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遗尿症俗称尿床,指因禀赋不足,肾气不固,湿热瘀血内蕴,致膀胱失调而遗尿,脾肺气虚,则水液无制;肾关不固,则尿出无知;湿热下注,可致膀胱功能失调。临床多见于儿童、老人、妇女及大病之后。小儿多发于3周岁以上,轻则数夜遗尿1次,重则每夜遗尿2~3次。遗尿病久的可见患儿面色萎黄,学习成绩下降,精神不振,四肢不温等症状。年龄较大儿童还  相似文献   

2.
吕仁和教授(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 遗尿是睡眠中不自觉的排尿;尿失禁是指尿液不受自己意识的控制自行流出,或两者通称为遗尿。《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说明遗尿的病位主要在膀胱,病机为“不约”。引起“不约”的原因颇多,根据自己的多年经验,将主要辨证和治疗办法介绍如下: 一、湿热下注膀胱遗尿:主症为时有尿频,甚则尿热,大便秘结,夜寐梦尿,尿出则醒,舌  相似文献   

3.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遗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遗尿是临床儿科常见病,其病机是肾气不固,下元不能固摄,每致膀胱约束无权而发生遗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睡梦中遗尿,轻者数夜1次,重者每夜1次或1夜数次,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笔者近几年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遗尿,疗效满  相似文献   

4.
淋证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不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 [病因病机]淋证的病因病机约有3点。1.膀胱湿热:过食辛热肥甘,或嗜酒无度,积湿蕴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上犯膀胱,酿成湿热,发为淋证。若小便灼热刺痛为热淋;热盛伤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为血淋;湿热煎熬尿液,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为石淋。2.肝郁气滞:郁怒伤肝,气滞不宣,郁而化火,以致气火郁滞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则少腹作胀,小便艰涩疼痛,余沥不尽,发为气淋实证。3.脾肾亏虚:久淋耗伤正气,或年老、久病体虚,以及劳倦、房室过度,均致脾肾亏虚,脾虚下陷,或肾虚不固,则  相似文献   

5.
遗尿是小儿常见病,祖国医学认为其病机主要与肾及膀胱的开合功能失调有关,认为本病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或病后体弱,脾肺气虚致三焦气化不利,肺、脾、肾三经之气不固,膀胱失约而成。少数患儿因肝经湿热,疏泄失常,火热内迫,热迫膀胱,膀胱不藏而引起。推拿疗法方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张颖 《光明中医》2010,25(7):1303-1303
<正>遗尿症亦称"遗尿""尿床"。中医称为"遗尿""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发育和智力正常的不自主排尿。主要表现为夜间熟睡时,小便经常自遗,醒后方觉,少数患儿白天清醒时可发生遗尿。遗尿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病后失调,湿热内蕴,膀胱失约而致。  相似文献   

7.
遗尿亦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发育和智力正常的小儿,不自主排尿。主要表现为夜间熟睡时,小便经常自遗,醒后方觉,少数患儿白天清醒时可发生遗尿。遗尿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病后失调,湿热内蕴,膀胱失约而致。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同时涉及肺脾肝。  相似文献   

8.
小便失禁是指在清醒状态下不能控制排尿,而尿液自行排出的病症。此症多见于年老、素体禀赋不足、妇女及病后体虚之人。其病因总由脏气虚衰,气化不固,或湿热瘀血内阻,引起膀胱失约而发病。如《素问·宣明五气论篇》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灵枢·本输》云:“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故内经不仅认识到遗溺的病位在膀胱,而且病性多虚,是以对遗尿的治疗一般采取补肾之法,此乃常法。近年来,家父运用健脾益气法治疗遗尿多例,获效甚佳。此法运用之初,缘于治1例乙肝伴有遗尿的患者,初用补肾之法治遗尿不效,转而治其乙肝,不意运用健运脾胃之…  相似文献   

