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00/100万,每年死于此病的患者约为130万,存活者约75%致残.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必然导致患者出现各种情感障碍,包括抑郁、焦虑、淡漠、易怒等,其中以抑郁最为多见,称为卒中后抑郁症(PSD)[1].PSD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2].国外有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18% ~79%,国内报道为31.34% ~ 61.74%,它不仅导致患者躯体症状的加重,同时还增加了患者及家庭精神负担,使其生活质量下降,各种医疗费用增加[1].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调查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128例脑卒中患者应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调查评分,应用CT扫描显示病灶部位,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判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1%。女性,文化程度低,左侧大脑半球病灶,存在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受限者发生率更高。结论 脑卒中后有较高的抑郁发生率,性别,文化程度,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等与脑卒中后抑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近几年我院诊治的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卒中后抑郁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依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卒中后抑郁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改善患者功能缺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因素,为卒中后抑郁提供可能的预测因素和生物学依据.方法 收集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病人共50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情况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选择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就PSD发生可能相关的32个因素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并进行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脂蛋白水平的测定.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总发病率46.0%,其中轻度抑郁占22.0%,中度抑郁占18.0%,重度抑郁占6.0%.对看护人的满意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DND)、社会支持情况(SSRS)与PSD发生密切相关.PSD患者血清TC水平低于对照组和非抑郁组,HDL-C水平亦低于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SD的发生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清TC水平降低与PSD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初发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症状 ,选择 16项指标作为可能影响抑郁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 ,对 136例初发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进行检测。结果 初发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为 5 7 3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内向不稳定性格、家庭的矛盾性、社会的支持、手的功能状况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 ,且与躯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故其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6.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常见。妨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影响生活质量。本文对老年PSD进行了临床观察,并探讨PSD发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致病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后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2.20%。抑郁的发生与额叶、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病灶及卒中次数有关,并与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相关性(P〈0.05),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卒中患者PSD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患者(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且与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原因。方法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224例住院卒中患者1个月后的抑郁状态,分析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本组PSD发生率为63.4%(141例)且直接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关。结论 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卒中的抑郁发生率高、程度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PSD)脑电图特点及影响抑郁发生的因素。方法选择老年脑卒中患者500例,根据是否存在PSD将患者分为PSD组200例(其中轻型组61例、中型组85例、重型组54例)和非PSD组300例。脑卒中发作7天内实施脑电图检查,观察脑电图振幅、频率,以及α、β、δ、θ波的分布,采用单因素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脑卒中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 PSD组脑电图异常率为53. 00%,明显高于非PSD组43. 67%;低振幅δ波所占比例(68. 00%)明显高于非PSD组54. 00%(P0. 05)。重型组脑电图异常率61. 11%明显高于轻型组32. 79%(P0. 05)。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血压史、抑郁症史、家庭关系、病灶部位、脑电图特点是PSD的影响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高血压史、抑郁症史、家庭不和、基底节病变、低振幅δ波和脑电图异常是老年PSD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老年PSD的脑电图主要呈低振幅δ波活动,文化程度、高血压史、抑郁症史、家庭关系、基底节病变、脑电图低振幅δ波等因素和PSD具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临床治疗方法。方法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脑卒中治疗,治疗组采取帕罗西汀加心理综合治疗措施,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HAMD评分及NIH—NINDS卒中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帕罗西汀加心理综合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有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6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77例(进展组)和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183例(非进展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发热情况、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血脂指标、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体积、TOAST病因学分型及治疗用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吸烟率、饮酒率、入院时舒张压、血脂指标、TOAST病因学分型及治疗用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发热发生率和既往卒中或TIA史阳性率、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进展组,梗死体积大于非进展组,入院时收缩压低于非进展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偏高〔OR=1.31,95%CI(1.02,1.74)〕、既往有卒中或TIA史〔OR=1.14,95%CI(1.01,1.35)〕、基线NIHSS评分偏高〔OR=1.08,95%CI(1.04,1.13)〕、发热〔OR=1.01,95%CI(1.00,1.47)〕、纤维蛋白原偏高〔OR=1.04,95%CI(1.00,1.23)〕、入院时收缩压偏低〔OR=1.03,95%CI(1.01,1.13)〕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空腹血糖偏高、既往卒中或TIA史、发热、基线NIHSS评分偏高、纤维蛋白原偏高、入院时收缩压偏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治疗和护理,以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3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患者检查结果,有大脑侧支血管形成者为A组,无大脑侧支血管形成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83例AIS患者中,有大脑侧支血管形成46例(55. 42%),无大脑侧支血管形成37例(44. 58%)。经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糖尿病伴高血压史、脑血管狭窄程度、高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后循环病变例数在两组患者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Hcy升高、糖尿病伴高血压史及后循环病变均是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 56~10. 70,P 0. 05),LDL-C和脑血管狭窄程度均是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促进因素(OR=0. 02~0. 46,P 0. 05)。结论高龄、Hcy升高、糖尿病伴高血压史及后循环病变为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不良的危险因素,而LDL-C和脑血管狭窄程度为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登记2002-03-2004-03入院的脑卒中患者.观察发病6 h内至入院后15 d血压变化规律情况.对影响入院时血压的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311例患者入院时平均血压最高(151±29/90±18)mm Hg,12 h内迅速下降至(138±24/81±15)mm Hg,到第8 d基本稳定在(132±18/80±14)mm Hg.独立影响入院收缩压的因素有心脏病、高血压病史、意识水平、年龄和卒中类型.独立影响入院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和糖尿病.结论脑卒中患者发病时血压明显增高,急性期血压存在自发下降趋势.独立影响入院血压的因素有高血压病史、心脏病、高龄、意识水平和卒中类型,急性期降压的国内标准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连续性登记2002-03—2004-03入院的脑卒中患者。观察发病6h内至入院后15d血压变化规律情况。对影响入院时血压的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11例患者入院时平均血压最高(151±29/90±18)mm Hg,12h内迅速下降至(138±24/81±15)mm Hg,到第8d基本稳定在(132±18/80±14)mm Hg。独立影响入院收缩压的因素有心脏病、高血压病史、意识水平、年龄和卒中类型。独立影响入院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和糖尿病。结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时血压明显增高,急性期血压存在自发下降趋势。独立影响入院血压的因素有高血压病史、心脏病、高龄、意识水平和卒中类型,急性期降压的国内标准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PSD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3、6个月时的服药依从性、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入院时两组服药依从性、ITAQ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时治疗组服药依从性、ITAQ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够改善PS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利于其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正>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脑卒中患者是VTE发生的高危人群,如果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30%~40%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DVT,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彭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96例患者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27例(病例组),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69例(对照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为2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纤颤、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2.171,95%CI(1.080,4.361)〕、糖尿病〔OR=3.842,95%CI(1.638,9.012)〕、心房纤颤〔OR=6.573,95%CI(1.073,40.286)〕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较高,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正常血脂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辛伐他汀早期治疗对其干预效果。方法将血脂水平正常的 ACS患者随机分为辛代他汀治疗组(20 mg/d×4周)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对照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组间及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ACS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但其IL-6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辛伐他汀治疗2周时血脂水平无显著变化,但IL-6和hs—CPP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4周时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IL-6、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P<0.01)且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血脂水平正常的ACS患者同样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辛伐他汀具有独立于调脂的抗炎作用,其快速抗炎作用在ACS患者早期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卒中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文章就影响ADL的相关因素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