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天士为清朝著名医家,其学术精髓主要集中在《临证指南医案》.笔者以“胃脘痛”为例,分析叶天士运用仲景学说的思路. 1 承泻心法,扬通胃法 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肝犯胃》中有一则医案:“陈(氏)宿病冲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吐,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变为先寒后热,烦躁,面赤,汗泄,此为厥象.厥阴肝脏之现症,显然在目.  相似文献   

2.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门"所载医案,反映了叶天士治疗胃痛强调辨别虚实、分型论治.实证者有气机失调(包括肝气犯胃、气逆不降、气郁化火等证)、痰浊内阻(包括痰浊阻滞、阳虚浊阻等证)、瘀血阻滞(包括气滞血瘀、血络痹阻等证);虚证者有脾胃阳虚、胃阴亏虚和气营两虚.对现代临床治疗胃痛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对胃痛亦称胃脘痛,包括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窦炎,胃神经官能症等。这些病的特点,临床上共同的都有胃脘部疼痛,所以统称为胃痛。胃痛从肝论治者,临床上极为多见。检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胃脘痛”案中共计49案,其中就有16案(未包括用一、二味疏肝行气药者)是从肝论治,或肝胃同治的病  相似文献   

4.
叶氏辨治胃痛,不寻常法,别出新意。《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篇载录医案丰富,充分体现了叶天士的胃痛临证心得。文章从治法及用药两方面进行探析,归纳总结出叶天士辨治胃痛之特点:治法上,从气机论治时,畅肺气以治胃,喜用杏仁、白蔻仁等;从阳虚论治时,重在通胃阳,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通降胃阳以治胃,或合人参通补结合,或合附子通温结合;从营虚论治时,和营卫以治胃,以桂枝汤化裁。用药上巧用姜品,于营虚阳伤时,用煨姜;肝郁木乘或浊痰上逆时,用良姜;于阳虚痰饮时,用干姜;且妙用姜汁,为胃脘痛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周雪  张琦  滕晶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8-121
叶天士以《黄帝内经》理论为指导,师法仲景,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灵活运用脏腑辨证、奇经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论治厥证。在脏腑辨证中重视厥阴风木,在奇经辨证中重视冲脉之气为病,在卫气营血辨证中重视火热邪气的传变,并提出"肝为刚脏"的理论,根据肝"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及脏腑生化关系提出"柔肝通络""缓肝息风""潜阳益乙癸""补胃凝肝""补金柔制""益胃阴伏冲气""通补阳明"等治法,以血肉介类味厚之药填补下焦,通补奇经,选用奇经引经药入冲任脉镇冲逆之气,并重视阴液,拓宽后世论治厥证思路。  相似文献   

6.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治法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叶天士著《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治法特点。方法:列举三个方面,一是首分胃阴虚/胃阳虚而治,达胃气和顺之效;二是治肝安胃,以肝郁犯胃,肝气犯胃,肝浊犯胃所致疼痛;三是久病入络,根据病因不同,分别治之。对久瘀病深者,用虫类搜剔。结果:叶氏治胃脘痛,机圆法活,辨证准确,用药精巧,效若桴鼓,为后人所推崇。结论:叶氏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多有独创,辨证论治,立法处方条理井然,实补东垣脾胃学说之未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7.
胃病从肝论治,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案共计49案,其中有16案是从肝论治或肝胃同治的病例.叶天士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变之所""肝脏厥气乘胃入膈""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现代医家刘渡舟也指出:"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说明肝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病理联系.现代医家黄一峰治疗胃脘痛,以通调气机为纲,他认为胃气失于通降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气滞又可以导致食积、痰湿、郁火、瘀血、伤阴等病理变化,使之久痛难愈.而胃气之所以失于通降,首先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息息相关,所以治疗胃痛,十分重视疏泄肝气以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胃之通降失司,则脾之清气难以升发,故临诊用药常升降并进,常用黄连(或龙胆草)配吴茱萸辛升苦降.  相似文献   

8.
单兆伟教授认为胃痛的基本病机为脾升胃降失和、胃中气血阻滞,而脾胃之健运依赖于肝木之条达,土得木而达。临证主张胃痛从肝论治,肝胃同治,灵活运用疏肝理气和胃、清肝泄热和胃、滋阴养肝和胃、降胆通逆和胃、温阳养肝和胃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理气和胃汤治疗慢性胃脘痛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痛 ,即祖国医学之胃脘痛。包含了现代医学的许多慢性胃病 ,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经过临床观察 ,结合有关资料和辨证分析发现 ,慢性胃痛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而致肝胃不和型最为常见 ,是慢性胃病的基本病机 ,正如叶天士所云 :“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肝木肆横 ,胃土必伤”。故治疗重在柔肝疏肝、理气和胃。笔者以自拟理气和胃汤治疗慢性胃脘痛 38例 ,疗效满意 ,兹报道如次。1 临床资料本组 38例 ,均系门诊病人 ,…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对反酸一症的辨治特色。方法: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与反酸相关的医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分析叶天士对反酸的辨治特色。结果:32则医案纳入研究,涉及21个篇章,应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茯苓、半夏、人参,叶天士将反酸的病机概括为脾胃虚弱及肝胃不和,治疗以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为主方,辅以柔肝解郁之白芍、乌梅;苦寒降火之黄连、栀子等。结论:叶天士治疗反酸采用健运脾胃、调和肝胃法,辨其病因之主次先后,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1.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医案反映了叶天士治疗胃痛的用药特点:实证根据不通则痛的病机和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采用调理气机、祛痰化饮和活血通瘀的治疗方法;虚证根据不荣则痛的病机和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采用温阳运脾、滋阴和胃、理气和营的治疗方法。皆注重用通法。邪实者,疏而导之,令其通达;不足者,补而行之,复其通畅。对现代临床胃痛的治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平肝舒怒饮加减治疗慢性胃痛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痛,即祖国医学之胃脘痛。包括了息按代医学的许多慢性胃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十二指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经过临床观察,结合有关资料和辨证分析发现,慢性胃痛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肝胃不和型最为常见,是慢性胃病的基本病机,正如叶天士所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木肆衡,胃土必伤”。故治疗重在柔肝舒肝,理气和胃.笔者以平肝舒怒饮治疗慢性胃脘痛38例,疗效满意,兹报道如次。  相似文献   