9.
通督针法治疗小儿遗尿症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尿指睡眠中不自觉的排尿 ,多见于儿童。凡 3周岁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能控制排尿而自遗者即属病态 ,多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而致膀胱失约 ,不能贮津液所致。笔者采取通督法即针刺督脉有关穴位 ,以振奋肾阳 ,提高膀胱气化功能 ,而达到治疗目的。通过对 35例遗尿者的治疗观察 ,认为本法值得推荐。1 一般资料本组 35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 2 5例 ,女 10例 ,年龄 4~ 12岁 ,平均 6 3岁。均排除外伤性神经性遗尿、脊椎裂、输尿管开口异位等疾病。 90 %遗尿患儿在夜晚睡眠中发生 ,一般为每晚 2~ 4次 ,其中 2例午睡中也出现遗尿 ,但发生次数少。2…  相似文献   

10.
李兴起 《河北中医》2006,28(12):934-935
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学淋证、癃闭范畴,其病因不外乎肾虚、膀胱湿热、瘀血.《内经》云:"诸淋所发皆肾虚、膀胱湿热."指出了本病肾虚为本,膀胱湿热为标.如房事不节,纵欲过度,相火妄动,或欲念不遂,蕴结下焦均可致肾虚;外感湿热毒邪,或饮食不节,起居失常,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致湿热内生;肾虚,膀胱气化不利,湿热互结,日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必致瘀;肾阳不足,阳虚生寒,寒凝则可致瘀;脾胃虚损,气血生化乏源,气虚生化无力,即可致瘀;阳虚血少,脉道枯涩亦可致瘀.临床上随年龄增长,瘀血越显,如色素斑等即是佐证.肾虚,则封藏失利,膀胱气化不利,即可产生排尿无力,尿细或尿有余沥,尿后滴白,阳萎早泄等;膀胱湿热则见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膀胱刺激症状.然本病往往肾虚与膀胱湿热并存,应分清肾虚、膀胱湿热孰轻孰重.以肾虚为主时还应区分肾阴虚、肾阳虚或阴阳俱虚.以湿热为重时,要分清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  相似文献   

11.
疏肝解郁治遗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6):263-263
遗尿是指 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经常小便自遗 ,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本病多见于 1 0岁以下的儿童 ,亦有病情反复迁延至年龄较大者 ,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遗尿的基本病机不外乎三个方面 ,一是肾气不足 ,下元虚寒 ,膀胱失其温养 ;二是肺脾亏虚 ,肺气不足 ,治节不行 ,脾气不足 ,运化失职 ,水液无所制约 ;三是肝经湿热 ,下注膀胱。治疗或温养肾气 ,或益肺健脾 ,或清利湿热。笔者在临证中发现 ,本病患者除尿床外 ,往往伴有注意力不集中 ,烦躁易怒多动或情绪低落忧郁 ,善太息 ,夜寐梦多 ,舌边红 ,脉弦细等症状 ,尿床多因情绪波动而加重 ,采取…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人常见病,治疗颇难。本病属中医“癃闭”范畴,前贤有“闷绝欲死”、“不急治杀人”之论。笔者参阅文献结合临床体会,试对本病的辨证论治作一浅探。一、病因病机本病多因患者年事已高,脾肾气虚,湿热痰浊内停,而见尿次增多,尤以夜尿多,甚则失禁或遗尿。迁延日久,伤阴耗气,痰凝瘀阻,致膀胱气化失司,出现尿液点滴而下,甚至发生癃闭。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云:“膀胱不利为癃。”若湿热甚者更见小便淋漓涩痛;若伤血络则见尿血;失治或误治,癃闭日久,尿液不得外泄,则毒邪攻心,可见反应迟钝、寡言、多扰,嗜睡等精神症状。因此,本病以肾虚为本,并与肺气的肃降通调,肝气的升发疏泄,膀胱气化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患遗尿证多在3岁以上,若在3岁以下小儿,多由脑髓未充,智力未健正常的排尿习惯尚未养成,则不属遗尿证,笔者以推拿治疗此病,收效较满意。本文16例均选择每晚尿床1-3次3岁以上的儿童,其中男,9例;女,7例,3~5岁4例,6~8岁6例9~12岁3例,12岁以上者3例,病程最长为11年,最短则为2个半月。本病主要由于小儿肾气未充。膀胱虚而失摄,不能制约水道之窍,致令小便失控,再者脾肺虚损则上不能制下,气虚不摄,累及膀胱,也都不能约束而致不依时而溺。另有肝与肾脏在生理,病理上互相资生,互相制约,故肝经郁热亦可影响及肾致使膀胱失约而致遗尿。日久形成尿床。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妇女约有 30 %~ 4 3%患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笔者以补肾固脬为主综合治疗本病 ,取得较好效果。特介绍如下。1 临床表现轻症仅为咳嗽、喷嚏或大笑时遗尿 ,重症则为持续不断遗尿。伴面色晦暗 ,腰酸腿软 ,头晕耳鸣 ,神疲乏力 ,精神紧张 ,苔薄 ,脉沉细。症状随年龄增长而加重。2 病因病机《内经》云 :“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患者处于围绝经期 ,正值“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之时 ,冲任亏虚 ,肾气渐衰 ,制约膀胱不力 ,则膀胱气化开阖功能失职 ,致尿液不能约束。肾为气之根 ,五腑六腑之本 ,肾虚不足 ,经脉失养 ,可致脏腑功…  相似文献   

