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其《养生主》篇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养生的内容很广泛,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将养生之道从天体阴阳、饮食起居、精、气、神、病等方面进行了高度概括。随后,马王堆医书,记载更为详实,论述更为透彻。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养生?简单地说,就是保养身体。养生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庄子》中的《养生主》篇,介绍了一个名的典故,叫“庖丁解牛”。庖丁是一名厨师,他的宰牛刀用了19年。还同新磨砺的刀一样锋利,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用刀得当,保护了刀刃。惠君知道了这些情况,感慨地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里讲的“养生”,是指保养刀刃。  相似文献   

3.
正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张学良将军晚年被问到养生之道时曾回答:"我并没有特殊的养生之道,只是我能睡、会睡罢了。"我国古代医者历来重视睡眠养生,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眠者,能食,能长生"。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人体经过睡眠可以促使组织生长发育和自我修复,增强免疫功能。如何才能一夜好眠?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指出,睡眠不好的人,在每天睡前两小时——亥时,主动放松身心,避免做让精神高度兴奋的事,如剧烈运动等,非  相似文献   

4.
<正>在我国博大精深的楹朕艺术中,不乏吟咏养生之道的佳对妙联,这些谈论养生与长寿的名联,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人们养生益寿的良方。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为自己题写一副自勉联是:"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此联阐述了寡欲养性、为善施德、读书静心、读书求乐的养生之道。一般人只知道读  相似文献   

5.
正靠文字谋生的我,痴迷于文字,一写起来,就没日没夜。即使身体强壮如牛,长此以往,也不堪重负。由于经常熬夜,缺乏运动,"三高"也随之而来,肚子越鼓越大,仿佛身怀六甲的孕妇,颇不雅观。文稿越积越多,而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我也曾试着学习朋友介绍的养生绝技,但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维持不了几天,热情一过,也就恢复如故了。  相似文献   

6.
正1971年6月,周恩来总理会见竹入义胜率领的日本公明党代表团一行。会见中,日本友人问周总理有什么"养生之道"?周恩来说:"在漫长的中国革命战争岁月中,有许多同志都牺牲了。为了把牺牲同志的工作都承担起来,我们活着的人更要加倍工作。我每天都以此激励自己,这也可以算是我的‘养生之道’吧。"周恩来的"养生之道",既是对自己人生信条的诠释,更是对他一生孜孜以求忘我工作的鞭策。  相似文献   

7.
孙先生去年底参加了单位组织的体检。在回交检查单时,护士发现他没做大便常规检查。孙先生说:"做这个又脏又麻烦,而且我每天吃得下拉得出,身体挺好的。"护士听了以后有点着急,告诉孙先生千万别放弃,这个检查可是各种胃肠疾病的"报警器"。看到护士如此认真,孙先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反正钱也花了,既然你说得那么重要,我就去做一下吧!"  相似文献   

8.
覃文 《家庭医药》2011,(3):42-43
时至三月,春回大地,如何养生?简单,以药入茶。《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是说春天风和日暖,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人体皮肤毛孔逐渐空疏,机体处于舒展放松的状态,五脏六腑功能活跃,新陈代谢旺盛。所以,在中医看来,"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而以药入茶是春季调养的精髓。不过,春季养生药茶选择应遵循3个原则。  相似文献   

9.
三国的时候,有一天,曹操召来老臣皇甫隆,想和他聊聊养生之道。当时,皇甫隆已经百余岁,但仍然精力充沛、耳聪目明、面色和悦,被人们称为"神仙"。曹操说:"闻卿养生有术,若以为可传,请写出来加以密封,交吾一阅。"过来一会,曹操打开皇甫隆密封的手迹,看见只有一字:"活"。曹操哈哈大笑,自我解说  相似文献   

10.
<正> 饮食养生是中老年人养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老年人除应吃得科学、合理,还应"喝"得酣畅、有方,愈"喝"愈年轻,愈活愈健康。喝水:人过中年,往往由于对失水口渴的反应性降低,从而易致慢性脱水。中老年人出现慢性脱水时,眼晶状体蛋  相似文献   

