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时间针刺机体穴位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探讨时间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对20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测试。其中针刺组10例,男性5例,女性5例;非针刺组10例,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5~45周岁。分别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作为针刺穴位,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穴位"开"、"合"时间,并分别在穴位"开"、"合"时进行针刺,同时在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收集并检测NO含量的变化,比较不同时间针刺效应的差异。结果针刺组"开穴"时NO含量高于"合穴",非针刺组"开穴"与"合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穴位NO含量高于非针刺组。结论针刺可以使人体穴位NO含量增高,且针刺效应在"开穴"时比"合穴"时更加显著,说明利用时间针法治疗疾病可以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3.
针刺上巨虚穴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上巨虚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组,各10只。模型对照组和电针组均采用直肠球囊扩张刺激法,持续刺激15 d制备IBS大鼠模型。电针组隔日1次针刺大鼠双侧上巨虚穴10 d。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陪同电针组抓取、固定,不做任何治疗。各组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模型对照组血清NO、NOS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血清NO、NOS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结论针刺上巨虚穴降低IBS大鼠血清NO及NOS水平,可能是针刺调节IBS胃肠运动,进而改善慢性内脏痛敏症状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针刺对肥胖大鼠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针刺对肥胖大鼠海马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观察针刺治疗前后肥胖大鼠体重,体脂及海马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的变化。结果:肥胖大鼠体重,体脂及海马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水平;大鼠海马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与体重和Lee's指数高度正相关。针刺治疗取得良好减肥疗效。同时,肥胖大鼠海马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明显回降。结论:海马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异常可能是肥胖发病因素之一;针刺对肥胖机体海马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的良好调整作用。可能是实现减肥效应的中枢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血压病患者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的影响。方法:观察了30例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血压病患者针刺治疗前后NO和NOS含量的的变化。结果:患者N0及NOS水平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于治疗后明显回升。结论:针刺可以提高患者NO和NOS的含量,从而调节血管张力,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电针远近部位穴位对暂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部位穴位对实验性脑缺血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暂时性缺血模型 ,比较电针头部的“百会”、“水沟”穴和远离头部的“环跳”、“昆仑”穴 ,对脑组织、血清NO含量的影响。结果 :缺血模型组与假缺血组比脑组织、血清NO含量显著增加 (P <0 .0 5) ;与缺血模型组比较 ,头部穴位组明显降低 (P <0 .0 1 ) ,肢体部穴位组降低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两穴位组之间比较 ,脑组织NO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血清NO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尚不能认为远近部位穴位的作用有差别 相似文献
7.
一氧化氮 (NO)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由细胞内的一氧化氮合酶 (NOS)催化 L-精氨酸 (L- Arg)而生成 ,它可作为介质、信使或细胞功能调节因子参与机体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在舒张血管 ,抑制血小板聚集与粘附 ,参与炎症反应 ,介导神经毒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 ] 。脑血管疾病是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 ,通过测定患者血清中NO的含量变化 ,以期探讨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4 3例患者 ,均按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会议第三次修订的标准确诊 ,并经头颅 CT及 /或 MRI证实。其中2 5例为急性缺…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十六郄穴的皮肤导电量检测,调查分析肝癌患者疼痛发病时的经络状况。方法:通过对十六郄穴皮肤穴位导电量的测量来探讨117例肝癌患者疼痛状态下的经络表现。结果:117例肝癌患者疼痛发作时,十六郄穴异常主要体现在心包经、肝经、心经、胆经、阳维脉、胃经、脾经上,以心包经(占75.21%)、肝经(占69.23%)、心经(占64.10%)、胆经(占61.54%)不平衡率居高,与其他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十六郄穴的皮肤穴位导电量检测能够反映肝癌患者疼痛状态下经络气血的失衡情况,心系及肝胆系经脉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将DPN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进行前瞻性研究。两组在药物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甲钴胺治疗,半个月后,观察一氧化氮含量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患者血清中NO含量有所升高,但t=-1.436,P=0.1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药物组NO含量有所下降;t=1.236,P=0.225。两组间比较,治疗前t=0.191,P=0.8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t=3.005,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可能与提高NO含量有关,但不能完全用此途径解释。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ET、NO在糖尿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发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和穴位埋线法早期干预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动物试验,用自制的高脂饲料喂养+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制作出38只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穴位埋线治疗组和模型空白对照组,每组19只,另外取13只健康大鼠作为正常空白对照组。穴位埋线治疗组大鼠用埋线治疗,7天1次,共埋线12次;模型空白对照组大鼠给予自由饮食,不做任何处理,饲养12周。12周后抽血和取胃窦组织进行血浆内皮素和胃窦一氧化氮(NO)含量的测定。