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尚品洁教授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经验。尚老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幽门螺杆菌乘虚而入。治疗上从疾病的本质出发,分初病与久病辨治。胃病之初在气,以胀为主,治当理气通降;久病入络,以痛为主,治当理气和血,故总的原则是以理气通降、清胃和血为主,独创疏肝调胃散加减运用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有许多疾病虽非气机郁滞之病,但也存在气机不调的表现。;合理地运用理气药,巧妙组合,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笔者浅述如下。1痰证《景岳全书》曰;“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然而痰为有形之物,痰浊内阻,必然阻碍气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之而顺。故化痰宜配用理气药。化痰代表方二陈汤,以陈皮理气化痰,意在气顺痰消之意。陈皮、枳壳、枳实、厚朴、莱菔子、沉香等理气药为化痰方中常用药物。如寒痰宜配伍干姜、细辛(小青龙汤);热痰宜配伍黄芩、瓜萎、黄连(清气化痰丸);痰热内扰、…  相似文献   

3.
朱丹溪擅长从气、血、痰、郁辨治杂病。胃癌的病机以脾胃亏虚、气血不足为基础,痰瘀互结、邪实郁滞为要素,因此临证可基于朱丹溪学术思想,从气、血、痰、郁论治。从气论治,当治以健脾益气、调理气机;从血论治,可治以养血化瘀、清化血热;从痰论治,应治以实脾化痰、顺气导痰;从郁论治,宜治以理气解郁、开郁散结。  相似文献   

4.
张宁宁  吴力群 《中医药导报》2020,26(4):113-114,118
吴力群认为胸闷变异性哮喘的总病机为气机不畅,阻滞胸肺,病位主要在肺、肝、脾;治疗应根于三脏,以疏通气机为总治法,分期论治,发作期以肝肺不调为主,治以疏肝理肺,调畅气机,方选柴胡疏肝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缓解期以肺脾两虚为主,治以健脾补肺,理气化痰通络,方选加味六安煎合人参五味子汤;同时重视患儿心理疏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调理气机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张智龙教授调理气机学术观点推崇"百病皆生于气"之说,临证重在调气,认为"治风先调气,气行风自灭""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消""治水当理气,气化水自行",调气当别阴阳、辨病位,且注意调理中焦脾胃气,使用中药、针灸以调理气机为重点。  相似文献   

6.
介绍徐云生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经验。徐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错杂,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病机表现不同,应辨证论治。初期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为主,兼以滋阴清热;中期治以清肝泄火、理气活血与滋阴降火并重;后期治疗应以补气养阴为主。在治疗手段上,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获效较佳。  相似文献   

7.
心因性精神障碍,即心理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中医归于"情志病"的范畴,主要由五脏气机逆乱而产生。仝小林教授认为该病多责之于心,与肝脾肾联系密切,气机不畅是核心病机。该病初发为实,久病多虚。临床辨治此类疾病,多从"调理气机"入手,并结合虚实辨证对心因性精神障碍作出区分。其辨治以虚实为总纲,实则泻,虚则补。实证多用四逆散、丹栀逍遥散、黄连温胆汤或白金丸等理气清热化痰之方消除体内气滞郁热痰浊之病机;虚证多用归脾汤、安神定志丸、黄连阿胶汤或二仙汤等补益之方温补脏腑之虚损。经临床验证,通过虚实辨证对心因性精神障碍进行整体论治,卓有成效,为中医治疗心因性精神障碍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乃虚实夹杂之证,多因肺脾肾虚损、水停痰凝、气虚气满、痰瘀互结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而发.急性发作期以痰凝水停邪实为主,治以理气化痰通腑,温阳化饮;缓解期多为肺脾肾虚损兼瘀,以虚为主,治以健脾补肺,补肾固本,活血化瘀.药理研究也证实,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之一,治疗较为棘手,中医多从风邪[1]论治。导师王琦教授善从气机升降理论入手进行辨证施治,指出气机升降逆乱、肺气上逆作咳为基本病机,主要病位在肺、肝、脾胃。其中肺气上逆者,治以肃肺止咳;肝气郁结,肝火犯肺者,以疏肝理气兼以清热为法;脾胃气机逆乱,脾失运化生痰者,以理气化痰为法。临证时多以调理气机升降为基础,使气机调畅、肺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正常,则咳自平。  相似文献   

