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燕文 《新中医》2021,53(11):5-11
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首先提出的。现将《伤寒论》中有"汗出"这一病理性反应并且提供了相应治疗方的条文整理出来,以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进行分析,以方为纲,条文为目,条分缕析,总结出《伤寒论》中这些汗证治疗方的六经归属以及方证辨证要点。认为除厥阴病条文中未涉及汗出的方证外,《伤寒论》记载了23个汗证的治疗方,其汗出症状可有部位、数量、性质、气味以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但证候仍不外六经病或者六经病之间的并(合)病。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伤毫论》教材问题吴老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古典医藉,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全书是相互连贯的,所以要全面学习。现在用的《伤寒论选读》教本,虽然很好,但并不能反映《伤寒论》的全貌。他说:“现在谁能断言被删去的条文完全没有用呢?既然不能下这个断言,也就不能随便删节。”二、关于《伤寒论》编次问题吴老认为,《伤寒论》的版本很不统一,后世注家认为所传《伤寒论》已非仲景原貌,所以,如《伤寒论条辨》、《来  相似文献   

3.
蒋跃文  曾江琴  李家庚 《光明中医》2011,26(11):2192-2193
本文主要从表、里、寒、热、虚、实六个方面探讨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无汗”或“不汗出”的证治,有助于大家在临床上对于此类杂病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少阳病在《伤寒论》中编次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自金·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提出“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之后,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但因表、里在六经病中也和阴阳一样,是一个机动的代名词,随处异义,致使人们对半表半里一词的理解不尽相同,从而也就产生了对少阳病病理位置以及编次的不同认识。为了弄清这一问题,笔者又进一步探讨了《伤寒论》的有关条文,并从中找出论据,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妥之处,请指正。一、析原文,以度仲景真意《伤寒论》六经病的排列沿用了《素问·热论》:“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的顺序。然而后世一些医家  相似文献   

5.
薛武更 《河南中医》2020,40(7):973-977
《伤寒论》中,汗法不仅适用于表证,亦适用于经误治后表不解兼有他证和表里同病须解表者。若汗出不彻尚未转属阳明,病仍在太阳者,亦可用汗法。《伤寒论》中还用汗法治疗水气病、风湿外侵、溢饮、消渴等内伤杂病。汗为人体津液所化,误用汗法,易耗气、伤津、伤血,故《伤寒论》非常重视汗法使用禁忌。汗法的禁忌证有:邪非在表、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太阳温病、少阳病、里热、里虚寒、三阴病等。若表里同病,里证不急或病证在表,先治其表;若里证重且急,或者里证为主证时,先治其里;若表里同病,病势均不急,可表里同治。得汗的尺度以周身微汗为佳,防止汗出不彻或汗出太过,故需要合理服药,并在服药后配合适当护理,以达到最佳得汗效果。服药后一要啜热稀粥或饮暖水;二要温覆;三是服药期间要有饮食禁忌。汗后饮水要适量,饮食不可过饱,需避风寒外邪,不可接触冷水,不可汗出过多,若不慎汗出过多,则以"温粉扑之"。  相似文献   

6.
《医学心悟》曰:“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中焦脾胃亦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病,故亦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法。《伤寒论杂病论》为“方书之祖”,八法兼备,通过归纳仲景方中不同方剂所属之法,结合现代研究,就《伤寒论杂病论》之八法治疗脾胃病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不同角度探究仲景之方,总结仲景八法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医案选按     
伤寒《魏志·华佗传》府吏倪寻,李延二人,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内实,延外实,故治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则头痛身热,有表实里实之分,表实宜汗,里实宜下,可以说汉代医学家在辨证施治根据《素问、病能论》“同病异治”的一致认识,所以一汗一下,都收到迅速效果。与后人动以某方某药治某病来说,是有相当区别的。《云麓漫钞》平江张省干病伤寒,眼赤  相似文献   

8.
一、桂枝汤证分类《伤寒论》第13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后世称“桂枝四症”,凡病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无问中风伤寒或杂病,均当选用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对于桂枝汤的使用大抵有如下分类: 1、六经表桂枝汤证《伤寒论》六经病证,虽各有其特点,但每一经都囊括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桂枝汤能调和营卫、解肌散风故凡六经经表之证,多用此方治疗,诸如第12条为太阳中风经表证,第234条为阳明经表证等。 2、表里同病桂枝汤证《伤寒论》表里同病而使用桂枝汤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表证挟有里实者,治当先解表后攻里,如44条云:“太  相似文献   

9.
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甘草汤系《伤寒论》中的著名方剂。本方药物虽然只有两味,却为后世所广泛应用。笔者用此方辨证施治于多种病患获效良多。兹述临床应用体会如下。 1 滋阴养血,濡润燥结 仲景《伤寒论》中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汗后伤阴,……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方按八纲分类法之滥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伤寒论》方的分类 ,古往今来有多种类分法 ,其中较有意义的一种 ,就是按八纲类方。按八纲类方 ,即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伤寒论》方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法最早滥觞于宋·许叔微《伤寒发微论》 ,按表里虚实对《伤寒论》方进行简略分类。许氏论治伤寒 ,注重对表里虚实的辨证 ,指出 :“伤寒治法 ,先要明表里虚实 ,能明此四字 ,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 ,可坐而定也。何以言之 ,有表实 ,有表虚 ,有里实 ,有里虚 ;有表里俱实 ,有表里俱虚。”其具体分类 ,则言“仲景麻黄汤类 ,为表实而设也 ;桂枝汤类 ,为表虚而设也 ;里实则承气之类 ;里虚则四逆、…  相似文献   

