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于1967年首次描述和报告.该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病因未明的血管炎性疾病,以发热、双侧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炎症、手足硬肿、皮疹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为其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磊  马沛然 《山东医药》2004,44(19):59-60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儿童疾病。部分患儿可侵犯冠状动脉,甚至形成冠状动脉瘤;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现将近年来KD的诊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及其心功能变化。方法: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72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用Cuben’s法检测患儿左室收缩功能;用经二尖瓣多普勒血流图检测患儿左室舒张功能。结果:72例患儿中,检出26例有冠状动脉病变,其中急性或亚急性期单纯冠状动脉扩张21例。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有较高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尤其是在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研究概况广东工学院医院李洁综述武汉冶金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张天民审校川崎病自1967年首次报告后,日本已有10万例以上,全世界都有病例报道。川崎病患者中20%~40%有冠状动脉(管称冠脉)损害,可致心肌梗塞、心衰、猝死[1],是川崎病...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类型及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类型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至2008年期间170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冠脉损害的类型,对比冠状动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之间年龄、热程、血生化及治疗时间等8项影响因素。结果:(1)KD患儿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比例达2.33:1;冠脉损害主要出现在1岁以内和6~10岁的学龄儿童;(2)冠脉损害类型主要为冠脉扩张,单纯左冠脉主干受累达56.3%,左右冠脉同时受累达31.3%,单纯右冠脉受累占9.4%,也可累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旋支;(3)热程延长,血小板(PLT)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升高(P均〈0.05)。结论:单纯左冠脉主干的冠脉损害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左右冠脉同时受累,对于〈1岁和6~10岁的学龄儿童的KD患儿,发热持续8d以上,PLT≥300.0×10^9/L,白细胞≥10.0×10^9/L者要警惕冠脉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患儿男,7岁。持续性发热、颌下包块3d、颈部肿大1d。病初发热,体温38℃~38.5℃,颌下肿胀不适,摸到2个黄豆大小的包块。家长给患儿口服青霉素V钾片、散利痛片,体温仍不断升高(在39℃~40.5℃之间),颌下包块逐渐增大,引起下颌更加肿胀饱满。2d后颈部也摸到小包块,脖子明显变粗。在此期间,眼球结膜发红,唇粘膜干燥、发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双低技术——低千伏(100 kV)技术联合低对比剂浓度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80例患者(体重指数≤26.0 kg/m2),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40)采用100kV,270 mg/ml威视派克对比剂及自适应迭代算法重建(ASiR),B组(n=40)采用120 kV,350 mg/ml欧乃派克对比剂及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FBP)。测量主动脉、皮下脂肪和竖脊肌的CT值和SD值,平均SD值计算为图像噪声。测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的CT值和SD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NR)。采用5分法对所有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记录CT剂量指数,并进行有效辐射剂量计算。结果A组患者平均碘用量比B组患者下降22.8%。两组患者LAD、LCX和RCA血管CT值、CNR值、图像噪声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体重指数≤26的患者,低对比剂浓度和低千伏(100 kV)相对于常规扫面能够提供相似的图像质量,并减少对比剂的碘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贾雷  孙毅平  韩波 《山东医药》2011,51(50):62-6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冠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15例KD患儿按开始治疗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发热10d内进行治疗者)和延迟治疗组(发热10d,后进行治疗者);按发病年龄分为婴儿组(≤12个月)及儿童组(〉12个月);按CAL发生情况分为CAL组和NCAL组。收集所有KD患儿的心脏超声冠脉检查结果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延迟治疗组冠脉病变发生率为40.3%,与早期治疗组的22.8%相比,P〈0.05;婴儿组冠脉病变发生率为35.5%,与儿童组的21.3%相比,P〈0.05;CAL组与NCAL组持续发热时间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血钠水平相比,P均〈0.05。结论延迟治疗、1岁以下、热程〉10d、血清CRP水平升高、血钠及白蛋白水平降低是KD并发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川崎病诊断指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 ,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是一种病因不明、好发于 5岁以下幼儿(占 80 % )的疾病。准确的诊确和早期的治疗如口服阿司匹林和静脉给予γ 球蛋白等 ,发展为冠状动脉异常的危险性可降低约 2 0 %。本病尚无特异性的诊断试验 ,因此 ,川崎病的诊断是建立在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基础上 ,分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临床和实验室表现两部分。川崎病的男女发病率比例为 1 5∶1 ,几乎所有种族的儿童均可发病 ,再发及同胞中多发的情况偶见。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持续 5d以上 #※ 并伴有下列 5项主要特点中的至少 4项者 :   1 …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双源CTA)诊断较高心率者(≥75次/m in)冠状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51例冠心病患者,心率均≥75次/min,均接受双源CTA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结果双源CTA、CAG均检出冠状动脉狭窄者94段,均未检出者359段,仅CAG检出者34段,仅双源CTA检出者20段。