15.
遗尿症多发于儿童,中医学认为该病因肾气不足,下元不能固摄,每致膀胱约束无权而发生遗尿。笔者自1988~1995年,采用针灸治疗遗尿症100例,现作报道。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20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5年。持续性遗尿80例,间歇性遗尿20例;睡梦中遗尿58例,无  相似文献   

16.
1概论遗尿是指在睡眠中小便自遗尿,醒后方知的病症,俗称尿床。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肺脾肾亏虚,不能通调水道,膀胱不约所致。本症虚多实少,虚证常予温肾固涩,实证则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为主。西方医学认为遗尿包括小儿或成人遗尿以及西医的神经功能紊乱和泌尿系统病变所致  相似文献   

17.
<正>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患儿遗尿少则数夜一次,多则一夜数次,具有睡眠深沉、不易唤醒的特点。本病大多病程长,或反复发作,重症病例白天睡眠中也会发生遗尿,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与生长发育。《中医儿科学》把其归结为肾气不足、肺脾气虚、心肾不交、肝经湿热及其他的器质性病变[1]。笔者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遗尿相关因素及中医证治特点,总结本病中医学病因病机。方法:通过统一问卷调查,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患儿均为原发性遗尿儿童,男>女,有性别差异。多发秋冬寒冷季,好发时间为夜间。多数患儿随年龄增长缓解或自愈。相关因素为隐性脊柱裂、深睡、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及不稳定膀胱等,本病有遗传倾向。部分家长管教方法不当,患儿出现精神行为问题。中医辨证以肾脏虚损为主,临床可见心肾两虚型和脾肾两虚型,肺脾气虚型次之。结论:注重从幼儿开始培养良好排尿习惯,唤醒深睡儿童,对遗尿儿童正确管教,防止产生精神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小儿遗尿症临床较为常见 ,是指 3周岁以上的儿童 ,具有正常的排尿功能 ,但在睡眠中不能自行控制而遗尿者。中医学认为 ,此类小儿多因肾气未充 ,不能固摄膀胱 ,或因后天失于调护 ,过食寒冷 ,致脾胃虚弱 ,后天不足 ,故其治疗多从脾肾入手 ;或因年幼小儿 ,突受惊吓 ,恐则伤肾 ,致使脾气不固 ,而生遗尿 ,其治疗可从心肾着手。笔者在临床上 ,诊治及护理该患儿 2 7例 ,疗效显著 ,故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2 7例患者中 ,男性 1 5例 ,女性 1 2例 ;年龄最大 1 4岁 ,最小 3岁 ,以 1 0岁以内儿童较为常见。全部病例均经过体检和尿常规检查 ,无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20.
陶春祥 《中医杂志》2004,45(5):393-394
答:小儿遗尿是儿童常见病.儿童白天游戏玩耍太过、精神兴奋致过度疲劳;或睡前多饮,偶尔发生1~2次遗尿,不属病态.3~12岁仍有尿床,而且经常出现,则属病态.小儿遗尿发病率较高,约占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5%~12%.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临床可分为以下4个证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