11.
正国医大师段亚亭虽然已经89岁高龄,身体却很硬朗,如今仍坚持出诊,一直工作在中医临床的一线。如此高寿且精气神十足,个中原因无疑跟段亚亭老人精通中医、深谙中医养生之道有很大关系。谈及如何养生,段亚亭认为,养生绝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只因老年人确实身体虚弱,慢性病较多,所以对养生想得最多。实际上养生贯穿一个人一生,每个人都要树立正确的养生观。每晚温水坐浴15分钟——保健前列腺段亚亭介绍,男性40岁后身体机能逐渐  相似文献   

12.
正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邵逸夫去世时享年107岁,邵逸夫打造了电影王国和电视王国,培育了无数演艺人才,他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他创造的事业辉煌和财富神话为世人瞩目。邵逸夫在百岁高龄时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所秉持的独特养生之道,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晚年小劳益长寿邵逸夫说:"我的最大乐趣是工作、上班。"邵逸夫在90岁以前还  相似文献   

13.
正国医大师邓铁涛在行医诊疗之余研究养生之道,并坚持实践,百岁高龄仍耳聪目明,思维清晰。邓老重视仁德,固护脾胃,颐养阳气,使机体维持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并在长期的防病、治病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一套养生方法——书以养德历代养生典籍都强调"养德可以长寿,养生必先养德"这一观点,甚至将养德看成是"养生之根"。养德的人必须多涉猎书籍并付诸实践。邓老除了看中医药  相似文献   

14.
正从古到今,养生一直是热门话题。古代,为了延年益寿,服用"仙丹"者有之,求神灵保佑者有之。如今,迷信仙丹与神灵者少了,却多了新花样:笃信"辟谷"者有之,痴迷保健品者有之,不一而足。何为正确的养生之道?在我看来,南京大学的郑集教授就是最好的榜样。这是因为,郑先生不仅毕生研究与养生相关的老年学、生物化学与营养学,更是身体力行卓有成效。他享年110岁,有中国最长寿教授之称,这是科学养生最具说服力的证明。我们可从饮食、起居与退休生活等方面,探讨他老人家朴素  相似文献   

15.
正民国时期堪称乱世,军阀混战,枭雄称霸,外患不断。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这一时期的不少名士在养生方面还是颇有研究的,其中一些经验值得借鉴。梁漱溟:"欲养生,先养心"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先生享年95岁,是民国名士中的老寿星。让人惊奇的是,少年时的梁漱溟并不喜欢运动,体质孱弱,到6岁时还不会自己穿裤子。中年之后的梁漱溟开始研究养生之道,并将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店》2007,(2):89-89
【主持人】探寻调理之法,了解养生之道,欢迎大家来到仲景养生坊,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金枚医生。金医生,现在已经是初春时节了,万物复苏,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在饮食上应该做哪些调理来保养好我们的身体?  相似文献   

17.
常怡勇 《家庭医药》2010,(11):44-45
燕窝?我有银耳;鱼翅?我用肉皮……说到进补,一般人都会想到冬虫夏草、人参、鹿茸、燕窝、鱼翅等这些名贵药(食)材。近年来,由于一些商家的错误宣传,很多消费者想当然地认为药(食)材的价格越贵就越"滋补",越"养生",从而导致这些名贵药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与一些朋友一起外出踏青,突然一位朋友问我:糖尿病会传染吗?听了他的问话,我觉得很突然,也很意外。他接着解释说:"我老婆去年体检时查出了糖尿病,我身体一直不错,但前段时间体检时居然也查出了糖尿病,是不是我老婆传染给我了?"这时我才懂了他的意思,我听了之后详细的询问了他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最后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是生活习惯不好,坏的生活习惯导致了他们都得了糖尿病……说起疾病会传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那些通过病毒、细菌等将疾  相似文献   

19.
20年前,我患椎间盘脱出、萎缩性胃炎、胆结石等病,经常住院。从那时起,我开始调整自己。如今,我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总结20年来我的养生之道,可概括为"动、笑、侃、掉"4个字。动即积极参加运动。我结合自己的身体特点,坚持3种锻炼方式:一是坚持晨泳20年,风雨无阻;二是晚上散步半小时;三是在器械上运  相似文献   

20.
正"冬令进补,春天打虎"是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当下正是膏方养生的好时节,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见啥膏方就随意进补,选膏方应因人而异,辨别体质,辩证处方后再下手,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但没补好身体,反而将身体越补越差,甚至加重病情,得不偿失。例1:47岁的何女士一直患有慢性胃病,老是打嗝,大便干燥,吃了西药没好转,听说有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