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胡学军教授从脏腑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经验.胡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在于脏腑功能失调,尤其与肺、脾、肾虚损密切相关,其病理因素主要为风、气、痰、瘀,久病不愈之关键为脏腑虚损,气机失调,多体现在肺失宣降,痰伏肺络;脾失健运,胃肠壅滞;肾气亏虚,虚气上逆等.治疗上主张急则治其标,祛风顺气以化痰行瘀;缓则治其本,调节脏腑...  相似文献   

2.
论痰瘀与五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痰饮与瘀血是津血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其形成、转化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然历代医家论痰饮水湿,多责于肺脾肾,而对心肝重视不够;论瘀血,多责于心肝脾,而对肺肾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五脏为纲,就痰瘀与脏腑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病理情况下,五脏可生痰,五脏能生瘀,痰瘀同病与五脏密切相关。因而,论治痰瘀相关病证应重视调节脏腑机能;换言之,论治脏腑病时,痰瘀同病,须痰瘀同治,方可取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临床典型案例总结了笔者团队治疗不孕症的经验,指出不孕之因虽多,主要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而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肾为不孕之本,而有阴阳之分,宜调阴燮阳以治之;脾为不孕之主,而有虚实两端;脾胃虚弱不孕者,应调理脾胃以治之;肝为不孕之枢,而有疏郁不同;肝郁脾虚不孕者,疏理气机而通之,以及不孕症病机多虚实夹杂,而应虚实分治;不孕多涉奇经,论治仍关脏腑。治疗不孕症时应通过脏腑补泻调理肝脾肾虚实,以温肾健脾、补益脾胃、疏肝健脾等手段治疗不孕症,在临证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肺胀的记载,阐述肺胀之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指出"痰"为肺胀最主要的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贯穿疾病始终,从而引出"痰"为肺胀病机之关键,"治痰"为肺胀的治疗要点;而二陈汤作为治痰之通剂,凡以痰为病机,随症加减即可,因此使用二陈汤合方辨证治疗肺胀;临床上肺胀急性期多以痰浊阻肺、痰热郁肺、痰瘀互结证为主,治则当以清热化痰祛瘀为主;稳定期多以肺脾两虚、肺脾肾俱虚兼痰瘀为主,治疗以益气祛痰活血为主,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介绍刘东汉教授、主任医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临床疗效。刘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临床表现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咳、痰、喘、肿、瘀"几个方面。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故从其病理因素痰、瘀、饮论治为首要。治痰不忘活血化饮,治瘀不忘祛痰利水,治饮不忘化痰活血,治痰、治瘀、治饮三者兼顾,有所侧重;缓解期当补虚扶正为主,分清脏腑虚损之病位,补肺、健脾、温肾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6.
作者参阅古今文献,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机特点为"肝郁脾虚、湿热内阻,痰瘀互结",其中脾气亏虚是其病理基础,肝气郁滞是其重要环节,湿热、痰瘀互结是其致病因素并贯彻始终。治疗当以健脾疏肝、清热祛湿、化痰活血为主,健脾益气治其本,调达肝气保证气机通畅,清热祛湿、化痰活血治其标。通过标本兼治可使脏腑得养,肢体得充,病情缓解,诸症转愈。  相似文献   

7.
介绍郑爱华教授治疗脾虚痰瘀型心悸的临床经验。心悸之病,涉及多个脏腑,但与脾最为相关。郑教授从心脾入手,抓住心悸"虚""痰""瘀"的特点,擅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虚痰瘀型心悸以益气健脾安神,化痰祛瘀生新。  相似文献   

8.
黄伟霞  范发才 《河南中医》2020,40(4):506-509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主要病因可归纳为风、燥、痰、瘀、虚;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肺、脾、肝、肾;病机关键为风痰伏肺、内外合邪。气阴亏虚是重要病理基础,阴伤气耗、风痰瘀阻络为突出的病理特点。故治疗需重视养阴润肺、补气健脾,同时兼顾祛风化痰、活血化瘀的合理运用,还要注重调理中焦脾胃气机,亦重视肺金的培养,即从肺脾论治肺系疾病,临床可获佳效。  相似文献   

9.
符为民教授认为脏腑功能失调,风阳痰瘀互结,气机逆乱,闭阻窍络是癫痫的根本病机,辨证首责之积痰、风阳、血瘀,强调精准辨证,用药方面常用理气化痰、通瘀泄浊方药配伍少量安神药以标本兼顾,彰显个人特色。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乃虚实夹杂之证,多因肺脾肾虚损、水停痰凝、气虚气满、痰瘀互结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而发.急性发作期以痰凝水停邪实为主,治以理气化痰通腑,温阳化饮;缓解期多为肺脾肾虚损兼瘀,以虚为主,治以健脾补肺,补肾固本,活血化瘀.药理研究也证实,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蒋小敏教授认为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由肝、脾、肾功能失调,气化不利,痰浊瘀血阻滞所致,具体治法以通为用,以通为补,通补兼施,突出痰瘀同治。代谢综合征发病早期多为气郁痰浊证,治以行气解郁、涤痰化湿降浊,方选逍遥散为加减;中期多为痰瘀互结证,治疗以化痰消瘀、健脾益肾,方选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后期以虚证为主,脾肾阳虚证治以健脾益肾方选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肝肾阴虚证治以补益肝肾,方选滋水清肝饮加减。本病的辨治应病证结合,注重脾、肾等脏腑功能的恢复,并在合理饮食、运动的配合下,形成具有确切疗效和鲜明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从概念形成、病机特征、舌脉辨证要点、常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痰瘀互结证的辨治进行探讨,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久病怪病的痰瘀互结病理因素,治疗当以治气为先,首选芎归二陈汤,阳虚者加温阳之品,久病入络者加搜剔入络之品,且应兼顾补益,以防化痰祛瘀损伤正气。  相似文献   