10.
薛艳  张炜 《江苏中医药》2020,52(2):14-17
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为咳嗽的关键病机,气病生痰、痰阻气机常致肺失宣肃发为咳嗽。止咳化痰为咳嗽的重要治法,再论止咳、化痰之法,则以"治气"为要——或益气、温气、纳气以复肺脾肾之机能而化痰止咳,抑或理气、降气、清气以调肝胃肺(大肠)之气机进而止咳化痰。临证宜深谙"治咳先治气"的中医机理,重视治气在咳嗽治疗中的关键作用,灵活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1.
吴勉华教授指出癌性疼痛的主要病机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气机不畅是癌痛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根据病因病机,治以理气解郁、化痰祛瘀、抗癌解毒、益气健脾等,以缓解患者之疼痛,改善生活质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痰是一种致病因子,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更为多见。刘明教授对肺系痰病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认为治痰应为化痰、祛痰为大法,痰祛则病之源自绝。痰是津液留聚所成,津液赖气化以宣通,若气机失调,则津液停积而为痰,因此治痰必先理气;而脾湿是成痰的基础,故理脾化湿为治痰要着;痰治蕴肺,肺气郁滞,不能正常推动血液的运行,可使肺部瘀血,表现痰瘀互结,因此治痰常兼治血。此外,对正气不足,输化无权所致之虚痰,治宜标本兼顾,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  相似文献   

13.
符瑜静  刘畅  郝静  李亚男  闫慧敏 《中医杂志》2024,(10):1001-1004
总结闫慧敏教授运用调理气机法分型论治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的临证经验。认为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肝、脾,核心病机为气机不利。临证以调理气机为基础分型进行辨治:肺气虚寒、痰饮内伏证,治宜补肺益气、温化痰饮,常用玉屏风散合小青龙汤加减;痰气郁结证,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常用半夏厚朴汤合金铃子散加减;气虚血瘀证,治宜补虚扶正、行气活血,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过程应把握疾病发展动态,分型论治,尤其注重气机变化。  相似文献   

14.
痰邪致病在男科临床的病机特点包括:外感六淫,邪聚为痰;嗜酒肥甘,湿聚成痰;七情内伤,气郁为痰;阴虚火旺,火结为痰;宿食不消,食积成痰;久病入络,痰瘀互结;肺脾肾三脏失调,内生痰浊。治疗上,审证求因,根据痰邪致病的病机不同,采用祛邪化痰、燥湿化痰、开郁化痰、滋阴化痰、消食化痰、活血化痰等法,同时重视宣肺、健脾、益肾,以求标本兼治。临证治痰,当根据痰邪多变的特点,四诊合参,治宜从变;区分痰、饮、湿之别,分而治之;掌握痰邪之深浅,治有进退,中病即止;治痰必理气,气顺则痰亦化;追溯痰之本源,勿见痰治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刘桂颖教授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经验。刘桂颖教授认为形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关键是气机升降失常,病机为胃气上逆,肺失肃降。因此治疗本病应从肺胃而治,以肺为标、以胃为本,达到标本兼治。治宜理气化痰,降逆和胃,刘桂颖教授在临床上采用温胆汤和乌贝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6.
张学文教授认为强迫症的中医基本病机是肝胆气机郁滞化火、夹痰夹瘀上攻清窍或肝肾心脾不足所致,治疗当以疏利肝胆、理气化痰、化瘀解郁、醒脑开窍为主,滋补肝肾心脾为辅。  相似文献   

17.
陈亦人教授医话(连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三、饮停神浮发为郁 温化安神方应机郁证乃是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总称 ,临床以性情抑郁 ,情绪不宁 ,悲伤欲哭 ,卧不安寐等为特征 ,可见于西医学之神经官能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患 ,临床极为常见。关于本病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论述不一 ,因肝主疏泄 ,故多认为系肝气郁结所为 ,间或提出气、血、痰、食、火、湿六郁者 ,其治疗常以疏肝解郁为大法。如《证治汇补·郁证》即提出 :“郁证虽多 ,皆因气不周流 ,法当理气为先。”故对郁证属实者 ,治每疏肝理气 ,兼以化痰、清热、消食等。对迁延日久者 ,则又分别采用养心安神 ,…  相似文献   

1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多虚、多痰、多瘀,辨证论治补肾为主,兼顾活血以化浊平肝;温阳化饮,利尿渗湿以祛浊邪;增液润肠,滋阴通便以畅气机;镇心养心,解郁安神以治不寐;宽胸理气,化痰软坚以治鼾眠;健脾化痰,益气化瘀以控体重,可有效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各种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王志英 《中医杂志》2007,48(2):107-108,115
痰是一种致病因子,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更为多见。周仲瑛教授对肺系痰病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认为治痰应以化痰、祛痰为大法,痰祛则病之原白绝。痰是津液留聚所成,津液赖气化以宣通,若气机失调,则津液停积而为痰,因此治痰必先理气;而脾湿是成痰的基础,故理脾化湿为治痰要着;痰浊蕴肺,肺气郁滞,不能正常推动血液的运行,可使肺部瘀血,表现痰瘀互结,因此治痰常兼治血。此外,对正气不足,输化无权所致之虚痰,治宜标本兼顾,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  相似文献   

20.
胃痞病是指心下、胸膈堵塞满闷,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的一种疾病。田元祥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胃痞病的病因为外邪入里、饮食劳倦、情志不节,病机为三焦气机不畅,病性属虚实夹杂,日久可痰瘀并见。田师认为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根据三焦之特性,治疗上主张降上、平中、和下,以理气为主,兼化痰瘀,顺势消痞。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