11.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调和营卫、温经复阳之功效。《伤寒论》认为该方适宜寒伤阳气以强调扶阳,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阳虚漏汗不止之证。据此,笔者将此方加味用于治疗由阳虚所致的各种杂证,收效颇佳,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虽然汗法的运用过程中,以适度的汗出为成功的标志,但却不能以作汗为目的,而应针对病机施治,今其自然发汗。在应用汗法时,除准确用药外,一定要重视饮食的补充。表伤风邪方用桂枝汤最为精当,表伤寒邪方以麻黄汤最为恰切。汗法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征,《伤寒论》中的“太阳”其实就是“表”的代名词。运用汗法,要发汗有度、法因证施、注意将息。汗法有禁慎,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关于三阳病的传经次第,历来认为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上起王叔和编次《伤寒论》,下迄现今的中医教材皆持比说。笔者通过学习,验之临床,认为三阳病的传经次第,应是太阳病可传阳明也可传少阳;太阳病传阳明,而阳明病绝不传少阳。也就是“伤寒”传经先少阳后阳明,与历来的说法不同。  相似文献   

14.
动脉一、前人对《辨脉法》中动脉的体会动脉之名首先见于《伤寒论·辨脉法》,前人体会颇不一致.兹分别征引讨论如下:《辨脉法》第一条说:"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濇弱微弦,此名阴也."成无己注:"病邪在表则见阳脉,病邪在里则见阴脉."此条未言动脉的形象,但属于阳类,与大浮数滑并列,而成氏又认为邪在于表,则其不属于虚可知.同篇第六条说:"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相似文献   

15.
葛根芩连汤 ,出自《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原文为 :“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关于促脉 ,《伤寒论·辨脉法》云 :“脉来数 ,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促 ,脉阳盛则促” ,注家或从其“数而时一止”为解 ,或但以“数急”、“急促”为解 ,但皆以“促为阳盛”则同。至于“表不解也”一语 ,大多注家认为太阳表证未解 ,意即太阳表邪部分随攻而内陷 ,部分仍留太阳 ,亦有注家认为此指阳明表不解 ,但均将其与前后文之利不止、喘而汗出作为同一证之脉症析 ,则未见有异。笔者试对此条详加分…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成书后不久即遭散失 ,后又屡经编次 ,传写之讹、错简之误 ,必不能免。故古代医家强调看此类书当选精校善本 ,以免误入歧途 ,事倍功半。以错简立论 ,认为《伤寒论》条文秩序经叔和撰次后 ,而至“颠倒错乱殊甚” ,而将全书重为编次者为方有执 ;而对众多条文字句集中校正者当推《医宗金鉴·正误存疑篇》。《正误存疑篇》中所列条文约百条 ,作者认为“尤有整节舛谬者三十五条 ,证不与脉符 ,药不与病合 ,虽有是方 ,世无其病 ,即有其病 ,难用是药 ,承讹袭谬 ,无济实用” ,“附于卷末 ,作为存疑”。《医宗金鉴》对《伤寒论》条文的校正为…  相似文献   

17.
初探《伤寒论》中有关表里同病证治的论述。表里同病表现即有太阳表证,又有他经或本经内脏为病者,属《伤寒论》中“两感”“并病”范畴,概述有表寒里热、表里俱热、表寒里饮、表病里实、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之证。并提出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标本缓急之别的治疗原则。认为其至今对临床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玉书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90-1691
汗法是《伤寒论》中太阳病表证的常规治疗方法,具体体现在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代表的解表诸方的运用中。《伤寒论》有不用表药、不属汗法却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权称为发汗变法。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种治法:化气行水法.利水则气化通利。病邪得以内外分消,不待发汗而自能汗解;和解少阳法,通过和解少阳枢机。使表里阴阳通达.不待发汗而表自解。无须清下而热除;温经散寒法,因风湿留着关节,病邪凝结,汗解难以奏效,通过温经扶阳、散寒除湿。使“阳胜而阴自复”;逐瘀泻热法.因表邪不解.蓄血内结,故破瘀泄热,疏通邪热之出路,使表邪不汗而解;泻热通便法,表邪未解,里实已成,“务宜承气先通其里,里气一通,不待发散.多有自能汗解.”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汗法禁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汗法是以药物或热力的作用,使腠理开疏,汗液外泄,而使在表之病邪外出的治疗方法。《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故汗法是《伤寒论》常见的治疗方法。由于发汗为祛邪之法,用之不当,易于伤正。仲景在《伤寒论》不厌其繁地反复指出其禁忌,涉及条文达二十余条。下面本文拟从体质、脉症、疾病、误汗的后果等方面,探讨汗法的禁忌。1 禁汗之因 《伤寒论》禁用汗法的原则主要有二:一是保护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厥阴病篇本质如何,历来学者争论纷纭,莫衷一是。从条文编次上讲:有的人认为厥阴病篇亡失不传,则有陆渊雷和山田正珍氏;有的认为篇中有简误者,则有尤在泾、章虚谷等。若从病的实质而言:有认为是热厥;也有认为是寒厥;或阴极阳复、寒热错杂所致。笔者近阅刘渡舟教授“《伤寒论》少阴病篇条文组合的辨证意义”一文(《中医杂志》1982年第2期),深受启发,拟就厥阴病篇条文组合试探厥阴病的本质,对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