13.
闫慧敏教授总结先辈学术经验,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和当代患儿临床特点,认为小儿抽动障碍病机为风痰湿热内蕴,心肝脾脏腑功能失调,为本虚标实证。从风痰湿热论治,治以息风化痰、清热利湿、调复心肝脾脏功能;尤重调肝健脾清心,兼顾肺肾;并兼以活血通络。发作频繁常以平肝清心实脾、祛风化痰、清利湿热为主;抽动缓解后多以健脾调肝、养心安神为主,各有侧重。同时注重调畅情志、心理疏导,缓解压力。  相似文献   

14.
介绍柏正平教授分期论治哮病经验.柏教授认为哮病发生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其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关系密切,而病机则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病理因素责之于风、痰、虚三端,故柏教授辨证论治哮病多从"风、痰、虚"三端和"肺、脾、肾"三脏入手,将临床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责之于风痰,治宜祛风解痉、化痰平喘,常以舒喘汤加减治之;缓解期责之于肺、脾、肾虚,治宜健脾化痰、补益肺肾,常以补肺益肾膏化裁治之;且将活血化痰之法贯穿治疗始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齐亚莉  赵铎 《光明中医》2014,29(2):228-229
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脑部疾患,郑绍周教授认为其病位主要责之于心、肝、脾、肾,病理因素以痰浊为主。治疗上主张从痰论治,辨证治之,以豁痰熄风,清心开窍为主,健脾益气、理气活血为辅,方以自拟“定痫散”加减。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名医叶天士善于从络病理论辨治胃脘痛。他认为胃脘痛的络病辨证总以区分虚实为要,通络治法亦根据脏腑辨证结果、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灵活变通:病邪入络浅,络病轻者,以辛香通络为常法;入络深,瘀阻明显者,以化瘀通络为主;若胃脘痛病久、病重,络中痰凝、瘀浊不去,常药难以奏效,则以虫蚁搜络之法治之。络脉虚损者以补虚通络为治疗原则。此外,顾护胃气贯穿通络治法之始终。  相似文献   

17.
老年痴呆辨治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章继东 《陕西中医》1994,15(10):450-451
老年性痴呆系由脏腑虚弱,髓海空虚,并常夹气、痰、瘀呈现虚实夹杂之证候。又据病情不同表现,遵辨证施治之旨,提出补益脾肾,充髓健脑;疏肝解郁,化痰开窍;益气健脾,涤痰宣窍;益气养血,健脾宁心;活血化瘀,理气开窍等五种治法。  相似文献   

18.
中医认为,小儿支原体肺炎病理因素不外热、痰、瘀、燥四端,温热之邪致病,直接灼伤肺津,治以清热解毒之法;痰邪致病,多因肺气失宣,炼液为痰,瘀滞脉络所致,治疗以化痰通络及清泻肺热为主;肺气闭塞,血行不畅则血瘀,痰热瘀互结成病,可予活血化瘀类中药;燥邪袭肺治以滋肺阴之法。亦有脏腑论治法,在脾可益气健脾、化痰止咳,以期"培土生金"之效;在肝则防木火刑金,风火相扇为患,重在调肝理肺。另外,针灸疗法、拔罐疗法、贴敷疗法亦可收到满意疗效。中医以人为本、标本兼治,其优势在于能够多靶点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因质制宜",处方用药各有偏重。或通过饮食调适,激发人体自身能力,主动适应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肾损害为肝肾阴虚、脾肾两虚、风阳上扰、瘀血、痰湿。肾元不足是高血压肾损害发生的启动因素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脾虚失运是高血压在肾损害转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肝肾阴虚为高血压肾损害的病理基础;血瘀是高血压肾损害发展的必然趋势;痰湿是进一步加重高血压肾损害的重要因素。治疗以肾虚为根本,补肾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分期辨证施治。早期以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为主,治以滋阴潜阳、补肾通络;中期以脾肾气阴两虚,痰湿阻络为主,治以补脾益肾,祛湿化痰;晚期以脾肾衰败,阴阳俱虚,痰瘀互结为主,治以温补脾肾,活血化瘀,祛湿化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畅达气机之法出发,探讨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笔者认为本病的病理因素为气、痰、瘀,长期的情志不畅,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致气、痰、瘀三者互结引发甲状腺癌,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上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原则,治法以畅达气机为主,同时健脾、化痰、散瘀,还需与临床辨证及分型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