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双源CTA诊断高心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73.44%,特异度为94.72%,符合率为89.34%,阳性预测值为82.46%,阴性预测值91.35%。结论 双源CTA诊断偏高心率冠心病患者(心率≥75次/m in)冠状动脉狭窄(≥50%)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又称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儿科医生Tomisaku Kawasaki初次描述,多累及5岁以下儿童,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具有自限性.川崎病可能由感染因素引起,超抗原介导了淋巴细胞激活及免疫应答,引起全身血管炎性损伤,导致血管的结构改变及功能障碍.川崎病在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高发,提示遗传因素亦发挥了一定作用[1].川崎病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可累及多个脏器,导致心肌炎、心包炎、冠状动脉病变、雷诺现象、关节炎、腹痛、肝功能异常、胆囊水肿、一过性感觉神经性耳聋、无菌性脑膜炎等.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可导致儿童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的发生.在发达国家,川崎病已经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在我国,川崎病并非少见,儿童川崎病患者成年后心血管系统后遗症的诊断和规范处理是成人心血管医生需要面临的问题,以下将对川崎病的心脏损害及治疗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老年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 方法 20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者,检查前均未口服倍他乐克准备.分为老年组126例,年龄60~91岁,对照组例74例,年龄38~5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平均心率和屏气时间、平均钙化积分值、图像质量评价及冠状动脉狭窄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组胸闷、胸痛、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陈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钙化积分值、<50%及≥50%狭窄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老年组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平均心率和屏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图像质量为1级、2级和3级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96.5%、2.3%和1.2%,与对照组(97.1%、2.0%和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安伞、简便的方法.在无需口服倍他乐克准备的情况下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可做为老年患者冠心病常规检查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CT仿真内镜在冠状动脉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的64层CT仿真内镜表现,与血管造影进行比较。结果280段血管优良显示251段;196段正常血管中184段表现为均匀环形结构、伪彩一致,4处误诊为软斑,8处误诊为钙化;6处软斑伪彩色上难以与管壁区分,但可见管壁变形;55处狭窄检出42处,示管腔不同程度丢失,检出率为76.36%,对≥50%狭窄与DSA诊断中度一致(kappa=0.693,P=0.001);3处闭塞,表现为盲端;3处溃疡,表面毛糙;钙化36处,呈肉柱状或圆顶状凸起、光照增强;支架3枚,光照明显增强。结论64层CT仿真内镜能显示冠状动脉内腔,结合其他成像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多层面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多层面螺旋CT(MSCT)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心电门控MSCT增强扫描 ,在工作站对图像资料进行了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三维重建 ,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  30例患者中对 12 0支冠状动脉血管 (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 )进行了MSCT三维重建 ,图像质量良好者为 84支 (70 % ) ,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心脏搏动造成的伪影 ;9例冠状动脉支架和 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可清晰显示支架和血管桥的位置及远端血流情况 ,对于显示近中端高度 (>75 % )或完全梗阻性病有一定的准确性 (敏感性 80 % ,特异性 79.8% )。而不能显示轻度狭窄病变、远端或细小分支病变。结论 MSC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在冠心病诊断和对病变血管的评价 ,以及血运重建术后复查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coronary angiography,64-SCTCA)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85例疑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先后行64-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评价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各节段狭窄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①在CAG可清晰显影的744个节段中,64-SCTCA造影可清晰显示和评价的占639段(85.89%),另外105段(14.11%)显影不清。左主干和前降支可评价节段的比例显著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P0.001),同一支血管中近段可评价的比例显著高于远段(P0.001);②64-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3%、90.63%、94.44%、93.55%、94.12%。按可评价节段计算,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各节段有意义狭窄病变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06%、95.89%、84.44%、95.33%、94.32%;③按可评价节段计算,64-SCTCA对诊断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各节段病变的价值相似,但检测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的价值高于远段(χ2=4.66,P=0.03)。结论64-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检测左主干和左前降支病变的价值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对冠状动脉近段病变的诊断价值高于远段,适合于冠心病的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川崎病(KD)患儿合并脏器损害的临床类型及其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总结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120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本病合并脏器损害的类型,同步分析脏器损害与年龄、热程、血生化指标及治疗时间等之间的关系。