虚是一直存在的,治疗上尊仲景之法,以补虚泻实,辛开苦降为基础,辨治脾瘅,充实了脾瘅的临床诊疗体系,在治疗脾瘅的过程中逆向思维,创甘肥温脾(胃)之法,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范于古而不囿于古的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16.
从“胃腑以通为补”的理论渊源 ,临床实践 ,以及通与泻 ,通与补 ,通法的运用变化等方面探析叶天士“胃腑以通为补”观点的内涵、运用原则、规律、方法。认为叶氏这一观点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温维  张梅奎 《四川中医》2013,(12):24-26
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各类病案的整理和总结,可知叶天士非常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惯用天人观辨析病情,灵活运用其规律辨证施治。可见,“天人合一”辨证思路是叶天士重要的临证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8.
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四气和五味。气味配伍理论在方剂配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媲美君臣佐使理论,简单易学且其疗效显著,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叶天士对药物气味配伍理论研究颇深,不仅继承前世医家对气味配伍的临床应用,而且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在治疗脾胃病时尤其注重气味配伍的应用。本文通过梳理《临证指南医案》有关辨治脾胃病医案,论述了叶天士运用酸、苦、甘、辛、芳香、淡味之间的气味配伍理论在治疗脾胃病中“随证变法”的应用,分为甘温益气、辛甘化阳、酸甘养阴以补脾胃之虚;辛开苦降、酸苦泄热以调脾胃之气机;芳香、淡味祛脾胃之湿;辛润、辛香、辛温以温胃通络等。叶天士将气味配伍与脏腑、病证相结合,灵活变通经方所寓之法并应用于脾胃病的临床证治中,如活用桂枝汤中辛甘理阳与辛甘理营之法、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法、麻杏薏苡汤中分消三焦湿热之法、旋覆花汤中辛润通络之法,为后世辨治脾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肝胃同病乃肝胃气火郁积,阴阳不并,或升降失调,气机逆乱所致,其临床表现为胃痛、胀、呕、呃、吞酸、吐血、便血、便闭、泄泻,与头晕头痛、口苦、胁肋胀、刺痛等症并见,甚则出现上热下寒、上盛下虚之证。根据肝胃同病的病机和症状特点,临证以“厥阴肝木-阳明胃土”复合脏腑模型为基,“肝木升阳,胃土通降,阴阳合一”为径,予叶天士“泄厥阴,通阳明”之法以消厥阴气火之郁、御阳明肝气之逆,并合辛润通络法以理血络之变,验之临床,每每获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刘文静 《北京中医药》2017,36(3):256-258
清代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丰富且疗效显著,其对肝的调理更有独到的见解,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调肝着重于对肝气、肝火、肝风、肝阴的调理,认为此为肝病4个不同阶段的关键治则,临证当析之,用药当审之,但也要相互参考,不能拘泥一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