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激肽原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应用胰激肽原酶联合血栓通治疗,对照组42例仅应用血栓通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率57.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胰激肽原酶联合血栓通联合治疗能够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前列地尔与注射用胰激肽原酶联用在早期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收治的48例早期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n=24)予以前列地尔与注射用胰激肽原酶联合用药方案,参照组(n=24)予以前列地尔单用方案,对比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足背动脉流速、踝肱指数、血糖血脂指标以及足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5.00%,实验组患者的实验组足背动脉流速、踝肱指数的改善效果优于参照组,实验组的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低于参照组,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低于参照组的41.6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早期糖尿病足患者采用前列地尔联合注射用胰激肽原酶疗法,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下肢循环,并有助于调节脂质代谢、减少足部并发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探讨胰激肽原酶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有效性以及对患者血清胱抑素 C(CysC)、尿微量 白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自 2015 年 3 月至 2016 年 3 月间收治的 DN 患者 104 例 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 52 例仅采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 52 例联合使用缬沙坦和胰激肽原酶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CysC 水平和尿微量白蛋白含量。结果:联合用药治疗的观察组患 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4.2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4.6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 CysC 水平、 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 CysC 水平、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联合使用胰激肽原酶和缬沙坦治疗 DN 可提升治疗有效性,改善患者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该院收治的70例早期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足背动脉、踝肱指数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14%明显低于对照组9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足背动脉及踝肱指数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足患者应用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足背动脉、踝肱指数等相关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足采用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0例早期糖尿病足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足背动脉流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足患者采用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与分析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自2015年8月—2017年8月来该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早期糖尿病足的患者50例,随后采取等量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常规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25例。其中常规治疗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血糖、血压控制治疗,而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前列地尔以及胰激肽原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前(后)踝肱指数及足背动脉流速数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但是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前(后)踝肱指数及足背动脉流速数等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的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早期糖尿病足患者治疗中联合应用前列地尔与胰激肽原酶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足患者74例,依据治疗方式的差别分成单治组与联合组,各组37例,单治组患者单纯使用前列地尔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单治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胰激肽原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和单治组患者相比,数值明显比联合组大,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糖尿病足患者治疗中联合应用前列地尔与胰激肽原酶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评价柴胡疏肝散(CSS)联合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Medline 和 Cochrane Library。 搜集有关 CSS 联合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 RevMan 5.2 和 STATA 11.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 8 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共 632 例患者。CSS 联合抗抑郁药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 分与抗抑郁药单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 –2.86,95 % 置信区间(CI)〔–5.23,–0.48〕,P = 0.02; CSS 联合抗抑郁药组优于抗抑郁药单药组。CSS 联合抗抑郁药组与抗抑郁药单药组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OR = 2.96,95 % CI〔1.69,5.18〕,P = 0.0001,CSS 联合抗抑郁药组优于抗抑郁药单药组。CSS 联合抗抑郁药组与抗抑 郁药单药组的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 = –0.65,95 % CI〔–1.02,–0.28〕, P = 0.0006,CSS 联合抗抑郁药组低于抗抑郁药单药组。 结论:CSS 联合抗抑郁药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应扩大样本量, 进行前瞻性 RCT 研究,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观察排浊汤灌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肾功能衰竭非透析患者 80 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 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排浊汤灌肠,观察两 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炎症指标〔超敏 C 反应蛋白 (hs–CRP)、白细胞介素 –6(IL–6)〕和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 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 者 Scr、BUN、UA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hs–CRP、IL–6 水平低于对照组、SOD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 12.5 %,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排浊汤灌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可以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研究紫杉醇联合奈达铂腹腔热灌注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瑞昌市人民医院 2015 年 4 月至 2021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 62 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根据其化疗途径不同分为热灌注组及静脉给药组,各 31 例。两组 均为紫杉醇联合奈达铂给药,热灌注组采用腹腔热灌注方式完成化疗,静脉给药组通过静脉滴注方式完成化疗;比较两组 肿瘤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糖类抗原 19–9(CA19–9)、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 化酶(NSE)〕,对患者存在恶心、脱发、神经毒性、肝肾损伤、骨髓抑制等情况进行记录并比较。 结果:热灌注组患者 的客观缓解率(ORR)为 83.87 %,高于静脉给药组的 61.2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CA19–9、CEA、NSE 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热灌注组低于静脉给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热灌注组不良 反应发生率为 51.61 %,与静脉给药组的 64.51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紫杉醇联合奈达铂腹腔热 灌注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探讨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及其职能。一般博物馆的功能包括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同样是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包括中医药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鉴定,传承中医药历史、反映当代中医药科技、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旅游;素质教育;服务社会变革等。因此认为,中医药博物馆的职能重在面向全社会,承担其相应职能。  相似文献   

18.
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综述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与一些基因、多肽和神经系统等相关性,总结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研究对阐明针刺内在机制的贡献,最后在临床应用上展望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洁  刘慧灵  薛健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482-2482
目的建立提取物中大孔树脂残留物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乙基苯和萘的含量,色谱条件为:SE-54,(30 mm×0.25 mm,0.25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柱温采用程序升温,FID检测器检测。结果几种残留溶剂加样回收率>95%,RSD<3.0%。结论该方法的精密度、线性关系和回收率良好,且方法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