13.
胃痛之疾临床较为常见,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其病因病机不外外感内伤两方面。外感寒邪,邪犯于胃则胃寒而病;饮食不节,中州失畅则食滞胃痛;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则气滞胃痛;脾胃虚弱,则失养胃痛。但关键在于“不通”,或病邪阻滞,脾气郁滞,气滞而痛,或脾胃虚弱,胃络失养拘急而痛, 或气滞血淤而痛,故本病之治当以“通”为要。  相似文献   

14.
于凌 《北京中医药》2012,31(9):682-683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临证指南医案》不寐病案进行统计,并从病机、症状、药物等诸多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提出佐证,认为不寐的主要病位在肝、胃,而非在心;不寐的主要病机有肝风内动(多与阴虚而致的阳气亢逆升动化风有关);火热内扰(多为郁火或虚火,但少见痰热);津液不足(多为心肾阴虚);胃气不和(多与肝犯胃、胃气虚、胃阴虚、胃上逆有关);气机郁滞(多与肝、肺有关),同时,以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契机,探讨中医疾病的定位不能受到现代医学解剖学及生理学的影响,而要充分考虑到中医脏腑的侧重功能模态(而不是解剖结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我县老中医王远芳,年逾八旬,业医半百。擅治胃痛,立法遣药有独到处,现介绍如下。一、治肝安胃肝郁犯胃者,肝乃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证见脘胀甚于痛,牵引胁背,太息嗳气,每与情志波动有关,脉多呈弦象。王老宗“治肝可以安胃”之说,每用四逆散加香橼皮、玉  相似文献   

16.
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载木乘土篇医案入手,总结叶氏对土木同病相关疾病的认识和辨证论治规律:首辨有无阴虚阳亢,次辨病位之在肝胆与脾胃;治疗上总以土木同调为总则,具体有泄肝安胃健脾法、滋养肝胃法、平治法、情志调节法等。  相似文献   

17.
252例中医脾病五行辨证医案调研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永生  周睿娴  杨静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62-1663
对252例中医脾病五行辨证医案从来源、选用原则、调研方法、病症模式等进行探微,从而构建了脾病传及肺、心、肾、肝的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相乘、相侮以及肝旺乘脾的五种辨证模式,提出"异病同辨"和"同病异辨"的五行思维方法,拟在基础上建立脾病医案五行检索系统,共为临床医学服务。  相似文献   

18.
胃痛为消化系统常见症状。笔者阅读中医古籍中有关胃痛的条文,发现大量记载与从肾论治胃痛有关。本文基于中医古籍文献及现代医家经验,梳理了肾胃之间的经络联系、脏腑阴阳的互用关系、水液代谢中的相互作用。《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其中虽无“胃痛”病名,但胃痛的诊治被记录在“腹痛”“心下痛”等条文中。本文通过对相关条文进行全面总结,发现“温肾阳”“利肾水”为张仲景治疗胃痛要法,并对张仲景后世古籍文献中从肾论治胃痛的实践进行归类总结,可分为虚寒胃痛、痰饮胃痛、阴虚胃痛、肝气胃痛四种胃痛。笔者借助名家医案对四种胃痛的诊治思路与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后发现“泻水邪”“温肾阳”“滋肾阴”可为现有常见胃痛治法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急性胃炎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急性胃炎常有胃部疼痛的症状,即中医学之"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如《素问》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脾与胃表里相关,共主升降,故胃病多涉于脾,脾病亦可及胃.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肝气郁滞,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胃痛之因,即所谓"不通则痛".和胃理气止痛是治疗胃病的基本法则.1护理要点1.1 饮食以软、烂、热及少食多餐为原则.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和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1.2了解胃痛的诱因和疼痛特点,以辨因施护.  相似文献   

20.
情志病证病机规律的古医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情志病证古医案的病机规律。方法以1527例情志病证古医案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对医案原文中病种分布、病因、症状、病位、辨证及证候分布等情况,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并结合历代对情志病证病机理论认识,对结果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病因以情志诱发为多,单一情志因素则以怒最多;症状中常见20种,其中8种为躯体症状;病位在脏以心、肝、脾为多,在腑则多为胃和胆,奇恒之府则以脑多见;证候类型出现频次最多是肝郁脾虚证(53次),其余依次为:肝火犯胃证、肝火炽盛证、惊恐伤神证、肝脾气血两虚证、肝脾气滞证、痰气互结证、忧伤神气证、肝旺脾虚证、心脾气血两虚证。结论情志致病以气机不畅为中介,导致脏腑损伤,其中以肝、心、脾三脏损害为多,病变初期多见实证,而后渐延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的病机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