结果:KD脏器损害包括(1)心血管系统损害82例(68.3%),呼吸系统损害55例(45.83%),肝脏损害77例(64.2%),消化道异常18例(15.0%),泌尿系统异常15例(12.50%),血液系统异常主要表现在血小板升高133例(94.17%);(2)年龄〈1岁,热程≥10d,血小板计数(PLT)≥300×109/L的KD患儿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1岁(85.0%比73.1%),热程〈10d(87.8%比64.8%),PLT〈300×109/L(79.0%比50.0%)的KD患儿,P均〈0.05。结论:川崎病可以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特别是在年龄〈1岁,热程≥10d,PLT≥300×109/L的川崎病患儿,更要警惕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心电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心电图改变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72例川崎病患儿依据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组(A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B组),对两组的心电图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文心电图异常者33例,其中28例超声有CAL征象。A组心电图异常率为82.4%(28/34),主要表现为ST—T改变(17/34)和低电压(5/34);B组心电图异常率13.1(5/38)%,两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X^2=34.82,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川崎病患儿作早期心电图检测有助于判断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患儿458例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0—2004年在山西省4个地区的4所医院住院的458例确诊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CAL)和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无CAL)的病例进行组间对照研究,并对影响CAL发生的15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就诊时发热天数、总发热天数、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与CAL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发热天数、CRP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或P〈0.01)。结论:年龄〈1岁、总发热天数〉10d、CRP增高是KD合并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瘘的CT血管成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717例行冠状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病例,其中诊断冠状动脉瘘66例.综合多种后处理图像,记录冠状动脉瘘的起源、瘘口、冠状动脉有无斑块及狭窄.其中1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结果的异同.结果 66例冠状动脉瘘中,起源于双侧冠状动脉21例,左冠状动脉26例,右冠状动脉19例;而瘘口在肺动脉41例,左心房10例,右心房8例,左心室4例,冠状静脉2例,右心室1例.14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瘘管起源和瘘口部位均与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一致.31例冠状动脉瘘同时伴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其中狭窄程度≥50%者7例.结论 双侧冠状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瘘并不少见,且瘘口在肺动脉者最多.CT血管成像可作为冠状动脉瘘的首选检查手段,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术前信息.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d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features of the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Methods Sixty-six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were diagnosed out of 12 717 patients underwent the coronary artery multiple detector CTA examination. The origin and drainage site of the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and the plaque and stenosis of the coronary artery were observed by post-processing analysis on various images.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14 out of 66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patients. Results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arose from bilateral coronary artery system in 21 cases, from left coronary artery in 26 cases and from right coronary artery in 19 cases. The majority of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entered into pulmonary artery (41 cases). The rest drainage sites included left atrium (10 cases), right atrium (8 cases),left ventricle (4 cases), coronary sinus (2 cases) and right ventricle (1 case). The findings of CTA and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were consistent in 14 patients with DSA examination. Coronary artery plagues were evidenced in 31 cases and stenosis was greater than 50% in 7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patients. Conclusions Multiple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are not rare, and pulmonary artery is the most frequent drainage site. When suspecting the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coronary artery CTA can be the first choice of diagnose. CTA can supply adequate information for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