结果:模型空白对照组大鼠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高于穴位埋线治疗组和正常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治疗组与正常空白对照组血浆内皮素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空白对照组大鼠胃窦NO含量明显低于穴位埋线治疗组和正常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治疗组与正常空白对照组胃窦NO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ET、胃窦NO含量的变化提示糖尿病胃肠局部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胃肠并发症的主要病理基础,早期采用穴位埋线法进行干预,能降低ET,升高NO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刺激方法对人体穴位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方法:对47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实验.其中电针组11例,男性5例,女性6例;手针组13例,男性7例,女性6例;温灸组16例,男性8例,女性8例;非刺激对照组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在25~45周岁.分别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刺激穴位,并分别施以电针、手针、温灸刺激,对照组不给予刺激.分别在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对穴位NO进行微透析采集并分析,比较不同刺激方法对NO含量的影响.结果:温灸组皮肤穴位NO含量高于电针组,电针组高于手针组,所有刺激组高于非刺激对照组(P<0.05).结论:虽然不同的刺激方法对穴位NO含量的影响不同,但3种刺激方法均可使穴位NO含量显著升高.因此,穴位NO的表达可能是针灸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刺激方法对人体穴位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方法:对47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实验.其中电针组11例,男性5例,女性6例;手针组13例,男性7例,女性6例;温灸组16例,男性8例,女性8例;非刺激对照组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在25~45周岁.分别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刺激穴位,并分别施以电针、手针、温灸刺激,对照组不给予刺激.分别在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对穴位NO进行微透析采集并分析,比较不同刺激方法对NO含量的影响.结果:温灸组皮肤穴位NO含量高于电针组,电针组高于手针组,所有刺激组高于非刺激对照组(P<0.05).结论:虽然不同的刺激方法对穴位NO含量的影响不同,但3种刺激方法均可使穴位NO含量显著升高.因此,穴位NO的表达可能是针灸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针刺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NO、NOS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建立拟血管性痴呆(VD)的动物模型,探讨针刺对VD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行为、脑内NO含量、NOS活性及VD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用纯系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对照组,采用2-血管阻断法(2-VO)制作VD大鼠模型。在大鼠“百会”“大椎”穴行针刺治疗。检测VD大鼠穿梭箱实验成绩,比色法检测脑组织NO含量、NOS活性,并检测VD大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数据经统计学处理表明,针刺“百会”“大椎”穴可明显减少模型大鼠在穿梭箱实验中的电击次数和电击时间(P<0.01);降低脑组织内NO的含量及NOS活性(P<0.05);可使VD大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P<0.05,0.01)。结论:针刺能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脑组织内NO的含量及NOS活性,改善VD大鼠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促进智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17.
不同穴位电针治疗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比较不同经穴电针治疗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痛的疗效。方法 :选用大鼠L5/L6 脊神经结扎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 ,给予不同经穴的电针治疗 ,穴位选用“夹脊”(L5)、“环跳”、“委中”、“阳陵泉”和“足三里”。采用引起缩足的机械刺激阈值 ( 50 %缩足阈值 )来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 ,用大鼠 5min内在 5± 1℃冷板上的抬脚次数来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分别于电针后即刻、2 4hr、48hr和 72hr检测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 ;电针后即刻、电针后 1 2hr、2 4hr和 48hr检测机械性痛觉超敏 ( 50 %缩足阈值 ) ,以观察其疗效。结果 :以上五个穴位单次电针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对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的抑制均可持续至电针后 2 4hr,其中“委中”对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可持续至电针后 48hr;对机械性痛觉超敏的镇痛作用即刻效果较好 ,电针后 1 2hr消失。五个穴位镇痛强度之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结论 :临床经验提示穴位选择是影响针刺镇痛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实验条件下 ,“委中”穴电针后的镇痛作用持续时间最长 ,可以认为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8.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运动和胃动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运动和胃动素含量的影响及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规律.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即四白组、梁门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和模型组.运用消化道腔外电桥式应力传感器记录法,观察胃运动的变化,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胃动素的含量.结果:造模前,四白穴组和足三里穴组电针后,振幅指数显著升高,与针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造模后,四白穴组电针后,振幅指数显著升高,与针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电针各组穴位对收缩波数目百分率和胃动素的影响,针前针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电针足阳明经四白、足三里穴,可使家兔胃运动振幅指数升高,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探讨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选穴规律,为临床研究处方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12月)中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资料。结果:共纳入文献22篇,选用穴位31个,主要分布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上。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犊鼻、血海、膝眼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足阳明胃经为使用腧穴频数最高的经脉,腧穴分布最多的部位为膝关节局部,特定穴以合穴、下合穴、阿是穴应用较多。结论:现代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穴符合病因病机特点;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为主,重视特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